《石头汤》绘本教学设计

2022-04-29 05:19刘烨彤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和尚石头绘本

刘烨彤

导读:本文为《石头汤》绘本教学设计,包括:一、设计目的;二、绘本分析;三、教学目标(知识、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课堂引入;五、教学过程设计 (文字与画面相结合,了解故事的发展走向;创设情境,反复推敲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结合图文体会人物思想变化;绘本戏剧化,分角色朗读绘本中的语言,用来感受村民的情感变化;突出主旨,升华情感,对中国元素在世界绘本(儿童影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六、延伸活动;七、教学总结。

一、设计目的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原理,并结合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制订《石头汤》绘本教学课堂教案。因绘本《石头汤》适于探讨文中词语感情色彩,有利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所以该绘本适用于在城市小学的中年级讲授。现拟定此教学设计的课程学段为城市小学四年级。教学流程大概为问题导学—创设情境—合作学习—总结归纳—情境学习—延伸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石头汤”的神奇力量,能够对“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并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感受到绘本学习的美好。

二、绘本分析

《石头汤》是美国绘本作家琼·穆特的代表作,由法国民间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从整体考量,该绘本色彩鲜艳、构图严谨,故事生动有趣,适合儿童阅读。绘本中“阿寿”的表情、村民们的态度变化适合深度挖掘,以辨别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该绘本也可以作为中国元素国际化的典范进行优缺点分析,以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炊烟袅袅”等词的认读和书写。

2.方法与过程:乐于参与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绘本中有关词句和画面的意思,辨别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绘本中让学生体会分享的快乐。鼓励学生积极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使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绘画创作。

四、课堂引入

观察封面,进行导入,引发猜测和想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本绘本。观察封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本绘本的名字叫《石头汤》,图上有小女孩和三个和尚……

师:再仔细一点,观察一下他们都带着什么表情呀?他们围着什么东西呀?他们的动作是什么样的?你能根据封面大胆猜测故事的发展方向吗?

(学生猜测。)

师:很好,没有人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琼·穆特吗?作者是一个美国人,这对我们本次绘本的学习十分重要。下面让我们看看琼·穆特给我带来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吧。

(展示第二张图。)

师:同学们看看这张图,你们有没有一丝熟悉感呀?这个碗跟你在家吃饭的碗像不像?哪里像?

生:花纹像。

师:花纹是中国的传统纹样青花。只有花纹像吗,材质像不像?材质是中国的瓷,连勺子都是瓷的。所以,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一个美国作家,要在自己书的开头画一个中国的青花瓷的碗?青花瓷在清朝的康熙年间达到了鼎盛时期,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这个故事也许发生在中国的清朝。

师:一幅图放在故事的开头,它总会预示着故事情节的背景。我们能从这幅图里猜测到,琼·穆特把《石头汤》这个故事的背景放在了中国。让我们看看,在中国,这个故事会如何发展下去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文字与画面相结合,了解故事的发展走向

(绘本 P1 和 P2,阿福、阿禄、阿寿出现。)

师:看到这张图,你想到了什么?

生:三个和尚的故事。

师:中国的确有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但这个美国人笔下的三个和尚,也许和我们传统故事中的不一样。让我们看看这三个和尚会经历什么故事吧。

(读 P1:三个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走在一条路上。他们一路聊着胡须、太阳的颜色,还有布施。“什么使人幸福,阿寿?”最年轻的阿福问。阿寿年纪最大,也最有智慧。他说:“我们去找找看。”)

师:通过读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三个和尚来自中国,从他们的名字里就能看出来。福、禄、寿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分别象征幸福、吉利、长寿。再看看他们谈论的东西,他们谈论着胡须、太阳的颜色,还有布施。什么是布施?布施是一个佛教用语,是指把金钱、物品分享给穷苦的人。你认为什么能带给大家幸福?

请大家根据这张图和文字猜一猜,幸福和石头汤有什么关系呢?三个和尚如何去找幸福?

生:他们有一种石头,煮出来的汤让人喝了感觉很幸福……(学生大胆猜测。)

师:故事到底是不是这样发展的,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读 P3、P4:一阵钟声把他们的目光引向山下,那里有一个村庄。他们站得太高,还看不清楚。他们不知道这个村庄曾饱经苦难,饥荒、洪水和战争让村民们身心疲惫。村民们不相信陌生人,甚至会怀疑自己的邻居。)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这个村子怎么样呀?再往下读,看看村民的表情是什么样?

(读 P5、P6:村民们辛勤劳作,但从来只顾自己。村里有一个农夫、一个茶商、一个秀才、一个女裁缝、一个郎中、一个木匠……还有其他很多人,可他们相互间很少来往。)

师:读完了,大家觉得这里的村民怎么样?

生:村民们冷漠无情,不欢迎和尚。

师:我想找同学自己来做一做这种冷漠自私的表情。你想象一下在自己班里,如果都是你刚才那种冷漠的表情,那这个班会怎样?

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那让我们看看这个村的真面目吧。

(读 P7、P8、P9:当和尚们走到山脚下时,村民们早已躲进家中,没有人到门前来迎接。一看到和尚们走进村庄,村民们又紧紧地关上了窗。和尚们去敲第一家的门,没有人回答。接着,房里的灯灭了。他们又去敲第二家的门,结果还是一样。就这样,一家挨一家, 一户又一户。)

师:以上可以判断,这个故事被设定在清朝的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清朝中国。这个村子的人经历了很多的苦难,饥荒、洪水和战争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冷漠和自私。三个和尚能从这个村子里找到想找的幸福吗?找不到,他们会怎么办呢?

生:和尚们会自己创造幸福,然后感染一户户村民……

(二)创设情境,反复推敲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结合图文体会人物思想变化

师:好,让我们接着往下看,这些和尚到底有没有得偿所愿,在这样一个冷漠的村子里找到幸福呢?

(读 P10:“这些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和尚们说。“可是今天,”阿寿说道,他的脸庞像月亮一样皎洁,“我们要让他们看看我们怎么煮石头汤。”)

师:谜底在一步一步地揭开,我们最富有智慧的阿寿要用石头汤来为村子的人找到幸福。同学们来想一想,为什么阿寿的脸会像月亮一样皎洁?先不慌回答问题,我们来听一段音乐。

(放音乐,贝多芬的《月光》。)

师:这段音乐是贝多芬的《月光》,同学们听完以后是什么样的感受呀?

生:感觉很宁静、很安详、很祥和。

师:我们总是能从老人的身上感受到一种安宁和祥和,那是因为他们饱经风霜,心灵富足而充满智慧。阿寿就是这样一个富有智慧的老人,我们能看到他的脸宁静而安详,像月亮一样皎洁。富有智慧的阿寿如何煮石头汤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读 P11~P14:他们捡来些树枝,点起一堆火。他们拿出一口小铁锅,盛满井水,架到火上。一个小女孩一直在看着他们,她勇敢地走上前,问道:“你们在干什么?”“我们在捡柴火。”阿禄说。“我们在生火。”阿福说。“我们在煮石头汤。我们需要三块又圆又滑的石头。”阿寿说。小女孩帮和尚们在院子里找石头。他们找到三块正好合适的石头,然后把它们放进锅里煮。“这些石头可以煮出极其美味的汤,”阿寿说,“可是这么小的锅,恐怕煮不出很多。”“我妈妈有一口更大的锅。”小女孩说。)

师:刚刚这一段讲了什么?

(学生概述,训练学生对场景、人物、细节的概述能力。)

师:小女孩刚开始是远远地看着,后来勇敢地走了过来。小女孩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生:黄色。

师:这个小女孩作为第一个勇敢站出来的人,她穿着活泼的、鲜亮的黄色衣服,预示着希望,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希望。小女孩成了第一个跟和尚们说话的人,那么你觉得其他人会有什么反应?

生:大家也会很好奇,也会过来围观和尚如何做石头汤。

师:那让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煮石头汤有没有让村民们发生变化呢?

(读 P15~P16:“小女孩跑回家。当她要拿锅的时候,妈妈问她要做什么。“那三个陌生人要用石头煮汤,”她说,“他们需要我们家的大锅。”“嗯,”小女孩的妈妈说,“石头满地都是,我倒想学学怎么用石头来煮汤。”和尚们拨了拨柴火,一时炊烟袅袅。左邻右舍纷纷探出头来。那堆火、那口大锅,支在村里的正中,真是稀奇古怪!村里人一个接一个走出家门,想看看石头汤到底怎么煮。)

师:同学们这里要注意“炊烟袅袅”的写法。在你们的笔记本上把这四个字写一下。

师:写好了吗?好,写好了我们回到绘本看看,探出头来的村民们都是怎样的表情啊?

生:好奇的表情。带着疑惑张望着和尚们。

师:好,读到这里,我们看到啊,村民们现在的表情和之前冷漠的表情完全不一样啦。

聪明的和尚阿寿利用大家的好奇心把村子里的人都引了出來,和尚们似乎离幸福近了一点, 但是他们要找的幸福是什么呢?石头汤煮完了就真的能带来幸福吗?这还得接着往下看。

(三)绘本戏剧化,分角色朗读绘本中的语言,用来感受村民的情感变化

(读 P17~P22:“当然啦,煮传统风味的石头汤,加点儿盐和胡椒粉,味道会更香。”阿福说。“不错,”阿禄一边在巨大的锅里搅着水和石头,一边说,“可是我们没带……”“我家有盐和胡椒粉!”秀才说。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一转眼他就不见了,回来时拿着盐和胡椒粉,还有一点别的调料。阿寿尝了尝。“上次我们煮这么大、这种颜色的石头时,还放了些胡萝卜,那汤可真甜。”“胡萝卜?”站在后排的一个妇人说,“我家可能有!不过只有几根。”她转身就跑,回来时捧着许多胡萝卜,多得都快抱不住了。她把胡萝卜倒进大锅。村民中间,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当每个一人敞开胸怀付出时,下一个就会付出更多。就这样,汤里的料越来越丰富,汤闻起来也越来越香。

“我想要是皇帝在这儿,他会建议我们再放些饺子!”一个村民说。

“还有豆腐!”另一个说。

“再配些云耳、绿豆和山药,怎么样?”又有几个村民喊道。

“还有芋头、冬瓜和玉米尖!”另一些村民说。

“大蒜!”“生姜!”“酱油!”“百合!”

“我家有!我家有!”人们大声喊着,然后飞奔而去,不一会儿又都满载而归。他们能拿什么就拿什么,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和尚们搅啊搅啊,汤咕噜咕噜冒着泡。闻起来可真香! 喝起来一定更香!村民们一个个都变得那么慷慨好施!)

师:读完这一段,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村民们变热情了?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从他们的话语中能看出来。

师:对,刚才的这几页绘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下面让我们把这些对话摘出来看一看。

(“当然啦,煮传统风味的石头汤,加点儿盐和胡椒粉,味道会更香。”阿福说。“不错,”阿禄一边在巨大的锅里搅着水和石头,一边说,“可是我们没带……”“我家有盐和胡椒粉!”秀才说,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

阿寿尝了尝。“上次我们煮这么大、这种颜色的石头时,还放了些胡萝卜,那汤可真甜。”“胡萝卜?”站在后排的一个妇人说,“我家可能有!不过只有几根。”

“我想要是皇帝在这儿,他会建议我们再放些饺子!”一个村民说。“还有豆腐!”另一个说。

“再配些云耳、绿豆和山药,怎么样?”又有几个喊道。“还有芋头、冬瓜和玉米尖!”另一些村民说。

“大蒜!”“生姜!”“酱油!”“百合!”

“我家有!我家有!”)

师:老师来读和尚们的话,然后找学生扮演秀才、妇人和其他村民,让我们深入到这个场景中去,再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选四个学生到讲台进行角色扮演,并且把书中所描述的表情和动作也都表演出来。学生越表演越起劲,越表演越热情。)

师 :谢谢刚才上台表演的同学们,他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让老师确实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呢!读到这里啊,村民们都变得那么慷慨好施,下一个总比上一个付出得多。可是啊,文中却说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跟开始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一开始是冷漠自私的,后来是慷慨好施的。

师:有同学说是因为他们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了呢?让我们再回味一些细节。站在后排的妇人说,她可能只有几根胡萝卜。结果拿来的时候都快抱不下了,这是为什么?

生:她怕自己拿得不够,怕自己付出得不够多。

师:村民们争先恐后地拿着东西,一定都是这样的心态,他们怕自己付出得不够。他们终于不再冷漠自私了,而是争先恐后地为大家付出,尽可能多地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大家都拿了这么多东西,汤煮好了,猜一猜,会发生什么呀?

生:和尚会和村民们一起喝石头汤。

师:让我们看看情节是不是这样发展的。读下面这段的时候,请大家仔细观察。

(四)突出主旨,升华情感,对中国元素在世界绘本(儿童影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读 P23~P28:汤终于煮好了。村民们聚在一起。他们拿来米饭和馒头,拿来桂圆和甜饼;他们端来了香茶,点亮了灯笼。大家坐下来一起吃。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在一起欢宴了, 甚至没人记得,以前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欢宴。宴会结束后,他们又说故事,又唱歌,一直闹到深夜。然后,他们敞开家门,争着把和尚请到自己家,给他们住非常舒适的房间。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和风送暖,杨柳依依,村民们聚到河边给和尚们送行。“谢谢你们的款待,”和尚们说,“你们真的是太慷慨了!”“谢谢你们,”村民们说,“你们带来的礼物给我们永远也享用不尽。你们让我们明白了,分享使人更加富足。”“再想一想,”和尚们说,“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么简单。”)

师:和尚们找到的幸福是什么?

生:分享。

师:其实幸福,就像一锅石头汤那么简单。找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分享能带来幸福?

(苹果和橘子的例子)每个人都愿意分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把分享融入生活,幸福就来得很简单。

师: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红灯笼、百家宴、皮影戏、琵琶、二胡、杨柳依依的送别。

联系课堂上学习的课文《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客舍青青柳色新”就是“杨柳送别”的意象使用。

师:百家宴是独特又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属于元宵节习俗,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据称在明清时极为流行。

师:琼·穆特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描述了中国清朝时的某个村庄。从一个美国人的笔下看到中国元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感到很骄傲、很自豪。

师:除了好的方面,难道就没有问题了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你能发现绘本中存在很多问题吗?

生:中国的村庄画得像皇宫,秀才画得像上朝的官员,女裁缝画得像后宫的嬷嬷……

师:同学们,在为自己本国文化输出而骄傲的背后,请深思自己对本国文明程度的了解。

为什么一个国际知名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绘本,却产生在一个美国人的笔下。为什么我们提起中国知名的文化输出的作品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来自中国。比如《功夫熊猫》《花木兰》。被翻拍成真人版的《花木兰》,因为人物设定和造型问题饱受争议,花木兰被设定成了住土楼的福建人,魏晋的额黄妆被指粗制滥造。为什么作为文化发源地的中国,不能自己来做这样影响力巨大的作品呢?当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时候,中国的元素还会出现那些啼笑皆非的错误吗?

我们已经在大胆尝试了,《哪吒》让中国元素走向了世界,但是,我们做得远远不够。真正的强大是能够自己掌握掌握文化主动权,而这首先需要你们去了解它、热爱它。

六、延伸活动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中国元素的绘本,都是中国人创作的,请同学们课下去自行阅读,你将会有更多发现。仔细想想,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像煮一锅石头汤一样那么简单。

师:知名的外国作家们能够把源于外国的故事融入中国,我们也可以把耳熟能详的中外故事加上中国元素,或者脱胎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文化,创造属于自己的中国形象。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画笔,展开想象,画出自己的中国形象,抒发自己的中国情怀。

七、教学总结

三个有智慧的和尚在一个中国的村庄里,利用三块捡来的石头让一个冷漠的村子变得热情,用“分享”让人们找回了幸福。故事情节简单,却暗含禅意。绘本中除了教案提到的训练点,还有诸多细节值得细细品味和挖掘。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环节,比如绘本戏剧化,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村民的情感变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该教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用PPT进行大屏幕呈现,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加强参与度。该课堂最后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该绘本课程之后,希望学生能够继续阅读好的优秀的作品,自觉提高文化使命感,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原汁原味的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和尚石头绘本
绘本
绘本
小和尚打水
绘本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小和尚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小和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