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邓缵先诗文研究综述

2022-04-29 00:44王晓梦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方志游记诗文

王晓梦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一批心存报国之志的有识之士远赴边疆施展抱负,邓缵先就是其中一员。自46岁进疆履职,他先后担任新疆乌苏县(今乌苏市)、叶城县、疏附县、墨玉县、巴楚县五县知事,壮烈牺牲于暴乱之中。他从政期间政绩卓著,并且留下了非常可观的诗文佳作,其作品甚至在解决边境争端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其留下的近2000首旧体诗词、两部县志和一部游记,也为后人回望现代新疆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和尤为珍贵的文学记忆。

近年来,邓缵先留存的2000多首诗文愈来愈受到重视。2003年杨镰主编的《诗词中的新疆》收录了《红柳》《星星峡》《宿库木什骚》《叶城纪事》,2007年沈苇选编的《山水首府》收录了《雪鸡》,同年刘力坤选编的《名人与天池》收录了《试看天山南北路》,2012年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员会编著的《天山天池志》收录了《玉山》《瑶池》《博克达山》《乌鲁木齐杂咏》。2012年、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过黄海棠整理的两版《毳庐诗草》《毳庐续吟》《毳庐诗草三编》《叶迪纪程》,2014年苏全贵等整理出版了《光到天山影独圆——邓缵先精神研讨会学术论文集》。目前关于邓缵先本人及诗文的研究论文已逾50篇,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尽管切入点不同,但从研究路径和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生平事迹研究、方志游记研究和诗词研究。

一、从客家士子到西域胡杨:关于邓缵先生平事迹的研究

民国时期新疆边吏作为一个特殊又重要的群体,对其的研究有助于后人从史学价值出发认识现代新疆历史人物对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近年来,以邓缵先为代表的一些政绩卓著、对维护国家稳定做出重要贡献的官员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崔保新通过从广东到新疆的实地调查,于2011年推出《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 1915-1933)》-书,以1915年和1921年为主要时间分割点,为我们复原了一位兼具胡杨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援疆先驱”的形象,不过对其诗人学者身份有所忽略,更加突出其援疆事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卓越的文学成就。

2013年为纪念邓缵先诞辰150周年,广东省河源市委召开了邓缵先精神学术研讨会,邓缵先文化身份的历史价值受到与会者的普遍重视。何启治、刘秀文的《爱国·奉献·实干·牺牲——浅议戍边英雄邓缵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遗产》和谢胜利的《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论邓缵先廉政思想的现代启示》,主要侧重于从爱国、廉政、边防角度挖掘邓缵先思想的现实意义。侯月祥的《邓缵先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纪念邓缵先诞辰145年》、黄淼章的《西域存风骨弘毅邓缵先》、苏全贵的《纪念邓缵先理论思考》、谢名家的《从邓缵先精神看中华文化的盛衰成败》、王元林的《动荡时代的边地政治家、学者——重评邓缵先》,都是从精神品质角度缅怀纪念邓缵先,赞扬他高洁的品格和所做的贡献。

邓缵先从小对客家文化耳濡目染,18年的新疆从政生涯自然也让他接受了胡杨精神的洗礼。

周云水在《客家先贤治边思想研究:以邓缵先与黄慕松的比较为例》一文中,将黄慕松的治边方略与邓缵先的新疆基层从政经验进行比较,呈现出客家文化视域内家国同构的边政理念和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治边策略。崔保新在《中国文人在民族存亡关头的尚武精神——兼论邓缵先、黄遵宪与两场国家之争》一文中指出,邓缵先、黄遵宪都为广东人,一位在海外为官,一位在边疆为吏,他们都有强烈的报国之志,两人在面对强敌压境时依然表现出寸土必争、当仁不让的气势。王元林和汪欢的《民初新疆一角——邓缵先与杨增新对比研究》一文认为杨增新与邓缵先最明显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爱国主义的坚守者;相较之下,邓缵先虽身居微职,在品格与操守上却高于杨增新。可以看出来,关于邓缵先生平的研究大都是围绕其客家人身份属性与新疆履职经历展开,着重挖掘生平事迹背后显现的精神品格,讨论其当代社会价值。

二、以史卫国:关于邓缵先游记方志的研究

方志与游记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学界多认为,很多方志本身就有游记的成分,游记也会成为后人方志的组成部分。“方志与游记具有历史文本的‘互文性,前者的区域性、权威性、客观性与后者的流动性、大众性、主体性恰好互补、互证,二者相互结合。”

梳理其游记创作可以更好感知新疆本土作者笔下的地方风物和民情,重读其编撰的方志更有助于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沉淀、濡养与传播。正如戴思哲所说: “文人的旅行刺激了方志编纂,因为方志是获取地理知识的关键文献来源,它能将国家的文化进程与地方上的个人联系起来。”

在新疆工作18年间,邓缵先撰写了游记《叶迪纪程》,主持编写地方志《叶城县志》《乌苏县志》等,其游记书写与方志编撰之间有着潜在的互动关系。目前学者对其组织编撰的方志的研究大都是将其作为邓缵先的经历和思想的佐证,对其方志内部的个人新见、主体情怀和审美价值还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其实,清末民初新疆曾掀起过一个编撰县志的高潮,到1902年,新疆地方政府共组织编纂各府厅州县乡土志达42种。深知新疆自古文化多元,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不及中原地区,修方志、存方志不仅是一项功在当下的工程,更与后世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记忆认同息息相关。

1917-1918年,邓缵先代理乌苏县知事。《乌苏县志》成书于1921年,是新疆民国时期县志编撰的范例,同时也是新疆最早刊印发行的县志,是研究民国新疆史的宝贵文献,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1991年《新疆地方志》第一次刊发的有关《乌苏县志》的研究论文是廖基衡的《邓缵先和(乌苏县志)》。这篇较早的研究文章,从多重维度对这部县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褒奖。

1919-1920年,邓缵先曾任叶城县知事。《叶城县志》问世于1922年,是现存的民国新疆县志中的佼佼者。其中题为《调查八扎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的边情日记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之争中,成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依据。崔保新、王元林、谢胜利、赖洪波、杨石健、闫旭光等人都在其文章中对此给予高度评价。高健在博士论文《新疆方志文献研究》中认为:“《乌苏县志》《叶城县志》……是为数不多的传统方志。这些传统方志中,以邓缵先所编纂的二部传统县志成就最大。”赖洪波在《邓缵先文化援疆实践的历史考察与思考——以邓缵先修篆地方志为例》中高度赞扬了他的修志事业,着重阐发其修志事业的成就与影响,尤其指出: “民国《乌苏县志》和《叶城县志》以其真实的丰富内容,‘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惠泽后人,其历史价值获得各家肯定。”

乌苏县位于新疆北部的天山脚下,叶城县位于新疆南部昆仑山下。两部县志的编纂都是经过邓缵先实地考察,认真查阅历史档案材料,倾注大量心血组织才完成的。方志看似是一纸书文,却是国家历史与现实经验的重要联系纽带,也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记忆传承方式,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演进历程。邓缵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著文载史、以史卫国,可见他深知修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新疆的方志研究有助于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我们再来看邓缵先的游记。1920年10月27日-12月26日邓缵先从叶城返回迪化,经沿途实地考察完成《叶迪纪程》稿,并于1921年正式出版。邓缵先在序中说:“叶迪纪程者,由叶城返迪化,记其沿途地方山川形胜,经过道里远近也。”《叶迪纪程》不仅介绍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和疆土风貌,还创作了不少诗词歌赋。正如1932年,时任新疆省政府顾问吴蔼宸对此书的评价——“阅广东邓缵先著《叶迪纪程》,是书对于南疆记载颇详,且多歌咏,悱恻缠绵”。阎毓善在序中称“凡所叙途间经历,如山川、水道、物产、民风,城市盛衰之迹,管治沿革之由,靡弗援古证今,举要陈述”。

关于《叶迪纪程》的专门研究很少,房学嘉的《邓氏(叶迪纪程)等诗著的文化人类学解读》认为其因为深受客家文化和边疆文化的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尊重,为后人解读中华文化中的新疆民俗文化提供了参照。姚良柱的《旅程背后的民生情怀和报国宏愿——读邓缵先(叶迪纪程)》指出作品语言朴实简洁、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民生民情与爱国报国深寓其中。作为一部游记,《叶迪纪程》记叙沿途风物民情时详略得当,在无形之中也兼具地方志书的部分功能,所以一部分学者将此书作为研究新疆地理和地方志的重要材料。如赵北明在《投笔昆仑咏南疆——邓缵先边塞诗文考读》中提到,《叶迪纪程》中从巴楚交界到阿克苏交界的行程记录,为巴楚路段及地名提供了史料佐证,是“不可多得的南疆20世纪20年代史况的第一手资料”。

民国时期出版的新疆游记基本都为内地旅新文化人所作,完全由本地官员独立完成并出版的新疆游记仅此一部。其他作者多是从游览他乡地理风物、风俗民情的角度观照和认识新疆。邓缵先在边疆从政十余年,熟悉并热爱真实的边疆生活,其游记的“主人翁意识”和“本地人视角”值得我们重视,这也是《叶迪纪程》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家国为本:关于邓缵先诗词的研究

关于其诗文创作的内部研究一直是相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对邓缵先作品的审美分析和文本细读,可为认识现代新疆文学的整体社会语境提供更丰富的感性形式。1924年,邓缵先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毳庐诗草》,收录了其人疆近十年的诗作611首,而后又相继出版《毳庐续吟》《毳庐诗草三编》,这1950首诗中颇多可传世的精品力作,所以新时期以来的西域诗词选本,多将邓缵先视为“现代西域诗第一人”而颇多推介。如继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钞》后,胥惠民曾选注《现代西域诗钞》,书中收录现代西域诗700首,邓缵先不仅居于卷首且有87首诗作被录入,占全书的十分之一还要多。邓缵先也被公认为最后一位古典西域诗人,第一位现代西域诗人。

我国的边塞诗滥觞于汉唐,历朝历代都曾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边塞诗人和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和那些诗文大家相比,邓缵先毫不逊色。他不仅写有五古、七古等古体诗,还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近体诗,以及少量的词和赋。“其诗格调之高,词句之雅,诗理之深,可谓集诗才、诗学、诗识于一身。”周轩在《邓缵先新疆诗文研究》中归纳了三部诗集里的不同主题,可概括为:歌颂新疆壮美的山河、描绘新疆民情与风物、赞扬建功立业的先贤和抒发安定边疆的抱负。李维青在《光到天山影独圆——邓缵先边塞诗词赏析》一文中重点分析其14首关于天山的诗, “写景显,写情隐,显到轮廓分明,隐到含蓄深永”,认为其人生气度豪迈、坚固、坚韧、踏实。

以国为家、家国同构的家国观是邓缵先诗文最鲜明的特点。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的理想品格, “家”可视为讲究长幼有序的另类“政治组织”,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共同体组织。家国同构作为抽象概念承载着社会全体成员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美好愿景。对于邓缵先诗文家国观的研究,在一些学者的论文中都有所体现。钟晋兰在《在家与国之间:以1915-1933年的邓缵先为重点分析》一文中认为,邓缵先的近2000首诗中有大量诗作体现了对故乡的人、景、物的思念之情,他舍家报国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何小荣的《家国情怀与客家精神:邓缵先诗文探析》从他的边塞诗文中挖掘客家人忍耐不屈和为国奉献精神。邹淑琴的《邓缵先民初新疆诗文的文化记忆与家国情怀》认为其留存的方志、游记、诗词作为文学文本承载着特定时空背景的文化记忆,并进一步探究邓缵先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所做的贡献。邓缵先诗文中所体现的家国观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就现代边塞诗而言,无论从数量或质量而言,邓缵先不仅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要人物,甚至是民国诗坛一个罕见的高峰。”需要注意的是邓缵先创作古体诗,特别是近体诗平仄韵律的严谨,同时因为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其诗还兼有自由诗的灵活,语言兼具西北边陲和客家方言的特点,同时由于长期的边疆生活影响,其诗作也不乏淳朴自然、粗犷豪放的西北文化特征。这也进一步提示了对其作品本体论研究的意义价值。

四、总结

谢名家曾言:“戍边18载,邓缵先给后人留下了‘戍边之功,爱国之德,崇廉之品,立身之言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华传统伦理精神、一腔热血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胡杨精神都是邓缵先的名片。今日我们作为研究者传承并领悟其文学价值,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领悟挖掘其诗文的内在意义,感知历史背后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通过了解现代新疆文化现场,发掘邓缵先诗文的内在价值,有利于推动当下边疆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增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地方文化如何参与国家文化建构,重新审视古典文学资源在现代中国边疆地区的文脉传承。同时,弘扬邓缵先援疆18载遗留下的宝贵精神品质,是当今新疆文化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一百年前的文化资源和精神示范今日依然熠熠生辉,这对于稳固边疆、治理边疆、繁荣边疆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方志游记诗文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超市游记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