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视阈:新媒体用户情绪焦虑的探析与对策

2022-04-29 02:10石苑君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1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信息茧房新媒体

石苑君

摘要:新媒体信息交互与传播过程中,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当个人意见无法正常表达或者是遭受排斥时,孤立会引发情绪焦虑。这种现象可以从德国大众传播学家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的视阈进行探讨。本文从“沉默的螺旋”这一传播概念出发,思考新媒体环境下用户情绪焦虑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并以树立“反沉默螺旋”意识为出发点,从运营者、用户、管理者三个角色中提出缓解情绪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情绪焦虑;“信息茧房”;新媒体

“沉默的螺旋”是指当一个人发现个人主观意见与所处环境下的意见气候相悖时,为了避免被孤立,而选择默不作声,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一理论最初是由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提出的。1972年,诺依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并在1974年通过文章《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将“沉默的螺旋”拓展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效果中。诺依曼论证了个体感知与大众媒介效果之间的关系,她强调“沉默的螺旋”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长期结果的视角去判断个体受到大众意见环境影响的程度。在过往的研究中,这个理论引起了许多争议,大部分学者专注于探析“沉默的螺旋”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体现,或是该理念在大众传播中的发展和影响,部分学者认为这个理论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现有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反沉默螺旋”“双螺旋”等概念,丰富了这一理论的研

究成果[1]。

一、“沉默的螺旋”引发用户情绪焦虑

尽管在互联网环境中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在大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依旧是影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新媒体环境中,新媒体用户受到碎片化信息的支配,面对海量信息的冲击,大众的从众心理和舍弃少数意见的态度依旧存在,这不利于平台实现意见包容,引发网络情绪的爆发与传播。大众的情绪通过网络平台蔓延和传递,使其他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影响,尤其是非理性情绪,如愤怒、悲伤、同情、厌恶等,使新媒体用户在缺少理性思考的情况下出现情绪焦虑的情况。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对新媒体用户的情绪焦虑出现进行溯源,就新媒体用户情绪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实行积极的有效干预提出思考意见。

二、新媒体用户情绪焦虑的形成与特点

(一)新媒体用户情绪焦虑的形成因素

新媒体用户在接收信息时,主要出现认同或者排斥两种反应。而在这两种反应下会出现三种态度:一是意见相同的群体产生情绪共鸣,促进观念传播,加强意见气候;二是意见相斥的群体产生质疑或沉默态度,部分用户为了避免被孤立选择违心迎合,加入“优势”意见群体,长期下来改变了自身的意见;三是部分用户因害怕被孤立而舍弃个人意见的正常发表,压抑心声,却又无法理解和认同“优势”意见,最终导致情绪焦虑的产生[2]。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顾客,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利润。[3]用户的喜好、特性、行为都是新媒体平台运营和内容创作者的出发点。但平台设计和管理的不足影响着新媒体用户情绪焦虑的出现。

第一,从运营者角度看,为了迎合用户获取有效信息的需求,平台研发出精准推送功能,使用户在使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时,大数据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痕迹和停留时间自动捕捉所谓的“兴趣”信息,从而加大相关的信息推送,减少用户“不感兴趣”的信息推广,缩小信息获取面;第二,从创作者的角度看,现代媒介允许、鼓励大众在合法的情况下自由创作,意见领袖的内容输出大部分是带有强烈主观性的,这使内容传播过程中用户自觉找到意见群体进行归属,从而形成意见群体部落化;第三,从用户的角度看,用户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获取的信息同样会呈现出意见部落化的形式,当用户长期接收某一类意见时,如果出现意见相悖的情况,在人的从众和害怕孤独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情绪焦虑。

(二)新媒体用户情绪焦虑特点分析

1.阻碍主观意见发表,被动接受多数意见

舒尔兹等人认为新媒体时代使人们对于周围意见环境的感知更为方便和准确。新媒体产品的点赞、转发和评论功能能够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及时地了解舆情现状和舆论走向。面对多数人意见,少数意见的发声反而会更加拘谨,一方面他们陷入在意见气候里,持续接受着某类观念的输出,这会使用户思考自己的少数观念应不应该发声或者是否合理;另一方面,意见气候的压力体现为网络攻击和质疑,新媒体用户是否允许和包容各种意见的共存。用户身陷“信息茧房”营造的信息孤岛中,不容易接收到其他的意见和评论,在意见气候的压力下会选择被动接受多数意见,压抑内心的少数声音。

2.多数意见持续影响,用户出现麻木状态

用户在使用新媒体产品时产生情绪焦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持续接收同类信息,陷入信息封闭圈而产生麻木。算法会认为这是受众的兴趣块,精准推送就会将相关内容进行整理,为受众持续输出,而“兴趣圈”外的推送不断减少,此时受众所在的信息圈将会不断封闭;第二,发声意愿降低选择默认接收而产生麻木;第三,情绪焦虑持续影响现实生活而产生麻木。

3.意见气候排斥异类,焦虑容易引发情绪化

互联网时代下,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有增不减,网络意见气候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更大,当出现少数声音时,用户面对的不只是思维的碰撞,还会出现其他意见群体的质疑甚至是攻击。当个人意见得不到社会群体的认同时,人的心理会出现孤立感,群体归属感缺失,从而产生情绪焦虑,甚至是出现偏激行为,影响心理生理健康。

三、新媒体用户情绪焦虑的影响

情绪焦虑的出现影响用户正常使用新媒体。群体意见的交流促进群体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帮助人们从不同角度与层次思考问题,推动全局观的形成。但当新媒体用户出现情绪焦虑时,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其他新媒体用户都是不利的。

(一)影响个人意见的表态

少数意见群体为了不被多数群体孤立,通常会选择压制真实想法,并且怀疑个人意见与公众意见是否存在偏差。抖音的每个热门话题下面本是宽容的意见交流地,但意见领袖的发声、其他博主的跟风发言,让整个意见气候容不下其他态度,大众期待着每个意见相同的人的加入,却对持有不同意见的用户无形间施与了压力。当个人与群体无法进行有效融合时,个体会感受到不合群,从而影响正常的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

(二)破坏多角度交叉思维的形成

在“信息茧房”和“‘假性社会情绪共鸣”双重作用下,人们的阅读视界从多元化走向单一化,这是一种信息结构的倒退行为。“信息茧房”会自动筛选排除无用、非兴趣类的信息,从而提高用户的信息获取的成就感。被算法确认的不一定是经过了用户本身确认的。当用户阅读的视角受到局限时,注意力会下意识地紧跟算法的安排,真正能够获取的信息呈片面化趋势。这不利于人脑思维形成一种全局观和整体观,会破坏人在正常信息接收时的信息交叉综合性,阻碍人增长全方位、多领域的知识技能。

(三)模仿潮流泛滥,制作同质化现象严重

制作同质化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从用户操作考虑,抖音设置了拍同款的功能,并配有官方剪辑软件“剪映”,功能强大,提供各种各样的创作指南,初衷是鼓励人们参与创作,但也引起了创作同质化潮流。

以2020年在抖音爆火的“甩头换装”为例,通过抖音数据显示:视频首创者在2020年2月29日粉丝数量是57.6W,而到3月30日时,粉丝已超过1164.3万,在短短的30天内涨粉超过1000万。[4]粉丝数量的暴涨,侧面说明模仿该视频的用户也会呈爆炸式上涨。在抖音便捷性高的功能辅助下,用户模仿该视频只需要选择相同的模板拍摄视频即可,这为用户创造了便利的模仿条件,却也间接地消磨了大众追求原创的热情,阻碍了创作者发挥主观意志以及投入精力到视频的创作中,这种泛模仿潮流的高涨不利于作品多样性创作。此外,当人长时间看同一样的东西,会产生疲惫感,甚至厌恶感,这会降低用户的使用期待值,用户无法从中获得满足自我需求或是符合兴趣爱好的内容以消磨时间时,对平台的信任度就会降低,从而弱化用户与平台之间的黏性。

(四)引发群体极化

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用户之间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部落”,这种“再部落化”现象是存在交叉现象的,每个用户都会进入一个或者多个互联网“部落”。群体极化比个人极化的牵动力和影响力更广[5]。人处在封闭式的环境中时,对于自我的认知会出现偏差,甚至是形成或者是加深社会偏见,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意识。在持续接收信息的情况下,加上与同部落的好友进行频繁的交流,人脑的杏仁核会长期处于活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部落群体遇到异己的事情时,极大可能会做出偏激的情绪失控行为。这种虚高的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感阻碍了他们进行社交,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6]。

四、树立“反沉默螺旋”意识

(一)运营者角度

第一,加强内容意识,尊重客观事实。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者,包括创作者,都应该加强内容意识,在输出内容时尊重内容客观事实,在尊重事实原貌的情况下去做内容加工和创作。

第二,掌握好主动权,做信息的把关人。主流媒体要牢牢掌握住信息主动权,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者,在做内容管理和输出的时候,核对信息的真实性和预测信息的传播效果,做好信息的把关人[7]。

第三,加强舆论引导,允许多种声音共存。过度专注某一方观点会导致对事件了解是片面的,意见领袖要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做内容传播的时候要时刻留意评论区舆论风向,出现极端化趋势时,要以身作则去进行舆论引导,树立社会责任感[8]。

(二)用户角度

第一,利用心理暗示,加强自我认识。当用户因为“假性”社会情绪共鸣产生焦虑感时,可以选择采用“正念”等心理暗示的方法进行自我的调整,加强自我认识,提高行为自信心。[9]同时,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包容、文明对待不同意见观点。

第二,通过行为调整,加强自我控制。“假性”社会情绪共鸣的产生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用户与新媒体平台间产生了强关联性,产生了依赖感,陷入了重复循环的圈子里。因此,当用户发现自身沉浸在新媒体中时,因适当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或者是通过一些时间管理的软件来调整自己的状态[10]。

第三,利用搜索引擎,改变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在人工算法下实现的,要改变则需要我们主动地去进行信息搜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曾经对“重复行为”进行了效率实验研究,得出在长时间固定不变的内容中,适当改变任务内容或者转移注意力,可以更好地提高后续工作的专注度。因此,用户可以主动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一些有用的资讯,如搜索一些学习类的视频观看,提升知识储备等。

(三)管理者角度

第一,完善管理抖音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端,要根据实时情况不断地反思、调整、更新现有的规章制度。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整治力度,面对不良、违背道德观念的用户群体,通过规章制度去进行监管和提醒,使管理具有说服力。

第二,定时定期的监督管理。作为管理者,要及时对平台出现的状况作出调整。面对“信息茧房”,管理方可以加强介入人工算法的频率,加大个性化推送中的角度容量,采用“叠加推荐”,尽量给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信息资讯,减轻信息茧房带来的消极作用。设计端可以利用“积分制”开发提醒积分的功能,将平台与用户个人利益挂钩,用户如果控制使用时长可以奖励相应的积分,达到一定的积分后可以获取相应的奖励等。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引发情绪不稳定等问题。面对新媒体用户在网络空间的社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管理者应该重视引发因素,并采取积极干预削弱新媒体平台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新媒体产品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意识,保持理性的判断思维,面对互联网的信息洪流能够及时调整自我。

在新媒体的气候环境里,网络空间应该保护每个用户各抒己见的权利,“沉默的螺旋”对用户的影响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的。治理网络情绪,需要用户转变追随的心理为积极互动的心理,树立“反沉默的螺旋”意识,以客观理性的心态体验新媒介环境里的缤纷世界。

参考文献:

[1] 高宪春.从“消极沉默”到“积极互动”:新媒介环境下“沉默的双螺旋”[J].新媒体与社会,2013(3):153-168.

[2] 韩露.新媒体与社会关系重构:评《部落化生存: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J].传媒,2017(14):104.

[3] 韩文海.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更高境界[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1):11-16.

[4] 运营派.抖音刀小刀sama做对了什么?一个简单动作涨粉1000+万[OL].[2020-06-20].https://www.yunyingpai.com/ content/595216.html.

[5] 范红霞,孙金波.大数据时代算法偏见与数字魔咒:兼谈“信息茧房”的破局[J].中国出版,2019(10):60-63.

[6] 冯子亚.抖音APP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J].视听,2019(12): 173-174.

[7] 赵春梅.抖音推送中“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J].记者摇篮,2020(2):19.

[8] 龚艳萍,曹玉,李见.短视频应用的特性对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心理参与的中介作用[J].情报科学,2020,38(7):77-84.

[9] 刘潇然.从瓜子理论看抖音的沉迷机制及应对[J].新媒体研究,2020(5):5-8.

[10] 李珊.“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的实用性分析:以“山东学伴”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6):123-124.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信息茧房新媒体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从“赵薇事件”再议传播学经典理论
网络自制剧热播现象解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