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超
一、湿气对健康有哪些影响?
湿气又称湿邪。中医认为,“湿”是一种阴邪,重浊、黏滞,易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又趋下,易伤阴位。
夏季多暑湿,冬季多寒湿。《黄帝内经》还说“秋伤于湿,冬逆而咳”,湿邪藏伏到了冬季可以扰人致病。
湿有外湿和内湿之分。顾名思义,外湿是湿从外受,常因气候潮湿,或伤于雾露,或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或居家住地潮湿,或长期水上工作,使外来水湿侵袭人体所致。而内湿,则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因此才有“脾生湿”“湿困脾”之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邪内生的关键。《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有诸内必形诸外。”出现以下这些表现,提示我们的体内湿气较重:终日觉得困困的、乏乏的,总想睡觉;头上像裹了块湿布,昏昏沉沉、不清爽;胸口闷闷的,四肢没力气;有时还可能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饭也不想吃,甚至还恶心想呕,大便不成形。
感受外湿,如果遏抑肌表,会发为风湿感冒;如果湿滞经络,会关节酸痛,或腿膝关节转侧屈伸不利,或下肢肿胀;如果浸淫皮肤,则生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等等。
体生内湿,脾虚湿困则面色发黄,精神疲倦,肢体困重,吃饭不香,多食则腹部胀满,大便不成形;湿从寒化,寒湿中阻可不思饮食,恶心欲呕,或腹痛肠鸣,泄泻,身重水肿;湿从热化,湿热内蕴,则口苦,口黏,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泄泻,小便频急短赤,甚至尿痛,甚至眼睛、肌肤黄染发为黄疸。
简单讲,湿邪可以引起感冒、腹泻、黄疸、水肿、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妇科炎症、带下病等等疾病。
二、怎样预防湿气过重?
1.外湿当防
《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出门在外不忘带把伞,遮风挡雨。早上晨练不要出门太早,当避雾露。 生活和工作环境潮湿的,可以配一台抽湿机尽量保持环境干燥。气候多湿的季节和时令,宜多吃一些祛湿的食品或药膳,如茯苓、山药、冬瓜皮、车前子、赤小豆、薏苡仁等。
2.内湿宜祛
体内水液的代谢正常,要靠脾胃的运化正常。脾,不但运化水湿,还运化水谷。若过食生冷,或大鱼大肉、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又或饮酒无度,都会损伤脾胃而生湿。
此外,如果情绪不佳、肝气太旺,从五行生克关系来讲,会克犯脾土而致脾虚,而脾虚则既生内湿,又易受湿困。
三、怎样祛除湿气?
1.药膳祛湿
中医常说“药食同源”。不少中药材都能做食材,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的食饮中加入中药达到某些特定的防治目的。我们可以选取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比如赤小豆、薏米、山药、茯苓、莲子、白扁豆、冬瓜皮等,加入大米或小米熬粥,就能健脾祛湿。不喜欢喝粥的,也可以选取上述药食煲汤或炒菜。
冬瓜有“祛湿大元宝”的美名,而且连皮吃祛湿的效果更好。
薏苡仁就是俗称的苡米,也是大家熟悉的祛湿食材。有人大便不成形、容易拉肚子,听说薏苡仁能祛湿止泻,就赶紧买了薏苡仁煮成粥,结果吃完后发现自己变得更容易拉肚子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薏苡仁有两种用法,即生用和炒用。生薏苡仁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而炒薏苡仁才能缓和药的偏性,擅长健脾止泻。因此对于脾虚有湿的腹泻,应该选用炒薏苡仁。
2.运动祛湿
清代大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过:“湿胜则阳微。”就是说,湿气太盛会导致阳气衰微。怎么办呢?适当运动,动能生阳,汗能排湿。我们不宜做剧烈运动,只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过程要包括“热身—运动—放松”三个阶段。在运动过程中让自己微微出点汗。适量的运动,可以振奋阳气,改善机体的脏腑功能,同时能让湿邪通过汗水排出体外。
3.经络祛湿
人体有天然就能防病和治病的经络、穴位。平时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睡前用热水泡脚同时按摩足底涌泉穴,或者从三阴交穴开始,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通过反复推按可以疏通足部的经络、穴位。经络畅通不但有助于健脾祛湿,还有助放松和提高睡眠质量。
如果出现四肢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可以用羌活、独活、威灵仙、苍术、白术各15克熬水泡脚,辅以按摩,效果会更好。
4.敷贴祛湿
三伏贴、三九贴,还有针灸、拔罐、刮痧、熏蒸等外治疗法,都有祛除湿邪的功效。尤其对于一些积年的“老寒湿”,连续多年坚持治疗会疗效更佳。
编辑/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