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梁
近日,黄柏强先生送来了一部他即将出版的书稿《飘峰山下》,让我看后写上几句话。这是他继《五十里水路到湘江》之后的第二部与长沙县相关的地域文化著作。
黄柏强先生系60后作家,供职于长沙县侨联、统战部等直属机关,因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写了不少长沙县境内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地域民俗风情类文章,分别刊载于《湖南日报》《两岸关系》《湘潮》等报刊。《五十里水路到湘江》一书收其中50余篇文稿,于2016年1月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
他说:“长沙县古有‘三湘首邑,九郡名区之称,特别是作为‘屈贾之乡,厚重的历史文化浸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那一股股英雄气,都让人无法轻松作别。这是我多年收集、整理、研究长沙县文史的主要动因。”
《飘峰山下》系《五十里水路到湘江》的姊妹篇,收文47篇,这些文章以长沙县北部,特别是飘峰山周边的人文历史故事为主,另有少量长沙县南部的历史人物故事。
我对长沙地域文化情有独钟,至今写和编(包括与人合编)的书就有十多种。因此,黄柏强先生的这两部书我读着颇为亲切。而且,他书中所写的一些历史人物故事也勾起了我不少的回忆。比如,他的《风骚往事话飘峰》一文,就写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被人们誉为“中国大学之父”的张百熙先生。
张百熙先生1847年生于长沙县沙坪乡(现属长沙市开福区),1907年逝世,葬于长沙县春华镇洞田村(现名百熙村)。有史料记载:“其灵柩回籍时,数十辆马车运灵护卫,沿途地方官均以‘用示笃念荩臣至意,浩浩荡荡,跋涉几千里,走了一年多,次年八月才达洞田村口。因山冲路窄,灵柩只能由人抬至泉井冲崔壶鹏山上,择吉时下葬。”
由此想起2013年,我与饶晗先生合编《星沙城脉——中国作家看星沙》(上下册)时,曾请苏州文史作家王稼句先生撰写长文《大学之父张百熙》,文中引《清史列传》之上谕曰:“兹闻溘逝,悼惜殊深。着赏给‘陀罗经被,派贝勒载洵带领侍卫十名,即时前往祭奠,加恩追赠太子太保衔,赏银二千两治丧,由广储司发给,照尚书例赐恤。”由此,又让我想起早两年,我与作家刘堤洪先生,在“春华活字典”章资超先生的陪同下,前往洞田泉井冲(即百熙村)张百熙墓前凭吊的情景。
又比如《飘峰山下》书中有两篇《善化相国瞿鸿禨》的文章,自然又让我想到在编《星沙城脉》一书时,曾请南京文史作家薛冰先生撰写长文《末世风雨老臣心——记一代重臣瞿鸿禨》的诸多细节。
再者,黄柏强先生在书中也写到了《大西洋岸的中国烈士杨守仁》和《杨氏三兄弟与南社》。他在书中写到杨氏三兄弟中的杨殿麟:“自幼身残,学问系两兄长所教,深受二兄的影响。他照料高堂老母,照顾烈士的妻室儿女,用尽了平生精力。这里还要提到的是杨殿麟还是《南社丛刊》的作者之一。”这又让我回忆起2011年,我和杨里昂先生合编的一本书——《辛亥革命烈士杨毓麟杨德麟纪念集》,岳麓书社出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策划者,便是杨殿麟先生的孙子——杨道正。杨道正先生曾担任过长沙市教委主任。他在回忆他的父亲,也即杨殿麟的长子杨克观时写道:“在长沙,我父亲有几件事是很值得一提的。其一,20世纪50年代初修建烈士公园,我父亲在其修建委员会工程处担任组长,他当时是为数不多的工程师之一,所以我现在只要一进烈士公园,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的父亲。当然还有我的两位伯爷爷,因为烈士塔中陈列着他们的照片。其二,便是1960年在烈士公园旁边修建湖南宾馆,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工程。”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质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父亲当时被有关部门抽调去进行补救工作。“历时一个多月,一张张勘察调查表和补救方案,都留下了我父亲的签名。可以想象,当时我父亲签名时的一笔一画,那笔拿在他手里是何等的沉重。后来湖南宾馆修建完工,那可是湖南最高档最大气也最有品位的宾馆啊,直到现在,湖南宾馆依然是大气贵气得不同凡响。”
由书中的某篇文章而产生联想,引起回忆,然后沿着书中所提供的某些线索或脉络,而去阅读与此相关的文章或书,而去实地游览、考察、凭吊,从而使历史得以传承,使文化广泛传播,这书所起的作用自然是非同小可。
我是把《五十里水路到湘江》《飘峰山下》二书放在一起阅读的。总的感觉是:作者尊重历史原貌,史料翔实可靠,实事求是。在展示长沙县独特厚重的人文历史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缺、匡谬、详史、续遗的宝贵作用,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长沙县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深厚,有无数的人物值得书写,有太多的过往等待钩沉。因为我们深爱这片土地,故我们需要如农夫一般,以笔为锄,深入到土地和历史的内部,精耕细作,以期收获理想的硕果。这既是祝愿,也是与黄柏强先生共勉。
编辑/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