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一 唐海波
摘 要|2017年最新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到“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人格特质作为人格的组成部分,在测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南大学为例,从大五人格特质理论出发,着重探讨高校培养优秀辅导员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人格特质;培养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相关概念简述
人格特质理论研究
在心理学研究中,人格一直受到广泛重视,而人格特质作为人格的组成部分, 在测评人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多个学者对人格特质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体型说、三因素说、大五人格理论等多种学说。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大五人格理论,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责任心以及神经质五种人格特质。
高校辅导员现状概述
《教育大辞典》中将高校辅导员的概念界定为“中国高校内部主要从事学生思政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的执行者。”在现实情况中,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的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学生服务工作,为学生答疑解惑,在一定程度上与管理职能产生内在冲突,阻碍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产生清晰的认识,缺乏职业认同。此外,在发挥思政职能的过程中,一些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失范、以权谋私,缺乏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应具有的特质。
鉴于此,如何协助高校辅导员加强职业认同、提高思政素养、让自身职能归位是当下高校优秀辅导员培养工作中的重点所在,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对于高校辅导员人格特质的培养。
2 优秀辅导员人格特质
依据大五人格特质理论,结合中南大学五名优秀辅导员的宣传报道事迹(见表 1),可以发现优秀辅导员的人格特质主要集中体现在宜人性、外倾性以及责任心三个方面。
宜人性
宜人性人格突出表现为人所具有的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其中,利他心理指帮助他人或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心理。[1]通过对以上所列举的五名优秀辅导员宣传报道资料分析,可以发现利他是优秀辅导员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例如,张金学自愿为患病学生垫付医药费并不顾医生检查有辐射的警告陪学生完成检查,连选奔赴千里劝说大山里的学生继续学业,杨鹰护送学生及其双目失明的母亲前往哈工大深造。如此种种利他行为,对于正值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十分温馨,有利于辅导员获得学生信任,为后续开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袁云平、连选等人在受到表彰后保持一种谦虚的姿态而专注于自身工作,也是宜人性人格的突出表现, 有利于辅导员踏实做事、不断进步。此外,宜人性人格也体现为信任,张金学引导网瘾学生回归正途、杨鹰针对困难学生开展的“扶志”,是充分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身、不断进步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外倾性
外倾性人格具有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在五名优秀辅导员的事迹中,袁世平与学生一起吃饭打球的零距离接触以及连选时常到学生宿舍串门等行为都体现出热情、社交的特点。与此同时,杨鹰也会保持与校友的联络并请他们到学校开讲座为在校学生提供指导,这也充分体现出优秀辅导员活跃在人际交往各个领域、工作各个方面,发挥着整体与局部的协调作用,使得优质资源能够得到良好使用。此外,优秀辅导员身上所具有的乐观态度会影响着学生,使其时常保持一种心理健康的状态。例如, 杨鹰与贫困生谈心肯定其优点、鼓励其不轻易放弃,李沈鑫肯定出车祸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由此可见,外倾性人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十分重要,发挥着联系辅导员与学生的基础性桥梁作用,能够充分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责任心
责任心人格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多个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职务,与高校教师以及后勤工作人 员相比较而言,具有教育人、照顾人的双重职能。优秀辅导员在工作中所体现 出的尽职、成就、自律、谨慎等特点是高校在培养辅导员时应着重考虑的一方面。具体而言,尽职可以表现为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可以立刻出现的李沈鑫、连选 等人;成就可以体现为杨鹰、袁世平等人追求卓越而不断开创新方法、扩展新 平台的想法和实践;条理性则表现为张金学面对不同学生而进行的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具有责任心的高校辅导员能够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恰当地处理各项 工作,使得具有双重职能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及满意度不断提升。
3 优秀辅导员人格特质培养的可行性
现阶段,高校针对辅导员进行人格特质的培养主要有人格理论、社会环境、高校基础以及现实状况四个方面的可行性。
人格理论——人格具有可塑性
人格的可塑性,是指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由于个人主体在社会中的经历、地位、所受教育以及主观努力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素质的人格。[2]人格特质作为人格的组成部分,同样具备可塑造性,个人通过后天的经历可以使得自身人格特质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按照自身规划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 针对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培养便有了可行性,高校可以对不同人格特质的辅导员进行具有针对性培养,发挥个人人格特质的优点,弥补其中缺点,循序渐进地培养成为优秀的辅导员。
社会环境——思政学科的蓬勃发展
以往高校更注重辅导员管理者的作用,强调做到上传下达,需要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学生的事务当中,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辅导员思政教育作用不突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思政教育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思政学科得以蓬勃发展,社会各界纷纷呼吁高校辅导员回归思政教育本位,做好大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重点在学生,前提在老师。高校辅导员身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有长期教育作用的思政老师,不同思修、马原这类短暂且局限于课堂上的教育,更应注重自身人格特质对于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家先后出台多个文件支持思政学科发展,高校也纷纷加强对于思政方面的教学和监管。基于此,高校可以凭借思政学科蓬勃发展这一趋势,借机加强对辅导员人格特质的培养,回应社会关切。
高校基础——高校具有心理建设基础
以中南大学为例,当前许多高校已经设置心理健康中心,主要针对学生服务,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助力其健康成长。心理健康中心所具有的场地、专业咨 询师都是高校开展辅导员人格特质培养的基础所在。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心理 健康中心可以开辟辅导员心理咨询的通道,或者安排专业人员为辅导员定期进 行课程培训。
现实状况——高校辅导员支持心理培训
在社会认为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加强培训改善一些辅导员师德师风失范、以 权谋私情况的同时,也有一些高校辅导员因升职受阻、工作繁重等原因而希望 接受专业培训,改善自身心理状况。基于此,面对辅导员心理培训需求高的情况, 高校开展的人格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会满足辅导员自身需求,助力其身心健康发 展,获得一些辅导员的高度支持,具有可行性。
4 优秀辅导员人格特质培养策略的具体分析
优化选拔机制——多措并举进行人格特质分析
选拔是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倘若能选拔一批人格特质适宜做辅导员的应聘者,便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培养资源、提高培养的有效性。目前,中南大学对于辅导员应聘者的心理测量侧重较少,考核依据不明确,信息公示度较低,不利于选拔出适合做辅导员的应聘者。基于此,在选拔过程中高校应多措并举对应聘者进行人格特质分析,着重选拔出具有宜人性、外倾性、责任性人格特质的应聘者,为之后优秀辅导员人格特质的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选择具有科学性的量表
为提高心理层面选拔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可以采用当下所广泛运用的NEO 人格量表对各位应聘者进行测量,并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在结果公示时进行体现,为今后的应聘者提供导向作用,激励自身不断完善自我。
个人行为档案以及他人评价
量表在具备可操作性强、科学性高的同时也兼具绝对性、片面性的弊端, 容易受到应聘者个人做题认真度、隐瞒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应聘者进行人格层面考察时,高校需要结合应聘者个人行为档案以及原处单位或学校具有权威性的评价进行最终的判断。具体而言,高校可以结合应聘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长判断其是否具有利他的特质,根据应聘者身边同事、同学的评价判断其是否具有外倾性,也可以根据曾任职务领导的评价判断其是否具有责任心。
采用科学性量表与个人行为档案及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定量选拔与定性选拔相结合,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选拔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得具有优秀人格特质、人格健全的应聘者得以入选,发挥自身所长,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水平。
建立追踪机制——对高校辅导员人格发展状态进行追踪分析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密切的人员,自身心理状态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出于保障师生心理健康、维持心理培训课程有效性的需要,高校应当在维护当事人隐私的前提下对辅导员的人格发展状况进行追踪,着重考察其人格完善度、平衡度。依据中南大学《物电院 2022 级心理委员半月报填写培训成功开展》的新闻报道可知,当前中南大学已面对全体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状况记录工作。以此为借鉴,高校可以面向辅导员 群体推行类似的辅导员人格状况发展记录机制。将辅导员分组进行心理状态的 追踪,由小组负责人在一定时间内上报组内成员的主要心理状态记录,对小组 成员人格发展状况进行简要的观察、总结和填写,并将自身人格缺点暴露而造 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及时上报,由学校派出专业性的心理专家进行干预。与此同时, 高校应对辅导员进行具有周期性的心理测试,采用专业性的量表,发现高校辅 导员人格特质上细微的变化以及平衡状态,避免出现因工作压力致使一些辅导 员极端人格显露而学校不知情的状况。
完善培训课程——增强课程针对性
依据中南大学《第五期新进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技能培训班通知》《关于组织辅导员参加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通知》以及《辅导员成长辅导案例督导活动通知(2022-14)》可以发现,当前中南大学面向辅导员所开设的心理培训课程主要是采用团体的形式进行有关心理技能的培训,而缺乏对于辅导员个人心理状况的培训。因此,增强培训课程的针对性一方面要将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区分,面向辅导员群体自身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要将辅导员群体进行区分, 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辅导员开展特色培训。
在辅导员群体问题心理培训课程方面,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应为辅导员群体提供普遍性的心理咨询,促进人格特质状态的良性发展。具体而言,辅导员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见证者,在工作中时常会听到学生倾诉心事,接收到众多有关学业、情感等多方面的负面信息,使得辅导员自身深陷其中、难以自拔。针对此,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培训课程中应增添有关辅导员保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内容,明确阐述有关转介的知识,指导辅导员在面临棘手的问题及时转介, 避免造成师生双重困境。
在辅导员特色课程方面,高校应当在此前开展心理测试掌握辅导员大致人格特点的基础之上,面对不同人格特质的高校辅导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在选拔充分挑选人格较为完善的前提下,高校应在培养机制中对各类人格特质中细微的缺陷进行弥补。例如,针对宜人性人格特质,在培养机制中应突出保护辅导员自身,避免过度利他损害自身事件的发生;外倾性人格特质中突出表现出来的冒险性,在高校辅导员这一责任重大的工作中,应有一定的限度,避免因辅导员个人的冒险精神而不断进行试错,最终损害他人利益。此外,高校应严防冲动、压抑这类神经性人格特质的发展,对其进行特别培训,探究辅导员存在人格特质的缘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这类人格特质的继续发展。
發挥朋辈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辅导员面对工作繁重、角色冲突、不被理解等多种问题,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致使不良人格特质的苗头出现,危害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则能缓解高校辅导员的焦灼状态, 逐步克服心理问题,健全自身人格。因此,结合辅导员的人际发展状况,高校在辅导员培训过程中应着重加强辅导员与辅导员同事、思政老师、学生这三类朋辈群体的联系,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辅导员同事——携手共同进步
以中南大学学生群体中的朋辈队伍形式为参考,高校辅导员通过组队结合形成朋辈队伍,定期进行交流探讨会,拉近辅导员间距离,共同解决一些难题, 在解决提出问题的辅导员烦恼的同时,为其他辅导员提供经验,以备之后工作中遭遇的意外。辅导员同事携手进步,使得每位辅导员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拥有着整个辅导员群体的强大力量,有助于缓解辅导员自身心理压力,避免发展出极端偏执、抑郁等一系列不适合辅导员工作的人格特质。
思政老师——加强协调沟通
高校辅导员具备思政教育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与思政老师同属高校教师队伍,但因辅导员缺乏明确职能公示、晋升机制不明确等问题,致使一些辅导员认为自身思政教育作用没有意义,应当交由专业思政老师去负责,逐渐产生一种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在思政课外却又不得不发挥自身思政教育作用。这种自我否定与现实需要间所产生的矛盾影响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状态,一些辅导员逐渐在矛盾中迷失自我,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躺平度日。在此基础上, 高校应加强思政老师与辅导员的协调沟通,用思政老师的理论支撑辅导员工作的实施,并鼓励辅导员将现实问题反馈给思政老师,使得双方成为思政教育不可缺少的两块基石。
学生——提高接纳程度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带有很强烈的教育引导思想、规范约束行为的意志,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行为会对师生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部分学生会对辅导员的意志产生很强烈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被动式教育,也直接影响了师生关系。[3]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支持性减弱,造成了辅导员工作的繁重,经常出现一种“做了很多事,却要遭人辱骂” 的情况,极大程度上打击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出现自我否定、抑郁等消极人格特质的倾向。因此,在辅导员培训过程中,高校应着重拉近辅导员与学生间的距离,鼓励辅导员花时间加强与学生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接纳程度, 在关系融洽、工作顺利的环境中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爱玲.基于传统利他思想的责任道德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2]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1.
[3]李南.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Traits of Outstanding College Counselors
—A Case Study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ang Yi Tang Haibo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Abstract: In 2017, the newly revised and promulgated “Regul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 team” mention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 team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and management team, overall planning, overall arrange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he team”,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counselor team has been highly valued. As a component of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trai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valuat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counselors. Tak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raining excellent counsel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s; Personality traits; To cultiv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