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内战“疫”形象构建研究

2022-04-29 00:44:03刘玉垚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新华社

刘玉垚

摘要: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是当前世界公认的战“疫”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目前全国建立防疫战线最有效的措施。中国主流媒体对于接种新冠肺炎疫苗这一议程的报道数目繁多。本文基于内容分析法以新华社关于新冠肺炎疫苗的报道对中国对内战“疫”形象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基于新华社的报道,主流媒体对内构建出了一个以人为本、援助内外、坚定战“疫”的国家形象;而对内的形象构建有利于引导舆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凝聚力量、坚定以人为本的信念、树立大国自信。结果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舆论引导上的先进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人民立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家形象;形象构建;新冠肺炎疫苗;新华社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流行和扩散,战“疫”已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任务,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也成为了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战“疫”方式。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的不断研发和生产为战“疫”的胜利带来了希望,国内国外关于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的相关报道也在不断增多,在这个背景下,了解国内主流媒体对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的相关报道非常重要,这不仅关乎民众能否有效地了解疫苗的相关知识,帮助疫苗接种工作顺利进行,还能通过对疫苗接种进行报道,对内建立起富有担当的大国战“疫”形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华社官方公微信众号发布的内容进行检索分析。检索时间从2020年8月20日至2021年8月20日,选择包含“中国”“新冠肺炎疫苗”“我国”等关键词的相关报道、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经过初步筛选后,最终符合研究要求的内容共48篇。

二、报道特点

在符合筛选要求的48篇报道中,报道内容主要是以疫苗研发报道、接种相关事项报道、国外接种报道、国内接种报道等四个方面内容为主;从报道逻辑上来看,是严格按照疫苗的生产、上市、接种时间线进行的。在笔者整理分析后发现,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上的报道内容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时效先行,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现场新闻和原创新闻的重要大本营,新华社的相关报道往往是行走在第一位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华社第一时间将疫苗研发、接种的各类信息进行传广泛播。以《重磅!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文章为例,新华社在2020年12月31日举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后的第一时间内,以一则短消息的形式发布快讯,告知民众这则鼓舞人心的消息。

在新华社的微信文章中,以“最新消息”为版面的相关文章共11篇,内容包括新冠肺炎疫苗接种须知、接种情况、疫苗相关的谣传科普,每一篇的阅读量都达到了“10万+”,常驻于新媒体的新华社,在第一时间以便捷的方式传递最新信息,做到了疫苗相关消息的详尽传递,第一时间消除关注者的信息差。

(二)诉诸事实,以权威科学安抚焦虑

由于民众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疫苗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较少,加上自媒体时代,媒体发布的门槛降低,各式各样的“半吊子”和“伪科普”在民间流传,种种因素叠加,导致民众对新冠肺炎疫苗以及疫苗接种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误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华社作为官方主流媒体,积极为中国新冠肺炎疫苗进行背书。以2020年9月7日文章《关于新冠肺炎疫苗的这些问题,“人民英雄”陈薇给出回答!》为例,新华社对“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院士进行了权威访谈,这篇访谈深切地回应了民众关于我国“新冠肺炎疫苗”的相关问题,包括疫苗从研发到临床需要的时间、适合接种人群等,实时的回答缓解了民众的认知焦虑。之后一系列的“权威发布”文章紧接出炉,回应了当时民众最关切的“如何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前后注意事项”“不适宜接种人群”等问题。新华社邀请权威人士背书,佐证多方信源,以科学客观的事实安抚了民众的“疫苗焦虑”。

(三)简洁明了,多元形式进行互动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常用快讯和消息的形式发布文章,贴合新媒体传播特点,以《官宣!中国新冠病毒疫苗上市》《重磅!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等文章为例,几乎是一段话简述重点,直观明了;新华社也常用“图文+视频”或将动图穿插在文章里,避免了内容平铺直述。文章《钟南山院士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比了一个手势!》中,晒出钟南山院士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视频,并在文章里附上钟南山院士“点赞”的图片;在留言版块中,新华社也会和用户互动,在疫苗科普文章下面留言:“不信谣,不传谣!相信科学,相信中国”;鼓励用户接种:“为你点赞”“你很不错”;互动留言在不经意间拉进了和用户的距离,也在消除用户对接种疫苗的顾虑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中国战“疫”形象的构建

国家形象作为民族精神、意识的凝结是一种广大民众的主体意识,某种意义上,全体国民也担当着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义务[1],国家形象不仅是民众建立,也是在和民众交流的过程中借由民众的感知塑造,因此,对内建立大国形象也非常重要。一个国家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媒体报道的内容、形式,引导的舆论等也会在国家传播和构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2]。

(一)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国家形象

我国一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也在新华社的相关报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新冠肺炎疫苗上市之初,民众尤为担心接种的费用问题以及程序问题,面对忧虑,新华社几乎是在相关新闻发布会结束的第一时间内就将政策化为消息快讯第一时间向民众传达。《官宣!中国新冠病毒疫苗上市》《重磅!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如何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权威回应来了!》《注意!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这个东西不能带走!》一系列文章,回应了民众最关切的问题。在“早知天下事”栏目,新华社一直及时更新疫苗接种进度,在这些文章中都透露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早接种、早预防,将民众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在疫苗接种逐渐进入高峰期时,新华社又承担着辟谣的职责,文章《多地6月暂停疫苗第一针?官方回应来了!》《打新冠第二针比第一针疼?专家回应!》《紧急提醒!收到这样的“疫苗信息”立即删除拉黑》接踵发出,对疫苗的谣传进行辟谣;从此类文章中不难看出,新华社不仅在疫苗接种上担任着重要的职责,还注意着对民众的财产安全进行保护。新华社的一系列报道有着显著的效果,不仅向民众展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理念,对内也建立起来国家尊重人民生命、保障人权的国家形象,其微信公众号的留言板上“辟谣,只信新华社”“不信谣不传谣,做好公民”等留言数不胜数。钟南山院士在接受疫情相关采访时曾经说:“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

(二)援助内外,富有担当的国家形象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学者胡正荣和田晓所言,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传播报道的过程,要比以往更加注重内宣和外宣的结合统一[3],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影响全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国家形象的构建要建立在对内宣传的基础上,随后才能和外宣强有力的相统一,构建内外如一的国家形象。新华社在新冠肺炎疫苗的报道中,不仅向民众展现了坚定战“疫”、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国形象,还在报道中穿插了中国新冠肺炎疫苗对内对外的援助。《这国总统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比了一个V,大有深意!》报道了智利接受疫苗供应后,看到了“希望”;《今天,这位总统直播接种中国疫苗!》报道了印尼总统接种科兴疫苗的全过程;《好消息!这些人也可免费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报道在内地工作的港澳同胞也可以接种,获得了港澳地区的好评。文章《习近平向新冠肺炎疫苗合作国际论坛首次会议发表书面致辞》中指出,“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展示了中国愿意和世界各个国家积极开展合作、始终坚持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形象。仅仅是从新冠肺炎疫苗接种这一个切口进行报道,也能够向公众构建出一个丰满且富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三)坚定战“疫”的国家形象

新华社在关于我国新冠肺炎疫苗的报道中,严格地按照疫苗从临床到上市的时间线进行报道,同时还切实关注着我国的疫苗政策。从2020年12月我国新冠肺炎疫苗面世,到2021年8月疫苗接种到达平稳期,新华社在关乎疫苗的相关方面几乎是闻风即动,先后采访陈薇院士、钟南山院士,为民众科普展示疫苗的效用,消除了民众的接种恐惧。随后,无论是疫苗上市宣传还是免费接种宣传,都详尽可能地解释了国家的战“疫”政策,言语间展示着国家的战“疫”决心。在文章《别犹豫了,快打疫苗吧!》中,新华社提到“疫苗接种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强调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并在报道中提出“各地要积极回应民众希望尽快接种疫苗的诉求”,要求各地积极响应民众的呼应。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新华社关心报道的诉求就是人民的诉求,就是党和国家关心的诉求,这样的急切带着关心的口吻,用一种长者的方式叙述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坚定地展示了国家的战“疫”决心,向民众构建出了一个坚定战“疫”的中国形象。

四、对内构建中国战“疫”形象的必要性

(一)引导舆论,树立国家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而新闻舆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密不可分,因此引导舆论尤为重要,就执政党而言,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5]。因此,只有先做好舆论工作才能树立好国家的意识形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的国家形象一直处于被国外不良媒体污名化的状态,一些不了解事实的民众也被误导。因此,要摆脱这种不实的污名化形象,除了对外做好宣传以外,也要对内做好澄清工作,重新将舆论引导回来。对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的大范围报道就是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中国的线管肺炎疫苗是世界上领先进入临床的疫苗,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量产的疫苗,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宣扬我国的疫苗研发情况、接种情况,能够有效地制止相关的各种阴谋论。对疫苗的相关知识科普不仅能够消除民众对疫苗的怀疑,还能大力鼓励公民接种,联合民众构建全民战“疫”的国家形象。除此之外,我国对外进行疫苗援助的报道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民众的民族自信、大国自信,对污名化的形象进行清理,对内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凝聚力量,宣扬战“疫”精神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战“疫”工作也成为常态化事件,在新华社的报道中,新冠肺炎疫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医用疫苗,而是成为了一种传播战“疫”精神的媒介。以陈薇院士和钟南山院士的采访报道为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薇院士和钟南山院士作为战“疫”工作的领军人物,他们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都承担着典型人物的重要职责,也是民众战“疫”的一种精神依靠,有着不一样的媒介寓意。新华社先后采访陈薇院士和钟南山院士向民众传播和科普疫苗从研发到接种的各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两位院士的媒介形象,达到了为疫苗背书的效果。钟南山院士接种疫苗后,民众接种疫苗的速度也逐渐跟上,在这个过程中,钟南山院士作为一种媒介形象[6],对疫苗接种重要程度进行强调,配合舆论宣传营造声势,直至民众自主参与疫苗接种。新华社的相关报道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民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宣扬战“疫”精神的窗口,凝聚了战“疫”力量和精神,促进了民众接种意愿的有效提升。

(三)以人为本,坚定大国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在新华社关于新冠肺炎疫苗的报道中,符合要求的文章里几乎都是将民众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作为报道的重心,这其实就从侧面提出报道者对党性和人民性的深刻认识,同样,也坚定了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同样,大国自信也不是说的,而是做的,新华社关于接种的相关报道中,从督促各地尽快落实疫苗再到疫苗接种突破20亿剂次,都是从民众的需求点出发,将人民放置在首位,在这种以人为本的宣传报道下,更能够帮助国民建立起大国自信,从心里激发对祖国的认同感。

五、结语

战“疫”工作已经成为各国常态化公共事件,疫情也是一面照妖镜。从全世界各国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先进性,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以人为本,将人民的需求放在报道首位,才能正确地引导舆论,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站稳人民立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新闻界,2007(03): 5-10.

[2] 沈正赋.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检视与思考[J].对外传播,2020(2): 42-45+1.

[3] 胡正荣,田晓.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对外传播,2020(4):7-9+1.

[4] 郑保卫.习近平新闻宣传舆论观的形成背景及理论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4):27-33.

[5] 郑保卫.论习近平意识形态观的核心与精髓——写在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发表5周年之际[J].中国出版,2018(16): 11-15.

[6] 王沙沙.抗疫背景下钟南山媒介形象的建构——以疫情期间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21(2):90-91.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新华社
再创新高
视界
遵义(2019年20期)2019-10-24 01:41:32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10期)2019-06-05 09:25:46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传媒评论(2017年7期)2017-11-08 03:10:56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人民论坛(2016年28期)2016-12-23 18:34:21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12:23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02:53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47:59
试论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提升措施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26:41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