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鹏 周玳珈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华文教育是促进中外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发展好、建设好海外华文教育,对于海外侨胞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1]。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各国一度相继停止线下授课,居家学习和线上教学逐渐成为海外华文教育的新方式。华文教育机构普遍认为,利用互联网进行华文教育将成为一种常态,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新形势下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那么,如何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协同开展,保障其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广东汕头华侨中学(简称“汕头侨中”)将原本适用于国内农村薄弱学校的专递课堂模式引入华文教育教学当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华文专递课堂”及其教学流程
传统的专递课堂,指的是国家针对农村薄弱学校缺少师资等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模式 [2]。
不难发现,它是一种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提供优质师资资源的城区课堂扮演着主课堂的角色,作为接收方的农村课堂则扮演着辅课堂的角色,二者分工明确。主课堂以云课堂形式进行远程授课,辅课堂则以实体课堂形式配合组织教学活动。主课堂的主讲教师承担着知识讲授、互动答疑等主要教学职能,辅课堂的辅助教师则负责组织管理、辅导配合等辅助教学职能。
借鉴专递课堂教学模式,汕头侨中的教研团队在华文教育实践中,将海外华校的实体课堂与设在本校的华文教育直播间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华文专递课堂”。具体而言,“华文专递课堂”是一种以本校直播间为主课堂、海外华校实体课堂为辅课堂,以本校教师为主讲教师、海外华校教师为辅助教师,以开展针对性的华文课程设计为主要内容,以运用华文教育在线平台、协同编辑工具等进行远程同步授课为手段,旨在使海外华校学生享受优质华文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样态(如图1)。
二、专递课堂模式下的华文教育探索案例
以国际语言研究与发展中心编写的《体验汉语》(高中学生用书)第三册第6课“我是不是应该戴方形的眼镜”为例,汕头侨中的教研团队按照“华文专递课堂”的教学流程,开展了从课前协同备课、课中教学实施到课后评价管理的全流程探索。
(一)聚焦学习需求,远程协同备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课前设计,国内外的教情、学情差异鲜明,更需要重视课前的沟通与准备。以海外华文教育的重镇——泰国为例,目前汉语课程在泰国的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学进度、教材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3]。在教育理念上,泰国学校普遍强调个性化教育,更注重个人兴趣以及“生存教育”的培养,汉语成绩对综合成绩的影响不大[4]。泰国学生重视平时成绩甚于包括汉语考试在内的考试成绩[5],在高考制度、升学方式、学业考核等方面,也与中国截然不同。
因此,在“华文专递课堂”的教学和课程考核中,主辅教师需要在开课前就学生的汉语水平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有哪些等问题做好充分沟通。如果缺乏这种交流,主讲教师极易误判教情,盲目套用既有方式,出现“课堂失序”“学生流失”等问题。
在“我是不是应该戴方形的眼镜”的教学中,汕头侨中的主讲教师与泰国三才公学的辅助教师在教学前期就进行了深入且有效的远程协同备课(见表1)。
随着全球华文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已在华文教育中得以广泛运用[6],信息技术不仅革新了华文知识表征形式,也驱动着教学流程的创新优化。传统的远程备课局限于电子文档的传递批改,缺乏实时性、互动性。“华文专递课堂”中的跨国远程备课,则高度重视备课的精准性、科学性与实效性。该模式下的集体备课活动,综合利用各类教学平台和成熟的工具技术,满足了即时研讨、随时记录、延时回顾、语音文字实时转化等任务需求,大大提高了协同备课的质量,为后续有序、有效实施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注课堂互动,落实有效教学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区别于国内注重“讲、练、考”的教学特色,“活动”是海外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7]。在课堂上,问答法、讨论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师生之间是合作式关系,上课方式轻松自由、寓教于乐[8]。依据海外课堂教学的特色、师生关系的特点与专递课堂的理念,“华文专递课堂”因地制宜,在课堂教学环节强调高效互动,将“活动”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和联结主辅课堂的纽带,并通过使用直播系统、数字化工具、多媒体资源等,在互动中把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转化成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见表2)。
与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中文教学相比,趣味性、灵活性和实时性是“华文专递课堂”突出的优势,对于习惯了宽松自由环境的外国学生而言,这种特色课堂显然更能得到他们的欢迎与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华文专递课堂”属于涉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行为主体应秉持“尊重彼此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汕头侨中的教研团队不仅严格依照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试大纲提出的标准化学习要求,还十分注重中文教学注解的母语化,并借助翻译软件对教学课件实现了“汉—泰文互注”,使泰国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主讲教师对泰国文化的善意与尊重。除了对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话题、中国情境进行讲解训练外,教研团队还注重素材的本土化,在设计师生互动活动时大量选用了和泰国社会文化相关的词语(如地名、人名、节日、运动娱乐等),生成一些学生熟悉的本土化话题,使教学活动紧贴他们的生活实际。这种关照彼此文化的课堂互动,使教学实践更适应各校教情、学情,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凸显了“华文专递课堂”的灵活性、实效性。
实践表明,“华文专递课堂”通过高效互动的课堂活动,辅之以“双师”的紧密配合和技术手段的充分应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活跃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明显增强。该模式在促进华文教育质量提升、推动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如图2)。
(三)重视课后管理,实施多元评价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其完整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评价与反思的环节[9]。“华文专递课堂”主辅课堂相距千里,学生人数众多,实施的同时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多元教学评价,成为保证其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区别于传统纸笔测验的评价方法,“华文专递课堂”的教学评价在评价理念上注重过程性和成果表现性,在评价内容上兼顾认知策略、协作意识、应用能力等元素,在评价方式上采用网络问卷填写、学习成果提交的形式,在评价手段上运用了评价量规和文件管理等工具(见表3)。
仍以“我是不是应该戴方形的眼镜”一课为例,主讲教师应用全球华教直播系统教学前,辅助教师将师生及课程信息输入系统,系统自动生成学生个人学习档案。课后,主讲教师上传图片或文本,布置如美术、朗诵、表演、书写等形式的课后作业或测验。当学生通过学生端上传作业时,系统对作业自动命名并可实现批量打包下载,主辅教师可在系统同步查阅或批改作业。教师赋分后,作业自动投放至学生档案,作为课程成绩认定的依据。
通过多元、科学与智能化的评价,“华文专递课堂”避免了传统远程授课在课后服务环节的“缺位”问题。这不仅凸显了评价对学生汉语学习协作能力、应用能力的促进作用,还实现了对学习数据的长期保留、随时追踪与随时利用,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全流程的课后管理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华文专递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质量,保障了教育实效。
三、结语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华文专递课堂”坚持“尊重文化多元性与差异性”的原则,用技术赋能,形成了从课前协同备课、课堂有效教学到课后高效管理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华文教学新样态。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教研团队将“差异化教育目标”“教学注解母语化”“素材本土化”“评价维度多元化”“评价管理智能化”等理念融入其中,以活动为教学核心,以“师生问答”“互动游戏”为重要手段,体现出趣味性、互动性、实时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地适应海外的教情、学情与评价考核体系,保障海外学生学之有兴、学以致用,也保障了新形势下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从教育与文化交流层面看,“华文专递课堂”的探索将为跨文化的教学实践创新、跨国远程教育技术应用提供更多典型案例,也将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民心相通搭建更坚固、更密切的语言文化沟通桥梁;从战略角度看,还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做出积极贡献,是一项应为之、可为之且前景大有可为的事业。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以需求为导向的海外华文教育实践研究——以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潮、汉—泰语言课程开发项目为例”(课题编号:2021YQJK2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玲.华文教育对接 “一带一路” 倡议的若干思考[M]//曾毅平.华文教育研究(第2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24.
[2] 胡小勇,冯智慧.在线教研实用指南[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0:2.
[3][4][5][8]高佳佳.中泰教育理念差异在泰国汉语教育中的表现与影响[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21.
[6] 熊玉珍.华文教育技术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7:6-7.
[7] 朱志平.交际能力培养与海外中小学汉语课程教学设计[J].孔子学院,2011(6):18-23.
[9] 潘伟鹏,陈彤.运用CIL教学模式优化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21(2):24-26.
(作者系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