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乐杨
摘要:身体作为人类生命、思维和艺术创作的载体和人类进化的物质基础,在技术和艺术的演化与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介角色。从“媒介即人的延伸”到“人是媒介的延伸”,我们面临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背景下对“身体”本身的再思考和再认识。本文从媒介技术与艺术媒介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了身体作为一种泛媒介,二者共和共生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身体;媒介;技术;艺术
一、身体媒介与泛媒介
在泛媒介视角下,肉体只是身体的一个基础层面,通常研究其所展示出的与经济、政治等相交织的关系,在更多意义上,它既是社会的也是文化的,它是媒介的一部分,也是媒介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身体是连接环境、媒介、技术、文化和社会的主体和中介。其把身体、感官、技术环境统一起来,而身体既是媒介也是媒介环境。[1]从传播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身体”传统是上作为一个符号而存在,仅仅是表达意义的载体。身体和语言一样都是象征系统中的一部分,如人际传播中的表情、动作和手势,在人们交流的过程中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从媒介研究的角度出发,依据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在这一理论中所称的媒介就是泛媒介,范围十分广泛。一切能将人体功能进行延伸的物质都可以被称为媒介,文字和印刷媒介让人们看得更远,广播让人们听得更远,电视则可以全方位延伸人类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感知能力……甚至包含交通工具、街道楼房、服化装饰等所有物品。
立足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媒介在不断延伸着身体的同时,也在否定着身体。[2]身体作为人类生命、思维和艺术创作的载体和人类进化的物质基础,人们在不断改变及发展越来越多且形式多样的身体。在新媒体及虚拟网络技术背景下,身体、传播及媒介也存在互相依存的紧密关系。
二、身体在智媒时代的表现与影响
(一)媒介视觉下身体的概念
在对传播媒介的研究中,身体已经不仅是作为传统意义上语言、动作、表情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它同时也可以作为文化宣传及权力竞争等一些政治活动的存在。也就是说,将通过每个不同的身体经过不同方式进行思考和观察,促使人们不断进行反思,纠正调节身体的各种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文化氛围,改进不良行为、促进社会发展进程,它是政治权力竞争及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随着网络移动、虚拟技术及新媒体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会不断制造出生动新颖、多种多样的身体形态,媒介传播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慢慢会取代传统的身体形态,而成为媒介传播中重要的手段之一,从而也会渐渐影响到身体本身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身体在媒介技术史中的阶段性回溯
从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身体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Web1.0时代,身体是一种符号,我们在各种文化产品中(电视、电影等)通过视觉传递看到身体,彼时身体是一种媒介内容。即使我们能在Web1.0时代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聚合,但身体是失语的,是不具备能动性的。
Web2.0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从“及时感受”跃升到“实时感受”,于是参与、互动刷新了我们对于互联网的应用——我们开始在镜头前崭露头角,将身体完全置于交流的台前。此时,身体逐渐被“全媒体化”。例如,当我们借助微信、微博等传递信息、交换感受时,似乎人与人的交流与互动依然是类似于Web1.0时代的互联网信息聚合的交流方式,但事实上这一阶段的交流已经上升到多媒介社交媒体整合平台的发展层面上,出现“即时反馈”的特点,这其实就是“身体”在数字化过程中的媒介延伸,即人们借助虚拟的“数字身体”在互联网中实现与他人进行面对面“数字思想”信息传播的互动与交换。
随着Web2.0时代的发展,我们迎来了Web3.0时代,这个时代更强调深层次的参与和体验,它有赖于人工智能,希望以此对人类进行提升和解放。例如,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的最后一个小故事,演员沈腾饰演的便是一个智能机器人,他同时具备“自我意识”和“机器智能”,能够帮助人类完成许多任务。这种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进化的过程,预示着身体在媒介技术中传播的一种新可能,在这种可能下,人类不再是唯一拥有身体的主体。
(三)身体在智媒体时代中的演化与危机
随着智能手机、穿戴式媒介装备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产生和普及,5G、物联网、人机融合智能、VR/AR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智媒时代已经到来,各种媒介的广泛传播方式与个人身体的感知建立了一种联系。在这一阶段,当机器已然能够完成很多复杂的工作时,机器和人最好的关系不是谁代替谁,而是共和共生。此时身体本身的概念外延被扩大,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血肉之躯,类似手机、智能眼镜等一众可穿戴设备都变成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本来的身体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媒介不仅摆脱了人,更反过来规制人、塑造人,甚至控制着人和人的生活方式。[3]新媒体的双面性在这个时代尽数体现。越来越多相关影视作品也表达出人类对新媒体未来发展存在危机的担忧,如《黑客帝国》《机器人总动员》等。身体作为人类生命、思维和艺术创作的载体和人类进化的物质基础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因此,当身体的感官可以被模拟,人类对媒介的思考需要回归到“认识身体”的层面,在对“身体”进行再反思的过程中,完成对人本身、对“媒介—身体”“人—技术”辩证关系的再认识。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智媒时代机遇和危机并存的这种挑战,相信人类在未来的某一时空,将会完全掌控人工智能等全新的媒介技术。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如果某种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4]
(四)身体在媒介传播中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变得越来越“隐身”,成为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变量,VR、AI等新技术的出现,使传播主体的概念不断转换,更使物质身体面临巨大挑战。电影《阿凡达》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在成为微博热搜及票房冠军的同时,也让人们不得不思考人的真实身体及虚拟形象哪个在媒介传播中更受欢迎及更为重要?在《对空言说》中,彼得斯对“交流中的身体”的重视程度是非常罕见的,全书阐述以“身体的重要性”贯穿始终,最后得出结论:对亲身在场的追求本身,未必会使人更便利地进入对方的心灵,但是亲临而在场恐怕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接近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保证。在这一点上,我们直接面对的是我们的有限性,它既神圣又悲哀。[5]刘海龙教授也提出在传播研究中理解身体的三个进路,即作为感官的身体、作为物质的身体,以及作为投射的身体。[6]
1.作为感官身体的重要性
作为感官的身体,强调身体感官体验的实在性与原初性,强调身体是人与世界进行联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人获得外部信息的唯一输入口。[7]作为身体本身,它的感觉器官是人们对外界进行认知的基本框架,是可以产生心理认知的,通过现代媒介传播技术会对我们的感受及经验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身体也承载了感官的物质性载体,它们之间互相产生影响,并且同时存在。所以,我们对整个世界的感悟是身心共同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每个人的身体不同,对外界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并不仅仅是纯粹的精神,感官的身体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在我们形成对世界一定的认知时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2.作为物质身体的重要性
所谓物质身体,是指身体在整个媒介传播过程中不能被忽略,不管是在文字传播时代还是网络媒体传播时代,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时,一直是在克服由身体所造成的传播障碍,每个人之间不同的心理差异,会直接影响双方的交流过程和交流效果。身体本身具有独有的特性,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身体可以被充分仿制模拟,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身体形态,为今后的媒介传播带来非常令人期待的广阔前景,但机器人和身体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对身体的模拟存在着局限性,且身体还拥有着绝对的不可复制性。虽然机器人可以通过程序或技术设计,极力模仿身体的优点及缺点,但它和身体本能的反应及设计出的局限是完全不同的,身体因它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特性,任何机器人都难以完全模仿,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身体将会随着网络信息而进行一定的移动,而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人的身体成为网络传递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身体本身也会成为网络媒介的延伸,因为物质的身体不可能在整个网络媒介传播过程中单独存在,所以身体不会完全融合于网络,它的物质性也决定了身体无法完全转换为媒介传播数据。
3.作为投射身体的重要性
作为投射的身体,就是将身体投射到大千世界中,形成我们对整个世界的感悟及认知。2018年11月,新华社推出了 AI合成新闻男主播,第二年又推出人工智能新闻女主播。2022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上,在央视体育频道也看到了人工智能女主播报道体育赛事,不管是类似这样的机器人、人工合成智能主播,还是以机器人为主角的仿真电影人物塑造,都是将人们的想法投射到机器上,根据人们的感知或者模仿人的行为打造的人物形象。
在观赏或与他们交流时,其实就是将媒体看作人进行理解,将人工合成机器人当作人来进行交流。经过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AI、VR技术的运用,人工合成机器人将更为逼真、形象、生动。
三、身体与艺术媒介
(一)身体艺术的阶段性回溯
身体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回顾在艺术发展的历程,经历过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身体被看作是权力教育下的一种介质,这一阶段的作品通常以暴力等不同层面的负面形式出现,表达了艺术家对国家有关传统文化、诸多政治等社会现象的反映,强调身体感官刺激;第二个阶段艺术家们不再执着于借助震撼感官的方式去刺激观众的感受。常常通过与观众身体的沟通、互动、参与的方式让观众获得充分的身体体验,使观众的身体沉浸在艺术作品中,引起观众的自我反思。
(二)身体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首先,艺术的概念界限被打破。艺术不再只是挂在墙上的绘画和巧夺天工的雕塑,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它背后有一个观念的支撑。借助表演、直播、摄影、视频等不同媒介展现形式的发展,在创造和传播的每一阶段,人既是艺术的创作者,也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又是艺术作品的鉴赏者。身体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在画廊、博物馆里展览,还可以到公共空间进行展示:路上、地铁站甚至电影院,都是它们的展台。
其次,观众欣赏艺术的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艺术欣赏形式往往伴随着静态凝视、保持距离、被动接受等特点,观众和艺术作品之间永远隔着一堵透明的墙。尤其是在现代艺术的抽象表达的形态下,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概念使作品的表征意义隐藏在大量艺术美学知识背后,内行才能理解和欣赏的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众三元素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着改变,每个要素在其中都是双向关系:艺术家成为艺术作品中真实存在的一部分主体;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更加平等;观众欣赏艺术作品的方式更加主动、更有参与感。
最后,观众对身体感知的能力增强。在参与身体艺术作品的观赏中,观众能获得更丰富的身体体验。当沉浸于多互动、多参与的身体艺术氛围时,观众自身的身体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比起传统静置的艺术作品,观众身体共鸣性更强,艺术带来的陌生的身体经验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你的身体”,增强身体感知能力。
四、结语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身体经常会被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而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人的延伸”打破了这样的概念,作为基础设施的身体与技术并无实质区别,都是可以被用于传播的工具。但是身体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站在媒介技术的角度,人类既是媒介技术的创造者,又是媒介技术的使用者,它是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前提;媒介技术发展史同样也是人类身体演化史,它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取而代之,而是为了给媒介传播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此同时,放在艺术发展的层面,人类既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也可以是艺术创作的对象材料,更是艺术作品的直接凝视者。身体作为一种泛媒介,它与媒介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或包含或替代的关系,而是人的身体与媒介相互依存,共同形塑着物质层面的技术发展与精神层面上的艺术表达的传播实践。这意味着我们应当超越主体与客体的二分,去认知人与媒介的关系,关注传播实践中的人与媒介的交互。在网络虚拟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轻视身体的重要性是不可取的,在媒介不断进化且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下,正如哲学家冯象在《谁害怕人工智能?》的演讲中所言:“机器必须理解人类美好生活的含义。换言之,我们必须教育机器。”[8]人类既然创造了人工智能技术,就有责任做好教育,坚守底线,相互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馨毅.简述身体媒介形态变迁对人际传播的影响[J].新闻文化建设,2021(6):50-51.
[2] 廖建国.“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视域下身体的进化与危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7):61-66+73.
[3] 姜红,鲁曼.重塑“媒介”:行动者网络中的新闻“算法”[J].新闻记者,2017(4):26.
[4]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 [美]约翰·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M].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6] 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2):37-46.
[7] 常瑞.浅析身体在媒介传播中的重要性[J].传播与版权,2021(4):92-94.
[8] 於春.传播中的离身与具身:人工智能新闻主播的认知交互[J].国际新闻界,2020(5):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