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驱灾与延寿敬老:重阳节俗两大主题

2022-04-29 00:44董德英
文史知识 2022年10期
关键词:辟邪茱萸重阳节

董德英

重阳节,时值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又有“重九”之称,民间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长寿节”等称谓,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民间重视阳数重叠日,如元月一日春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九为阳数,《易经》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相重,这一天“阳九之厄”,是大凶日,但中国传统有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其中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等节日活动就带有辟邪驱灾求吉的信仰意愿。

另外“九九”“久久”谐音,“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此月,“群木庶草,无有射而生”,而“芳菊芬然独荣”,“谨奉一束,祝彭祖之寿”(曹丕《与钟繇书》),献寿主题已现。

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是秋收后尝新荐祖秋祭仪式的重要内容,重阳节正值秋风瑟起、寒冬将至,人们感恩收获,进行隆重的献祭尝新活动,“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靠天吃饭,靠地养育的中国民众重阳时节感念自然恩赐、祖先庇佑,祈祝辟邪消灾、生命长延。

一 不同历史语境中的重阳节俗

关于重阳节,早见于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戚夫人的侍儿贾佩兰提及宫内九月九日这一天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有令人长寿之意。其中提及菊花酒的酿制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很多文献记载了九月九日可采菊花,酿制菊花酒的习俗,说明汉时九月九日已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更为重视重阳节,登高宴饮、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马射等节俗也更加丰富。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设宴于台榭。”据《南齐书》卷九《礼志上》:“九月九日马射。或说云秋金之节,讲武习射,像汉立秋之礼……宋武为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旧准。”又九月九日帝王“出商飙馆登高宴群臣”。《旧唐书》亦载“汉崇上巳,晋纪重阳”。

唐宋时期重阳节百官“休沐”(《旧唐书》),重阳日皇帝大宴群臣,士庶百姓登高宴饮,重阳节俗逐渐趋向休闲娱乐。重阳节又有大小两重阳,“都城士庶,多于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赏,号‘小重阳”(吕原明《岁时杂记》)。李太白有诗“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因此有“茱萸黄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九日黄花十日看”“十日重看九月花”的大小重阳节俗,体现了唐宋人对重阳节的喜爱。

明清时期,重阳登高、赏菊、饮酒仍是重阳节的重头戏。明代刘若愚《明宫史》记录了宫内重阳节前御前装饰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宫眷内臣自初四日皆穿节日服装“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九日重阳节这天,皇帝“驾幸万寿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清代《燕京岁时记》说菊花因开在九月,又称九花。富贵人家重阳时节,以菊花数百盆堆成九花山或九花塔。除了赏菊,重阳日这天京师“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登高兼有秋游之意。《清嘉录》载苏州喜欢人工插菊花供欣赏,还将千百盆菊花堆叠成“菊花山”形状供人观赏。士人登高用意多遠望览胜,一般的百姓登高多取辟邪之意。清人申时行在《吴山行》中描绘吴地重阳风俗“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

二 辟邪与延寿:重阳节俗主题与转向

(一)重阳登高:辟邪祓禳—求吉祈生

登高远眺最原始之意在于祓禳,许多节日中有登高习俗。高处相较平川或谷沟,在原始居民眼中属于神秘之地,古时人们常在山岳高地祭拜。此外,重阳节后秋寒将至,大自然由盛转衰,秋收也已完成,人们即将进入室内隐居过冬,重阳登高亦有与大自然告别的“辞秋”之意,富有自然与人生哲理。

关于重阳节登高,最为熟知的是梁吴均《续齐谐纪》中的一段登高避祸传说: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曰:“九日登高,始于桓景。”上巳流水祓禊,重阳登高,其意均在祛灾辟邪。登高是许多节日中均有的风俗,如人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晋葛洪《西京杂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南朝刘宋孙诜《临海记》记载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在山顶平坦的湖山上宴饮,常达三四百人之多,“民俗极重”。

重阳登高超越了地理上高山的概念,一些楼榭歌台、亭屋苑囿也成为人们登高欢聚之所。登高也由早期的避灾远祸向闲情雅致、休身养性转换,由足履踏至的登高到象征性登高转化。登高远眺,饮酒咏诗助兴,胸顿觉宽广,孙思邈《千金方·月令》认为:“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都人重阳节多出郊外登高,多处都是都人宴聚之所。谢逸《点绛唇》有词“九日登高,倚楼人在秋空半”。

登高眺远,对于那些远离故乡亲人的游子来说,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故乡,激起怀念故土、思念亲人之情。唐代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诗“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秦观《碧鞭蓉·九日》“故园,当此际,遥想弟兄罗列。携酒登高,把茱萸簪彻”等诗词流传千古。重阳登高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视角构筑了人们登高避灾、思乡怀人的信仰与人文情怀。

登“高”的“高”也意谓着人年龄上的“高龄”“高寿”,“九”与“久”谐音,都含有祈寿的意蕴,“高寿”是老人最大的心愿。

(二)“辟邪翁”茱萸:辟邪消灾—祈福重亲

佩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节俗,茱萸色红,盛茱萸囊用红色,红色被认为是辟邪之色。《西京杂记》说贾佩兰于九月九日佩茱萸,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续齐谐记》记载了重阳节用茱萸囊系臂之俗。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写佩茱萸的诗词,唐郭元振《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六首·秋歌二首》“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绝》“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孟浩然《九日》“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宋仲殊《失调名》词亦有“戏马风流,佩茱萸时节”。

重阳节除了佩茱萸,还有赏茱萸、嗅其香之俗,“醉看茱萸,定是明年健”。唐杜甫有诗“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宋时亦存此俗,宋代无名氏《失调名》有词“插黄花,对尊前,且看茱萸好”,苏轼《明日重九》诗“人间此会论今古,细看茱萸感叹长”,又《醉蓬莱》词“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黄庭坚的《失调名》有词“直须把茱萸遍插,看满座,细嗅清香”。妇女也剪彩绘为茱萸、菊花、鞭蓉花等,以相馈赠(《岁时杂记》)。

茱萸泛酒也出于消厄辟邪之意,孙思邈《千金月令》说重阳日饮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五代《提要录》记载“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洒门户间避恶。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又说:“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避恶。”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服“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以两物消阳九之厄。

(三)“延寿客”菊花:辟邪延寿—健体愉悦

无论是登高远眺避灾,还是佩茱萸,饮菊花酒等,重阳节从最初的辟邪祛灾信仰趋向对延年祈生等个体生命的关注,献寿主题被强调。农历九月为晚秋,百草由青转黄,菊花灿然独开,是物候将尽的生命延伸,以一束菊祝“彭祖之寿”,故菊有“延年客”“延寿客”之称,许多诗词歌赋咏赞重阳献寿主题。

菊花为“神仙食”,为阴阳之精髓,食之可延年益寿,囊之可治病健体。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菊花“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宋司马光在《晚食菊羹》表达了食菊羹的特殊喜好“啜有馀味,芬馥逾秋兰”,食菊羹后有“神明顿飒爽,毛发皆萧然”的美好感觉。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千金方》曰:“常以九月九日菊花作枕袋、枕头,大能去头风明眼目。”宋陆游《老态》诗“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菊花具有养目安神,去烦荡秽之效能。宋代文人更是激扬菊花品性,倾慕陶渊明式的采菊人生,“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付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

重阳饮菊花酒延年益寿,《西京杂记》说汉代重阳要饮菊酒,令长寿,并记载了采菊制菊酒的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更将菊花视为长寿食品,谓服之可延年益寿、成仙化羽。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中说到北方人重阳节要饮菊花酒,既有酿造的菊酒,又有在酒中放菊花的泛酒。唐代赵彦伯《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花字》诗中吟“簪挂丹萸蕊,杯浮紫菊花。所愿同微物,年年共辟邪”,孙思邈《千金方·月令》谓“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

重阳节亲朋好友间馈赠菊花酒,南朝宋人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生,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李白《九日登高》诗:“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遇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王勃《九日》有诗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皆化用陶渊明爱菊生发的“白衣送酒”之典故。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菊花晚秋时节顽强怒放,其品性让人无限爱恋和珍惜。人们喜菊,无论禁中贵家,还是士庶之家,重阳赏菊必不可少,“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王勃《九日》)写尽唐人爱菊之盛。宋代菊花的品种更为繁复,《东京梦华录》记载了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最为有名,黄白色蕊若莲房的“万龄菊”,粉红色的“桃花菊”,白而檀心的“木香菊”,黄色而圆者的“金铃菊”,纯白而大者的“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用菊花装饰门窗”,吴自牧《梦粱录》记重阳节“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也買一二株菊花玩赏。菊花品种有七八十种之多,周密的《武林旧事》也记有点菊灯、赏菊、赞菊,馈菊糕之俗。

重阳节,菊花还用来饰人和饰户,妇女簪菊,成年男子也喜好簪花。唐宋时期,皇帝给百官赐宴赐花,自皇宫到民间,皆兴重阳簪菊。《宋史·礼志》记上巳、重阳赐宴、赐花。其中“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辇下岁时记》说:“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许多诗词记有重阳簪花之俗,如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诗“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司空图《白菊》诗“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东边鬓似霜”,《乾淳岁时记》载“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且以菊糕为馈”,苏轼《定风波·重阳》“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水浒传》记载了水泊梁山的重阳节“菊花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

(四)重阳糕(“高”):尝新秋祭—求吉高升

重阳糕或源于九月尝新荐祖之俗,《西京杂记》提到九月九日食蓬饵,汉扬雄《法言》解释“饵,谓之糕;或谓之餈”,饵、糕是同物异名,“蓬饵”具有秋祭与辟邪之意。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记载:“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饵是用黏米制成,有秋报尝新之意。

重阳糕由尝新秋祭食品成为节令食品,隋唐时期重阳糕被称为“麻葛糕”。宋代,“重阳糕”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更加讲究材料配置、造型工艺和色彩搭配,有多种花样做法。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及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重阳节人们还以重阳糕相遗送,“都人遇重九,以酒果糕等送诸女家,或遗亲识”。重阳糕制作精美,“其上插菊花,撒石榴子、栗黄,或插小红旗,长二三寸。又填泥为文殊菩萨骑狮子像,蛮人牵之,以置糕上”(《岁时杂记》卷三五《重九中》),“此时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阁下及贵家为馈送”(《梦粱录》),亦体现了宋人精巧的制作工艺。

“糕”“高”谐音求吉,《岁时杂记》载:“重九日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小儿头,上乳保祝祷云:‘百事皆高。”又“民间九日做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数枚,曰‘食禄糕”,“鹿”与“禄”、“高”与“糕”谐音,寓意官位俸禄高升。《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麦蒸糕,更相遗送。上插剪彩小旗糁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糕于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这些食材使重阳糕增添了许多民间祈愿和喜庆色彩,石榴子寓意“多子”,“栗黄”寓意“顺利”等,装饰与求吉之意更浓。此外“糕”还与重阳“登高”有一定关联,既使未登高远眺,但在家中食糕也应了节日之景。

重阳节除了登高、赏菊、饮酒、食糕等节俗以外,有些地方还有骑射、放纸鸢、掷柑及祭祀社神、城隍、灶神及酬神演剧等,有亲戚往来馈赠等社交活动。

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人们既要通过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来消阳九之厄,又在谐音中探求节日的美好寓意。辟邪与延寿是重阳节的两大主题,也是人们表达敬畏、尊重生命、祈福美好的诉求,追求天长地久、延年高寿、强身健体、步步高升等美好寓意。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辟邪茱萸重阳节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辟邪
镇宅辟邪,富贵吉祥——论紫砂作品“威震八方壶”的创作
重阳节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一束茱萸满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