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路径

2022-04-29 00:00:39杨春丽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2年2期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道德与法治

杨春丽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现代青少年的发展做出了新的目标指示,要求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与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并且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与实现,要求初中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生由于自身处在青春期阶段,其自尊心较强并且渴望成长,也是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以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展教学工作,为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其思想品德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成长;道德与法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细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容

(一)三者之间的联系

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是互相成就、互相辅助、互相渗透的关系。初中生在形成三观的同时与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无法脱离,所以在实现三者关系实现与统一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背景。首先,态度是由情感所决定,初中生的精神价值是情感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次,初中生的价值观与情感和态度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若没有价值观的奠定,初中生的情感和态度则难以表现,反之亦然。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意义

1. 顺应时代发展,深化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治观念开始有了许多新的改变,对人类社会中许多复杂事物的思考、行为方式也有了创新与优化,基于此,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充分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教育改革措施。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对现阶段初中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所以在深入初中教学过程中,理解教学内涵、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是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为促进初中生的道德人格素质形成发展进行助力,培养出新时代背景下的优秀人才。

2. 关注学生根本,转变课程功能

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疏导,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和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现代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以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转变学生求学的模式。转变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功能之后,教学内容也应该做出改变,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应该要求学生深入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内涵,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形式化

新课程推行了这么多年以来,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了传统教学模式,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基于形式化、表面化,导致最后的教学目标未能达成。教学过程形式化主要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符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片面和单一、课堂评价模式较为落后等。首先,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符合,这是由于教师注重依托教材内容,以本问纲,没有过多结合课外教学素材,所以不利于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与统一。其次,即使部分教学老师结合了课外教学素材并且在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课件内容,但是教学内容中的视频、图片往往让学生无法尽数吸收,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本质;课堂教学问题设置较为单一,由于教师未能深化教学内涵,所以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过于片面无效,未能帮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所以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课堂评价模式较为落后是由于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单向性评价”,没有实现“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

(二)实现环境复杂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许多外在因素影响着初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因素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得当,家长未能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或者由于家长自身忙于奔波自己的事业,将子女的教育交给长辈,忽视了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关爱,极易产生消极心理,无形中影响了价值观的形成;社会因素则是由于社会中的可变因素太多和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极易出现偏颇,例如在现代许多初中生受到互联网中“一夜暴富”“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将自身的利益作为首要目标,甚至在初中校园内进行攀比,这些不良思想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的形成。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路径分析

(一)在情景教学中实现

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结合互联网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视频等教学资料,在课堂中将学生全身心地代入情景当中,在学生感受了情景之后参照情景进行情景再现,深化学生的体验感,达到规范自身行为的目标。

以七年级(上)道德与法治课程《师长情谊》为例,在本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化教学内涵,教师播放一段有关于最美校长张桂梅的采访视频,最美校长张桂梅于1974年来到云南参与边疆地区的教育建设工作,1994年后在丈夫去世之后仍未放弃边疆区的教育建设工作,于1996年,张桂梅主动向上级请调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并且将自己之后的一生奉献给边疆教育事业。由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学理念、教育理念落后,张桂梅将自身的所有工资都拿出来建设云南省第一所免费的女子中学,在11年的教育建设工作中,有一千六百余名名贫困家庭的女孩走出边疆,走向大城市。在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张桂梅“七一勋章”。

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能够感受到张桂梅为云南教育奉献的精神,从内心感受到师长的伟大,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在互动教学中实现

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互动教学大致可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种。师生互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师生通力协作,探究教学中的疑问,达到学习目标。师生互动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活跃了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通过教师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生也能够开阔自身的眼界;生生互动是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形式的学习模式,例如开展分组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实现“以优带劣”,提升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在课堂评价中实现

课堂评价就是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规范、学习质量开展针对性评价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下,课堂评价的开展必须要全面,而且要注重学习的变化过程。教师在收集到学生的评价之后也能够优化和改进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初中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中正是身体、心理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年龄阶段的初中学生对社会中的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也是其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形成阶段,所以教学工作者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能够有效帮助初中生实现三者相统一的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策略及措施进行有效落地。

(责任编辑:罗  欣)

参考文献:

[1]刘强. 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路径[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1):10-11.

[2]张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3]武丽清.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路径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道德与法治
不可一世的王勃和无与伦比的《滕王阁序》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4:06:49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4:03:53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思考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3:33:16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渗透的重要性
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 15:15:38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18:23:54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