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文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提升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规避资金浪费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话题。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加强不仅是政府廉洁奉公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概念出发,对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建议措施,以提升监督管理质量,提高财政支出资金效益水平。
关键词: 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管理质量
0 引言
财政支出属于财政资金管理的范畴,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了履行职责,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配的货币总称。一般来讲,财政支出越合理,政府发挥的各项财政职能越有效。相应地,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是指对政府的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进行监督工作,通过有效的监督工作,可以提升财政支出资金管理效率,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1 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特点
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具有以下4个特点[1]:
第一,预算性。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需要进行预算规划,通过预算拨付的资金必须明确项目及环节。因此,在进行绩效监督时,资金的使用必须根据编制的预算进行控制与管理。
第二,控制性。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开展的目的是保证财政支出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通过有效的控制活动,保证将财政资金在预算范围内使用,从而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规范性。由于财政支出资金是政府管控范围内提升社会综合效益的资金,在进行管理时,需要按照相应的程序,如开展资金预算、进行资金控制、合理评价绩效等,每一环节都需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遵守程序规则。
第四,优化性。财政支出绩效监督需要通过合理的监督程序,对各环节进行监督及优化。通过优化,可以对财务行为进行控制,保障政府财政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职能转变,提高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
2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向高质量转换,政府对财政支出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财政支出进行有效的绩效监督,通过绩效监督工作,一方面,可以预判潜在财政支出风险问题,提前对各项支出做出合理安排;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调配各项社会资源,提高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2]。
2.1 政府角度
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能够提升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效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必须合理规划财政资金的使用,在“吃饭”与“建设”的问题上有所考量,不仅要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各类资金支出符合居民意愿,还应完善基础建设,重视经济发展。第一,绩效监督从本质上是对各类资金支出的划拨与使用效果开展监督工作,通过监督,可以明确各类资金支出是否合规、合理、合法,是否能达到规避资金流失、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各类财政支出进行绩效监督,确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各类财政支出在使用过程中的评价指标与监督方法,使各部门树立科学的绩效支出理念。第二,由于财政支出类别较多,必须在各环节开展相应的绩效监督工作。一方面,财政支出本质上是纳税人所缴纳的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财政资金的安排必须符合公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监督与评价,可以审视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当下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进而体现政府工作是否有效;另一方面,绩效监督包含众多评价指标与方法,通过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体系,可以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评价,并且对财政支出使用人员进行约束,提升员工的资金管理理念,实现科学规划。
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能够规避资金使用风险,保障国家资产安全。财政支出是政府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当前,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首先,预算编制不合理,在资金的支出与使用上无法实现专款专用[3]。其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机制不完善,财政支出绩效工作往往是针对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项目进行的监督与评价,而对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信息传递情况及项目之间的信息交叉等监督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财政支出绩效成效不明显。最后,财政支出管理工作责任不清晰,职责不明确,导致财政支出资金管理环节出现风险时无法落实具体责任,降低了资金管理人员的违约成本。
基于以上情况,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可以实现以下目标。首先,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机制,建立“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循环机制,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合理调配预算资金,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管理机制,提升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与沟通效率,实现横向信息整合与纵向信息传递,从而提升信息整合的效率。最后,落实资金管理人员的具体责任,建立目标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环节实现定点优化,还可以提升员工的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规避资金支出风险。
2.2 社会角度
财政支出本质上是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筹集的资金,其本身具有公共性、预算性、政府性。因此,财政资金的安排与使用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的状况日益凸显,与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资源分配制度不合理有一定的联系。此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以往快速发展有所区别。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更加趋向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要求资源合理配置,财务管理制度设定科学,通过有效的财务运作措施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是对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的检验,通过绩效监督程序,可以明确在财政支出的各个阶段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财政支出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促进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其作用机制是“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财务整除管理制度优化—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第二,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推动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本质上是一种针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精细化评估与管理模式,通过掌握政府方面的资金使用情况,可以具体了解政府职能的欠缺与优化,进一步强 化权力与责任的分配,确定部门职责,对于资金的申请、分配与使用等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促进政府职能趋向透明化与开放化,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与决策水平,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
3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原则与建议措施
3.1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原则
在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中,应确定监督评价原则,在整体的原则基础上提出建议,主要包括以下4个原则。
第一,效益性。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必须秉持效益原则,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会产生时间与资金成本,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带来的收益必须比耗费的成本支出高,因此,在进行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时,应明确监督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绩效监督活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第二,规范性。规范性是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根本原则,由于财政支出具有政府性、公共性的特点,在进行绩效监督时,更应注重规范性原则,这里分为制度性规范、程序性规范与人员规范。制度性规范是指绩效监督制度必须规范,符合当前财政支出的管理要求;程序性规范是指在执行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各个环节时要主次有当,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遵循相应制度,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包含的程序有查阅资料、审查账目、实地查看、走访调查、分析绩效、绩效评价、绩效优化等,各环节都需要确定重点审计考察的内容。例如,在查阅资料环节,应注重财政支出资金的预算编制、项目开展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在实地查看环节,重点考察和认定的项目完成情况、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推进,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存在铺张浪费等情况;在分析绩效与绩效评价环节,主要侧重于项目的经济效益性能否达到计划要求与规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是否规范、了解项目的产出情况与实际取得的成效,检查并监督相关材料。人员规范是指在进行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时,员工应各司其职,实现目标化管理,提升整体协作水平。应确定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的小组,明确各项目的员工具体责任,实现责、权、利对等,提升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效率。
第三, 全面性。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应该注重两方面的全面,一方面是绩效指标的全面,应该科学设计监督指标,要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互相结合,确定相应的权重,指标应该涵盖财务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与社会指标等三项内容,并且根据各个项目的具体特点进行修正;另一面是宏微观监督兼顾,宏观监督是对财政支出预/决算的监督,微观是对财政投资项目的监督,视角不同,监督的方向与内容也会有所区别。
第四,科学性。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必须秉持科学化原则,在以往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中,重点监督程序是否合规、资金支出是否符合要求。
3.2 措施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必须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根据当地财政支出情况,确定合理的优化措施,提升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质量,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
3.2.1 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监督力度
在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优化数字化监督平台管理措施,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管理模块,加大监督力度。第一,根据财政支出的特点与项目的实施情况建立财政支出资金动态监控平台与财政支出资金监控系统的绩效监管模块,将绩效监督的目标录入、监督意见的在线发送、整改情况实时反馈等功能嵌入监督管理平台,提升监督管控水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因此,需要注重员工的信息化培训,通过科学招聘、员工培训等形式确保员工能够及时处理监督信息,进而提升信息管理质量。第二,需要加大监督力度,拓宽监督范围,在执行监督审计程序时,不应只关注财政支出程序是否合规、资金是否存在使用风险,还应关注财政支出的效益。应树立全面监督意识,在绩效指标的设计上,注重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结合,完善事前审核把关、事中实时监控、事后优化管理等措施。在事前审核把关层面,应关注财政支出资金的预算编制、调配等是否符合规预算规定、审批程序是否合理等;在事中实时监控层面,关注重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重点监督检查清单,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规避资金流失等现象;在事后优化管理中,应将监督出现的风险及问题督促项目部门及时整改,密切关注资金的后续流向,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财政支出情况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3.2.2 转变传统观念,科学实施监督
财政支出绩效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恰当,取决于监督理念与方法是否有效。因此,在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全员监督的意识;另一方面应该选择合适的监督方法,有效组织绩效监督工作顺利实施[4]。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完善。首先,转变传统监督观念,明确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工作对于资金合理使用、项目合理实施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广泛宣传财政部门权力的正确使用,通过内网宣传、组织讲座等形式引导员工正确的权力观念、资金管理观念,从根本上约束权力滥用,使内部控制观念深入民心,规避财政支出不合理等风险。其次,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将财政支出预算及资金的使用明确化、法制化,在制度上降低财政支出发生的风险概率。最后,科学实施监督工作,重视预算工作。预算工作本质上是为绩效监督服务的,通过预算,可以对比资金使用的偏差,确定财政支出绩效情况。在绩效监督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如成本收益法、最小成本法、历史最小法等,都被应纳入绩效衡量范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衡量趋向于效益性,在监督过程中应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建立多行业、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引入专家进行绩效评价,保证评价结果客观、有效。
3.2.3 全面衡量绩效,积极转化成果
财政支出绩效的优化效果依赖于绩效衡量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因此,在绩效监督工作中,一方面应注重绩效衡量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应注重绩效监督成果的应用与优化。首先,应收集全面资料进行自查、项目资料应包括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在监督检查之前让各个项目部门进行自查、内控测试检查,为绩效检查奠定基础。其次,全面衡量项目绩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不仅关注项目的短期情况,还应关注项目的长远发展,给项目正确的评价。再次,在监督评价完成后,积极利用监督成果进行转化。一方面将项目的实施情况、绩效监督成果反馈给管理者,管理者根据信息结合专家意见提出建议和措施;另一方面,根据项目经验提炼综合指标,作为下一年度的预算指标的重要参考。最后,建立监督回访机制,根据项目出现的绩效监督问题定期进行回访,看有无整改措施、措施是否到位等,保证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结果充分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体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流程中,必须确定合适的绩效监督目标,并且落实目标管理制度。在制定绩效监督目标时,应秉持“完善财政管理、保障资金效益”原则,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在目标管理制度设置上,管理层、项目人员、专家、监督人员应职责明确,根据设置的监督目标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进而实现整体的绩效监督目标。
4 结语
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是检验财政支出使用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重要流程,也是保障国家资金合理利用,规避国家资产流失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支出特点与绩效监督的原则,提出了针对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优化措施。本文认为,要想从而根本上提升监督质量,必须从理念、方法、流程等环节予以革新,并引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以此保障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有效性与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刘天琦.预算绩效与政府治理:契合性与协同性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6):11-19.
[2] 郑方辉,刘国歌.预算绩效管理与财政绩效评价:以教育经费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2-51.
[3]余燕娟.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财务管理研究,2021(7):97-101.
[4]严淑琼.国有企业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研究:以中铁十二局某项目为例[J].财务管理研究,2020(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