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2022-04-29 21:47牛荦菲龚语菡贺义博姚叶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2年2期
关键词:自我控制

牛荦菲 龚语菡 贺义博 姚叶

摘要|道德虚伪是一种普遍的道德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研究以自恋特质为自变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特权和自我控制对自恋和道德虚伪的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对1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自恋与心理特权显著正相关,与特质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2)心理特权与特质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研究为高自恋者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量表选取等因素,自恋与道德虚伪间的相关不显著,无法进行中介作用分析。结论显示,高自恋群体拥有更高的心理特权和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特权高的群体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未来应进一步对道德虚伪量表进行修订,以期得到更可靠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帮助高自恋人群的心态和生活有所改变。

关键词|自恋;道德虚伪;心理特权;自我控制;中介模型

1    引言

道德虚伪(MoralHypocrisy)又称“道德伪善”,是指某人在人前会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行为,不过主要是出于对个体本身利益的考量,并且在私下里会设法减少进行道德行为所要付出的代价,甚至做一些违背自己的道德标准的行为(Batsonetal.,1997,1999)。道德虚伪一般分为个体和人际两个层面。个体层面主要指个体本身言行不一致,即人们的行为无法达到其对外所宣扬的道德标准。人际层面主要指对自己和他人的不道德行为的评价不一致,即“宽于律己,严以待人”,也是我们现在的网络用语“双重标准”(Lammers,2012;ValdesoloandDeSteno,2008)。人類具有社会性,不论是个体层面还是人际层面,道德虚伪的出现可能是起源于人顺应社会的需要,寻求好的社会资源等私利,带有欺骗成分。

道德虚伪虽然对个人来讲可以获益,但若人人只说不做,或宽于律己,对于社会则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正面风气的形成。

前人研究发现有多种因素都会对道德虚伪产生影响。孙嘉卿等(2012)通过双加工理论解释道德虚伪现象,发现认知偏差、认知水平等认知加工与自我提升、自我欺骗等动机加工都会影响道德虚伪。吴宝沛和高树玲(2012)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解释道德虚伪,认为其是一种机会主义适应策略,研究发现通过不道德行为获得的利益会多于道德行为,因此人们通过道德虚伪可以在保持形象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私利。研究发现,情绪会影响人们道德虚伪的表现。波尔曼(Polman)和鲁坦(Ruttan)在2012年通过实验对愤怒、嫉妒和内疚三种情绪进行启动并研究其对道德虚伪的影响,发现愤怒增加了道德虚伪,内疚消除了道德虚伪,而嫉妒会逆转道德虚伪。姆斯等(Lammersetal.,2010)发现权力感会影响个体和人际两个层面的道德虚伪。黑暗人格中自恋人格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对道德虚伪有较大影响,个体自恋和权谋程度越高,越会表现出道德虚伪现象(侯玉波等,2020)。本研究进一步探讨自恋对人际层面道德虚伪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

1.1 自恋与道德虚伪

自恋(Narcissim)一般表现为夸大的自我重要性、渴望权力、喜欢赞扬、易嫉妒、缺乏共情等特征。郑涌和黄藜(2005)将自恋的维度进行划分,分为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显性自恋包含权欲、优越感、特权感和自我钦羡四个维度,隐性自恋与显性自恋不同的是该群体会表现出易感质特点。身为黑暗人格的一种,自恋的负面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黄英选(2018)发现隐性自恋较高的个体会产生比较大的人际关系困扰。刘宇平等人(2021)发现自恋与攻击行为正相关,并且自恋还会通过愤怒情绪特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自恋与道德虚伪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纳索(Naso,2007)发现自恋和羞耻情绪与道德虚伪有关。侯玉波等人(2020)发现自恋对人际层面的道德虚伪有正向影响,并且可以通过马基雅维利主义间接影响。通过两者定义进行分析,自恋程度较高的人会有较强的操纵欲,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感,喜欢对外展现自己的独特与美好,而人际层面的道德虚伪主要表现为降低对自我的道德标准或减少自我为主体的道德行为,并提高对他人的道德行为标准,而提高对他人道德行为的标准也是对外宣称自己高道德标准的一种方式。与自恋程度高的个体相似,两者都喜欢对外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对此我们认为自恋水平高的人希望在他人面前维持一个良好的形象,而人际层面的道德虚伪可以为其提供展示途径,因此我们提出假设:自恋与道德虚伪有较强的相关性,自恋水平高的人会做出更多的可以正向预测道德虚伪的行为,即“双标”行为。

1.2 心理特权的中介作用

心理特权是指一种自我感觉可以享有特殊权利的信念或知觉,认为自己有权获得别人的宽容或可以避免担责等(白宝玉等,2017)。心理特权与权利感存在一定差异,心理特权主要强调夸大病态的权利体验。无论是显性自恋还是隐性自恋,特权感都是其主要维度之一,心理特权在自恋人格的人格特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自恋的人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更多的特殊权利,两变量之间高度相关(郑涌、黄藜,2005)。心理特权与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愤怒、缺少共情和同理心等人格特征联系紧密,且心理特权水平较高的个体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他人,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白宝玉等,2017)。心理特权水平较高的人会做出更多的负面行为。杨晨洁(2020)发现高心理特权个体的内隐利他倾向低于低心理特权个体。刘思义(2019)对青少年心理特权水平进行研究,发现心理特权水平高的青少年会对以自己为主体的不道德行为更加宽容,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更加苛刻,而这种表现就是人际层面的道德虚伪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自恋可以通过心理特权间接影响道德虚伪,心理特权在自恋与道德虚伪中起中介作用。

1.3 特质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特质自我控制主要指个体本身具有的自我控制水平。在自我控制对道德虚伪的研究中,我们一般发现自我控制对道德虚伪产生有实际影响,黄耘实(2019)在研究自我控制对道德伪善与道德判断的影响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高的个体,倾向于做出公平性的选择,较少出现道德伪善行为,并且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对自身以及他人的伪善行为更倾向于做出一致性评价;同样地,其他实证研究亦能证明自我控制与道德虚伪确有关系,科克利斯等人(Kokkorisetal.,2019)发现,自评的自我控制正向预测行为的真实性,通过操纵而诱发自我控制能够提升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自恋人格与特质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但是以往的一些论述与实证表明,NPI评分高的人相对主导、外向、展现、积极、冲动、自我中心、主观自满和缺乏自我控制。在里斯金(Raskin,1988)对自恋人格量表进行结构分析后发现心理特权高的人缺乏自我控制,随后,罗德沃特等人(Rhodewaltetal.,1998)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解释:这种缺乏自我控制可能表现在情绪和行为上,因为高自恋者比低自恋者有更不稳矩的自尊水平,在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冲动性,他们的情绪变化快速而且变化的强度很大。事实上,在大量讨论“自恋”“自我控制”与“道德虚伪”研究中鲜少直接探索“自我控制”在其中发挥着何种作用。据此本研究假设自恋可以通过特质自我控制影响道德虚伪,特质自我控制在自恋与道德虚伪中起中介作用。

1.4 心理特权与特质自我控制

心理特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稳定的主观信念或知觉,指个体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以及被豁免社会责任(白宝玉,2019),而在泽特克(Zitek,2010)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心理特权往往会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如降低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使个体表现出更多的自私、攻击和线下欺骗等等道德虚伪行为。白宝玉(2019)研究发现,心理特权水平高的个体更可能具有一些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例如不信任别人、缺乏自我控制、特质愤怒、马基雅维利主义、贪婪、低宜人性、缺少同情心等。这些特质促使心理特权水平高的个体更可能做出一些消极行为,例如自私行为、不道德行为、剥削行为、攻击行为。心理特权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自己,消极结果归因于他人,因此更可能疏远或责备他人,更不愿意宽容他人和修补一段破裂的人际关系。已经发表的研究虽然分别单独探讨过自恋与心理特权水平、自恋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并分析了心理特权水平和自我控制对于自恋所产生的作用,但是,这些研究是孤立存在的,目前尚没有研究将自恋、心理特权水平、特质自我控制和道德虚伪放在同一研究框架下,对自恋到道德虚伪发生的整个逻辑路径开展过实证分析。据此,我们假设心理特权和特质自我控制在自恋和道德虚伪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自恋是否正向影响道德虚伪,二是在自恋与道德虚伪的关系中心理特权和特质自我控制是否分别起中介作用,三是在自恋与道德虚伪的关系中心理特权和特质自我控制是否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通过网络发放问卷招募被试,回收问卷368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得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50.8%。男性占比27.3%,均为大学生,年龄在18~25岁之间。

2.2 研究材料

(1)自恋人格

郑涌等(2004)依据自恋人格量表(narcissisticpersonalityinventory,NPI)编制的大学生自恋人格问卷(α=0.70)。该问卷采用5级评定法记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恋水平越高。

(2)心理特权

采用修订后的堪培拉等(Campbelletal.,2004)编制的单因素8条目心理特权量表(α=0.91),采用李克特式七点记分方法,从“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测量被试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得到更多的程度,即心理特权程度。

(3)特质自我控制

采用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在唐尼(Tangney,2004)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基础上的修订版本(α=0.93),采用5点评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总分越低,表示自我控制水平越高。

(4)道德虚伪测量

道德情景评定法,选用杨慧(2018)的问卷(α=0.89),该问卷参考姆斯等人的实验范式,根据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情境进行编写,主要涉及考试抄袭、冒用他人物品、利用职务作弊等三类涉及违背社会公德的道德情境。共有7个实验情境,3个情景的行为主体为中性他人,3个情景的行为主体为自己,被试在每个道德情境后回答对行为主体道德行为评价的三个问题:你赞同行为主体的决定吗?你赞同行为主体的行为吗?你认为行为主体的行为错误程度?问卷采用1~7级评分,中间的1个道德情境作为过渡,不做统计。实验通过分组与问卷的先后设置抵消被试根据前三篇量表对本次实验主题的猜想,从而影响到道德情境评定的真实性的可能。

2.3 程序

通过网络发布问卷星,在获得被试同意后要求被试按照顺序依次直觉填写大学生自恋人格问卷、心理特权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及道德情景评定。为消除道德情景评定中,情景顺序造成的影响,被试将被随机分配行为主体为他人与行为主体为自己先后顺序不同的两份问卷。

3    结果

采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

3.1 描述统计

对自恋、心理特权、特质自我控制、道德虚伪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见表1),因为心理特权为非正态分布数据,因此用皮尔逊相关和斯皮尔曼相关进行统计,可知自恋、心理特权、特质自我控制之间有显著相关,因此对这三个变量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自恋与道德伪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不进行以道德虚伪为因变量的进一步讨论。

3.2 以自恋为自变量、特质自我控制为因变量、心理特权为中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见表2)

第一步回归,用自恋预测特质自我控制,发现自恋对特质自我控制有显著的预测效应(β=-0.268,t=-3.789,p<0.001);第二步回归,用自恋预测心理特权,发现自恋对心理特权的预测效应显著(β= 0.576,t=9.582,p<0.001);第三步回归,用自恋和心理特权共同预测特质自我控制,发现自恋对自我控制有显著的预测效应(β=-0.269,t=-3.092,p=0.002),心理特权对自我控制无显著的预测效应(β<0.001,t=0.004,p=0.997),自恋和心理特权共同预测特质自我控制的模型显著(F=7.141,p=0.001)。综上,心理特权对自恋和特质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4    讨论

4.1 自恋、心理特权、特质自我控制三个变量两两相关

研究对187份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自恋与心理特权呈正相关,支持了自恋与心理特权紧密联系的结论(Campbelletal.,2004;RothmanandSteil,2012)。同时,发现自恋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证实了高自恋者的自尊水平相比低自恋者更不稳定,情绪变化快速且强度较大,遇事更易产生冲动行为的理论基础(Rhodewalt,1998;黄英选,2018)。另外,心理特权与自我控制的负相关性与罗伯特和霍华德(RoberandHoward,1988)对自恋人格量表进行结构分析时的发现相一致,心理特权高的人往往缺乏自我控制,高心理特权者认为自己有权利获得优待,豁免一部分社会责任,因此会在自我控制与约束上抱有松懈态度。

这些发现证实了一部分理论模型,对自恋及其相关特质间的联系进行理论检验,为解释高自恋者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提供了科学依据。自恋者在夸大自己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容易焦虑和敏感,表面强大的同时又很在乎他人的评价,这种不稳定的特性导致其自控能力的相对缺乏(张旭,2011)。对于情绪波动过大或容易发生冲动行为的群体,可以探究其是否拥有高自恋和高心理特权的人格特质,调节其内心对夸大权力感的主观信念和认知,对管理自我情绪、稳定人际关系、避免不当行为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4.2 自恋与道德虚伪不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自恋人格与道德虚伪行为间无显著相关,与侯玉波等人(侯玉波等,2020)报告的发现不同,自恋人格本身并无法显著预测人际层面道德虚伪现象的产生。针对与以往研究结果的矛盾,仍无法断言自恋人格本身与道德虚伪行为不存在相关关系,恰当的解释是具体研究程序中所存在的操作失误,如问卷长度、主试的指导方式等都不可避免影响了被试进行具体实验的动机,造成实验结果本身无法反映被似的真实情况。此外,以往道德虚伪的相关研究中,针对个人层面道德虚伪行为的测量常采用巴特森等人(Batsonetal.,1997)的任务分配范式,而针对人际层面的道德虚伪行为则常以姆斯等人(2011)的道德两难任务,但无论是经典的任务分配范式,还是道德两难任务都存在着低复制性的问题,以往学者在研究中也报告了显著性刚刚达标、不显著等问题(XiufangDuetal,2019)。埃文和芮秋(EvanandRachel,2012)研究发现嫉妒情绪会引起道德虚伪的逆转,即启动嫉妒情绪反而会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要求宽容,而嫉妒与自恋情绪又息息相关(王双双,2017),钦佩型自恋可能会引起正面积极的竞争,促使个体严格要求自己向优秀的人靠拢。总之,自恋与道德虚伪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未来可以多方面地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机制。

4.3 心理特权、特质自我控制与道德虚伪不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特权与道德虚伪行为无显著相关关系,与研究假设不符。归因理论解释心理特权高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自己,而将消极结果归因于他人或环境,因此对于他人或环境可能表现出过高的道德要求(白宝玉等,2017),并且以往研究证明了高心理特权的青少年在道德判断行为中表现得更为宽容(刘思义,2019),因此本项研究假设心理特权与道德虚伪行为间存在相关,但研究结果并未证实这一点,可能的原因是以往的研究关注青少年群体,而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群体,与大学生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处于未完全形成系统道德观念的成长阶段,拥有更加宽容的道德判断标准。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特质自我控制与道德虚伪行为无显著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侧重人际层面的道德虚伪行为,而黄耘实(2017)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特质自我控制对于个人层面的道德虚伪行为,而将人际层面的道德伪善行为进行了道德行为和伪善行为的区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完全体现被试的道德判断行为。此外,由于研究程序中不同问卷的顺序安排及问卷的整体长度偏长,可能造成了被试的自我消耗,前人研究证明自我消耗情况下会增加道德虚伪行为,因此实验结果上可能受到了自我消耗对于道德虚伪行为的抵消作用。

4.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后续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研究具体程序中存在的操作不当问题,由于选用的研究材料的复杂性,致使最终问卷长度相对较长,存在题目间缺乏逻辑性和趣味性的现象,影响了被试在具体填写过程中动机,影响了问卷的效度。后续实验中,研究者们可以事先进行预实验,对已有的研究材料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及项目分析,适时修改问卷内容,避免因问卷过于复杂影响被试填写过程中的情绪、理解等。

本次研究中主要选取了杨慧(2018)在姆斯基础上改编的道德情景判断问卷,问卷主要选取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7个日常道德情景,被试通过依次从行为主体为自己和第三人称他人来进行道德判断,但该问卷中的不同行为主体对应的道德情景不同,其违反社会道德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对被试的道德虚伪行为可能有所掩饰,无法进行准确测量。同时,人际层面的道德虚伪行为更多指在同一件事情上面双重判断标准,而目前研究中所广泛使用的Lammers道德情景判断问卷的不同修改版本都是被试需要在较短时间内依次从自己和他人的角度判断同一件不道德行为,造成被试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虚伪行为,从而对其进行矫正,因此也无法准确判断被试在同一道德情景下对于不同行为主体的道德判断,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可以使用“电车难题”等道德困境问题研究被试人际层面的道德虚伪行为(XiufangDu etal.,2019),但由于“电车难题”本身并不存在完全道德做法的解答,因此是否能够测量道德虚伪行为也就存在争议。后续对道德虚伪的测量中,如何测量人际层面的道德虚伪行为是研究者们所应重点关心的问题,如果选用不同道德情景测量被试的道德判断,应在编制问卷的过程中进行多次预实验,根据效度检验的结果进行修改,避免情景对于情景的误解;如果选用相同道德情景测量被试的道德判断,可改用经典的任务分配范式进行实验,或通过内隐的方法考察道德伪善。

最后,关于心理特权,特质自我控制以及自恋人格间彼此的显著相关背后具体的理论模型也是后续研究者们可以探索的方向之一。

5    结论

通过问卷法发现,高自恋倾向的群体拥有更高的心理特权以及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特权高的群体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但尚未发现心理特权在自恋与自我控制中的内在影响,也未发现心理特权与特质自我控制在自恋与道德虚伪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探讨内在机制并修订更适合的道德虚伪量表进行测量。

参考文献

[1]白宝玉,孙闰松,胡巧,等.心理特权:概念、测量及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6):1025-1035.

[2]BatsonCD,KobrynowiczD,DinnersteinJL,etal.Inaverydifferentvoice:Unmaskingmoralhypocrisy[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7,72(6):1335-1348.

[3]BatsonCD,ThompsonER,SeuferlingG,etal.Moralhypocrisy:Appearingmoraltooneselfwithoutbeingso

[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9,77(3):525-537.

[4]CampbellW,Keith,Bonacci,etal.PsychologicalEntitlement:InterpersonalConsequencesandValidationofaSelf-ReportMeasure[J].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2004,83(1).

[5]丁倩,刘祎琳,张永欣,等.心理特权与大学生网络欺骗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18(4):537-543.

[6]Evan P,Rachel L R.Effects of Anger,Guilt,and Envy on Moral Hypocrisy[J].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12,38(1):129-139.

[7]葛枭语,侯玉波.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人格与心理健康——自我控制与真实性的链式中介[J].心理学报,2021,53(4):374-386.

[8]侯玉波,唐尧,张斌梅子.自恋与道德虚伪:权谋术和辩证思维的作用[J].心理学探新,2020,40(6):568-573.

[9]黄耘实.自我控制对道德伪善与道德判断的影响[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9.

[10]黄英选.大学生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自尊和特质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11]LammersJ,StapelDA,GalinskyAD.Powerincreaseshypocrisy:Moralizinginreasoning,immoralityin behavior[J].PsychologicalScience,2010,21(5):737-744.

[12]LammersJ.Abstractionincreaseshypocrisy[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12(48):475-480.

[13]刘思义.心理特权、情境卷入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9.

[14]刘宇平,李姗珊,何赟,等.消除威胁或无能狂怒?自恋对暴力犯攻击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2021,53(3):244-258.

[15]NasoRC.Immoralactionsinotherwisemoralindividuals:Interrogatingthestructureandmeaningofmoral hypocrisy[J].PsychoanalysisPsychology,2006,23(3):475-489.

[16]NasoRC.Beneaththemask:Hypocrisyandthepathologyofshame[J].PsychoanalyticPsychology,2007,24(1):113-125.

[17]PolmanE,RuttanRL.Effectsofanger,guilt,andenvyonmoralhypocrisy[J].Personalityand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2012,38(1):129-139.

[18]Rhodewalt,Frederick.Narcissism,Self-KnowledgeOrganization,andEmotionalReactivity:TheEffectof DailyExperiencesonSelf-EsteemandAffect[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8,24(1).

[19]Robert,Raskin,Howard,etal.A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oftheNarcissisticPersonalityInventoryandfurtherevidenceofitsconstructvalidity[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8,54(5).

[20]Rothman,AllisonM,Steil,etal.AdolescentAttachmentandEntitlementinaWorldofWealth[J].JournalofInfant,Child,andAdolescentPsychotherapy,2012,11(1).

[21]孙嘉卿,顾璇,吴嵩,等.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基于双加工理论的解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580-584.

[22]谭树华,郭永玉.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68-470.

[23]ValdesoloP,DeStenoD.Thedualityofvirtue:Deconstructingthemoralhypocrite[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08(44):1334-1338.

[24]王双双,宋婧杰.大学生自恋与嫉妒心理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6):867-872.

[25]吴宝沛,高树玲.道德虚伪: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6):926-934.

[26]XiuFD,NanaL,QiaonaJ,etal.Guiltpronenessmoderatestheafter-effectsofegodepletiononhypocrisy[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19(151):109516.

[27]杨晨洁.心理特权和社会比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28]张旭.大学生自恋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5):1174-1177.

[29]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5,28(5):1259-1262.

TheInfluenceofNarcissismonMoralHypocrisy:TheChainMediatingEffectofPsychologicalPrivilegeandSelf-controlTrait

NiuLuofei    GongYuhan  HeYibo  Yao Ye

DepartmentofPsychology,SchoolofHumanitiesandSciences,BeijingForestyUniversity,Beijing

Abstract: Moral hypocrisy is a common moral phenomenon, so its of great soci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it.Basedonthetheoreticalanalysis,thisstudytakesnarcissismastheindependentvariable,proposingachainmediationmodelofpsychologicalprivilegeandself-controlonnarcissismandmoralhypocrisy.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87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1) Narcissismi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psychologicalprivilegewhilenegativelycorrelatedwithself-controltrait;

(2)  Psychologicalprivilegeisnegativelycorrelatedwithself-controltrait.Thisstudyconfirmedpartofthe model,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of highnarcissists.However,duetothescaleselectionandotherfactors,thecorrelationbetweennarcissismandmoral hypocrisy is not significant. Future researches could further revise the moral hypocrisy scale inordertogetmorereliableresults.

Keywords:Narcissism;Moralhypocrisy;Psychologicalprivilege;Self-control;Chainmediationmodel

猜你喜欢
自我控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可信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
自我损耗的起源、发展与质疑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学好初中政治, 树立人文情怀
企业管理中的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除了压制冲动,还需避开诱惑物
音乐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