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学作品语篇特征鲜明,思想内涵丰富。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教师应整体把握其课程内容六要素特征,设计融教、学、评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特征、主题探究、语言分析、文化解读等方面开展深度阅读。同时,教师要通过提问、及时反馈、小组活动、微型写作等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英语文学阅读;教、学、评一体化
*本文系2021年度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专项课题“课程内容六要素整合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CERA2021Z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课外阅读是学生发展阅读能力,学习语言和人文、科学知识,拓展思维,提高审美、鉴赏和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占了较大比重。究其原因,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阅读材料,文学作品经历了岁月的考验,是语言的精品、文化的荟萃、思想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学习和欣赏价值。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然而,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时,不能认识文学作品的语篇特点,把文学作品等同于一般的阅读材料,未能引导学生掌握其阅读方法;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侧重词汇、语法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却忽略了对作品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未能引导学生把握其丰富的意义内涵;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讲授为主,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忽略评价设计,从而不能有效把握教学进程,造成学生被动学习。
因此,如何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聚焦文本特征,建构教学内容,组织活动设计,开展过程性评价,是一线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课外阅读教学六要素整合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课外阅读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载体,其六要素特征与教材阅读材料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时应多维度、多层次地分析其六要素内容,整体把握语篇特征,设计教学重点突出的学习活动,同时融合评价设计,提高教学效益。
对文学作品而言,教师要以课程育人目标为依据,有机整合文学作品的课程内容六要素,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创设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感知、体验、分析、探究、迁移类学习活动,并将教学目标、学习结果整合到评价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尤其重要的是,评价不再是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检测,而是嵌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互动循环过程,不断促成目标的达成。
三、六要素整合下的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下文以笔者开展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整合课程内容六要素,设计融教、学、评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一)分析文本和学情,明确教学要求
教学文本选自短篇小说合集50 Great Short Stories中的The Standard of Living,略有删减和改动,作者是美国作家多萝西·帕克(Dorothy Parker)。文本材料词汇量适中,故事性强,语言地道。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涉及女性的友谊、贪婪和欲望,现实和理想等话题,对初涉社会、憧憬未来的高三学生来说,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当下的自己,思考自身对未来生活的定义。
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同为公司速记员的女孩安娜贝尔(Annabel)和米姬(Midge)。她们相貌普通,生活拮据,却总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她们爱做白日梦,喜欢在第五大道上玩一个“假如你有一百万”的游戏。她们被一家商店橱窗里的项链所吸引,猜测其最多一万美元。当得知要二十五万美元,即她们所玩游戏价码的四分之一时,她们的神情变得恍惚。故事的结尾,两个女孩心有不甘,决定玩“假如你有一千万”的游戏。
授课对象是某中学高三文科班学生。他们英语基础较好,阅读能力较强。虽然文本中的部分生词会加大理解难度,但是借助参考词汇、运用语境猜读等技巧,学生可以完成阅读任务并理解文本。但是,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接触较少,对文学作品的语篇特征了解不够,阅读长文本影响学生的流利度。此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侧重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尚有欠缺;教学评价也多以考试为主,缺乏自评和互评环节,学生对此类评价方式不太熟悉,需要教师的指导。
据此,教师从课程内容六要素出发,明确本课教学具体目标。从主题语境层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的多重主题,并对自己的判断进行合理的解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分析文本主题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与作者展开对话,解读标题“生活的标准”的含义。从语篇类型层面,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和仔细阅读,概述文本的主要情节,总结人物的主要特征;掌握短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发展的逻辑内涵,并进行评价。从语言知识层面,引导学生赏析并记忆关于人物特征描写的经典词句表达。从语言技能层面,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最喜欢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看法;描述作者的语言风格;续写故事情节;制作海报并进行展示。从文化知识层面,引导学生了解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探索写作背景对于情节推动、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从学习策略层面,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评价内容和标准;掌握自评和互评方式,开展自我学习监控;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进行适切的评价。
(二)初读分享,概述文本情节
课前,教师布置初读活动,要求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两个任务“(1)Write a summary of the story;(2)What i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story?”。上课伊始,教师邀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分享自己初读这篇小说的印象。之后,教师和部分学生点评并反馈任务完成情况。
了解故事的基本脉络、掌握主要情节是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提取概括能力,为接下来关于人物、主旨、文化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本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和盲点,以及情节梳理和整体感知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活动。此外,自由讨论和即时反馈的学习、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共读探讨,挖掘文本特征
1. 人物分析。
故事中的两个女孩性格特征鲜明,穿衣打扮和言行举止无不表明其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思考问题“How does the writer describe the characters? What personalities or attitudes are reflected in these descriptions?”,并分小组画出人物描写思维导图。在开展小组活动前,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思维导图绘制和展示评价量表,明确活动要求。量表中的评价要点包括:(1)人物特点论据的相关性;(2)思维导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创造性;(3)表述的流利度和自信度。基于量表的解读,学生梳理主人公外貌、动作和语言方面的信息作为典型论据,同时概括其性格特点和观点态度。在学生展示期间,教师利用追问给予反馈,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量表打分评价。
2. 主题探究。
小说的主题具有多元性,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发展的空间。本文的主题可从不同角度探究:从女性角度,探讨什么是女性间真正的友谊;从人性角度,揭露人类好逸恶劳、趋利避害、逃避现实的一面;从社会角度,批判二战时期美国国内物欲纵横、精神匮乏的社会现象。在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故事想要传递的主题。讨论前,教师发放同伴评价表,引导学生从内容的相关性、表达的完整性、论据的准确性等维度判断主题提炼的合理性,并对各自总结出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评价。讨论后,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分享。最后,教师回扣标题“The Standard of Living”,引导学生结合主题谈一谈自己对标题的理解。
3. 语言赏析。
本文作者的语言风格鲜明,睿智、幽默、反讽等特点随处可见。例如,在描写两个女孩每天无所事事,待在一起浪费时光的时候,作者有这么一句描写“The girls always spent the fine idle hours of their hot-weather Saturday afternoons together. Constant use had not worn ragged the fabric of their friendship.”。作者巧妙而幽默地将两个女孩之间肤浅的友谊比作久穿不烂的衣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类友谊的鄙夷之情。针对此种语言风格,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两两结对,先列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几处表达,之后两人讨论所选语句的异同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赏析两到三处典型语句,体会作家犀利、睿智的语言风格。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小组讨论的表现,并进行适当指导。
4. 文化解读。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二战仍未结束,通过制造和售卖武器,美国大发战争财。因为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美国年轻女性仍然可以尽情购物,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教师应注意文本的时代与文化特点,引导学生开展文化解读,并启发学生进行移情,从文本理解走向自己的生活运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如下问题“(1)This story is set in Fifth Avenue, the New York City. Do you know what was Fifth Avenue in New York famous for? (2)What was happening in the world/in America in the 1940s?(3)What were the social problems for women in the 1940s? Do you think there are similar girls in our country now? Are they facing the same problems like Annabel and Midge?”。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在组间走动,了解学生的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探究作品蕴含的文化知识、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深度阅读能力。师生共读环节是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挖掘文本主题的重要环节。通过逐层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认识和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解生活的标准不仅在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明白精神世界的匮乏才是最可怕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完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和评价要求,立足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和充分讨论,之后再展示和评价。
(四)读后拓展,提升学习技能
1. 结尾猜想。
小说以主人公安娜贝尔修改游戏规则结尾。至于修改了规则后,两个女孩是继续新一轮的白日梦游戏,还是会认清现实呢?对此,教师可以设计 “读后续写”的微练习,鼓励学生预测故事可能的发展方向。学生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梳理出组内一致认可的情节发展方向,并用四到五个句子进行自由写作。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续写情节并给出理由。
2. 海报制作。
融艺术创作于文学鉴赏之中的做法,可以在视觉上突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张艺术海报。在制作之前,师生可以共同商讨海报制作的评价标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海报,例如内容、设计、创新性等。在确定评价维度后,引导学生细化这几个方面,例如,海报的内容要包括人物、情节、主题等;海报的设计要具有美感,考虑图片与文字的占比、配色等。最后,引导学生针对每一个维度撰写评价要点。
基于小说开放性结尾的特征,教师设计微写作练习,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海报制作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评价量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增强教学评价机制的准确性。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正式设计海报时,能够对照评价标准,随时自我监控,强化学习策略,进行更有意义的输出。
(五)课后自评,反思学习效果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完结。学生完成本课所有的学习任务后,还应当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发现不足和需要提升之处。因此,教师发放课后反思自评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课后自评表主要围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学习过程的参与、评价实施的效果这三个方面展开。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启动元认知策略来反思和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认识自己对本篇小说的理解情况,了解整节课的自我参与和投入程度,评价自我表达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表现,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四、结语
课外阅读中的文学作品通常语篇特色鲜明,对教学活动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研读语篇,整体把握其课程内容六要素特征,确定教学目标要求,设计融教、学、评于一体的鉴赏探究活动。在学习文本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内容理解、情节体验、语言学习、文化探究、主题分析等方面开展深度学习,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创新教学评价设计,通过提问、及时反馈、小组活动、微型写作等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葛春生. 核心素养视域下英语文学作品导读教学例谈[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王蔷,李亮.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理论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9(5).
(江凌云,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邮编: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