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龙 刘玉
摘 要:元宇宙是一种基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技术的 3D 空间、生态或环境,与现实世界平行,同时又超越现实空间。实践主体作为粘连现实与虚拟实在的纽带,从主体的实践活动切入有助于元宇宙的具象化显现。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以其辩证性与分析性为透视元宇宙空间形成过程提供了进路。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中的核心概念,即“三维辩证分析”为框架,借助身体感知、关系构想和生活的现实世界三个概念,梳理媒介发展历程中实践主体对于不同媒介的空间想象,同时对元宇宙的空间想象形成机制进行阐释。
关键词:元宇宙;空间生产;身体感知;媒介空间想象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一、引言
“元宇宙”一词出自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雪崩》。在这本小说中, 人类通过 avatar,能够在一个虚拟世界中模拟日常实践活动。有学者认为,元宇宙是集成与融合现在与未来全部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终极数字媒介,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更高维度的新型世 界(喻国明,2022)a。元宇宙概念具有五个关键结构,即元宇宙本身、人或化身、元宇宙技术能力、行为和结果(Alanah,2009)?。从这个层面上说,元宇宙的关键结构中至少有四个因素都与实践主体密切相关。而在元宇宙呈现的技术场景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了其 空间维度。在此空间中,主体的身体进入推动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合并粘连。人的进入与 感官触碰使虚拟空间有形化、社会化,通过经验感知和身体操演,技术于人的意义逐渐摆脱抽象, 从而深化其对元宇宙空间的认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空间性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空间批评也成为现代性批判的重要话语思想(刘涛,2015)c。在这个时期,学术界催生了一系列关于空间研究的学术成果,例如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吉登斯的“时空脱域”、鲍曼的“液态空间”、吉布森的“赛 博空间”等。其间,列斐伏尔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透视了空间生产的机制,推动了社会科学研 究的“空间转向”。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身体”是最为重要的建构基石(路程, 2015)a。列斐伏尔的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肉身性和感知性方式存在的人(Christian Schmidt and Yang Shan,2021)?。从身体出发,我们可以将空间区分为身体所处的空间、感知获得的空间及想象的空间,上述三者相互冲突、相互依托。在列斐伏尔眼中,空间是社会的产物。这种 产物并非只是特定的人化产物,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更是一种被概念化的空间。随后他引入了 一组空间分析的三元概念: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与表征性空间(Lefebvre,1991)?,强调了社会、历史、空间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目前,元宇宙的空间想象主要集中在交互式体验、沉浸式认知、无限度开放的技术逻辑, 以及某种空间状态等方面,而对于这种空间想象建构过程的分析讨论甚少,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元宇宙空间想象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体透视一个新的媒介环境生成的动态过程, 从而为主体后期的深层次空间想象表征与媒介空间的概念化过程注入积极因素。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超越了前人对空间性质的争论,展现了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空间体系的连贯性。综合上述研究,本文尝试使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以其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与解释维度分析过往媒介与主体实践和空间想象的复杂关系,同时探讨社会主体对于元宇宙技术的空间想象的形成路径,以期更深层次地了解元宇宙的空间结构,解释媒介与社会的深层复杂关系。
二、媒介发展历程与实践主体的媒介空间想象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媒介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口语媒介、书写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 介再到当下的元宇宙媒介五个阶段。不论在哪个阶段,个体对于空间的想象始终受到自身的实践、现实的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以及中介化的媒介的影响,以上因素不断竞合协调,最终塑造了 个体对其所处位置的空间想象。由于实践主体将身体视为空间想象的摩擦阻力,因而试图借助 各种中介化的媒介去克服空间阻碍,这为媒介成为组建主体空间想象因子提供了合理性。
(一)口语媒介:身体实践与场景想象
传统西方哲学将社会个体切分成精神与身体,并将身体视为阻碍精神的外溢与渗透的屏障,也是阻碍人与人实现“天使般交流”的障碍。但在麦克卢汉眼里,口语媒介是人类社会 的“伊甸园”,是一种感官统合媒介,能够让主体整体式地去认知感受世界。具体来说,这 时期主体的媒介空间想象主要是关于身体空间、文化空间、社交关系空间的想象。首先,口 语媒介倚仗的是身体媒介,因而通过身体操演获得经验性认知成为主体空间想象的主要来源, 媒介想象与身体紧密相关。其次,社会文化因素也渗透到这种空间认知当中,主要表现为特 定位置的主体对于语言符号的共同想象,这也奠定了主体意识空间的基础。最后,处于社会 中的主体通过口语交流,获得关于彼此对于空间的想象,呈现出“空间就是社会”的面向。 综合来说,这一时期主体关于媒介的空间想象主要集中于各主体基于身体实践的关系交往及 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由于口语媒介的限制,社会主体对于空间的想象仍处于小范围的场景 交流想象。
(二)书写媒介:“离身”想象与跨时空重组
在此处,书写媒介指的是文字媒介与印刷媒介。书写媒介的诞生是社会主体离身实践与 交往的首次尝试,其颠覆了口语媒介时期主体的媒介空间想象。不同于口语媒介,书写媒介 借助符号记录与传递成了英尼斯所言的具有空间偏向的媒介,处于不同时空的主体能够对符 号内容进行诠释与表达,实现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中的“空间联结效应”,即不同空 间的传播主体借助统一符号内容实现想象空间的一体联结。具体分析这一时期的主体想象结 构,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展开。一方面,为加强中心对边陲地区的控制,政治主体 对媒介文本的控制力加强,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体对整体媒介空间及历史文化空间的想象。另 一方面,由于经济消费的约束,普通社会主体对于媒介空间的想象仍存在滞后性,多数人对 于媒介的想象依旧停留在身体实践这一维度。简单来说,这一时期实践主体关于媒介空间的 想象整体上呈现出了扩大的趋势,身体不再成为必要的媒介空间想象的工具,但是媒介想象 的内容逐渐层级化。
(三)电子媒介:身体的符号化表征与情境合并
电子媒介主要指的是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手段,其综合了以往媒介的优势,并发展出独有 的优势。就空间角度来说,电视媒介制造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空间情境,同时创建了新的社会关系。在这个时期,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行进,身体突破了传统的意涵,成为新的社交符号。沃尔和 霍顿于 1956 年提出准社会关系理论,即人们把电视中的人物或媒体名人看作是真实的交流对象, 同其互动并创建社会关系。而电子媒介挣脱被控制的框架,逐渐发展出自身的运作逻辑并将其 运用至社会主体之中,构建出梅罗维茨所言的“中区行为”。这一时期,实践主体对于媒介想 象的空间进一步扩大,突破了传统社会中的熟人社交范围。与此同时,媒介空间逐渐获得自主性,形成了技术隐喻力量,通过隐喻的媒介环境影响主体认知余切重塑社会关系,对主体空间想象的三元素作用力持续加强。
(四)网络媒介:修饰的身体实践与流动的空间
技术环境持续加速,催生了互联网的诞生。作为颠覆式创新的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用 户的身体实践与空间认知。在这一阶段,技术可供性(Aaffordance)建构了全新的虚拟互动空间,并发展出虚拟文化社群,空间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从有形化逐渐转化成想象化,空间形态由 过往的固态时空向曼纽尔·卡斯特的“流动的空间”跨越,即身体主体身份的流动化、社会 交往的流动化,以及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流动化。实践主体可经由移动终端实现虚拟社区 的进入状态,并且通过符号化的表达再现自己的身体、情感特征,并且同其他实践主体产生 互动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简单来说,社会主体对于网络媒介的空间想象是基于虚拟网络空 间的原初形态建构的,通过自身的网络媒介社会交往实践强化了自己对于空间的认知,并且 虚拟空间的无边界性进一步释放了意识主体和身体主体的媒介空间想象。从媒介化学派的视 角上看,库尔德利将媒介化概括为媒介逻辑与社会实践的勾连与互动,即网络媒介形成的虚 拟空间建构了新的媒介情景,而社会主体又在自身的行为语境中使用媒介,二者型构了实践 主体对于媒介空间的想象。孙玮认为,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系统重组,也是 媒介逻辑与物体逻辑的互嵌。
(五)元宇宙:具身认知与元空间的全面建构想象
具身指“身体通过意向性与世界和他人达成的一种实践过程,所谓意义、理解和沟通都奠基于这种身体实践过程”。而具身认知的指向是意识嵌入身体,身体融入环境,从而获得精神、身体、环境一体的经验认知。元宇宙是以区块链、人工智能、交互沉浸等技术为支撑的超级虚拟空间,与网络媒介相比,元宇宙更加强调虚拟空间的全面建构,包容无尽场景,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理解为超越式的元空间,它既依托现实又超越现实。在身体实践上,元宇宙允许主体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入至此空间中,意识主体与身体主体在元宇宙中重新相遇,构成实践者新一轮的具身认知想象。
三、实践主体对于元宇宙的空间想象形成机制分析
从列斐伏尔的三元辩证与解释维度探究元宇宙空间想象的构成机制,可以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性空间三个角度展开分析。这种理论观点采取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媒介与社会主体的关系,并对其他影响后者因素予以关注,有助于社会更整体化认知其所处媒介空间。借助该理论框架研究元宇宙的空间化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体的媒介空间想象进程,并且能 厘清其在元宇宙形成中实践地位与作用。
(一)空间实践:日常生活交往下的元宇宙空间认知
空间实践是主体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交往的物质维度,即物质空间或者称为实践空间。具体到元宇宙的空间实践活动。空间实践是列斐伏尔空间分析式的基础,指的是一种可感知的物质实践,包括空间中的生产和空间自身的生产。在分析元宇宙的空间生产过程中,空间中的生产强调的是实践主体所处的现实地理位置及其日常活动,而关于空间自身的生产意味着生产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互动,以及元宇宙空间从自在环境中挣脱出来后,逐渐发展出自身逻辑的过程。综合来说,实践者在媒介兴替中提炼出了普遍的技术可供性,为元宇宙空间的全面建构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社会主体的元宇宙空间实践铺设了基本路径,往后持续的虚拟互动实践亦促进了元宇宙的高维空间发展。
(二)空间表征:新空间的象征符号生产与界定
空间表象指话语层面和言说本身的层面,包含了言语的表述形式,比如描述、定义通过重新赋予空间意象,进而定义了空间。空间表征指的是一种被构想出来的空间,与社会主体的现实体验相关。列斐伏尔并不寻求为空间找到一套标准化的模型或知识话语,他认为空间作为一种产品不应被视为一个物体或事物,而应被视为一组关系,这种关系会干预空间的生产。在元宇宙的空间生产中,实践主体的社会实践与交往会推动新空间话语概念的生产,它由生产实践规定,又会以成文的话语形式定义实践主体对于社会空间的想象。关于元宇宙的新意象或描述会更新以往的空间想象,促使空间替换现象的发生并形成新的秩序话语,是一个流动的再现的空间过程。
(三)表征性空间:元宇宙生产过程的竞合与冲突
表征性空间与空间表征密切相关,是列斐伏尔利用倒置方式定义的三元辩证分析法中的第三个概念,主要指向是空间的象征维度。这个概念脱离了空间生产的维度,将目光聚焦于权力、理性、某些既定的原则,试图实现概念和构想空间向体验和意义的符号系统转化。研究元宇宙的空间话语生产难以脱离西方资本语境,其最初的概念生产与现实化实践都离不开资本的介入。具体而言,资本力量既需要生产出符合空间表征中的概念秩序,同时需要生产出有利于所处群体利益的空间话语,从这个层面上讲,元宇宙空间是资本及各方权力同社会个体协商与竞合的场所。因此,元宇宙的空间想象来自社会主体实践形成的基本想象与之形成的概念话语,也来自权力主体利用此概念创制的新的象征勾连,其间隐含着冲突与共识,在变动中走向持续,从持续中走向变动的循环中行进。
四、总结与反思
综合来说,本文认为元宇宙空间生产与想象既是一个历时性,也是一个共时性发展的过程。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回溯性分析了过往媒介空间的生产过程与社会主体 的空间想象。同时对当下最新的元宇宙空间展开了实践与社会关系、概念化与表征三个维度的 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社会主体对于元宇宙媒介空间的想象既受制于社会语境、社会实践与交往, 同时也会受到生产方式、资本的干预,并且这种空间生产与想象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流动 变化的过程。在透视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对空间化的问题保持反思。
首先,对于空间化的底层资本主义逻辑保持谨慎态度。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时间对空间的持续挤压,以理性为基础的技术运作逻辑扩大了资本市场,媒介空间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 不断压缩实体国家的文化空间。在元宇宙空间布局中,各国要强化主权意识,推动元宇宙空间的概念与各国特殊语境相适应,尽可能规避可能出现的“媒介帝国主义偏向”。
其次,避免对元宇宙抱过分理想化期待,陷入技术乌托邦主义。当下社会主体大多对元宇 宙持乐观主义态度,认为这种超越式的空间形态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放与平等。依照过往媒 介发展历程,大多数媒介技术起初都被寄予无限期待,而最终历史证明技术只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与社会期待的完美世界并不存在必然因果性,这提醒使用者时刻保持技术审视,避免滑向技术 乌托邦主义。
Metaverse: The Media Space Imagination of Practical Subject under the Theory of Lefebvre
Fan Long Liu Yu
Abstract: Metaverse is a 3D spac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augmented reality, virtual reality and hybrid reality technology, which is parallel to the real world and beyond the real space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link between reality and virtual reality, analyzing the practice of subject is helpful to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metaverse. Lefebvres space theory, with its dialectics and analysis, provides a way to observe the formation of the meta universe. In this contex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re concept of Lefebvres “space production”: “three-dimensional dialectical analysis” as the framework, and with the help of three concepts of body perception, relationship conception and the real world, combs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of the practical subjects for different media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edia, and explain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of the metaverse.
Key words: Metaverse; Space production; Body perception; Media space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