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与中巴文明交流

2022-04-29 00:44阿夫拉西巴·卡塔克王斯沛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议新时代

阿夫拉西巴·卡塔克 王斯沛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倡议;中巴命运共同体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中解放出来,从此翻身当家作主。中国人民抱着独立的民族自豪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走出了一条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条件。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回头路。中国共产党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学习,总结自身经验,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为实现这些伟大目标制定了明确、扎实的思想理论路线。这体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的社会公德以及当代人类精神修养的有机结合。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建设现代化社会和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中国充分发挥了其软实力,在较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全球领导地位。中国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公认的新兴大国,在没有殖民统治他国的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国的全面和平崛起在历史上独一无二。

一、中华文化新辉煌造就“中国奇迹”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许多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陷入了冲突和两极分化。转型过程就好比在有火车行驶的轨道上再放入一条曲线轨道,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分析,火车才能平稳通过。跳过必要的转型过程会导致失误,甚至可能发生脱轨事故。20世纪杰出的诗人、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在其乌尔都语诗句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个艰难过程:“如果没有勇气破旧立新,这个国家的转型将举步维艰。”

亚洲和非洲地区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而且非常严重。但中国成功渡过了这一转型阶段,其方式方法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根据国情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贤从生活经验汲取的知识和智慧结晶,也从其他国家和人民的经验中汲取了养分。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为各国之间的贸易搭建了桥梁,也是一条向外传播思想和知识的通道。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在塑造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博采众长,经历了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作为中国文化主要支柱的汉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汉字来源于中国人根据最初对生活的理解而创造的象形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逐渐演变成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还吸收了来自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发音和词汇。它不仅是一座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宝库,还汇聚了大量现代科学知识。它与世界其他先进语言竞相发展,为人类知识、文化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1世纪被认为是亚洲的世纪,而“中国奇迹”则被视为这一发展过程的主要特征。然而,没有社会文化生活的进步,就不可能全面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斥着危机、障碍甚至倒退的风险。中国共产党凭借其丰富的经验认识到,文化变革对加强社会全面发展以及保护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共产党注重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进文化改革,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掘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鼓励发展文化企业,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人的因素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为此,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建设,这也是人类全面发展伟大征程的一部分。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明确了当前和未来发展阶段的特征。

习近平主席明确阐述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目标,及其与人类整体发展的关系。亚洲和平与世界和平是习近平主席愿景的核心体现。2013年4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充分阐述了这一观点:“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d。”

和平与发展涉及所有国家,而与所有国家分享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果并打造利益共同体,正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动力之源。习近平主席认为,中国软实力在外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12年12月30日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之处在于,将中国作为亚洲大国和文明古国的发展进程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一贯方针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意识到自己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建立多边政治、文化和经济关系的重大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初,就特别重视同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建立密切关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其他发展中国家。习近平主席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中国意识到殖民主义给发展中国家留下了许多问题,愿意与这些国家进行全面合作以使它们摆脱落后、依赖和贫穷。

作为亚洲国家,中国特别重视同亚洲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儒家思想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并影响着许多国家,尤其是对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从南亚传入中国,最终融入了中国文化。尽管许多亚洲国家仍处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枷锁之下,但他们最终得以走向自由。然而,许多国家甚至在正式独立后仍处于西方经济统治之下。崛起的中国为他们树立了自给自足和自信的榜样。

中国希望帮助亚洲国家实现独立自主。各国必须顺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潮流,不断向前迈进,才能实现这一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新思路。这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呼吁亚洲国家顺应时代潮流,“亚洲历来具有自我变革活力,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使亚洲变革和世界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儒家思想:从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世界

尽管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称儒家思想为“公民宗教”,而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称其为“分散性宗教”,但儒家思想更像是一种哲学流派,而不是宗教组织。儒家思想并未建立独立的宗教机构,而是融入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但说到影响力,儒家思想可能是塑造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孔子是伟大的中国教育家和哲学家。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美德,这种美德是平和的个人和集体生活的基础,从而实现“宇宙和谐”。儒家思想强调和谐的价值观。“仁”代表着对人类同胞的仁慈或慈善。但“仁”绝不是一种仅仅止于思想上的品质,一旦接受了“仁”的思想,美德就会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根据《大英百科全书》,“孔子相信教育是塑造美德的重要途径”。在孔子学说中,“礼”代表礼仪,即“礼”可培养良好的礼仪,使人性格沉稳。“信”代表真诚、诚信和忠诚,强调了人们行为的可信度。“信”体现在孝道中,强调牢固的家庭纽带,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义”代表正直和诚实。孔子不仅是他所处时代的杰出哲学家,也是未来时代的杰出哲学家,他从未宣称自己“发现”了上述道德规范。他研究了社会文化发展史,从中国经验中汲取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儒家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可能听起来既普通又熟悉,但从长远来看,这些理想远非微不足道。经验表明,将为人父母之道、友谊和孝道的价值观作为一种严肃的道德准则,有助于形成更加健康有益的文化价值。这是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不仅要体现在个人生活上,也要体现在职业道德和治理上。儒家的核心思想既体现出顺应主义,又体现出改良主义。顺应主义是理解和实践方面相对直接和简单的外在表现;而改良主义是复杂的内在表现,难以实践,特别是当特定的改革与现有的社会政治现实发生冲突时,但这也是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改革运动的普遍经验。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并不仅限于中国,还影响了国际哲学论述的演变,并对东亚的哲学论述和思想文化有着尤为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世界观不仅局限于个人和集体道德观的内容,还包括将过去的文化经验传递给后代的社会方法论,以确保历史文化经验的延续和更新。这使得中华民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社会文化工具,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可用于缓解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传统与现代两极分化的情况。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在亚洲尤其突出,甚至造成了一些国家的内乱或崩溃。中华民族成功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但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创造性地取他人之所长。

四、“一带一路”倡议为文明互鉴注入新动力

开展人文交流是中国区域和国际合作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是一个随意的想法,而是一个基于历史经验和中国软实力的周密战略,旨在最终创建一个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倡议计划。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是一个横跨欧亚的项目,覆盖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在先前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截至2020年1月底,中国已经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目标中包含一项互联互通合作框架,该框架旨在扩大贸易,促进金融一体化,恢复并开展人文交流。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就文化合作指出,“‘一带一路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贸易繁荣和大规模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缩影。“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这个名字之间的联系使人联想起过去的物资交易往来,如丝绸、瓷器、地毯和其他商品大规模交易的历史,以及思想意识方面如哲学、宗教、艺术和文学在地区内的创立、推行和交流。这一历史叙述将为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区各国开拓空间,使各国独特的文化和文明获得国际认可,并找到共性。这一趋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年会上得到了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宣布后,丝绸之路的项目提名数量呈上升趋势。

中国始终积极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发展文化关系。中国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源在本国修建和修缮博物馆、文化古迹和文化中心,还帮助友邦恢复并发展文化事业。这一行动确保了这些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文化,加强人文合作。“一带一路”精神认同并弘扬文化多样性。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不仅对经济合作很重要,而且在面对恐怖主义和颠覆势力的威胁时,对巩固和平也很重要。地区各国对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例如,2015年11月,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通过文化间和宗教间对话来对抗极端主义是我们可以采取的最佳方式。”

五、中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当时中国商人经过今天巴基斯坦所在地区与中东和欧洲开展贸易。大约2000年前,中国僧人法显和玄奘就曾走过这条路。同样的地理位置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关联性。1951年5月21日,巴基斯坦成为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个非共产主义国家,也是第一个伊斯兰国家,这为巩固两国关系开启了新篇章。早在1950年1月4日,巴基斯坦高级代表团就曾到访中国。此后,两国高层官员多次互访,并签署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协定。

1978年,喀喇昆仑公路正式通车,是两国各领域合作全面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喀喇昆仑公路不仅连接了中国西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为扩大中巴两国之间的联通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加深中国与中东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它促使中巴两国之间的贸易、旅游和民间关系得到空前发展。在此背景下,巴基斯坦政府派出由时任文化部长穆罕默德·沙赫扎德·阿巴布先生率领的高级别文化代表团访华,探讨扩大两国文化关系的可能性。1983年5月,时任中国文化部部长朱穆之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两国签署的教育交流谅解备忘录为数千名巴基斯坦学生在中国留学打开了大门。

2013年成为中巴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两国签署了《中巴经济走廊(CPEC)长期规划合作谅解备忘录》,被视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随着这个项目的推进,中巴紧密的政治和战略关系打开了经济局面,并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关系的发展。这是一个共赢方案的范例,一方面通过瓜达尔港连接了中国与印度洋和中东,另一方面为巴基斯坦打开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门。它还为巴基斯坦留学生提供了到中国教育机构留学的机会,学习最新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建设基础设施并克服电力短缺后,巴基斯坦可以在期待已久的工业发展和国际贸易道路上向前迈进。

2013年,时任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巴再次就“关于新时期深化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展望”达成一致。2015年,习近平主席对巴基斯坦进行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50多项合作文件,为进一步发展两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关系开辟了道路。

除两国政府中、高层官员互访外,“两国还在艺术、文学、教育、信息、体育、青年事务、文物、档案、出版物、卫生、妇女事务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化艺术团访问巴基斯坦,在多个城市演出,表演了舞蹈、民歌和杂技等。双方交流还包括绘画、手工艺品和木偶戏等艺术领域。

众所周知,民族语言在促进两国文化关系的了解和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汉语到乌尔都语和从乌尔都语到汉语的翻译工作已经持续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幸运的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乌尔都语在中国越来越流行,巴基斯坦人民对汉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事实上,乌尔都语在中国的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北京大学就成立了乌尔都语系。多年来,乌尔都语系除了向在各领域工作的中国人教授乌尔都语外,还翻译了许多乌尔都语书籍。乌尔都语的发展工作得到大力推进。到目前为止,有5所中国大学教授乌尔都语。同样,随着两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发展,汉语在巴基斯坦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不仅许多大学教授汉语,而且学校也将汉语纳入基础课程。到目前为止,这一趋势在私营教育机构中占主导地位,但政府也在不同省份制定政策,将汉语纳入必修课程。

文化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学生在中国大学接受不同学科的优质教育。在中国的巴基斯坦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目前估计超过1.9万人。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和中国大学的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也开展了富有价值和成效的工作。中国政府在巴建设的孔子学院是了解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中国和巴基斯坦开展了广泛合作。中方为巴方应对疫情提供了大规模援助。巴基斯坦医学科学研究所等医疗机构通过巴基斯坦国家灾害管理局获得了宝贵的挽救生命的援助。

2020年5月,习近平主席给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留学生们向中国领导人介绍了他们在中国大学的学习成果,表示他们学到了丰富知识,并与一起学习的同学成了朋友。他们也对大学在疫情期间对他们的照顾表示感谢。习近平主席鼓励他们“多同中国同学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习近平主席的这番话鼓舞了巴基斯坦留学生,也体现了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

六、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巴全天候友好关系的一部分,中巴两国在加强文化关系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要实现这些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这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普通关系,还关乎建设和平与进步的利益共同体。

为进一步促进中巴文化关系,本文提出如下三点建议:第一,鉴于文化领域对中巴友谊的重要性,两国必须为这一领域分配更多的资源,以便挖掘尚未开发的潜力;第二,两国可制定深化文化产业合作的具体规划,以便根据两国需要发展文化产业;第三,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文化关系发展一直进展顺利,但两国都需要特别关注民间文化关系,人民友好相处是中巴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保证。

作者简介 阿夫拉西巴·卡塔克,巴基斯坦国会前参议员王斯沛,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议新时代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