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发展对世界发展的联动效应与外溢作用研究

2022-04-29 20:18黄河周骁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2年3期

黄河 周骁

【关键词】中国国家发展;联动效应;外溢作用;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发展倡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性与地区性议题不断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家一方面需要面对全球化、网络化等趋势所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诸多议题的解决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探讨国家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外溢效应,成为探究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一大重要抓手。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从区别于西方“国家建设”理论的角度立意,将研究国家的视域定义在“国家发展”层面,并认为一国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力”的作用。而按照人类对“力”的理解,国家发展之“力”,正是国家“运动状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据此,该发展研究院提出了“国家发展动力”理论,将国家发展之力分为存续性动力和驱动性动力两大类。其中,前者由持续力和活跃力组成,是“保证国家存续的基础性力量,以人口、自然条件、社会意识、文化等形成的核心资源要素为基础”。后者由生产力、发展力和创新力组成,是“驱动国家发展、增强国家实力、推动国家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力量,以生产劳动、战略规划、国家治理、国民教育、科技创新等形成的动力要素为表征”。自现代国家建立开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五种力量的相互影响与交互作用。而在这五力当中,如果说持续力和活跃力着重于对国家“内向性”层面的探讨,其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尚不显著的话,生产力、发展力和创新力则更为注重对国家“外向性”层面的理解,可以被看作是建立在“物质”和“精神”基础之上的关于国家发展的驱动性力量,对于世界发展所能产生的影响也更为巨大。因此,本文将主要围绕生产力、发展力和创新力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各国是否能够将彼此的生产力、发展力和创新力等驱动性动力加以灵活运用而产生。这是由驱动性动力本身所具有的物质特性以及精神特性等特征所决定的。国与国之间的相处模式一般具有接触、合作、竞争、对抗等诸多形式,而以上相处模式的建立无不依赖于一国或几国间彼此的物质生产能力及精神文化实力的相互影响。因此,在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五力中的生产力、发展力和创新力具有更为基础和突出的决定性作用,并且这三力的发展变化也将深刻影响着各国持续力和活跃力的变化方式与发展趋势。可以认为,就对外关系而言,国家发展动力中由生产力、发展力和创新力组成的驱动性动力具有灵活多变与可塑性强的特征,因而在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占据更为醒目和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范围内产业门类最为齐全、近几十年来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大国,有能力也有义务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主动传导国家发展动力。中国的发展可给各国提供全新或更强的自主发展能力,从而提升世界各国的发展动力。本文聚焦于中国国家发展对其他国家发展动力的提升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主旨:中国作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带动作用并非价值与制度的输出,而是在合作中不断传导发展动力,促使各国达到自我实现,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将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国际体系三个层面多重视角加以阐述中国国家发展对其他国家与世界发展产生的联动效应与外溢作用。

一、中国国家发展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联动效应

发展中国家作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正愈发凸显。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于亚非拉地区,其无论从国家数量、人口规模还是国土面积、自然资源禀赋等层面而言都属于全球的“绝大多数”。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便成为全球发展的主要问题,其在经济社会等层面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构成全球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疑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占据极为突出与显要的位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影响力的逐步增强,中国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进步作出更为积极、有益的贡献。中国国家发展动力的持续提升不仅证明中国特色动力链的有效性,而且对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外部示范效应,意义尤为重大。这一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国家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作用可以从生产力、发展力和创新力的视角予以阐释。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生产力发展不充分、不全面是普遍现象,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发展力、创新力的基础。

(一)中国国家发展助力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提升

中国国家发展对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推动体现在极为重要的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完备的工业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推动与激励,可以说中国国家发展的一大突出贡献便体现在为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创造了更为便利与丰厚的条件。其次,中国通过在全球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直接或间接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等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的物质与观念推动性力量。最后,中国通过亚投行等制度性安排,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经济和金融支持,直接弥补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不足,为维护亚洲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对进一步稳定全球金融秩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而维护和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发展,这是生产力驱动衍生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经贸领域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全球及区域供应链的跨国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在供应链领域的合作,不仅可以推动中国国内产业升级,还可以促进各国彼此间合作程度的加深。

目前,中国正在逐步将国内处于饱和状态的纺织、服装、初级产品加工等产业适度向周边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也有利于周边国家与中国构建更为紧密的经济共同体。因为周边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有限,尽管某些产业转移至其国内,但由于其基础设施、受教育劳动力数量、国内市场容量等诸多方面的客观限制,导致上下游产业还需依托中国相关产业方可进一步快速发展。例如:非洲国家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消费潜力巨大;中亚、俄罗斯及中东国家则拥有中国所急需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并且中亚地区还拥有发展核电产业所必不可少的丰富铀矿资源。中国通过与以上国家的合作不仅可以极大地增强自身的能源安全并拓展市场,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与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逐步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生产力水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发展银行的建立都离不开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在以上两家金融机构中也拥有较大影响力。两家银行分别聚焦于区域性、国际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中国还在总计1000亿美元的金砖国家“应急储备金”中出资410亿美元,占据最大份额。以上银行与储备金的建立,可以提升中国在金砖国家和亚洲地区中的金融影响力,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提升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中国国家发展助力发展中国家发展力的提高

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也是中国生产力和发展力驱动供给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表现之一。中国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贡献包括中国的减贫经验、对外投资以及物质援助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减贫模式和基本方法,学以致用缓解本国的贫困状况。而中国对解决世界贫困问题最突出贡献在于,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贫困治理观:提升国家的发展潜力、激发居民的发展潜能。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由历史与现实中的诸多因素所共同导致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产业分工秩序不公平,更为倾向发达国家;产业分工结构不科学,更为依赖发达国家;产业分工自主性不强,更为依赖出口市场;产业分工科技落后,更为倾向低端产业。针对以上问题,中国通过发挥自身拥有世界各国中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一独特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诸多参与全球贸易的机会。并且,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中国未来战胜国内外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方法指引和实践路径,通过努力形成更为科学、民主、安全的多元产业分工,中国逐步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分工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从而不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力驱动。

(三)中国国家发展助力发展

中国家创新力的增强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那就是:立足国情,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积极投身国际事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发展中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快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为动力,尤其是要用创新推动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注重依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破解发展困境,挣脱发展羁绊,实现经济的全面复苏与繁荣发展。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对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创新驱动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最为紧缺的资源禀赋便是技术与资本。例如中国通过提供工程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推动工业发展。从20世纪的坦赞铁路到当代的蒙内铁路,中国对于培养非洲地区铁路人才的帮扶政策一以贯之。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会凭借自己有利的地位,要求其他国家修改国内法律,从而放弃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出卖未来发展的权利。中国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创新力驱动,从而注重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进而推动共同发展。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历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那便是:由于各国在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基本国情中的差异,各国在实现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并无十全十美的方案可供借鉴。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唯有通过自身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方能找出最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以更好地指导本国实践。中国通过自身发展过程,也极为有力地打破了长久以来“西方模式”在全球发展话语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其雄辩地表明,广大发展中国家唯有根据自身国情,不盲目迷信所谓“教师爷”的既有路径,才能找出一条更为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国家发展对发达国家产生的联动效应

中国国家发展动力的持续提升,为发达国家的“五力均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建造了“世界的工厂”,形成了“可靠的产业链”,特别在疫情肆虐中,中国所提供的大量产品为推动发达国家尽快走出经济危机,早日克服疫情影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在碳中和、碳达峰方面的积极表态,有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从而在发展力上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坚定支持。而中国企业的创新实力也早已在全球化进程中被各国所接受、吸纳。

(一)中国国家发展为发达国家生产力提升创造了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治理等层面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时今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已经形成了十分紧密、不可切割的重要联系。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特别是在疫情暴发后欧美等国纷纷停工停产的关键时刻,所提供的大量产品为推动发达国家尽快走出危机,早日克服疫情影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的国家发展并不仅仅体现在推动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还体现在对发达国家提供的广阔市场以及产业链支撑。中国在2020年成为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便体现出了这一点。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与中国经贸合作持较为积极态度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日韩法德等国。日韩两国由于与中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也同为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的参与国,并且日韩两国产业结构与中国高度互补,因而中国国家发展为日韩企业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并且直接推动日韩等国上下游企业的快速发展。法德两国作为欧盟范围内的两大领导国家,一直秉持多边主义立场,并且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中国在抗疫合作及诸多全球议题领域与法德均存在深入合作关系,特别在航空、核电、汽车工业等领域,中国市场是法德两国企业的最重要市场之一。因此,对于以日韩法德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国不断深化对其开放水平,吸引其对华投资,促进互利共赢。在疫情依然肆虐的当下,对推动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国家发展为发达国家发展力提高带来了推动

中国的国家发展并不仅仅表现为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还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4月22日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指出:“去年,我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中方所作出的这一坚定承诺,也有利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从而在发展力驱动层面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发达国家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负有更为重大的责任。中国作为经济仍然在中高速发展的国家,出于所负的道义责任及对有关国家的支持,主动宣布将在不远的将来碳达峰,这本身就是对发达国家以及世界各国发展力的推动。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中国还在世界范围内主动担当,客观上为发达国家减轻了负担,推动了有关国家发展力的提高。例如,在过去的2020—2021年,中国累计向全球提供了超过12.5亿剂新冠肺炎疫苗,极大缓解了有关国家的负担,推动了相关国家尽早从疫情中恢复。另外,中国还在阿富汗问题、巴以问题、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等地区以及全球热点问题的解决中积极与有关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从而对发达国家及国际社会提供了坚定的支持,客观上推动了发达国家发展力的提高。

(三)中国国家发展为发达国家创新力增强贡献了力量

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相处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概念和议题,为维护、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及多边关系作出了卓越贡献。新型大国关系便是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相处过程中的模式创新。同时,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所推行的多种伙伴关系也为大国关系何去何从提供了别样的发展思路。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间所存在的诸多对话关系也成为推动国际关系多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对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及迅速复苏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极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信息、技术等实力,以跨国公司对外扩张为依托,把其“民主化”“私有制”“多党制”等强加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结果是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决定本国经济政治体制时不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被迫与西方国家接轨,从而削弱了自主决定国家命运的主动权。而中国的高科技公司虽然面临部分发达国家的无理打压,但随着自身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但没有得到削弱,反而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无论有关发达国家愿意与否,中国企业所提供的科技服务、所创设的科技标准,仍然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步被各国所接受、吸纳,并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创新力增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国家发展对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产生的外溢作用

在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2022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推动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中国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的诸多挑战,构建更为开放的治理体系是中国参与甚至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全面开放是中国向世界的承诺,同时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和促进全球经济治理的宣言书。

中国国家发展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外溢作用,从理论视角看其关键就是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通过治理理念、规则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经济秩序。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技术等优势,在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导甚至支配地位。近年来,美国从世界最大最强的公共产品提供者逐渐变为现有国际秩序的破坏者,甚至通过退群或拖欠会费等方式拒绝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加剧了国际公共产品的稀缺度。由此引发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产品的大国“私有化”以及大国供给实力与意愿下降等问题使国际社会的治理赤字更为严重,引发国际社会的动荡与不安。随着全球公共产品霸权供给模式的日渐式微,由新兴力量共同参与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情况在国际社会逐渐增多。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所倡导与践行的统筹合作供给模式正日益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新方式。国际公共产品的统筹供给模式是相较于霸权供给模式的更优选择。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树立开放合作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要求更多的新兴力量加入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合作中去。近年来,中国围绕向世界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丝路基金、上合组织货币互换机制等皆是中国国家发展推动国际体系改革、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彰显大国责任的良好范例。

(一)中国国家发展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了新的力量

首先,中国发挥自身优势稳定了全球产业链秩序。中国既是全球制造业的供应方,也是主要市场。中国的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无法替代的特点和独特优势。中国国内产业的巨大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做“全球产业链中的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全球产业链重要一环的中国,通过依托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以更高的供应链效率和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推动自身产业提质增效,有助于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保证资金、技术、产品、服务更加顺畅地流动,保障全球产业链能够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更加顺畅地运行。

其次,中国更为积极地参与了全球产业链的要素分工。要素分工是当前全球分工体系的最新特点。在要素分工的模式下,最终产品的生产往往是多国要素共同参与的结果。这是一种更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机会。对此,中国积极适应要素分工新模式,在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打造综合成本优势的新思路、新方法。中国还妥善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要素集聚优势,依托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机遇,化要素优势为企业优势,更好地推动了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最后,中国在国际体系重构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虽然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举世瞩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很多产业目前的发展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急需实现向“微笑曲线”两端的攀升。并且,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很多出口产品使用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中间产品,其出口商品结构因此呈现出“虚高”的特征。因此,中国结合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等重点领域着力,妥善应对发达国家的阻击和后发国家的侵蚀,扭转当前技术、人才、资金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以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谋求实现对于全球产业链高端的“反哺”,对发展中国家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二)中国国家发展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经验

面对当前国际体系重构的特殊机遇,以及这一过程中美西方国家步步紧逼所带来的挑战,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采取了妥善方式和手段,坚定捍卫了自身的发展权,平衡了当前各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受益不均的问题,进而在实质上改善了现存的发展不平衡并缩小了南北差距。

国际上曾倾向于在发展中国家认定上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指标。但中国的发展经验使越来越多机构和学者开始意识到,认定发展中国家的规则不应采用“一刀切”和简单化的方法,而应基于分类的方法,结合不同的领域作出更为具体的指标。在发展中国家待遇方面,中国的经验表明,不应单纯地要求发展中国家服从多边纪律,而更应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要素,并达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这一经验已在WTO的谈判议题越来越多地转向“国境内”这一趋势中有所体现。同时,中国的经验还表明,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坚持发展中成员地位问题上不妥协的同时,有条件地接受特殊和差别待遇(SDT)条款中有区别、有分层的安排,以争取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在《贸易便利化协议》中承担了与发达国家类似的义务,展现了务实的态度。中国的经验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有利于构建一个真正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和产业链合理重构的发展中国家认定和待遇标准。

除此以外,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所体现出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经验。2020年12月30日,历经七年的“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展现了中欧双方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与当年几乎同时完成谈判的RCEP一道共同开创了多个国际先河。借鉴和推广“中欧投资协定”、RCEP谈判成功的宝贵经验,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实践,同时有助于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合作的快速复苏。同时,中欧投资协定中涵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及不同所有制企业行为规范等内容代表了新一代国际投资协定的发展方向,也为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签订类似投资协议提供了经验,为全球经济治理开创了合作范例。

(三)中国国家发展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给出了新的方案

中国的持续发展为全球经济治理给出了新的方案。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为中国对外经贸交往结交了更多合作伙伴,也为增强中国对外经济影响力创造了平台,更为参与重塑适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经贸规则提供了具体路径,对改善现有国际经贸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是促进区域合作,合作的不断深入会对国际经贸规则重构造成深远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是提升参与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地位的关键路径,是中国协调与参与国家贸易规则的重要载体,为中国主动弥补现有经贸规则不足提供了有效机制,为参与国家争取国际争端解决规则修订主导权提供了现实手段。“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出的符合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的新型经贸规则为全球经济治理给出了新方案。

中国还在推动构建新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碳规制标准和气候变化技术转移规则。国际碳规制标准是发达国家影响发展中国家全球产业链升级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标准的遵守也恰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对此,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积极促进国际碳规制标准制定由发达国家主导向多元主体全球共同协商的转变,在迫使发达国家承担更多减排责任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破局”争取更大空间;另一方面则在进一步争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更多援助,尤其是清洁技术、减排技术等气候变化技术方面的援助,推动建立全球气候治理规则框架下的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技术转移规则,实现南北之间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和代际之间相对公平的资源配置。中国的方案正在促进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推动国际碳规制标准和气候变化技术转移规则议题下的南南合作和区域合作,形成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新局面。

四、结语:发展动力联动与外溢支撑起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

第一,中国国家发展的实践,超越了以美欧等国知识界为主导的传统知识体系和分析框架——大国崛起必然导致权力转移,关注权力份额的大国因此将无法跳出所谓“大国政治悲剧”的历史宿命。通过梳理中国国家发展带来的全球联动与外溢效应的现实路径可以看出,大国崛起的本质,是世界各国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中发展动力内外联动与外溢效应系统变化的结果。对一个既成的国际体系来说,新兴大国的崛起,其核心和本质其实就是对体系发展动力的不同方式和路径的革新或替代。这种革新,使得体系成员的力量对比、体系发展的动力来源,以及具体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收益的变化,有了避开“国强必霸”传统路径的理论可能。即各国在保持具有各自特色的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之上,国际体系的发展可以是各国发展动力通过联动与外溢效应实现的系统耦合。国际体系发展动力主要来源的变化与挑战,也因此具有了和平实现的可循路径。

第二,中国国家发展,不仅体现在中国的持续力和活跃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增强,也体现在世界各国联系越发紧密的当下,对于世界各国的持续力和活跃力的促进作用。通过以经济合作带动政治合作,以经济发展推动政治稳定,中国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力、活跃力。对驱动性动力的有关理论探索,则毋庸置疑地体现出: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以及全球产业链合作的关键一环,中国自身的发展本身便是世界发展拼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块。与此同时,通过发展动力的联动与外溢效应,中国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之一,这一依托并非中国强加其身,而是中国国家发展及其外溢效应的客观体现。世界各国通过积极拥抱中国国家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生产力、发展力与创新力。基于发展动力联动与外溢效应的有关理论研究基础,可将中国国家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内在互动联系进行更为明确的阐释与提炼,从而更好地回答中国和平崛起何以推动世界发展这一关键命题。

第三,中国国家发展,表现在自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多层次能力的极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国家发展为全球政治经济治理提供了治理能力的强化、治理模式的革新、治理思维的拓展。中国的国家发展以及和平崛起,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有力推动和极大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以及体现传统东方智慧的推动力量。中国国家发展的外溢效应不仅在于完善与补充现有治理体系的不足之处,其更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于,中国通过自身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非西方国家未来如何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如何积极应对全球治理挑战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西方解释模板、解释路径的崭新思路与全新视角。

第四,中国国家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打造更为和谐有序的人类家园创造了更为完善、可行的指导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国家发展进入特定阶段后所主动提供的理念类公共产品,既体现出中国通过自身发展积极推动全球合作的外溢效应,也体现出中国国家发展引领全球合作所具备的强大动能与坚定意志。中国国家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创造新动能,有助于推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系统、发展体系、合作平台,进而依靠各国联动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作者简介 黄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