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嘉
目标导学是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激励、指导学生分步达成教学要求的基本方式和流程。目标导学的“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指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会学习,主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思想认识。目标导学与目标教学有所区别。虽然两者都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都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目标教学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实施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而目标导学除了能指导课堂教学外,在课前环节也能有所体现。目标导学实现了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化,是目标教学的发展延伸。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目标导学的思考。
一、有利于教师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历史课堂要“活”起来,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关键,目标性的学习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学生学习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不同。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成果。侧重于解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学习目标是教师研究教学目标后,给学生拟定的自学任务,让学生明白这一课要“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学了有什么用”。目标导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动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将教与学紧密联系。一般来说,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要和教学目标相区分;第二,教师要先解读课标要求,参考教辅资料,制订本单元或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三,研究教材内容,思考这一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标的哪一部分内容,最后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导”与“学”的重要作用,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往这个目标靠拢,直至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体现教师导学的灵活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中强调了教师应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师生积极互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生个体长远的、和谐的发展。这与目标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模式的主张不谋而合。有哪些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推动师生间开展积极互动呢?
1.展现丰富的史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时,教师应多挖掘一些当时社会生活的轶闻趣事,如住宿的脚店、做饭用的石炭、热闹的瓦舍、流行的话本《李娃传》、大相国寺的庙会、国子监学子的求学生涯、金榜题名与榜下捉婿、市舶司的繁华、宋人的美食、辽西夏元的游牧生活等,构建如“宋人的一天”“汴京一日游”“舌尖上的宋朝”等项目,吸引学生主动探究这一时期的经济生产状况,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观念变化的影响。这样在拓宽学生眼界同时,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鲜活,加深对课文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以及运用。
2.巧用地图,用图说史。历史地图是人类某一历史时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直观反映,显示了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显然,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历史地图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譬如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不仅划分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天然分界线,当我们使用地图向学生展示这条降水线时,他们就可以自行推断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主要经济活动,进一步理解该地区与经济生产对应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在教学“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使用地图能更形象地说明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教材原文中说:“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学生很难理解“殽函”“雍州”位置优越的原因,但只需要借助地形图,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地形图会告诉他们崤山、函谷关的险峻,而雍州位于关中平原,乃膏腴之地。地图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更体现了教师导学的智慧,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成长空间,才能为他们更深层次地学习历史夯实基础。
3.课后交流,课前调研。课堂教学中,偶然会出现教师认为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于是少讲或不讲,结果学生并没有理解知识点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留下知识漏洞,还会误导教师对学情做出错误判断,降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制定的正确性,对学生成绩提高极为不利。改善方法就是师生课后要多沟通,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终止,积极的课后交流有利于增进师生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学情,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上的难题。
课前对学生进行调研,不仅可以检测他们的自学情况,还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在哪。如在“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学中,课前我给学生发了张纸,让他们写这一课你想知道什么?有写“为什么外国都派人来唐朝学习”的、有写“玄奘法师收徒弟了吗?厉不厉害”的,有写“听说古人通过炼丹做出了豆腐和火药,真的吗”等问题。各种问题可谓天马行空,包罗万象。待教师将调研结果一一甄别筛选,将之融入课堂教学后,学生会自觉被教师尊重,逐渐形成课堂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科自信。假如不去调研,教师将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失之交臂,错失了拉近师生情感、优化课堂教学的机会。
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是目标导学中“导”的充分体现,催生教师教学智慧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为下一步学生的“学”打开了大门。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课堂里存在着教师角色错位、位次错位、目标错位等诸多问题。目标导学模式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角,但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弱化、虚化。高效的课堂是教师放手而不放弃,让位而不缺位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导与学的关系。两者之间需要一个载体来进行有效连接。导学案脱胎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学习活动的案例,正是天然的连接导与学的“桥梁”。巧妙运用导学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究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导学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大致包括以下环节:(1)学习目标;(2)学习重难点;(3)自学模块;(4)探究模块;(5)学以致用模块;(6)反思模块等环节。首先,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原则上,导学案要简洁明了,避免过分咬文嚼字,盲目增加阅读难度不可取,尤其是文言文史料应贵精不贵多,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体现学科特色,尽量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展现关于同一史实的不同史料,通过情景再现,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呆板的人物立体化,培养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史学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三,导学案要体现层次性,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更是各有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既要注意共性也要关注个性。共性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全班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个性要注意两点:培优补差,培优是面向基础较好、学力较高的学生,使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获得进一步提高;补差主要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进行夯实基础,培养其学习的信心。最后,教师设置导学案问题时,要选好“引思”“设疑”的点,留下悬念,吸引学生步步跟进,逐步往学习目标靠拢。
2.导学案课例。导学案应至少提前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内容预习。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教学为例,我为学生拟定的学习目标是:识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辨南北方不同原始文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了解先民的经济活动,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通过当时的文物和文献记载,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概念,尝试分析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提示了学生本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有了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有序、有方向地进行学习。
【自习模块】难度较低,以梳理基础知识为主。将本课如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南北方先民主要经济活动、部落到国家、禅让制演变为世袭制的经过、夏商西周的统治与更迭、分封制与宗法制、井田制、青铜文化等内容以填空题的方式呈现,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寻找答案,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了学科自信。对教师而言,课堂上就不必面面俱到,教师的精力可以放在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上,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如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部分,学生能够从课文上找到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北京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等遗存。教师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在教材地图上标注它们的位置,并向学生提问:“遗址分布图向我们透露了什么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华夏文明并不是诞生在一个种群中,原始文化是星罗棋布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南北方不同文化之间是独立发展的,且存在较大的差异:位于北方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及龙山、红山文化主要种植和食用粟。南方的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则以稻米为主食。这样,我们就达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
【探究模块】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展示当时的文物和文献记载,巧妙构思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及其影响,尝试推论早期国家的特征。教师在导学案中展示新旧石器时代先民们生活图景、临潼姜寨的墓葬、良渚文化的墓葬等资料并要求学生描述他们的生产生活。将学生的回答放到课堂上展示并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进入农耕时代后,由于定居以及剩余产品的增多,一部分地位较高的人占有更多的产品,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由此产生。权贵阶层为了巩固他们的地位,不断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都城、宫殿、天文建筑、各种礼器、行政机构、军队纷纷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最终阶级矛盾的产物,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出现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也被奴隶制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一切都是农耕时代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在之前的自学模块中已有所体现,探究模块主要分析的是诸侯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教师在导学案中展示相关史料,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你是诸侯,你认为哪些国家事务非常重要,为什么?”课堂教学时再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有的学生认为“祭祀重要”和“打仗重要”,有的则认为“粮食增产和收税重要”以及“对周天子尽忠”重要,还有的认为“选继承人重要”。各式各样,不一而足。学生展示思考成果后,教师表达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治理国家角度出发,认识诸侯在封国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税等权利,也要对周天子尽到镇守疆土、随同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当诸侯年老,还面临封国平稳过渡的问题,选什么样的人做继承人合适?通过向学生讲述商朝子受与他同母兄长微子启谁来继承王位的故事,加深学生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认识。
【学以致用模块】展示人民在井田里劳作的场景、甲骨文的“目”字、一匹马加一束丝换五个奴隶和祭祀用青铜礼器等史料,并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尝试推论早期国家的特征。这样的推论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可以从血缘关系、社会等级、奴隶的境遇、国家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周天子对诸侯封地有无实际控制权等角度切入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推论。第二和第三学习目标随之达成。
【反思模块】主要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在完成导学案时的感受,有哪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让教师在回收、点评导学案时对学生的学情形成大致的判断,方便教师调整二次备课的侧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导学案的实施推动了目标导学模式的开展,丰富了导学理论的内容,充分给予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为打造高效课堂创造了条件。
四、目标导学实施的反思
目标导学模式实施以来,有收获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如何处理好不同层面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的问题,如学习目标中有面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也有面对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两者该怎样实现和谐发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2.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目标,做好二次备课?3.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探究?4.信息时代中,如何将目标导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开创目标导学模式与网络直播组合的最佳学习方式?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实践。
最后,目标导学作为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模式。它的实践为“五环节”高效历史课堂模式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与经验。虽然目前仍面临诸多难题,但目标导学作为“五环节”高效历史课堂模式中关键的一环,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道阻且长,行则必至。在这条打造高效课堂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摸索与创新,争取走到更远的地方。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运用‘五环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H20201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