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婕
摘 要: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从小学升入初中需要做好中小学衔接的教学工作。对数学教学而言,如果二者在衔接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在初中感到无所适从。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小学衔接;学习内容;教学方法
一、明确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异同
从总体上看,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课程,主要讲述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等相关知识内容,还包括这些知识内容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但是四大领域的内容在小学与初中的课时安排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小学的过渡阶段,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些差异,明确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并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学习简单、直观、易懂的数学知识,顺畅地转向学习抽象、复杂、缜密的数学知识,以打好进阶学习的基础。
首先是由算术数转为有理数。在小学数学中,无论是整数、分数,还是小数,都属于算术数,而到了初中阶段,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比如负数、绝对值和相反数等,给学生学习带来较大的挑战。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虽然也引入了“负数”的内容,但教材上呈现的是结合实际生活的具象化知识,比如用正号和负号表示零上与零下气温、收入与支出、行进过程的相反方向等,没有抽象为系统的理论知识。
其次是由直观几何转为论证几何。小学数学中关于几何的知识内容,主要有线段、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圆柱和圆锥等,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用观察、测量、剪切和拼接等方法来获取它们的基本元素的长度,以及推导出一些相关的计算公式。
初中数学的几何内容是对小学几何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学生需要全面掌握不同图形的性质,还需要根据图形的性质进行抽象、演绎、推理、证明等活动,比如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直线的平行或垂直关系等。这些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优化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的,整合教材内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教师要掌控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合理制订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自认为对教学胸有成竹,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实现预期学习目标。实际上,这些教师无形中走入了一种认知误区,如教学“数轴”这一知识时,学习目标是引领学生了解数轴的三要素等,教师未能明确这一目标,而是直接进入原点以及正方向单位长度的教学,导致尽管学生把握了要点,学习内容也完成了,但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却大大减少,教师在开始作图时,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问题的提出以及解答方法的这一层面上,无法提前进入学习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一思维,导致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受到较大的阻碍。
因此,数学教学的学习目标要明了、简洁,指引学生的思维直接奔向一节课的学习重点,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围绕教学目标高效而快速地进入到学习数学的状态中。
(二)提问体现艺术性,与学情相贴合
数学课堂上,数学问题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既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又要展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主体意识,从而切实让学生真正成为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在教学中设计比较性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阶段的内容认识现在的学习内容,设计纵向练习,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尽可能降低在初中起始阶段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突兀感,适当降低难度,柔和过渡,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中,乐于逐步接受抽象思维方式。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依靠问题情境的合理设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设计条件已经给定,答案却多种多样的问题,学生在思考中发展思维、拓宽视野,又或者设计聚合思维问题,条件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为高中阶段的集合思维奠定基础。结合学情提出研究性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等明确问题的条件,去发现解题的多样性,有效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上的科学衔接
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来说,要想实现两者有效衔接,应该从数和形两方面入手,做好深入衔接工作。在此过程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强调“顾后”扩展,中学教学应强调“瞻前”复习。在数和代数衔接中,通常是基本算术到有理数、实数,由算术运算发展到代数运算,衔接内容在于负数的引入以及对负数的基本认识,也就是非负数到有理数,最后到数的运算整个过程的衔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步入初中学好数学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初中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步入初中以后再深入地认识,在便于学生理解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学习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数,而在步入初中以后,接触的多为字母表示的数,在对有理数运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一次数学思维的跳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做好科学引导。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字母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字母表示数的优势,便于解决问题。例如在小学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案例,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正方形周长公式C=4a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加深对字母a的表述,让学生有充分认识。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因为对a表示的数字含义了解不到位,时常错误地把-a认定为负数,认为2a>a,因为2个a肯定比1个a要大,忽略a涉及的含义:a表示的是有理数时,可以为正数,也可以为负数或者0,-a表示a的相反数。通过这种解释,可以让学生了解a与-a之间的关系和含义。
(五)教学方式上的有效衔接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衔接方面,需要结合初中和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帮助学生重新建立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小学与初中数学大纲基本要求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形成新旧知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从而由小学成功过渡到初中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掌握更多学习方法。同时,应该让学生具备联想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能力,根据新旧知识的差别和关联性,对新知识有充分了解,在问题导入下,开阔学生视野,并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还需要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不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理解化记忆,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统整、融合,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防止发生定义模糊不清的状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每个知识点融入知识链中,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内涵,增强记忆。在教学方式衔接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精讲教学方法,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讲解的内容,安排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除此之外,在小学教学中,如空间与图形,主要是根据直观和实验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几何形体计算公式,实现对学生立体空间感的培养。在人的传统理念中,小学几何主要为实验几何,无法在推理中相互渗透。而在初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教学重点,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学习起来难度上比较大。在小学高年级中,将推理思想融入其中,让学生对推理运算有一定了解,可以通过下述案例实现。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在初中结合“同角的补角相等”原理来验证对顶角相等。在小学时,怎样才能将该理念渗透其中,下面提出一个简单例子:两条直线相交,形成∠1、∠2、∠3、∠4,其中∠1和∠3互为对顶角,∠2和∠4互为对顶角,由于∠1与∠2的和,∠1与∠4的和为平角,因此,∠1+∠2=180°,∠1+∠4=180°,∠2=180°-∠1,∠4=180°-∠1,因此可以得出,∠2=∠4。
(六)做好课堂教学讲解衔接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多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经常在课堂上安排一段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很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将知识消化吸收。然而,由于初中阶段课业繁重,需要面对更多的教学任务,教师教授的方式多以传授讲解为主,与学生互动的时间比较少,讲课节奏较快,部分学生无法及时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困难积压。对于这个现象,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师需要与初中教师交流互动,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转变,逐渐让学生适应初中的教学方法,初中教师也应该在课前做好与小学阶段知识的融合。
(七)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的有效衔接
在小学阶段,由于课堂教学任务比较少,很多数学教师都是在当天完成作业批改,发现作业中的问题会直接给学生做出指导,并要求学生进行改正,必要时还可以实施一对一辅导。而在初中课堂上,时间比较紧张,学生做练习和作业的时间都是在课后。因此,在小学阶段,毕业班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在课后设置作业,让学生适应初中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开展课后辅导。
(八)客观地开展作业、考试点评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实施点评时,采用的方式多以赞扬、鼓励为主,学生喜欢这种表扬方式。但是到了初中,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扬,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
因此,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评时,要尽量采取客观严格的方式,促使小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防止到初中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落差。同时,在初中阶段教师也应该适当给予学生表扬鼓励的话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九)加强学生解题思维的训练
数学这门学科在小学时期主要考查学生的直接思考方式,到了初中,则需要学生从更加深层的角度拓展解题思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高年级阶段,就开始多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通过主题形式系列题目的启发,引导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学会独立解题,逐渐适应多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十)帮助小学生养成温故知新的习惯
小学数学相对初中而言比较容易,浅显易懂,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而初中数学则增加了教学难度,更为抽象难懂。例如小学数学中的“数”被当作运算的结果,主要代表的是实物的个数;而初中数学中的“数”主要使用字母来代替,从常量变成变量,学生要掌握更多的字母、代数式方程。因此,为了做好小学到初中的科学衔接,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针对相同类型的题型进行练习,并根据第二天的要讲解的新课做好提前预习,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先适应新课,之后标出重点、难点。当教师在第二天进行新课讲解时,学生准确地代入难点和疑点,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讲课内容,要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让学生学会温故知新。
(十一)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小学时期的数学学习,很多是在教师的教授下被动地学习,由于初中阶段科目比较多,不能完全依赖数学教师的督促。因此,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教师应该给学生做好思想指导工作,当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学会自主思考,之后再寻求教师的指导,要转变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严格要求。因此,当前中小学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有充分了解,根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小学数学知识和初中数学知识相互渗透,让学生有规律地掌握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中小学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做有意义的衔接,为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力丹. 中小学数学学习衔接的教学例谈[J]. 新教师,2021(08):78-79.
[2]冯娜娜,景艳,王俊刚,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A]∥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67-71.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