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建构概念,培养深度思维

2022-04-29 18:27束夏梅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对子汉字学科

束夏梅

融合乃至融合创新的教学,使用技术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科教学,在了解学科教学本质的基础上,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聚焦教学重难点,运用技术去突破,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达成学科知识本位基础上发展深度思维、培养综合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一线教学的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在信息化2.0教学环境下,很多课堂还是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没有指向学科核心知识本身,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上仍停留在应用和整合阶段,没有达到有效融合乃至深度融合和融合创新的水平,学生的思维训练仍停留在机械记忆等浅层思维上。

因此,如何在技术的加持下,精准理解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明确技术对学科教学的适用性、增强贯穿学科内涵的纵深思考,是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适切运用信息技术思考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对韵歌》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借助技术实现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培养深度思维。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材内容简介

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对韵歌》是识字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仅22个字,简单明了但蕴含丰富。本课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它是学生入学以来最初接触母语的识字单元。课程编排的目的,是通过传统韵文来识字写字,让学生对母语有初步感知,对识字写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本篇基于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编写而成的韵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对韵歌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对韵歌》共3句,即“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第一、二句以单字对的形式,包罗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和动植物“花、树、鸟、虫”。第三句是双字对的形式,呈现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的美丽景色,整篇课文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事物对应关系,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云”“虫”等和基本笔画撇折“     ”、提“      ”;难点是理解课题中的“对”字,即理解事物的对应关系,理解两个事物为什么能组成对子。

处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师,需要具有的是信息技术的精准应用能力,而不能把技术仅仅当作知识呈现的工具,要把技术当作学生认知探索的工具。因此,在精准理解学科教学特点,聚焦本单元、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使得信息技术工具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事物对应关系的探索性工具。

二、重构融合创新教学的实践

本课的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活动基于班级智慧课堂的教学环境开展,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录屏等,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交流。课堂上,教师及时统计并反馈学生练习情况。在写字环节,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拍照上传,随机生成互评再推送,全班学生点评交流。运用录屏软件,教师可现场录制识字写字教学视频,与课前制作的微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中的教学视频推送至班级群,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用。

(一)课前引学:游戏热身,感知生活对子

1.游戏一:猜古汉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课又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识字写字课,识字写字是其重点教学内容。此时学生刚刚接触汉字,对汉字充满了好奇。如果教师能借助信息技术,带领学生从音、行、义角度认识汉字,从美育角度欣赏汉字,学习书写汉字,亲近母语,感受母语音韵美、形体美、意象美的同时,势必会让学生对汉字学习、母语学习产生无限的向往。

因此,教师设计了这一活动:汉字之初始于画,中国最早的汉字都是画出来的,现在老师来画古汉字,请你猜一猜是什么字?这主要是激发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天气晴朗的时候,天上有气团在流动。

冬天的时候,它就像鹅毛一样飘落到大地。

这是土地,土地上长着一种植物,这是它的茎。春天来临,它们陆续盛开,万紫千红,散发香气。

这是一种会飞的动物。

你们看,老师刚才在写这些汉字的时候就像在画画一样,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2.游戏二:对对子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对”字。先板书“对”字,询问学生是否认识,再出示图画,如一对耳环、一对手镯、一对双胞胎……并指出生活中常常会用到这个字,引导学生思考“对”字的含义:表示两个,且两个事物相对应,有一定的联系。

之后,教师设计了师生共玩对对子的游戏。

(1)学生和教师对反义词。

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教师和一名学生站在一起)。请看,我和这个学生站在一起,我长得高,他长得矮,我说“高”这个字,你们对应联想到哪些字?是呀,高对矮。我站在前边,他站在后边,让我们想到了“前”对——?前对后。我站在左边,他站在右边,你想到了什么对什么?

小结:刚才师生对的对子,前后、左右、高矮都是反义词,反义词可以组成对子。

(2)针对学生衣服的颜色对对子,教师示范、学生说。

小结:两种颜色组合在一起很协调,也可以组成对子。看来,不仅仅是相反的词,只要事物有一定的联系都可以组成对子。

【融合创新铺垫】:通过游戏,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对”字的意思,感知事物的对应关系,理解生活中的对子。

(二)课中多“学”,技术贯穿教学全过程

1.导学:3D交互,示范思维过程

师生完成对对子的游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到课文中去找对子。

云对雨

现在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天气。

(1)今天天气晴朗,在蓝天上,这种流动的气团就是?(出示:云。)这种白色的云叫白云。(出示词语:白云。)这白云像烟、像雾一样轻盈缥缈地在天空流动,一阵风吹来就会把它们吹走,让我们轻轻地念下它的名字。

(2)(出示山腰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让我们一起看看山腰间的白云,这山腰间的白云像什么呢?白云像白色的丝带缠绕在山腰。白云像厚厚的被子。白云像软软的床。

(3)(出示山顶图)我们再往山顶上看,这里的白云又像什么?白云像一顶帽子。

(4)(出示山腰、山顶图)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白云还是位天气预报员呢,因为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根据白云的不同情况判断天气情况。

a.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我们一起猜猜这句话的意思,带动作表演读。

b.(手机投屏,出示云变雨的虚拟3D动态画面,如图1、图2)你们瞧,转眼间,山顶上的云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云要对雨了吗?当云层中的小水珠变大变多,支撑不了的时候就会变成雨降落到地面。

(5)俗话说看云可以识天气,人们总结出一句谚语:“云交云,雨淋淋。”

a.(教师运用拖曳、圈画等功能演示云叠加在一起,现场画下雨的场景)看了刚才的演示,你们能猜出来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吗?

b.最初的汉字,一幅画就是一个字,看着这幅图(画象形字    ),你们来猜猜老师写的是什么字?(配乐)你们听,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滂滂沱沱,这雨声就像大自然里美妙的音乐。看到这个字,我们就像看到了下雨的样子,听到了下雨的声音。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像一首歌,这就是中国了不起的汉字文化,希望你们也能做小小汉字发现者,一起探索更多的汉字文化。“雨”这个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出示:雨。认读。)

(6)小结:看到云,就想到了雨,因为有云才会下雨,所以云对雨。

【融合创新点】:运用一体机的克隆、拖曳等功能,教师在人机、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思维爬坡,在分析、综合、评价中实现深度思维。同时,示范事物的演变和对应关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云和雨的对应关系,让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温度、厚度和广度。

2. 自学:创设情境,自主建构概念

雪对风

(1)(出示雪花飘落动态图,配风声)冬天到了,当气温降到零度以下,云中的水珠就会变成小冰晶,降落到地面变成雪。(出示:雪。)大雪纷纷,就像鹅毛一样在空中飘洒。你们听,下雪的时候,经常会刮起呼呼的北风。(画古汉字:  。)猜一猜这个字是什么?这就是古汉字“风”。北风呼啸,就像吹着口哨在唱歌,有风又有雪,多么寒冷啊!(出示词语:风、雪。齐读。)

(2)看到了这个场景(如图3),你想到了哪些词呢?(出示:鹅毛大雪、大雪纷飞、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大雪茫茫。)

(3)这个场景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对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4)小结:冬天的时候经常风雪交加,下雪的时候经常会刮风,看到雪就想到了风,看到风就想到了雪,所以雪对风。

【融合创新点】:运用一体机的动画、拖曳等功能,教师创设风雪交加的教学情境,相机出示生字,既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创设的环境下了解古汉字“风、雪”,感知象形字的由来和有趣,又在动态思考中自主建构“对”的概念。这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给了他们思考的方法。

3.展学:随机生成,交流汇报应用

花对树

现在师生一起来看这里的植物。

(1)黑板上画图,你们猜这是什么字?(出示古汉字:   。)这是一棵树。(出示:树。)树上面开满了花。(画古汉字     。)

(2)你认识这些字吗?(出示:花、树。)花为什么要对树呢?出示图(开花、结果的石榴树),看一看咱们安徽省怀远县的石榴,这里是全国四大石榴产区之一。看着插图(如图4),你们想到了什么对什么?

(3)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击、拖曳、出示。

花对叶:红花还要绿叶配。

花对果:只有开花才能结果。

花对籽:开花后,果子成熟会露出饱满的籽。

(4)小结:这些花仙子把大树妈妈装扮得多么美丽,看到花,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树。

鸟对虫

(1)(出示: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我们刚才学习了三组对子,分别是——?(一起读)你们发现这三组对子分别是表示大自然的哪些方面呢?(出示:天气、植物。)

(2)(出示:鸟对虫)那你们知道为什么鸟对虫呢?鸟吃虫,表示鸟和虫之间的关系,并且都是动物对动物。

(3)说到虫,你们想到了哪些昆虫?古人眼里的“虫”字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昆虫可不一样。他们是这么写“虫”字的,身体细长嘴有毒,草丛爬进又爬出。(画古汉字:   。)你们猜一猜老师画的是什么动物?有没有什么疑惑?

(4)(补充:微课介绍虫)早在一亿多年前,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就有蛇存在了。人们都很崇拜这种动物,古代神话中就有很多关于蛇的传说,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就是人首蛇身的样子。于是,人们就把头尖身长的蛇的样子画了下来,用这个字表示地球上的一切动物,这个字就是“虫”字。“虫”字在古代表示所有的动物,如蛇被称为长虫,老虎被称为大虫,鸟儿会飞被称为羽虫,鱼儿被称为水虫。现在这个“虫”字,只表示虫子,不再表示所有的动物。汉字的创造可真有意思。

(5)看了视频,你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平时要养成爱提问、爱思考的好习惯,带着思考去阅读,看视频也是一种阅读方式。

【融合创新点】:从古汉字入手,出示长满花的树,理解“花对树”,并发散学生思维,以学为中心,运用一体机的隐藏、复制、拖曳等功能,根据学生汇报,随机出示更多的对子。由扶到放,出示“虫”字来历和演变的微课,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哪些事物可以组成对子,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4.测学:交互测评,反复巩固练习

(1)(巩固识记互动游戏,出示Flash动画)我们来做蜜蜂采蜜的游戏,谁想来参与,看你能不能记得书中的对子。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到大自然中,看你们还能不能认识这些汉字。(配乐)来到了大自然,我们看到了这些事物。(竖排出示云、雨、雪、风、花、树、鸟、虫,生认读。)

(3)出示对子,师生对读、拍手读。

(4)表演唱读,背着手、摇头晃脑地读。

(5)小结:刚才咱们读了对韵歌,也唱了对韵歌,你们有什么感受?(对照板书)汉字不仅看起来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听起来也像是动听的歌。我们现在上一年级,开始学习汉字了,汉字背后更多的美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6)推送课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作答,教师现场调取数据,随机抽取答题检查并反馈正确率。

【融合创新点】:教师通过Flash动画互动教学和平板电脑互动答疑进行巩固测学,基于数据分析,了解学生作答正确率和反馈的错误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扶。

5.录学:投屏录制,生成教学资源

(1)教学“云”字。学生观察,唱笔顺,教师现场调取屏幕手动书写,生成“云”字。可以发现,“云”字有一个新笔画,是第三笔“撇折”。那么,如何记住这个笔画呢?教师在一体机上画出横、撇,出示绳子,演示基本笔画横和撇,当撇向右上折的时候,就变成笔画撇折了。之后,在一体机上书写笔画,生书空唱笔画:撇向下,折处顿笔右上提,夹角要小才适当,这就是撇折。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生书空。“云”字的第二笔横比第一笔横要长,第二笔横压在横中线上,撇折要注意从横中线与竖中线的交界处起笔。一个汉字就像一个建筑,撇折与点呼应,就像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所以有点才稳固。

(2)教学“虫”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书写时注意其笔画。首先,教师示范,强调“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并表演打开双臂,横就像扁担挑起来,要伸直、拉长,在一体机上写横画,同时指出提就像滑滑梯,双臂倾斜就是提,进而在一体机上写提画。其次,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最后,示范书写“虫”字。汉字具有谦让精神,即口要写扁,好把位置让给下面,一提先顿笔,由重到轻,行笔上翘出尖,最后一点压在尖上,与中心呼应,向中心聚拢。

(3)总结笔画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很多笔画是由基本笔画横、竖、撇等演变而来的,当了解它们的创作来历,记住它们的名称和样子就不难了。

(4)教师将师生学习汉字的过程录制成微课,并在课后推送给学生,利于感兴趣的学生再次学习。

(5)手机投屏大家的坐姿,观察与调整坐姿。

(6)学生描红、书写,要求规范、端正、整洁。

(7)学生平板电脑拍照上传,随机推送,彼此互评。

(8)调取学生作品,示范点评,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写。

【融合创新点】:手机投屏,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坐姿,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现场开启录屏软件,针对本课教学难点,即笔画“     、     ”,结合一体机的圈画,随机突出重点笔画、笔顺和现场书写生成汉字等,录制教学生字片段。

(三)课后拓学:推送微课,满足个性学习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推送以理解“对韵”为难点、以练习拓展对对子为主线制作的《对韵歌》微课,课上录制生成的写字教学微课,以及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中的本课教学视频。

【融合创新点】:分层推送三个微课程,既有课前做好的,用来理解全文和巩固练习,又有课上现场生成的,还有空中课堂教学内容,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借力信息技术让学、思、练结合,形成学习闭环。

三、融合创新教学实践反思

(一)理解何谓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带来的不是炫技的课堂,也不是点缀的课堂,而是一种结构型的改变,由怎么方便教师教转向以学为中心地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途径应该是基于对学科特点的深入掌握,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即分析、综合、评价,使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服务学生的学。这里的学不仅是学习静态的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动态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建立自主概念。要想达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教师需要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素养,既要对课标、课程、教材有通透的了解,又要对儿童心理、认知规律、元认知特点、情感特征、错误模型有通透的把握,在此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在分析、综合、评价中走上几个来回,经历知识产生、确定、顺应和同化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素养。如本课是小学语文识字课,教师就应该把握语文识字写字的特点,把技术变成学生识字、写字的认识工具,探索事物的对应关系。这些事物的对应关系较为抽象,智慧课堂的教学环境就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借助信息技术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融入教和学的过程。

(二)明确技术对学科教学的适用性

教师要明晰技术加持下学科教学的结构与特点。在融合过程中,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最主要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要厘清教学与技术的主次位置,切忌本末倒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采取“拿来主义”,机械照搬其他学科的融合模式,不假思索地套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主观认为这样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那么,信息技术是否适合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是能够在相互渗透中有机协调的,技术应用是为了教学服务,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而服务。学科不同,课程目标不同,学科中的知识内容自然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因此,信息技术是否适合融入各个学科教学是值得考量的。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最优化的内容提取出来,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效益,提高学科教学效能。同时,要以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基于新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以清晰、规范、具体、易于教师观测和评价的表述方式呈现。总的来说,在把信息技术融入各个学科教学时,必须立足学科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发挥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实施应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三)贯穿学科内涵进行纵深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不少教师把整节课演变成单纯的课件演示课而忽视学科教学的逻辑思维,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分追求形式而缺乏学科内涵,使得教学脱离学科重心。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与特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时,要着重回归教学本质,深入学科内涵并内化到学生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中,贯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知识灌输。笔者听过多节《对韵歌》,基本上是教师把和本课有关的图片放在幻灯片上,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方便呈现内容,学生仍不理解为什么相对,课堂缺少思维的参与。

目前,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时思维内在动机偏弱,知识理解不够灵活,在新知学习中,经历知识产生、自主自发的知识建构过程不足,缺乏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尤其在自主建构和迁移应用能力方面较弱,知识应用拓展上遇到很多困难。分析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习惯于知识的灌输,忽视思维引导过程,导致对学生思维素养的培养处于劣势。

随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布与落地,在信息技术加持下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清晰把握学科内涵,依据学科的结构与特点,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把握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方向,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以世界为教材,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提取关键资源并整合,拓宽资源应用的可能性,以启发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总的来说,要在明确学科教学结构与特点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理性,为培育学生创新和合作能力服务以促进人的发展,使学生具备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注:本文系2021年安徽省教科院立项课题“基于国家云平台的小学识字写字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K21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青年路小学副校长,安徽省优秀教师,合肥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对子汉字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在上山的路上(外二首)
文化滋养文字 情境创生情趣
——《古对今》教学活动设计
对学学习在数学总复习中的作用
“超学科”来啦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在春联里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