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创新的收视密码

2022-04-29 18:15:40卢和光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现场成功新闻

卢和光

摘要:全媒体时代,深度思考逐渐回归,碎片化新闻信息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已经无法支撑起一档新闻节目的信息“爆点”。面对众多媒体栏目的冲击,转变新闻编辑的思维,努力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走在创新浪潮的前列已经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成功密码。《现场》栏目自1999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本土化的定位,以民生视角树立媒体公信力,以本色表达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近年来,更是搭乘全媒体技术发展的东风,在构建社会民生新闻总体思维和对话意识的同时,不断突破传统民生新闻内容和媒体形式的藩篱,打造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爆点”。本文以《现场》栏目为例,研究、分析该节目的创作思路以及成功原因,寻找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创新的收视密码。

关键词:成功;全媒体;新闻;现场;深度

自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之后,中国的新闻媒体正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这一新兴词语在不经意间道破了在新时期新闻节目发展与传播的玄机。所谓全媒体,就是指融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等在内的各类传播渠道的综合性传播媒介。将新闻信息以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种形式传递给观众。在这一背景下,《现场》栏目始终坚持用百姓的视角关注社会热点,以专业的态度解读新闻事件,以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应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切实做到了关注民生,服务大众。同时,《现场》始终紧跟全媒体技术发展的浪潮,积极布局互联网移动端,在移动端持续发力,不断输出良好的民生热点新闻节目,解锁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创新的成功密码,成为一个播放量多次破千万的新闻节目品牌。

一、千帆竞流,大小赛道齐“出手”

进入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破除了信息创作者的门槛,同时也铺平了人与信息之间的传递鸿沟。当前,新闻业已经进入了全民参与的时代,电视新闻媒体与自媒体在不同的赛道上展开竞速,争抢网络流量的红利,见证了全媒体时代新闻业的繁荣盛世。与此同时,都市生活圈中的人们每天被冗余信息轰炸,随时随地可以接收最新的新闻信息。在这种情景下,即使是优质的新闻素材转换成优秀视频后也很难长时间保持关注,转换成文案后热度的平均持续时间也不会超过一天。互联网信息的巨大容量与读者的真实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寻找差距”。观众和读者每天接收到的新闻信息在内容和形式上并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而优秀的新闻作品被互联网快速迭代和湮没,难以长期停留在网络的头部位置,导致其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度。

在传媒行业中,舆论话语权是十分重要的舆论宣传评价指标。进入全媒体时代后,自媒体、地方媒体的崛起使得舆论话语权不断被分散。千百家媒体在不同的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评论深度和创作维度上对新闻内容进行编辑,虽然使得新闻行业水平不一、参差不齐,但在客观上刺激了新闻市场,做大了新闻业的“蛋糕”,激发了大量的创作热情,也出现了许多收视率较高的新闻类节目,使得社会热点的全民关注度不断提高[1]。

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总量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1.6%。这其中有9亿网民已经被阿里、腾讯、百度以及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开发了新闻权限,流量高度垄断。几乎每一个流量渠道都遇见了增速缓慢的问题。因此新闻节目的品质和深度成为打破固有的受众群体范围,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的关键。

二、遍寻沉疴,巧探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困境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已经不具备过往的信息传播优势。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新一代新闻媒体人需要遍寻沉疴,探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生存与发展中面临诸多的困境。

(一)快速、直达、渠道多——全媒体信息渠道增加

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再是观众获知民生类新闻信息的唯一渠道。观众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浏览民生新闻。移动端信息推送方便,信息时效性更强,并且移动端的信息推送APP往往带有大数据智能分析数据,可以根据读者、观众的兴趣素描精准选择推送的信息类别,增加客户群体的黏性[2]。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制作每一个节目往往需要一天到一周的时间,再加上节目的录制、送审等诸多环节的限制,对于时效性较强的热点新闻往往缺少“爆款”“收视爆点”的条件。许多民生新闻素材虽然具备一定的深挖价值,但是当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播出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旧闻”(详见图1),对事件的发展过程难以及时跟进和报道,观众群体只能通过移动端互联网接收最新消息。

(二)劣币逐良——劣质节目挤压优质节目流量空间

近年来,自媒体新闻节目蓬勃崛起,创造了大量的新闻产品,但同时也出现新闻节目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良莠不齐的新闻节目在同一个APP上竞相而出,不科学的推送机制使劣质新闻节目挤压了优秀新闻节目的流量空间,使其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拓展客户维度。此外,由于信息的天然存在性,导致电视新闻类节目与网络新闻渠道存在信息输出的时间差。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周期长,制作内容审核严格,追求贴近现场的新闻效果,导致头条新闻的红利往往被制作速度更快、信息覆盖面更广的互联网新闻渠道所享受。再加上互联网新闻渠道现阶段版权获取成本低,导致制作成本更高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无法与之竞争。

(三)偏好替换——移动端观众主流阅读意识更替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客户群体大多为熟悉使用电视的中老年人,他们对移动端和互联网新闻的接受度较低,更加注重权威性更强的电视新闻节目[3]。但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我国新闻信息受众群体的信息接收渠道已经逐渐从固定的电视渠道转移到高度自由的互联网渠道。《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人们每天阅读新闻资讯时长大多集中在10分钟-2小时,阅读偏好分布较为分散,但普遍对有深度的独家内容较为偏爱,这表明其阅读偏好也从较为单一的深入阅读发展成深度阅读、碎片阅读的多元化偏好。这使得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往往更难以把握新时期客户群体的关注偏好,无法面面俱到。

三、以《现场》栏目为例解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密码

《现场》栏目创办于1999年,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之一。20年来,《现场》始终坚持专业化的新闻理想。如今,《现场》制作团队紧随时代发展脚步,积极布局互联网移动端,成为一个横跨多渠道,布局全年龄段观众群体并在全国范围内都拥有一定影响力的民生新闻节目。《现场》栏目之所以能破解收视密码,成为高收视率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精良的节目制作和现代化的制播发行方式密不可分。

(一)《现场》栏目坚持“直播”与 “特色”

1.将新闻的现场直播搬上手机

直播一直是电视端的优势,但是电视端的直播优势可能仅限于大型会议,大型赛事,《现场》独辟蹊径,打造执法直播,选题民生性强、黏合度高、执法扣人心弦,实现了将新闻的现场“直播”搬上手机。全媒体时代,广大自媒体也开始使用直播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新闻推广,但是《现场》栏目以深厚的现场直播经验营造了深刻的现场“既视感”,这就是《现场》区别于其他自媒体大V的重要特色。比如,《现场》栏目组打造的《不打招呼:马上查!》节目,突击检查了福州市热销且好评率满分的网红小龙虾店,发现了一系列问题,揭露了食品行业的“潜规则”。单期节目在福建新闻频道《现场》栏目抖音平台的播放量超过800万,福州市市场监管局的抖音平台点击量超过1400万,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意识,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成功地赢得了高收视率。

2.重视媒体生态位重叠,规避行业“内卷”

在自然界中,通常把不同生物在生态链中所扮演的角色称为生态位,不同生态位的物种所需要的生存资源是不同的,但是相同或相似物种所需要的生存资源却高度重叠。在全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与其他类别的新闻节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传媒、民间自媒体则构成了一个广阔的生态位。他们功能相似,所需的资源较为统一,造成了几乎所有民生新闻类媒体的生态位重叠。在资源有限,上级媒体渠道、客户双重下探的竞争背景下,《现场》栏目组高度重视媒体生态位重叠现状,通过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另辟竞争赛道,规避了行业“内卷”。《现场》栏目组从实际情况出发,盘点自身优势与不足,重新在媒体“生态位”中进行定位。通过多样化的新闻类别组合,紧跟热点的新闻采编态度有效地链接了观众与民生新闻素材,迎合了当代观众的口味,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实现了行业的跨越。

(二)《现场》栏目凝练团队合作,提升制作水准

《现场》栏目之所以屡屡制作出高收视率的新闻节目,甚至以一己之力推动地区行业的变革,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一支制作能力出色、战斗力强制作团队。一方面,《现场》栏目组的采编团队不同于单打独斗的自媒体,他们大多是大学新闻类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此外,《现场》要求记者必须加强学习,在节目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努力达到“新”的新闻本质,有了出色的新闻采编、节目策划和文案编辑团队,才使《现场》的节目有着出色的新闻冲击力,紧扣热点,抓住观众的“眼球”[4];另一方面,《现场》制作团队追求传统新闻的良好制作传统。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声画同步的优势,在于它让人身临其境和现场感,《现场》要求记者在拍摄新闻时,一定要完整记录下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团队通过编辑就可以呈现出接近现场直播的效果。因此《现场》栏目的制作团队坚持“现场是电视的本质”的制作理念和标准,要求新闻记者把摄像机作为收纳一切的工具,努力构筑观众的视野环境,让观众通过视觉、听觉得到身临其境的新闻观看体验,立体、全方位地记录和反映新闻现场。此外。《现场》栏目组采编团队还参考电视连续剧的相关制作方式,借鉴电视剧的情节连续性,设置相关的悬念,要求记者在拍摄时不断追踪,以吸引观众。比如,《现场》曾经有一则关于人贩子贩卖小孩子的系列新闻节目,共分为七集,从小石屋的交易,到买回小男婴,再到转战云南,最后直到解救男婴行动,每一集在回答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一个新的悬念,吸引观众去关注事件的发展,了解事情的最终结局,使得这个报道的精彩程度和吸引力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电视连续剧。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相关报道,让节目更加完整、紧凑,做到脚踏实地、有始有终。

(三)《现场》栏目肩负起新闻节目的社会监督责任

《现场》栏目身体力行,以自身的努力践行新闻记者的职业担当,肩负起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舆论监督是社会新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新闻节目高收视率的责任和最终目的。全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影响力发酵快,只有客观、公正、负责任地报道,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社会舆论监督需要严格的事实真相作为依据,因此记者的采访方向是否客观公正,结论是否经得住考验是栏目品质的重要保证。当前时期,很多人受物质主义影响,对于收益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社会不合理的索取不断增加。政府监管的精力和力量有限,这就需要媒体进行监管的“补位”[5]。全媒体时代下,群众舆情控制难度不断增加,不实的民生类新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占用了政府和媒体的资源,同时也干扰了正常的民众生活秩序。因此《现场》制作团队要求记者“调查再调查”“十分调查说八分话”,作为记者要避免话语霸权。新闻的真实性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上,没有深入的调查就无法了解事实的真相。因而《现场》要求记者一定要深入实际,了解真相。《现场》栏目不仅通过社会公众的视角看事实,还有从政府的视角审视和思考问题的深入评论,找准政府与百姓、政策、事件的关联点,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引导、督促政府和相关机构提高自身的行政、服务质量,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使民生新闻节目从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拓展,实现高收视率背后的社会责任。

四、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并非没有活路,它们有着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作为一档民生类别的电视新闻节目,《现场》栏目将目光聚焦到民众的衣食住行上。从海量的新闻线索中甄别出群众切实关注的新闻素材,用“制播分离”“连续剧集”“多元渠道”的高质量发行方式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剖析了一团团复杂的迷雾。以直观的方式向社会大众呈现出事件的本源,用新闻媒体人的良心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用团队的硬实力赢得高收视率。解码《现场》栏目的收视密码不难发现,新时期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只有用心做节目,积极跟进市场潮流,才能跨出地域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舒适圈,赢得市场和人们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孙华艳.浅析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媒体融合之道:以《民生一网通》节目为例[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21(3):82-86.

[2] 刘美麟.文化视野下的全媒体时代新闻融合传播创新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1(16):125-126.

[3] 张尹.新闻传播中语言艺术的表达:评《全媒体视野下的语言传播艺术探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4):129.

[4] 史慧萍.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节目的形态进化[J].西部广播电视,2019(24):61-62.

[5] 陆鸣民,陈雷.正能量的价值:论民生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双重定位[J].声屏世界,2014(2):41-42.

猜你喜欢
现场成功新闻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研究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
浅谈交通事故现场及事后处理方法
谈中学生的人生成功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7:44:17
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后进生学习初中数学的自信
材料作文模拟题集锦(三)
成功处理变压器现场局部放电量偏大的案例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0:01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
中华家教(2016年10期)2016-11-07 17:36:05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