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深化体验式音乐教学

2022-04-29 00:44马向华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教师

马向华

科技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教育。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双减”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特色办学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已成为教师主动融入时代、转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的重要标志。音乐教师更要投身于此,从中感悟时代赋予“教师”这个名称的新使命、新意义以及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以更智慧的学习生态持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出发,让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以积极的态度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学生获取深切、丰厚的审美体验。

一、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趣意盎然

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当下,音乐在各课程的学习、社会生活不同场景的创设里,已成为营造情境和铺陈气氛不可或缺的元素。内观音乐课堂的建设,尤其在信息技术助力音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尚需反躬自省:是否能以技术助力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可见,无论任何时代,对于任何群体,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

00后的学生多徜徉于网络乐此不疲,基于对事物一体两面性的思考,这引发并倒逼音乐教师褪去传统的说教,大胆尝试,“戏”弄课堂。怎样使技术支撑下的教学在情感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发生,让学生的学习因兴趣而专注?怎样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游戏的喜好心理,将游戏嵌入教学的不同环节,使其不只是昙花一现呢?

(一)确保学生参与,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适应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地开展律动、歌表演、打击乐器、音乐游戏等学科类的必要活动外,以信息技术为保障的其他参与类教学活动,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音乐教师教授“中国影视音乐”单元时,迁移电视栏目“开门大吉”,即剪辑片头+作品的片段音频+“开门”的动画场景的形式,上课伊始,带领学生进入《锦鸡出山》《瑶族舞曲》《牧歌》等民族经典作品片段的听辨抢答环节。热烈的竞猜复盘后,顺势导入听赏本节课的几个新作品,为无声的视频画面选配合适情绪的音乐,这样学生就能兴致盎然地进入新的学习状态。随着学段的增加,对于此项常规训练,教师还可升级要求,如限时2分钟让学生自主设定竞猜多个作品或1分钟内识别几种乐器音色、听曲选谱等。总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栏目”中过足瘾,更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参与的态度,掌握循环记忆的方法,避免课时少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冲突的发生。

教师还可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拣选优质的戏曲名家唱段,将其“请”进教室。如动漫版的昆曲《牡丹亭》,将教师的讲解与对作品的初步体验融为一体,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戏曲的距离。通过对比现场版名家表演,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韵味之美不只在声台,精彩的形表也是传统戏曲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这助力各有所长的音乐教师解决了不擅长戏曲类声台形表、不能成为完美技艺代名词的问题,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消除了各种令音乐教师尴尬且影响学生学习的现实问题。

另外,人机同步的类“卡拉OK”模式的动态旋律线(如图1),能够产生动画路径与学生演(视)唱同频共振的效果(运用PPT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均可实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深化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体验感。

(二)拉近距离,让抽象变得可触可视

数据显示,很多游戏玩家对音乐的关注度比对游戏的更新速度还要高。让人们“手舞足蹈”的跳舞机等音乐类游戏,依靠音色、节奏或旋律线等为游戏编制了不同的音乐。受此启发,教师设置一个几何模块或歌乐曲的主题元素图形(雪花、小船等)在既定的旋律线上行进,当主奏乐器或某个音符(主题)出现时,学生能够操作键盘或鼠标笔的按键切断线条,留下痕迹,从而完成辨听单音(片段)或音色等的练习,并配套更集中注意力的训练。这样,既能够有效地转移学生对自身能力、任务难度的忧虑,降低练习的枯燥感,更有助于推进学生从听觉角度到听视动觉结合全方位地走进音乐的学习,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音乐教学。

游戏化的信息技术提升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内容的指向需求,音乐教师在利用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举一反三的微设计后,可将抽象的内容转换成可视化的图表或艺术化的路径等,在更注重互动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兴趣+注意力”的问题,确保学生在主动融入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音乐体验。

二、信息技术让学生在音乐课程里“秀”外慧中

在资源共享的“互联网+”时代,教师要按照“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优化技术手段,深化资源开发,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逐渐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课程规划者、开发者和学生多维度发展的协同者、支持者、分享者……一堂课,一部智能手机,多个App交互运用,体现着音乐教师专业弄潮儿的时尚范儿。

(一)驱动引领,教师变“爱豆”

以短视频的方式随手分享自己的心情、成长和见闻等,是当下人们生活中的常态。教师将记录、创作、分享美的意识与日常教学巧妙结合,愉悦自己的同时又多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如在教授“春游”单元的学堂乐歌《春游》前,教师用抖音短视频的方式,录制、合成一人分饰三“角”(声部)的范唱(如图2),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深得他们的崇拜。“偶像”就在身边,课堂成了与“爱豆”深度互动的平台——将学习成果“Copy”成班级版短视频,激励着学生积极、小心地关注“声音整不整齐、音色美不美、声部和谐与否、情感是否到位……”这些平日总不得要领的关键点。对“梦想”的期待就像一面“美颜镜”,激励并引领学生不只要唱得准、合得美,还要秀得靓,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成就“最好的自己”。

(二)成就共享,“粉丝”俏组合

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更是无技术不欢乐。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直播等技术支撑实现的空中课堂,如果只是将线下教学模式搬到云端进行,显然是不可以的。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的音乐,教师教学时除了要有艺术化的手段和趣味化的形式外,在技术化的支持方面也要出彩,为学生单调的居家学习生活调剂出“简约而不简单”的情趣。为此,在学生独立录制短视频的基础上,教师引入《小鸡恰恰舞》,将学生线上提交的视频作业编辑成“现场”排练后的效果(如图3)。学生很喜欢这种身在其中却又意想不到的被“排练”,它像一份带着温度的“礼物”,预热了下节课,也带动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线上音乐教学的其他活动中来。特殊时期,在有技术做保障的共学环境下,一支支陶笛吹奏的《祝你平安》(如图4)通过云端的连线录制,表达出对抗疫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深切祝福。带着崇敬的致意,小小“粉丝”们习得了技能,汇聚了爱心,也陶冶了情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类似这样需要简单技术(录音与视频合成、适度的小动画手法)支撑的各种“秀”,还有“声临其境”的双簧(为喜欢的影视作品配唱、配奏)、手势舞等。它们的实现对技术支撑的指标要求不高,最重要的是能启发师生转变课堂组织形式,将音乐学习视为共同的创造,在“乐教”“乐学”的审美之余兼得内在的素养。

一门课程的学习作为学生不可重复的、特殊的人生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冲破了信息线性传递的藩篱,走向了深入对话与反思性的学科实践。它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活”了起来,同时,音乐教师的采编能力以及运用技术的创意水平也让学生对音乐学习有了新的认知和看法。

三、信息技术让学生在音乐课程中自主建构

“云”端长大的孩子们,是有自由思想的一代,他们敢想、敢为,也非常需要在自主探究、情感激励和成就感的体现中进一步得到技术的支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这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音乐课程的要求,也是21世纪对每个学生的要求。

(一)动手动脑,深度启动

借助技术手段,教师能够不断转换教学思维,从拥有技术施教到超越技术导学的转型,使对课件的关注教逐步走向交互后的关注学。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拖动”功能的创意用法,让低年级学生也能在为音乐作品勾画旋律线时大显身手。为更准确、深刻地强化学生对抽象音高的意识和听记,教师在柯尔文手势辅助学唱《郊游》后,再请学生拖动“脚印”(与音乐作品主题相关的元素符号)呈现旋律线(如图5)。每一次“拖动”操作的背后,学生的身、心、脑都悄然地得到了内在听觉的指引,在完成简单“拖动”的同时,也全面启动并深度调取学生对作品旋律识记的结果。

众所周知,在音乐的语言系统中,音符的身份相当于基础“汉字”。创编、改写旋律片段以及对歌(乐)曲的节拍、速度等元素进行改编时,软件即时生成的音频,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辨别创作的实际效果。在循环往复的尝试中,学生能够逐步积累基本知识与技能,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自信。例如,在多数情况下,中小学生主要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来识记音符,而借助“雅乐简谱”(如图 6)等软件,则能够尝试变认识音符为使用音符创作。

(二)自给自足,激活情智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与理解,激活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在项目化音乐活动“我们的节日”中,音乐教师走下讲台,以“‘配角身份+任务单”的设计,辅助高年级学生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以及学习资源,完成从编辑宣传片(音乐短视频)、制作PPT、搭配背景音乐、排练简单节目到统筹人员分工的沉浸式合作,引导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支持、展开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在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自主建构的乐趣。另外,在假期,通过与学生约好的“码课程”音乐拓展作业(自拍任意主题的短视频,并为其创意编配学过的歌乐曲),教师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价值。

信息技术助力以人为本的音乐课程,依靠人、发展人,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探索中不断巩固学习兴趣,走向更专业的学习;在不断优化的思维和内涵中,为学生积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也为全面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深化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体验感,适度都是重要的原则,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始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无论多么先进的媒体技术,也取代不了音乐教师的专业魅力和以情感人,就像人工智能永远不会超越“真正的人类”一样。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过度依赖多媒体工具,才有助于实施基于校情、学情的个性化教学。尤其是“双减”背景下,在全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另一端,生活和工作的时间、精力分配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故协同开发并有效编制适宜的资源,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观念、内容、教学方式上的突破,才能助力深化体验式音乐教学,让每个学生在音乐课程中真实地享受音乐教育现代化,得到美的提升。

(作者系山东省威海市教育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音乐教研员,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音乐教师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音乐
圆我教师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