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源 周文海
高职“百万扩招”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使得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学生群体”有了更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地就业,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适应高职扩招后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在知识基础、专业技术方面,还是在学习的时间、地点方面,扩招后的生源都与全日制生源有很大不同。如何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扩招的“新学生群体”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高职院校深入探究。
一、做深学情调查,分类制定培养方案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高职“百万扩招”下“新学生群体”的学情调研势必走在教学环节之前。“新学生群体”与传统的生源有很大差异,高职院校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进行学情调查分析,摸清“新学生群体”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结构、从业背景、教育基础、技能水平、就业需求、求學方式等情况。学校应根据学情调查报告,实行分类编班、管理,将三类型生源(高中层次、中职层次、社会扩招人员等生源)独立编班,单独配备辅导员,优化学生管理。高职院校可结合社会扩招人员的培养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类培养和分层教学,增设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有关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区产业需求合理设立专业,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和考核方案,实施好“1+X”证书课程体系,有效破解难培养的问题。按照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实际工作过程的原则,形成统招生源和扩招生源分类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二、做实弹性学制,建立学分管理体系
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对非传统生源,教育部规定学习时长不超过6年。高职院校可对扩招的“新学生群体”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校内学习累计不超过5年,最长学习时长不超过6年(含休学)。同时,探索职业教育学分管理体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生活情况进行学分的选修以及学习计划的制订,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给“新学生群体”更多灵活学习和就业机会;学校可将职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书、资质证明、在岗期间综合表现和获奖证书等与理论课程学分兑换,从事与专业课程相关岗位工作者,可申请实践教学、岗位实习免修免考等。弹性学制、学分管理体系能改进传统高职教育“招生—培育—就业”模式,实现从人才培养的流水线模式向多样化方向转变,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为“新学生群体”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做活多样需求,组织开展双线教学
针对“新学生群体”的差异,高职院校可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有关网络课程,打造线上学习颗粒化、系统化、模块化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教师利用虚拟仿真平台、直播软件、翻转课堂等,创设教学情境,优化线上教学效果,同时积极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基础。高职院校可定期组织线上教学教研讨论、经验分享、集体备课等活动,提高教师线上教学水平。
扩招的“新学生群体”大多有工作经验,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有利于他们顺利平稳地完成学业。2019年教育部规定高职扩招生源培养总学时不低于2500学时,其中集中学习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新学生群体”生源分散,如果组织线下统一学习,时间难协调且成本较高,学校要探求多种形式的线下教学。高职院校可以按照生源所在地、教学资源、企业技术对口等因素,开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岗位实习等培养模式。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利用晚上、双休日、寒暑假等上课时间,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区域分布开展送教入企、送教下乡、送教上门等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
四、做强师资队伍,大力培育“双师型”教师
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特别是“新学生群体”,他们很多工作经验足、实践经历多、社会阅历丰富,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师资不足。参与扩招的高职院校亟须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按1∶ 18配比配足教师,宽口径从企业、行业领域招才纳贤,组建满足学生发展诉求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原则上引进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非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可以柔性引进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让企业人才“不求为我校所有,但求为我校所用”,以期组建专兼职、校企一体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教学课程及资源。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国培项目、“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教学能力大赛、国内外各级各类培训和企业实践等。
五、做好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高职院校要主动了解社会产业发展趋势,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科学合理地盘活教育资源,如积极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置,让课程内容更符合企业需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扩大企业话语权,让企业对学生考核做出评价,帮助学校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企业发展。
高职院校可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技术基础、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与素质拓展、企业管理通识等一些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帮助“新学生群体”正确认识自己、规划理想人生。同时,学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中融入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职业意识、敬业意识、合作意识等职业素养,让“新学生群体”成为既适应社会发展,又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做足扶持工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在高职扩招背景下入学的“新学生群体”年龄相对较大,对于创业所需要的社会经验、人脉资源、资金支持相对较多,更能承担相应的创业风险。高职院校可在“新学生群体”中加强创新创业的培养力度,做好创新创业的服务管理,实现学生的创业式就业,甚至带动学生之间的团队式创业,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高职院校要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聘请创业成功者、校友企业家以及工商、税务、法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参与授课与教学指导。引导创业条件成熟的学生利用学校的创业孵化园区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安排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指导。高职院校要多渠道统筹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地方政府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
该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百万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学生群体人才培养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YB321。
(作者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