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探究

2022-04-29 17:08彭一鸣
江南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乡村产业农业现代化集体经济

彭一鸣

摘  要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亮眼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快建设生态农业,完善农业软硬件设施,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集体经济

农业是三大产业之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农产品则是人类最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经过八年接续奋斗,我国顺利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我国乡村的整体性绝对贫困状况,开启了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的新局面。202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守两条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守住这两条底线,必须立足农业产业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亮眼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以完善先进的农业软硬件设施、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顺畅进行为实现指标,要实现这些指标必须破除当前制约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找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一、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党中央历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注重使用农机具和农业薄膜等用品,我国农作物产量不断攀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他们在涌入城市的同时,逐渐转化成城市人口,加快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我国建立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品牌,大力开发农业的生产与观光旅游的功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生态和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通过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之处

当前,我国乡村的农业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程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1.农业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基础性条件,它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水平。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也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乡村公路建设还很不发达,可供有效利用的大路、宽路还比较少,对物流影响较大。此外,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还较低,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配套不完善,抗旱保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2]除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外,我国农业发展信息化程度不高,未能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市场分析,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另外,我国生产技术支持、金融保险服务等软件设施发展滞后,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农业可持续化程度有待加强

农业的粗放式经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与水土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与自然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此外,我国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居高不下,带来生态环境和土地的污染,这不仅关乎国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农药和化肥的高度使用不利于产出绿色、优质的农产品,难以满足人们对绿色高质量农产品的需要。另外,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存在着浪费、未充分开发的问题。特别是土地流转率不高,农村发展生态产业园和观光旅游区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优势进行适度的开发。

3.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城市化是实现乡村转化成城市、乡村人口转化成为城镇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就业,从而塑造出懂技术、有情怀的新乡贤回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库支撑。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素质不高,多以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收入水平较低,在城市化过程中难以转化成城镇人口,我国尚未能充分利用好转移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果城市不能够为农村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提供稳定足量的就业岗位,土地流转就会遇到障碍,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完善,农民从事的多为简单初级加工产业,繁琐单一且收入低,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明显。只要城乡二元体制框架不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肠梗阻”就难以消除,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4]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将“产业兴旺”放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首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视阈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在于农业产业兴旺。因此,亟需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产业兴则乡村兴,要充分利用我国广阔的市场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乡村产业,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同时,也要加大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和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用科技锻造农业发展新引擎,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转变,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的发展会促进农民更好地就业,有利于解决最大的民生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毫无疑问地会促进农业发展质量更高、农民生活更好、农村环境更宜人。因此,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加快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生态养护工程。农业生态环境除了保护外,要适度恰当地开发利用,建立一批农业观光生态园和采摘园,实现以自然生态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通过“藏粮于地”提升粮食产能,将粮食主动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粮食单位产量,这个产能的提升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质量的提升。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发展的高效化和高质化,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高质农产品产量增加双丰收,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3.完善农业软硬件设施,营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环境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标准农田、便利的交通、农田灌溉水利、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宽带、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因此,应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均等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地的灌溉面积和灌溉质量。加快物流设施建设,提升运输的效率和能力,保障我国运输农副产品车辆安全快捷到达目的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大数据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建立一批数字化农业产业园,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的数字化水平。我国农业在很多地方仍是小农经营,要加快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大数据解决农民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农副产品在线交易平台,促进农业产业振兴。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除国家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外,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助力农业现代化。

4.合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一大批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成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之策。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农民实现从在城镇就业到在城镇定居的质的飞跃即异地输出。二是把乡村发展成城镇,农民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从而实现身份的转变即就地转移。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当前,在我国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广大农民群体依旧需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将不断涌现,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所在。因此,要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群体身份转变与职业转移,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主干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要通过人才振兴助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人才回流,大力吸引高职、中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和年轻一代农民回到农村,加大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通过“干中学”实现农业劳动力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要组织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入乡,针对各地农村发展状况提出因地制宜的现代化发展方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建立起稳定且有效的城乡帮扶体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保证农业现代化有条不紊地进行,促进农民增收,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5.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牢牢掌握农业现代化发展主动权

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资源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依托,在未来集体经济发展中,在不触碰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可以将农村的土地资源纳入到集体经济当中,土地资源的开发可以多元化,可根据土地特性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多样化发展。

乡村要根据各自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充分发掘村庄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激活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产业振兴释放充足的动能。在建设集体经济初期,经验借鉴必不可少。困难村可以派遣村干部和村里优秀人才进驻到先进村进行学习取经,学习先进村特色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管理经验等,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培养骨干力量;也可以借鉴先进村的产业发展模式,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推动本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结语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充足底气,描绘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丽画卷,谱写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方丽.江西省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8.

[2]山发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J].青海农技推广,2019(01):8-9+23.

[3]刘会.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四个误区与路径研究[J].管理观察,2017(16):106-

107+110.

[4]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06):17-2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分配伦理思想研究”(编号17CKS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江锦】

猜你喜欢
乡村产业农业现代化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推动农村牧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齐齐哈尔市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路径研究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基于产业转型的乡村旅游花卉景观营造原则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