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刚 刘春明 岳涵凝
在“双减”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育人模式的变革思路已逐渐明晰,这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目前中小学课堂依旧处于无法适应新时代教学需要、无法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困境之中。数字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探索融合技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已逐渐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本研究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构建了数字化“思乐课堂”的基本模型,并开展多学段、多学科、多课型、不同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实践应用,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我国教师对数字化环境下高质量教学的深入研究与实践。
一、新时代呼唤高质量数字化教学
(一)课堂数字化变革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逐渐被各国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1]。然而,当教育数字化转型由政策走向课堂时,却面临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学资源难以实现有效整合、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缺乏深度融合等难题。因此,高质量数字化课堂的构建,应立足于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并利用数字化工具探索科学全面的课堂评价模式,逐步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以扭转当前中小学课堂的窘境。
(二)“双减”呼唤高质量课堂构建
为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短视化和功利性等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2021年出台了“双减”政策,强调基础教育的高质量转型,应重点通过课堂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2]。在这一背景下,高质量数字化课堂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创设虚拟化学习情境、扩展学生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最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数字化“思乐课堂”的内涵与模型构建
(一)数字化“思乐课堂”的内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思考,思考推动内化,内化拓延乐趣。数字化“思乐课堂”即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把数字技术与高效课堂融为一体,构建让学生乐学善思的高效愉悦课堂。其中,数字化是指应用数字技术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思”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与思维创新的过程;“乐”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快乐、学得愉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乐学到会学、好学,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进化过程。数字化“思乐课堂”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充分融合,通过创设情境、趣味活动等方式,推动学生完成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追根溯源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并体验学科学习和思考带来的快乐。
(二)理论依据与模型构建
数字时代的课堂变革不仅要聚焦教育基本理论和现实课堂存在的问题[3],而且要重视数字技术的革新驱动作用[4]。综观已有研究,数字时代课堂变革的相关研究聚焦于智慧课堂、智能课堂、数字化课堂等领域,如杨鑫等剖析了智慧课堂的学习方式和场域要素构成,构建了支撑“智慧生成”和“技术优化”逻辑的新时代智慧课堂模型[5];谢幼如等围绕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什么、何以变革、如何变革三个问题展开探究,提出了五种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的新样态及实施措施[6];郁晓华等从学习分析的视角切入,提出了数字化课堂互动的优化框架,并通过案例设计、原型开发等方式,对框架进行了有效性验证[7]。在上述研究“融智慧”的课堂诉求、“去技术”的价值旨归的基础上[8],本研究进一步以“思”为核心,以“乐”为支撑,将学习的愉悦性、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高参与度的课堂、学生的全面发展等作为“思乐课堂”研究重点[9]。我们还发现,数字时代课堂变革的研究成果多为具体学段、具体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少涉及全学段、全学科的通用课堂模式。为此,本研究依托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并可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堂类型、不同数字技术水平等稍作调整,从而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体系。
该模型中,教师和学生均可使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中预设性、形成性、关联性的学习资源。课前,教师通过微视频、微专题等推送学习资源,创设学习任务情境,助力学生思考和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则通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实现课前对于知识和情境的预习工作。课中,教师依托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创设协作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互动、拍照投影、小组合作、随堂检测等功能,提升课堂学习参与度,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智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思维顺序完成知识构建和知识转移的过程,并通过激励性评价手段完成相关的随堂评测和学习成果展示,完成思维导图。课后,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创设学习评价情境,进行个性化分层学习任务推送、课堂重难点释疑等;学生则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的评价结果,根据自身的知识习得程度查漏补缺,完成知识和思维逻辑的巩固与梳理,并完成个性化作业,实现自主学习反思。
这样,该模型通过创设情境、互动交流、采集学习过程数据、反馈评价等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培养学生的乐趣和兴趣,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实现可持续学习,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数字化“思乐课堂”的实施策略与案例
为保障数字化“思乐课堂”模型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堂类型中的应用,罗湖区教育局采用了“多方联动,协同创新”的区域推进理念,由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科院牵头,通过专家引领和课题研究,支持和帮助各实验学校、学科与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思乐课堂”模式。同时,为解决教学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的问题,罗湖区教育局采用政企合作的形式,构建了管、教、研、评一体化的罗湖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建立了数字化“思乐课堂”的专题门户网站,将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优秀案例、一线教学经验、专家教授的指导意见集中展示,为其他地区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案例参考。
现以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例“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为例,分析特定学段、特定课型对于数字化“思乐课堂”设计思路的应用与演化。本节课的内容围绕主人公小洛的三个生活中的小烦恼展开,涉及不同维度对于财产权的认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师生通过腾讯课堂开展了线上教学。在整个课例中,数字化平台与资源的应用贯穿全程。
(一)课前:预设情境,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借助动画片“小洛的烦恼:新年红包归属谁”预设问题情境,并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源自学生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任务单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以及自主生成思维成果的能力。学生根据平台推送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借助数字化资源库中的资源形成了对于既定问题的初步思考。教师通过智能问卷收集学生提交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从而了解全体学生对于新年红包归属的看法。
(二)课中:展示讨论,即时测评
课中,教师延续这一学习问题情境,连线学生发表看法,其他学生则可以在讨论区留言交流。学生相互交流各自不同的思考,有助于他们拓展思维,思维火花的碰撞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教师的点拨注重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生成了“压岁钱到底应当由谁支配”的系统性思考,实现思维成果向知识习得的过渡。
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公民财产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并通过UMU教学平台中的“封神榜”争夺赛(如图2)开展随堂检测。学生受竞赛激励,学习热情高涨,他们积极调用所学知识参与课堂检测,测评情况及时反馈在教师屏幕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前述知识讲授过程中遗漏的问题,有效地对讲授内容查漏补缺,巩固学生习得的知识。
随后,教师采取类似的方式带领学生顺利解决了主人公小洛的其他两个烦恼。在下课之前,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梳理思维导图,为学生重新梳理思维逻辑(如图3)。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体系化,学生也能够在形成连贯思维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最后,教师通过虚拟的智能歌姬软件将整节课的要点内容编写成歌曲,通过歌曲识记知识,将枯燥的识记任务转换为生动有趣的歌曲背唱,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
(三)课后:趣味识记,个性评价
课后,教师通过平台推送自主学习任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并在数字化平台上布置了有四道关卡的闯关任务,前三关是必修作业,第四关是选修作业。学生只有完成当前关卡才能自动解锁下一关;学生完成全部必修作业即可获得学习证书。这种个性化分层作业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挑战不同的学习难度,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评”。
在该课例中,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的作用和效果显著。创设生活化情境、歌曲识记知识等课堂环节起到了化抽象为具象、化间接感知为直接感知的作用;思维导图起到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个人展示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趣味性即时测评也体现了让学生由会学向好学转变的设计思路。数字化“思乐课堂”既能从最简单的认知形式出发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逻辑,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四、数字化“思乐课堂”的实施效果
数字化“思乐课堂”模型在多学段、多学科、多课型的大面积推广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课堂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了罗湖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显著提升了学生学业质量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媒介,使得学生爆发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伴随着思维能力与学习效率的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如滨河实验中学四个实验班在2021年深圳市中考中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见表1)。这充分印证了数字化“思乐课堂”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数字化“思乐课堂”高效率的教学意味着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课后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练习巩固,达到了“减负”的效果,因此,数字化“思乐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还推动了“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
(二)有力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
数字化“思乐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业质量,教师也能够在教学中借助有效的数字化手段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经过参与数字化“思乐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例如,刘春明老师的课例和教学设计获得广东省地理学科专业成果奖一等奖;许诺老师获得广东省青年教师能力大赛地理学科第一名;李桢老师获得广东省中学地理教师命题比赛一等奖。
接下来,罗湖区教育局将引导教师们继续开展多学段、多学科、多课型、不同数字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实践应用,不断完善数字化“思乐课堂”模型,丰富基于该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体系。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思乐课堂”研究为新时代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借鉴与实践引导。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新时代高质量数字化‘思乐课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ZQJK1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1):5-15.
[2] 付卫东,刘慧敏,陈安妮,等.教育新基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需求、优势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22(1):27-34.
[3] 邱艺,谢幼如,李世杰,等.走向智慧时代的课堂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8(7):70-76.
[4] 钟绍春,钟卓,范佳荣,等.智能技术如何支持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2(2):21-29.
[5] 杨鑫,解月光.智能时代课堂变革图景:智慧课堂及其构建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1(4):12-17.
[6] 谢幼如,邱艺,刘亚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9):72-78.
[7] 郁晓华,黄沁.学习分析视角下的数字化课堂互动优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2):12-20.
[8] 张鹏君.信息技术时代智慧课堂的实践逻辑与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8-24.
[9] 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3):112-118.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