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燕 李清
清唱剧《雅各的天梯》(Die Jakobsleiter)是为六个独唱者、十二声部合唱队、管弦乐队而作,作于1917—1922年,1944年修订。这部清唱剧是勋伯格无调性音乐风格向十二音音乐过渡时期的一部作品,其音乐部分虽然没有完成,但因其丰富的想象力而被认为是“勋伯格最杰出的无调性作品之一。”
作品建立在传统清唱剧的结构上,剧本从1915年年初开始着手写作,而音乐的创作则是在1917年6月初开始的, 9月他应征入伍,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已创作出603个小节。由于这次征召,勋伯格的快速创作被打断,并且导致他失去了这部作品最初的创作灵感。
勋伯格十分重视这部作品的创作,在他有生之年的不同时期都试图完成这部作品,甚至在他逝世(1951年)前的1945年,他仍希望完成这部作品,曾经向古根海姆基金会申请研究基金,信中提到要完成的两部音乐作品,其中之一即《雅各的天梯》
一、中心人物——加百列
首先,从音乐的结构安排来看,显而易见的是在六个角色之外还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人物,即加百列。他在剧中担当起一个仲裁者的角色,作曲家赋予他天使般的嗓音,用来督促人类不断地向前且给予引导,在他们经历失败后予以评判。选择加百列作为提供知性的角色绝不是偶然——正符合了他在《圣经》中的职能。勋伯格关于雅各的天梯的幻想承载着太多艺术处理的需要,因此他选用了这个《圣经》中的角色。
通过增加加百列这样一个中心角色,勋伯格使他的剧本与传统清唱剧剧本的形式保持一致,例如巴赫的《圣诞节清唱剧》和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
二、被传唤者
为被传唤者而作,即第一首歌曲,是一段非常出色的英雄男高音咏叹调。他的信条中最重要的是“美”,这也体现在其模仿晚期浪漫派音乐的风格上——激动的、夸张的,并且在对男高音声音的处理上,与马勒的风格相比,又有更多的叙事性色彩。
被传唤者讲述了自己寻求“美”的愿望,这使他的生活无比快乐。但是加百列告诉他,他过于自满,这将成为他通往天国的最大障碍。在此,勋伯格借加百列之口批判了被传唤者对于“美”的盲目追求与喜爱。勋伯格一向把批评的矛头对准社会制度中自欺欺人的文化,对抗舒适、思想上的自满以及对美的膜拜。他将美视为一种独立价值的观点,同精神上的自满联系起来: “只有当无为之人觉察到美的匮乏时,美才开始存在……艺术家是不需要美的,对其而言,真实就足够了。”(谱1)
三、抗议者
被传唤者之歌英雄般的情绪被抗议者尖利的哀诉声给驱散。抗议者的整首唱段是用念诵的方式来完成的,同时伴随着鲜明的节奏和木管乐器的伴奏。他抱怨自己无法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难题,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与上帝的圣训相抵触,但是加百列告诉他这两者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四、挣扎者
挣扎者出场,他首先描述了自己对于圣训的虔诚信奉,仅仅是为了寻找他们最为缺少的东西,他说自己需要指引,在音乐中看起来似乎有意地使其沉重、缓慢。加百列认为,他的引导应该由被拣选者来完成,随后被拣选者不情愿地向他靠近了一下。
在此,他首次论述了展开式变奏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一个主题内部适用于动机的变化, “允许出现新的乐思”。他给出的展开式变奏的例子表明﹐在节奏、音程以及那些最终导致新主题出现的动机的结构中,其变化是渐进的。在《雅各的天梯》中﹐传统的变奏类型仍然是明显的。挣扎者之歌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在形式与主题的处理上十分严谨。例1(288—290小节)显示了这首歌曲第一主题的开头部分,第二主题见例2(300—303)。第一主题的简洁构思源于最初动机的变奏——一个节奏化的音程原型在 bD—F 的下行跳进中首次呈现,之后以较小的变化在 E—﹟G、G— A、bE—G 上重复出现。这样的变化之后﹐又在第二主题中继续出现,第二主题以改变节奏的 bD—F 和 E—﹟G 的连接开始,持续上行至 F—A,最后将音型转位到﹟F—﹟A、F—B、E—D。这种变奏过程,正如勋伯格所说,允许一个明显的新主题出现。
《雅各的天梯》也重新使用了勋伯格在《情歌》(Liebeslied)中所采用的连续式变奏技巧,这种主题的作品不安排动机和有特色的节奏,正如展开式变奏中所做的那样。然而它却使用了更长的乐句和所有的主题。我们可以在挣扎者之歌开头的几个小节中找到例证。291至294小节(例3)的低声部谱线是第一主题的变形,它紧接着288—290小节之后出现。(见例3)
五、被拣选者
在剧本的后半部分以及前半部分的初稿中,勋伯格谈到被拣选者也像一个守护神。作曲家说道,他与其他同类人之间的关系是在同 一个主题上的变奏;天才与其他人具有相同的 本质,只是他比一般人更有远见,努力发现新 事物,阐明未来。这些思想依然是源于巴尔扎 克小说中的塞拉菲塔的讲述,一般人的大脑只 能处理有关过去的想法,而对未来无能为力, 但是预测未来是一个天才所具备的独特能力。 天使说道: “这种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 来的不断继承是人类天才的秘密……是的,谁 有这样一种天赋,谁就能在一点上接近无限。”
被拣选者的唱段是由加百列的两个柔和优美的乐段构成,这个乐段在天使长第一次出场时演唱。国外学者滨尾房子(Fusako Hamao)已证实被拣选者的歌曲本身包含了明显的十二音体系和序列化特征。勋伯格赋予被拣选者显而易见的亲密关系,他尽量使被拣选者的音乐贴近他对于统一性和连贯性的要求。从六个主要人物角色的歌唱旋律来看,被拣选者之歌是这部无调性作品中出现的唯一十二音旋律。在作品第361至第363小节,被拣选的人唱出包含以下十二个音的旋律(谱2):
这位“被拣选者”的身上被认为“聚集了所有人类的精华”,被勋伯格看作天才。他超前于同时代人,受到使命感的驱使去创新及昭示未来。正如其音乐,无调性作品中的十二音创作方法的初步探索,预示了他下一步创作道路的走向和作于1921年的第一首十二音音乐作品《钢琴组曲》的诞生。
约瑟夫·奥纳(Joseph Auner)指出﹐在 剧中的各种人物里,“‘被拣选者与勋伯格 的自我形象是最为接近的”。剧中“被拣选的人”在不被世人所理解时说道: “我不能再靠近了,因为我会因此迷失自我。但是我却不得不进入 中间层,尽管我的言辞仍无法被人理解。”那 种孤独的内心体验、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境遇, 在受到天赋使命的驱使后,必须承担起引导众 人开创音乐新局面的责任,这些也都可以说是 作曲家真实的心理写照。
六、修道士
修道士极其痛苦的自白:他从来不允许自己有任何欲望,也从来不让自己接触到幸福,他没有抵制诱惑的意志和决心。
整首歌曲建立在念诵调的基础之上,弱起节奏和三连音的频繁运用刻画出修道士忐忑不安的情绪。
音乐伴随着他不安的心神,最后他崩溃地承认自己在感情上的软弱。
在此,勋伯格传达出这样一种观念:修道士的献祭是徒劳的,精神上的提高是空洞的。加百列指引他去经历苦难,成为一个先知和殉难者。
七、垂死之人
垂死之人向前跨了一步,讲述了她以前所经历的无数世事,并且她期待自己能够在转世轮回中得到解脱和欢乐。最后,垂死之人唱起了升入天堂之歌,伴奏音乐起初是犹豫不决的片段,最终在音节“Oh”上演唱了一个欣喜若狂的下滑音(从小字2组的﹟f 滑至小字组的﹟g562—563),之后在563—564小节小号的伴奏下,垂死之人唱着一支富于表现力的无词歌完成了自己灵魂的转化,升入天堂。
这是六首歌曲中唯一的一首女高音歌曲,也是一首精彩的女高音唱段。勋伯格在总谱中这样写道:扮演此角色的戏剧女高音讲话时要在低音换声区;然而当她开始轻柔地演唱时,要用胸腔的声音。在这种风格的要求下,垂死之人的演唱下降至男高音音域的最低端——小字组的 e,之后又从女低音和最高声部的换声区提到女高音音域的极限音——小字三组的﹟f,最后她陷入了一个滑唱声部的死亡般哭喊中。
[作者简介]王进燕,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学。李清,女,汉族,河南漯河人,河南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