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优戏与谲谏

2022-04-29 14:03孙华娟
文史知识 2022年8期
关键词:隐语言辞晏子

孙华娟

古优戏中偶有议政,其重要性虽不可高估,但在诡辞谲诈的手段下也时见劝谕动机。儒家士人偏好的“讽谏”与优戏谲谏不无重合之处,都是委婉曲折,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只是士人的讽谏,表演性和娱乐性不如优戏突出。

宫廷优戏对御作俳,力求在最高的权力场中博得国君欢谑开怀,重在言语诙谐,是语言官能性、娱乐性的体现。俳谐需要优人口舌便给、敏捷伶俐,虽不必如伶人乐工专以歌舞为事,但其表演起初常常少不了歌舞。晋献公时,优施为劝服大臣里克与骊姬合作杀掉太子,就是在饮酒过程中一边起舞,一边唱起《暇豫》之歌:“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菀,己独集于枯。”(韦昭注《国语》卷八《晋语二》)这首歌谣以乌鸟为比兴,意味深长,但又并不明示,招得里克疑虑满腹,辗转半宿,最后召回优施详问究竟,同意袖手旁观。骊姬能杀掉太子,又尽逐包括重耳在内的群公子,阴谋得逞,多赖优施这番表演的效用。《暇豫》歌辞本质上是一种隐语,曲折其意,引而不发,要让听者觉发背后潜藏的旨归。优施借助起舞助兴的时机,将这一别有深意的隐语唱了出来,包装成宴饮之乐的一部分。因为歌舞移人情性最深,是增强戏剧效果的有力工具。优施不是以俳谐本色应工,而是征用了伶人的歌舞手段,但歌舞娱乐本身不是目的,背后的谏说才是,当然他的谏说是邪恶的。优施自陈:“我优也,言无邮(尤)。”优人之言没有禁区,至少在理论上如此。《国语》邵公谏厉王止谤一条,也记载天子有箴、赋、诵、谏等一整套言论制度设计,要尽可能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参《国语》卷一《周语上》)优作为乐工,也应该被保证知无不言且言者无罪,这是谲谏的前提。

晋优施活动于春秋前期,是史书所载最早的优人之一,此时的优戏虽以谈笑俳谐为尚,但歌舞伎艺还是主体。随着优戏伎艺的发展,言谈机变的权重显著增加了,需要反应机敏、口舌便给、善于谈说,能从生活中一切眼前的景象、物象迂回包抄,将对方引到自己的主题和旨归上去。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专门的言说技能,比如微辞隐语。微辞,委婉隐晦、暗含讽谕的言辞。隐语,类似今天的谜语,是微辞的一种。战国中期的淳于髡就是一位微辞隐语专家。《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髡出身赘婿,滑稽多辩。齐威王屡作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左右莫敢谏,正好威王是个隐语爱好者,淳于髡就以三年不飞不鸣的大鸟为隐语,说动了他奋发勤政。同书《田敬仲完世家》记载淳于髡去考验入相刚三个月的邹忌,也是设为五番微辞。可见微辞隐语是优人的重要本领。孟子、荀子跟淳于髡曾同入稷下学宫,有过交往,孟子迂回尽情地谏说方式与之不无相似,而《荀子·赋篇》专门收录了数条隐语,很可能也受到过这种隐语谲谏风气的影响。

淳于髡作为著名滑稽之臣,言谈本领还不止于隐语一端。为讽谏威王饮酒不可至极,他说自己有时一斗就喝醉了,有时饮到一石才醉,其“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等词句,铺陈描绘,与宋玉等人的赋作并无二致。宋玉等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辞即辞令,是正大堂皇的内政外交言论,赋则侧重娱乐功能,通过讲说方式使事物如在目前,这是没有视听设备的时代以言辞再现事物的重要方式。以言辞为业的伎艺人—不论俳优还是文人,描摹赋说事物栩栩如生、精彩绝伦正是借逞艺提供娱乐。文人当然不愿意自己的本领只是娱乐,赋作中一直不放弃讽谏意图,往往篇末点题,因篇幅有限,有时难免劝多讽少,但不代表没有谏说的动机。

淳于髡的言说劝谏方式至少部分来自春秋名臣,如齐之晏婴、晋之叔向。《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晏子众多谏说事例,风格体例与俳优小说很是接近,如齐景公置酒泰山四望而泣,晏子搏髀大笑,被诘问后才徐言盛衰之理。(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外篇》卷七。同书内篇卷一景公登牛山而悲条与此相似)叔向是春秋旧贵族,贤而有文,本就很重视语言,曾说“辞之不可以已”[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卷四〇,襄公三十一年],又说“言不可以已”(《春秋左传注》卷五二,昭公二十八年)。叔向谏晋平公杀竖襄一事(参《国语》卷一四《晋语八》),正话反说,以欲擒故纵的方式,诡辞讥劝与晏子谏齐景公诛烛邹(见《晏子春秋集释》外篇卷七)机杼相同。

无论优人、士人,其隐语、赋诵常包含谲谏讽谕。谲谏讲求批评的方式,运用表演的匠心,让逆耳忠言曲折委婉甚至颇为有趣,往往能取得更好的劝谕效果。优与士,语言才能相若,前者是口头的、即兴的,有表演性,后者也不乏这一面,但进入书面文学时代以后,主要还是以文辞来呈现。幽默、俏皮话、冷嘲,本是智慧的体察捕捉,以语言的巧妙冷静来表现,意在引起观众的欢谑。优人作为文化边缘人,若立心正大,想要有裨社稷,而不只是想求得个人的荣宠,在优戏言辞、娱乐表演当中纳入讽谏,向来不罕见。首开此风的当数春秋中期楚国的优孟,他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的爱马死了,坚持要用大夫礼厚葬,并下令敢谏者死罪。优孟一入殿门就仰天大哭,楚王惊问其故。优孟说,堂堂楚国,何求不得,您葬爱马怎么能仅用大夫礼呢?应该用人君之礼啊,要玉棺梓椁,还要大修坟墓,让诸侯护卫,献以太牢,再以万户之邑奉祀,这样大家就都知道了大王是贱人贵马啊。楚王这才恍然,羞愧认错。

同样是优孟,在楚相孙叔敖去世后为了帮助其穷困潦倒的后人,穿上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动作谈吐,揣摩了一年多,终于在楚王面前演活了孙叔敖。这已是对人物的全面扮演(包括动作、神情、言语)。由于优孟所扮出神入化,楚王觉得孙叔敖复活,要封其为相,优孟故意说要回家跟妻子商量,再次返回时以其妻子的口吻说,楚相可不能做,孙叔敖为相清廉,后人不是穷得负薪以自给吗?还唱了一首歌:“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此歌为优孟扮演其妻的口吻来演唱的,主要为了隐括前文,作点题之用。当然,一唱三叹,能让情感的发抒更为充分,类似我们今天影视的片尾曲,更加强了之前戏剧表演的效果。不过,歌舞已不是唯一要素,甚至可以说,在优孟的表演里,没有这段歌舞,他的表演也是完整的、成功的。正因为表演复杂精细,让楚王全方位地沉浸其中,谲谏效果也随着戏剧效果一同增强。

不过,《史记·滑稽列传》所叙时代有误,若优孟与楚庄王同时,那么他不是晚于淳于髡百馀年,而是在淳于髡前二百多年,还稍早于叔向、晏子。优孟的事迹说明春秋优人已在朝职业化的演剧方向发展,歌舞伎艺既不离身,言辞也委婉高妙,富有匠心,同时又发展出扮演、模仿人物的本领,表演中不乏戏剧化的动作、行为,在表演中追求谲谏。优孟哭马应该就是叔向谏晋平公杀竖襄和晏子谏齐景公诛烛邹的蓝本,叔向和晏婴的谏说近乎优谏,不过,士人取法优人时,会减少其戏剧化的成分。

从晏子到淳于髡,齐国可能已经具有某种俳谐传统,尤其淳于髡在其中影响很大。《庄子·逍遥游》引《齐谐》,可见这种俳谐传统甚至有著作流传。尽管迹类俳谐,滑稽多辩,善于巧言微辞,但淳于髡的立身行事更近士人,言辞立意正大,也并无俳优作剧的感觉。后世士人、文人引其为同调,这是重要缘故。淳于髡出身低贱,最后仍成为名臣,不过后来在儒家礼乐的广泛习染下,士人的自尊意识开始强烈起来,才觉得近于俳优成了耻辱。

优旃是秦始皇宫廷中的侏儒,善于言笑,其事迹见于《史记·滑稽列传》者,无论为陛楯郎争取两班倒的权利,还是故意以反言谏止秦始皇扩大园囿、漆其城郭,显然都较接近淳于髡一路,且以言辞为主,没有太多戏剧表演痕迹,所以司马迁说他合于大道。很可能这位优旃正是以淳于髡作为潜在职业偶像。这种追求谲谏的古优戏精神,后世也未泯灭,直到五代敬新磨等人的优戏及宋金参军戏中,仍然不绝如缕。

总之,士人常常直谏正论,优人以调笑娱乐为目的,但二者都有可能曲折其言、谲谏讽谕。即便所谏之事皆合于正道,所采手段仍有不同,职业优人大多兼采歌舞伎艺、表演模仿,将规谏寓于诙谐调笑、娱乐化的优戏情境中,如楚之优孟。淳于髡滑稽多辩,其谲谏以言辞手段为主,戏剧表演痕迹较少,是“俳优型的知识分子”(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俳优与修身》,《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15页),更确切地说,是受到优谏影响的士人。东方朔则颇似淳于髡在汉代的镜像式人物,但他本以上书言事待诏公车,其狂放诙谐多出自表演型的人格,与优人的戏剧呈现有别,外在却不无相似。这说明,优人和士人皆以言辞作为基本技艺,其间的确有相通之处,尤其在谲谏一事上。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

猜你喜欢
隐语言辞晏子
康有为“复辟密札”中隐语之探考
此刻即是新掬之水
晏子不辱使命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我不想感动对方
晏子使楚
古柏
晏子使楚
言辞重复的社会— 认知语用阐释
隐语识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