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力”的地市党报编辑融媒体时代创新转型之路探索

2022-04-29 12:58陈晓真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8期
关键词:常德脑力四力

陈晓真

摘要:融媒体时代,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格局已逐渐显现,对于地市党报编辑而言,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优化现有的工作模式,实现创新转型已成为编辑工作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融媒体时代地市党报编辑的转型困局,并重点探讨了地市党报编辑提升“四力”素养的着力点与践行“四力”的创新路径,以期为地市党报编辑的创新转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地市党报;媒体融合;创新转型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与理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积极探索发展转型之路已成为时代给予所有主流媒体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地市党报编辑应当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四力”素养,并在新闻工作中践行“四力”,产出更多贴合社会发展实际的高质量新闻,从而充分释放党报的舆论阵地作用,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融媒体时代地市党报编辑的转型困局

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社交媒体、自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崛起,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牵引着传统媒体发展格局的改变,过去单一化的权威主流媒体为主的舆论“单行道”被改造成了百花齐发、百家争鸣的舆论“广场”,在这个广场中,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与制造者,人人都有发声的权利与通道。在此背景下,包括党报在内的传统媒体进行创新转型是融媒体时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不少地市党报编辑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无法满足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与标准,无法实现有效的创新转型。受限于地区发展现状,不少地市党报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均存在缺失。其中最尖锐的问题当数新媒体人才、复合型全媒体人才严重匮乏,现有的地市党报编辑存在思维僵化、逻辑固化的问题,不能、不愿接受新媒体的思维与技术,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致使其产出的新闻内容无法满足当地受众的真实需求,进而导致新闻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此,立足“四力”素养的基本要求,把握融媒体时代新闻制造与传播特点,不断提升地市党报编辑的综合性新闻职业素养,对于推进地市党报编辑创新转型,保证高质量独家新闻产出,实现党报长期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市党报编辑提升“四力”素养的着力点

融媒体时代,各类新闻媒介实现了深入地交融与重构,在彻底改变党报等权威主流媒介发展思维与传播模式的同时,也为地市党报编辑的“四力”素养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定义。作为地市党报编辑,应当深刻把握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创作特点,找准自身“四力”素养培养的着力点,切实提升自身“四力”素养。

(一)磨砺“脚力”重在勤学积累

就地市党报编辑工作而言,“脚力”的提升过程是不断积累各类知识与信息的过程。因此,编辑应当精准把握时代发展脉络,积极拥抱新兴传播技术。新闻创作工作会涉及各个领域、各个维度的知识,编辑无须做一个领域的专家,但必须是多个领域的杂家[1]。

融媒体时代中,信息的传播广度与速度得到了大幅强化,这也意味着编辑的“脚力”所能够触及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展:在现实生活中,编辑应当立足于日常生活,扎根于基层群众,主动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编辑应当提升自身站位高度,主动关注国情、党情、民情,把握全国范围内的舆情的发展动向。

此外,编辑还应借助互联网工具,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如观察其他地区地市党报如何编排新闻内容,如何挖掘新闻素材;主动关注主流媒体所创办的网站、微信公众号、APP,不断更新各类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时把握国家政策与方针走向,逐步提升自身的新闻素养与能力,进而强化自身“脚力”。

(二)练就“眼力”靠专业素养和政治修养

编辑还应具备敏锐的“眼力”,能够在短时间内从海量的新闻素材中“看”到具备新闻价值的素材。

融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作者与传播者,再加之“流量至上”主义的盛行,使新闻内容的质量大打折扣,各种虚假资讯、低俗新闻、谣言信息层出不强。如果编辑缺乏足够的“眼力”,势必难以分辨信息真伪,甚至出现新闻事故。党报作为中央各项政策与方针的发声渠道,自身具备着极高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地市党报编辑作为党报信息的产出单位,必须具备足够的“眼力”,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也要求编辑应当具备正确且鲜明的政治站位,不断强化对于先进思想的学习,从而保证自身能够严把“政治关”[2]。编辑应当积极学习并领会党的发展路线与政策规划,树立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时,编辑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编校能力,提升自身的语言专业性与规范性,避免出现以旧套新的问题。

(三)提升“脑力”贵在思考与创新

“脑力”也是保证地市党报编辑工作质量的重要支撑。只有拥有强劲的“脑力”,才能从新闻素材所记录的具体事件中抓住本质与核心,从而把握新闻走向、实现业务创新。

要提升“脑力”,则要求编辑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应当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与质疑态度,主动思考新闻素材的重点突出方式、新闻价值的完美呈现形式、舆论导向的有效引导方式,并立足于党报自身发展情况与特点,进一步思考品牌化、优质化新闻产品及产品链的构建策略。通过主动思考、持续思考,不断强化自身“脑力”。

(四)优化“笔力”博采众长促妙笔生花

新闻最终的产出必然会落脚到“笔力”。一篇优质的新闻稿件,必然是集“脚力”“眼力”“脑力”的结果于一体,最终由“笔力”所形成的产物。而要提升地市党报编辑的“笔力”,则要求编辑必须提升自身的编校能力与写作能力,这是一项长期任务,编辑应当持之以恒地磨炼自身的写作技巧与编校工作。此外,编辑还应学习并掌握多元化的新闻内容表现方式,如插图与表格的制作方式、舆情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技术、新媒体的使用与传播技巧等,从而提升新闻内容的产出质量[3]。

三、融媒体时代地市党报编辑践行“四力”的创新路径

“四力”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融媒体时代地市党报编辑实现自身创新转型的有力抓手。只有不断提升“四力”素养,在新闻工作中主动践行“四力”,才能够强化地市党报编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产出高质量的独家新闻,进而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阵地作用,提升党报的舆论导向能力。

(一)运用“脚力”,深入基层一线

要创作出高质量的独家新闻,地市党报编辑必须充分发挥“脚力”,深入当地基层一线,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关注民生、民意、民情,并从中挖掘出具备新闻价值的原始素材,这样才能保证所产出的新闻内容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从而彰显出党报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与根本宗旨[4]。因此,编辑应当不惧艰难险阻、勇于前往基层,尤其是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例如,2021年7月28日,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突然新增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常德日报社迅速吹响疫情防控宣传“集结号”。如何通过报社各平台迅速、密集推出防控政策和新闻报道,回应公众关切,消除公众疑虑,提升市民信心,形成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这是常德日报社第一时间考虑的问题。7月28日开始,报社启动应急机制,编辑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接收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并利用常德融媒、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公告、疫情和防疫工作动态和防疫知识。面对德尔塔变异病毒,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疫,记录常德这座城市和人民的坚守、担当与温暖尤为重要。常德日报社的编辑和记者分组配合,深入防疫一线,挖掘各行各业、各种人群的感人故事,体现了勇往直前的职业精神。他们顶着酷暑烈日,深入医院采访医护人员和无症状感染者,深入酒店采访集中隔离人员和服务人员,深入社区和居民小区采访社区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全面收集防疫一线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新闻素材,精准策划全媒体产品。《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融媒相继推出“阻击德尔塔?常德行动”系列报道,同时开设专题专栏“全民接种疫苗 共建免疫屏障”。《一座城市的坚守》《“汗”卫常德》等深度报道感动了常德人民;界面设计《来自穿紫河游船的告白:风雨过后,等你再来》点击量10万+;《读者来信|常德:放下憋屈,一心抗疫》通过全国媒体推送,还原常德抗疫的真实情况;新闻短视频《独家!本轮疫情常德首例无症状感染者周某发声还原处置过程,常德防疫的危情时速》,“人民日报”客户端6小时点击量100万+。常德日报社的多篇高质量新闻为人们带去了抗疫必胜的信心,同时也提升了党报自身的公信力与向心力。

(二)运用“眼力”,拓展新闻角度

要创作出高质量的独家新闻,地市党报编辑必须充分运用“眼力”,能够从海量的新闻素材中找寻到具备新闻价值与亮点的素材。这也要求编辑能够深入挖掘到新闻素材中的线索,当新闻事件发生时,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事件背后所具备的价值与意义[5]。

此外,编辑还应当从多个角度、多个视野去看待、了解新闻事件。对于地市党报编辑而言,在新闻稿件中运用独特的视角,可能为新闻报道带来超预期的传播效果。例如,2020年教师节之际,常德日报社全媒体矩阵以“‘击掌校长张晓春的掌心温度”为题,报道了石门县永兴街道双溪坪完小校长张晓春多年来坚持以击掌的方式迎送学生的感人事迹,报道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多角度呈现。相关产品先后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华网、环球网、凤凰网、新浪网等60多家平台转发,冲上新浪微博全国热搜榜前20位,24小时内阅读量突破6100万。 编辑曾经关注过张晓春,但是发现“爱心校长”有很多,“击掌校长”却只有一个,张晓春掌心里传递的爱有特殊的温度。编辑就策划在教师节前夕深入采访这位关注已久的校长,在教师节全媒体推出该典型人物,果然“击掌校长”一时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

(三)运用“脑力”,彰显新闻思想力

对于一篇党报新闻稿件而言,内容是核心与关键,是保证党报长期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要提升新闻内容质量,地市党报编辑必须充分运用“脑力”,提升新闻内容的思想力。“脑力”在“四力”之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同样占据着核心地位。与其他素养不同,要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脑力”,则需要编辑强化、深化对于新闻素材的理解与认知。

具体而言,地市党报编辑应当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新闻工作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与理念,实现理论与工作的结合,从而为党报的新闻内容增添先进思想与理念的底色。此外,编辑应当学会以党的立场看待问题,以人民群众的思维思考问题,在新闻内容中彰显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与根本宗旨,提升群众的认可度与信任度,强化新闻内容的思想引领性。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杨振武所言,党报编辑应当“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所谓“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就是要求党报编辑提升看待问题的视野与高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所谓“站在田埂上找感觉”,就是要求党报编辑能够立于群众的角度,以群众的思维看问题,为群众发声,解决群众切身问题[6]。

(四)创新形式,丰富新闻表现力

一篇优质的党报新闻,不仅需要把握住热门事件及事件背后的本质,还应当保证其新闻表现方式不落窠臼。例如,《人民日报》所撰写的女排比赛新闻稿件,并未按照常规的写作方式,即比赛过程、人员配置、比分结果等流程化的内容,而是别具匠心,以女排所体现的体育精神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挖掘采访素材中女排队员们在里约奥运会中所展现出来的拼搏意志与奋斗精神,并将之与女排队员们激烈的比赛过程相融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于受众眼前,引发了全民热议,激发了全民的爱国热忱,达到了理想的宣传效果。

在融媒体时代,“笔力”不只是局限于新闻的文字表达能力,而应当是充分运用多种传播工具的新闻整体表现力。党报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历来便存在一个冷峻、高冷、严谨的刻板印象,通过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媒体工具,能够有效地提升党报的亲和力,让党报“接地气”。例如,新华社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便引入了多元化的时尚因子,通过网络化、生活化的语言方式,吸引了大量群众的关注目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新华社目前全网粉丝数量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成为名副其实的“大V”,其中,单单其微信公众号的日均阅读量已超过10万人次,总订阅量高达35亿人次。

四、结语

地市党报编辑要实现创新转型,应当积极更新自身思想理念,以“四力”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核心,运用“脚力”深入基层一线,收集与群众切身相关的新闻素材;运用“眼力”,拓展新闻角度,甄别信息真伪;运用“脑力”,为新闻报道赋予思想深度与广度;运用“笔力”,丰富新闻表现形式,从而不断提升党报新闻的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从而推进新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海燕.浅谈新闻记者如何增强“四力”提高职业素养[J].记者观察,2019(14):115-116.

[2] 臧晓姝.新闻记者要增强“四力”提高职业素养[J].黑河学刊,2019(4):66-67.

[3] 兰晓.地方党报记者编辑素养提高之“四力”[J].记者摇篮,2019(7):5-6.

[4] 唐慧婷.广播新闻记者练好“四力”提高职业素养的路径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11):242.

[5] 姜银华,王勇.基层新闻记者要练好“四力”提高职业素养[J].传播力研究,2018,2(28):230.

[6] 杨振武.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新闻战线,2016(5):5-9.

猜你喜欢
常德脑力四力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脑力百分百
脑力Bigbang
脑力Big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