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强
西北风刮得门窗呼呼响,像有人急着要闯入。乐观等着母亲取下织机上的一块布。母亲说:“外边那么冷,风停了再出去吧。”
乐观瞅了一眼冷清的灶台,说:“一丈,正好。”
拉开门,风钻进。乐观侧身出门,说:“妈,你插上门。”
上了街,第一爿布庄。掌柜展开那卷布,一量,说:“九尺七寸,不到一丈,不收。”
乐观掖着一卷布,顺着风,像有人推搡他,到了第二爿布庄。
掌柜一量,摇头说:“九尺五,不到一丈不收。”
小镇只有一条主街,铺着青石板。枯叶像一群过街的老鼠,随风窜动。天寒地冻,难道是布收缩了?乐观打了个寒战,似乎身子也缩了起来,衣服空出了许多,灌进了寒气。过了一座石拱小桥,他夹紧了那卷布。风掀动着他的衣襟,像是在搜寻什么。
桥东有小镇最大的一爿布庄。乐观把布摆上柜台,真想对着布哈几口热气。他攥紧僵冷的手指,瞧着那把竹尺。
掌柜说:“九尺三,布织得好,可惜尺寸不符。”
乐观差一点要开口——出门前,我妈量过呢。不过,他觉得蹊跷。要不换个好天气再来卖?他挟着那卷布,低头顶风过石桥。突然,他刹住脚,一愣,以为桥栏的石柱被吹折了。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倒在桥中央。
乐观上前,一摸老人的手,还有热气,腕有脉搏。他腋下的布,像个小孩从怀中翻下来那样,垂直抖开了,裹在老人身上,又像翅膀一样展开,绕了几层,将老人裹严实了。背起老人,那么轻,乐观似乎展翅飞起,耳旁风呼呼响。
叩门,门开。风灌进屋里,屋里热闹起来,各种小物件发出响声。乐观背着老人坐在地上。门一关,他听见了老人呼出一口气,好像吐出寒气一样。
屋内恢复了平静。乐观说:“妈,生火。”接着,他把老人搀上自己的床铺,盖上打了补丁的被子,捂严实了。他想起了已逝的爷爷。
火在灶膛里跳舞。母亲抓出缸底仅剩的一把米,放入锅里。乐观悄声和母亲说了桥上的遭遇。去时桥上空着,回时遇上了老人。老人一定是被风吹倒了。
母亲说没见过这个老人。乐观猜测:老人可能是一路顺风乞讨,进了小镇,街上净是风。
粥熬好了,盛了一碗,乐观托起老人的背。喝了粥,老人慢慢睁开了眼,似乎疑惑自己怎么到了这个地方,连连点头,终于说:“我得起来,赶路呢。”
母亲说:“外边冷。”
老人说:“喝一碗粥,我就热了。”
母亲说:“观儿,这块布就给老人家披上吧,好挡挡风寒。我再织一块够一丈的布就是了。”
老人说:“这块布我不能带走。”
乐观说:“布庄也不收,你带走吧。”
母亲叫乐观送一程。
到了那座石桥,老人问:“小镇里有什么避风的地方?风过了,我再赶路。”
乐观一指,说:“东街尽头,有一座小庙。”
两人站在桥顶——老人躺倒的地方。老人让他留步。乐观提醒道:“老人家走好。”
老人转身。忽然,像有一只手,解开缠身的布,老人在桥顶旋转起来,像一股旋风。风中,布展开,越来越长。老人一步一步走下桥。桥东就是那爿布庄。布庄已关闭了门。
乐观以为风转向——起了东风。可是,分明还是刮着西北风。那块展开的布,逆风飘拂。布经过他的眼前——他让开。布的一端,已飘到桥西。
布连接起桥东桥西,仿佛在桥上搭起了另一座轻盈的桥。
老人的话也逆风传来:“我没什么感谢你们娘儿俩,你在屋里讲的话我都听入耳了,就将这块布拿去卖吧,你得收起来,不然要被风吹走了。”
乐观回过神来,他边收边卷,似乎布在不停地展开。他说:“这么长,我怎么收不完?”
立刻,他手中的布自动卷到了尽头。他转过脸,看桥东,不见老人的身影。一群枯叶随风在石板街上慌乱地涌动。
乐观扛着一大卷布,回到家。风停了。他对母亲说了桥上布的奇迹。母亲笑着,剪下一段布,一量,有二丈。
母亲说:“卖了布,买袋米。”
乐观背着一袋米回来,灶膛火已旺了。母亲的脸被火映得一亮一亮发光。他发现,那卷布还是那么大。
母亲量了好一会儿,不语只笑,说:“屋子漏风,该补一补了。”
乐观终于笑出来,仿佛又见那风中飘飞的布。
那卷布,剪去两丈,可是,过后一量,还是保持原来的长度,一点也不少。
过去,乐观上街会多看几眼姑娘,自从家里有了那卷布,他的目光总是期待陌生人。
选自《金山》
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