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对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2-04-29 00:44江海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微阅读控制组整本书

微作业是指针对某一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题目设计简单精练,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微社交软件完成并实时提交,及时得到教师个性化反馈与评价的课外作业。简单而言,小学语文微作业是让学生通过QQ、微信等软件完成作业变得合理、可行、高效的尝试[1],微阅读就是围绕阅读这个主题衍生出来的一个微作业分支项目。它是通过社交软件,利用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促进整本书的阅读,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假期阅读任务中,适时陪伴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假期课外阅读,提高假期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效果。

一、微阅读实验背景与目的

(一)整本书阅读需课内、课外相结合

统编教材要求学生不仅仅读课文,更要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强调“读书为要”[2],以弥补学生阅读量的不足。结合统编教材的阅读要求,整本书阅读在全国兴起,不少教师积极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课型,如导读课、精读课、展示课……各式各样的整本书阅读课堂、课例应运而生,然而再热闹的阅读课堂,对“回家不读书”这个问题依旧束手无策。课外阅读理应成为整本书阅读的主要场地,因此,整本书阅读不仅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精心引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需要教师的课外陪伴与指导学生阅读。只有把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整本书阅读的最好效果。那么,离开学校的学生阅读,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又该如何陪伴呢?微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媒体技术发展为课外阅读提供新的条件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在假期整本书阅读中陪伴与指导学生提供了新的条件。过往学生离开学校,教师就很难参与到学生的课外学习之中,往往只能通过传统作业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以往的作业呈现出来的是单纯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改变结果往往比改变过程困难得多。新媒体技术为教师陪伴与指导学生假期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条件,让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外学习过程成为可能,对在长假期中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微阅读实验旨在验证教师通过新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假期整本书阅读进行陪伴与指导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希望以此探索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二、微阅读实验的设计及其过程

(一)实验假设与变量陈述

微阅读作为微作业的一个分支,关注学生假日依靠微社交软件完成对应的阅读任务,达到减低认知负荷的同时,增强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最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效果。微阅读搭建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系的重要桥梁,让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及时给予学生阅读关注与反馈。因此,本实验假设:微阅读能有效提升小学生假期整本书阅读效果。

依据实验假设,我们把微阅读设定为自变量,阅读效果则作为需要验证的重要指标,以因变量的身份存在于实验中。

(二)实验设计概述

本次实验采用不等组前后测设计,尽可能地控制历史、测验、测量工具、研究对象的流失等因素。实验简要流程见图1。

(三)实验具体操作

1.实验对象与内容选定

实验主要检验小学生在假期通过微阅读是否能够提高整本书阅读效果,实验对象在三年级成绩相当的4个自然班——2班、3班、4班、6班(约210人)中选取,最终得到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生。

实验内容是让学生在寒假期间阅读三年级的经典推荐书目《小布头历险记》,实验组将被施加“微阅读”因素,非实验组则在自然环境下阅读。

2.实验前测

实验前测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实验中除自变量外的无关变量的影响,如是否阅读过这本书等因素。前测主要由“基本条件”以及5道贯穿《小布头历险记》全书的简单问题构成(见表1)。其中,基本条件问题主要测试学生是否曾阅读该书以及家长能否配套实验书目供学生假期阅读;5道贯穿全书的简单问题则是为了验证表述为“未看过”或“只看过一点”的学生是否足够诚实、可靠。

之后,我们再从前测中进行二次筛选,去掉读过这本书的学生,同时去掉家长不愿意购买这本书供学生寒假阅读的人员,且去掉声称未读过或只读过一点但5道题目答对3道以上的学生,形成一个更具指向性的“被试池”。在筛选后的实验学生中,无关变量均被尽可能控制,学生都满足“未读过或只读了一小部分”及“家长乐意配套书本供寒假阅读”的条件。基于此,我们设定每个筛选出来的学生前测分数均为0分。

3.确定实验组与控制组

完成第二轮实验学生的筛选后,我们把3班和6班这两个日常参与微作业实践的学生定为实验组,把2班和4班两个日常没有参与微作业实践的学生定为控制组,随后在寒假作业中同时对4个班级的学生布置“阅读《小布头历险记》”的假期学习任务,并提醒实验组学生假期中接收微阅读作业推送,按要求完成,也提醒控制组学生认真完成阅读任务,但教师不对其假期阅读做过多干涉。

4.实验处理过程

在假期中,教师对实验组学生分4次推送阅读任务与效果监测学习单,要求实验组学生定期阅读一定量的《小布头历险记》,利用学习单中题目的监测结果,指导学生完成对应的阅读任务,最后给出任务单反馈与参考答案,最终获得学生近期的阅读情况,判断其假期整本书阅读是否产生效果。对于非实验组的学生,教师不做过多干预,但定期温馨提示,提醒学生假期阅读《小布头历险记》。

5.筛查完整参与实验人员名单

由于实验是在日常状态下实施的,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微阅读作业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家长协助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实验组中会出现一定数量没有实际参与实验或只参与部分实验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不再具备继续实验的条件。因此,在实验组学生完成假期实验任务后,我们对实验学生进行第三轮筛选:控制组学生因为不受实验条件影响,继续全部留在“被试池”中;实验组学生只保留参与4次任务并进行有效阅读的学生。

6.确定最终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

第三次筛选后,“被试池”中的学生,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均进行尽可能严格的其他因素排除,符合实验的目的与需要。随后,我们对两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在实验组中随机抽取20名学生组成最终实验组,在剩余符合条件的控制组学生中随机抽取20名组成最终控制组。这样抽样的主要考虑是最大限度减少教育实践过程中对本次实验的干扰,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准实验”。

7.实验后测

实验后测主要是了解通过微阅读手段干预的实验组学生与未经过任何干预的控制组学生间的阅读效果。对此,我们采用惯常的教学监测方式,以试卷考试的形式进行检测,题目覆盖《小布头历险记》全书内容,组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各20名学生在统一的时间与地点独立完成一份由选择题、简单题以及开放题构成的试卷。此试卷设计分为三个难度层次,分别为基本知识题、细致思考题以及灵活运用题,最终得出每个学生的最终分数,满分为100分。

8.独立样本t检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两个样本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通过SPSS软件对两个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小组的样本数均为20,将两个小组的后测成绩减去前测成绩(前测设定为0,故可忽略)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最终判断两个小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微阅读实验分析与结果

(一)平均分与方差分析

初步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情况进行简单的判断,我们发现,实验组学生的监测情况较为理想,平均分为79.38分,方差为10.27,而控制组学生的平均分只有54.28分,方差为15.28。从两组的方差来看,实验组学生个体数据之间的离散轻度较低,相反,控制组学生的离散轻度较高。从平均分的表面数据来看,实验组学生的假期整本书阅读效果要比对照组好。

(二)是否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通过SPSS软件的分析,我们得出两组样本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如图2)。

(三)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我们假设参与微阅读的学生假期阅读效果与没有参与微阅读的学生假期阅读效果有显著差异。由SPSS数据分析所得,参与微阅读(M=79.38,SD=10.27)的学生假期整本书阅读效果较没有参与微阅读(M=54.28,SD=15.28)的学生假期整本书阅读效果显著更高[t(38) = 6.10,p<0.001]。

四、结论和建议

从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数据统计所得,参与微阅读的学生假期阅读效果与没有参与微阅读的学生假期阅读效果有显著差异,微阅读能有效提升小学生假期整本书阅读效果。针对这次实验,我们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出一些建议,共同探索促进学生日常与假期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一)结论

1.“微阅读”打破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空壁垒

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改变了过往信息传递依靠“中介”的局面,使信息实现点对点的及时传递。过往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校这个“中介”环境下进行知识的传播,无形中形成“地点”的壁垒。离开了学校和课堂,教师就缺乏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进行指导。

新媒体技术也促使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微阅读依靠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点对点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学习的地点逐渐虚拟化,减少了地点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如家中、图书馆或者故乡的田野上都能与教师建立联系,让教师在假期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整本书阅读成为可能。

新媒体技术除了打破教学的地点壁垒,也打破了教学的时间壁垒。由于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假期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他们整本书阅读的时间也无法统一,而新媒体让每个人的整本书阅读都能用自己的节奏进行,不需要在统一的时间听教师的指导,也不需要非得在固定的时间阅读指定的内容,让整本书阅读真正做到了个性化。因此,微阅读打破了时空壁垒,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阵地得到有效扩展,从学校课堂扩展延伸到课堂之外,让整本书阅读贯穿学生完整的生活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假期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2.微阅读降低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是指将特定工作加之于学习者认知系统产生的负荷。人在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产生一定的认知负荷,若所有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工作记忆的容量,就会引起资源分配不足,从而影响个体或问题解决的效率[3],造成所谓的认知超载。过往学生假期整本书阅读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规律,导致阅读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工作记忆的容量,从而产生认知负荷。

在对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的阶段,微阅读结合学生假期实际学习时间会比在校期间少的特点,并考虑学生假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对整本书内容进行合理拆分,让学生在假期相对稳定的时间段中阅读容量相当的任务,从而降低学生假期阅读的认知负荷,避免出现认知超载,实现每次阅读任务效率的最大化,以提升假期整本书阅读效果。

(二)建议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整本书阅读的形式

微阅读主要是依靠新媒体手段,充分运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阅读整本书。我们说口语是人类语言的起源,不同的声音和朗读方式会对同一段文字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微阅读任务中适当加入部分示范朗读,或者只是一段适合故事情节的背景音乐,都会让学生在有声的环境下沉浸式阅读,让学生建构出故事的画面,更好地理解故事传达的情感。除了听觉,视觉的运用也能为整本书阅读带来正面的帮助,推送一段由书本内容而来的电影片段、几张与故事相关的插图,都能为学生带来阅读视觉的刺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记忆和理解,让原本枯燥的书面文字阅读变得生动起来,走进学生的大脑。

2.巧用碎片式阅读推动整本书阅读效果

微阅读实验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教师通过新媒体介入学生的假期阅读活动,并提供阅读指导与帮助;二是微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把整本书阅读化整为零,利用碎片化阅读的概念,通过对整本书内容进行分拆,形成用时短、内容少的阅读碎片,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效地控制认知负荷,在学生对某部分内容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和理解后再有规律地开展下一部分的阅读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建构。实验中,由于受春节假期的影响,教师把整本书阅读分为4次任务,可能存在划分不够清晰的问题,也缺乏系统的思考,未能完美地体现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对后续的课外阅读推动留下更具挑战的实践任务,今后会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假期整本书阅读

假期整本书阅读或者课外整本书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主动、认真地阅读决定着整个阅读效果的优劣。但是,只有学生参与的假期整本书阅读,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此,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家长的参与主要在于客观阅读条件的保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与监管的作用。当今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可行条件。微阅读利用微作业的手段,通过社交软件让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假期阅读之中。教师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指导以及阅读任务的反馈,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有目的性与针对性,能在假期引导学生找到整本书阅读的重点,破解难点,促进阅读的意义建构。本次微阅读实验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有指导的假期整本书阅读与没有指导的假期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截然不同。

微阅读作为一种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假期阅读新方式,更大的价值在于监管与指导,督促学生阅读,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整本书阅读。从另一层面来说,它更着重于培养学生假期整本书阅读的习惯,为他们的整本书阅读提供方法,在监管与指导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希望通过微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把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最终让学生自主、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微社交软件的小学语文低年段‘微作业2.0的深度开发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ZJK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江海.小学语文微作文的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学研究, 2020(7):36-41.

[2] 温儒敏.读书为要:用好语文统编教材的关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7):1.

[3] 李志专.认知负荷理论的解读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 2009(1):50-52.

(作者系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格力学校语文科组长,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微阅读控制组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给商品起名字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用“微阅读”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
微阅读视角下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例谈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微阅读, 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更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