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曙
一部中国书法史,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流派嬗变史。如何对历史上有影响的书家从师承关系、艺术观念、艺术技巧、艺术风格、艺术影响等方面作整体的观照,进而研究书法流派现象,是书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汉晋时期的书法流派是如何发展的?颜真卿书法流派是继二王书法流派之后最重要的艺术流派,它在唐五代时期是如何形成的?
一 颜真卿之前文人书法流派的发展
早在汉代末期,人们就把书法作为艺术来欣赏,进而转为追慕,直到艺术上的模仿,这是书法史上最初的艺术流派形式。黄惇先生曾指出,汉代末年,书法史上出现了以曹喜为代表的篆书流派、以杜操和崔瑗为代表的章草流派、以张芝为代表的草书流派,并出现了以刘德升开山,经过钟繇、胡昭传承发扬的行书书法流派和以蔡邕为代表的隶书流派。东汉的文人书法流派,是中国书法史上文人书法流派的开端,也是书法史上划时代的转变。从流派形成的条件来看,一是继承前人的风格和笔法进行再创造,一是伴随着对新体的改造、加工和美化,二者合在一起,成为汉末魏晋时期书家风格传承的基本路径。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非常重视书法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当时显赫的门第(如东晋卫氏、王氏、谢氏、郗氏、桓氏、庾氏等)均为书法世家。这种家族中互相染习、世代传递、名家辈出的现象,成为魏晋南朝时期文人书法流派兴起的重要因素。在各家族书法技艺的承递中,师承、联姻、交游等因素影响,又使各家书法相互融合,在积累经验和切磋技法中除旧革新,推动了文人流派书法艺术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伴随着新书体的定型成熟,文人流派书法也不断更新,这种新风换代、流派交替的现象,促成了自汉末以来的文人流派书法沿革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
在文人流派书法的兴起中,魏晋南朝的书家高度重视书法技法的传承,笔法祖述相沿成链,成为流派革新的重要基础。把“笔法”作为书法艺术的核心,是魏晋时期书法传承和研究最重要的内容。如传卫夫人所作《笔阵图》首句即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传为王羲之《书论》称:“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这些书论虽为后人伪托,但可见当时人的书法笔法观念。
唐代之前,书法笔法的传承即有记载,这是早期文人书法流派传承的脉络所在。《法书要录》卷一收录的《传授笔法人名》曾记载了汉末而下书家笔法传递的线索: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等等,这种记载正揭示了魏晋时代文人流派书法传递有绪的发展关系。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记载魏晋南朝书家祖述笔法师承的书家,如钟繇、卫瓘、邯郸淳、胡昭、卫恒、卫铄、王廙等,都突出其笔法的师承关系,师法的主要对象是曹喜、蔡邕、刘德升、张芝等。这一时期传授笔法的途径除了亲授外,间接传授名家笔法是重要的学书方法。这一时期重视笔法技巧的风气使得笔法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在新体还不甚完善的情况下,魏晋笔法的传承也刺激着新书体的成熟。笔法传递、流派出新与新体完善这三者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成为魏晋时期文人流派书法沿革的重要特征。在这个沿革过程中,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流派影响最大。
钟繇是将汉隶转向魏晋楷、行的枢纽人物,他对书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正书的形成有开创之功,为正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是为行书立法,使这一流派的书体得以迅速普及。西晋时,官方推行的书法是以钟、胡为法则的行书,卫氏家族中的卫夫人与以后王氏家族都学习钟繇之法。钟繇书法流派的风格在当时已是新的时尚,但较之以后东晋王派书风,依然保留着汉代质朴、厚重的审美特征,用笔也未完全脱尽隶法。北方在进入北朝后,由于无法见到南方的新书风,因此文人书家依然沿用钟法。在东晋王羲之崛起后,钟繇书法影响渐小,但一直是书家祖述的一个重要流派。至南朝梁时,梁武帝力矫时尚,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扬钟抑王,遂使钟繇书风流派的地位重新确立。
王羲之在继承钟法的同时,不仅将楷、行书推向更新的阶段,还将草书进行了改革,其间又将行书和草书糅成一体,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王羲之书风脱尽汉代隶书质朴、滞重的笔意,创造出流美潇洒的新书风。王羲之流派的传承,在南朝主要还是靠其子孙及同门王氏书家。北朝方面因国家分裂,书风保守,而在南朝与北朝对峙局面逐渐稳定之后,王羲之书风开始传到北方。
王献之在王羲之基础上发展出神骏外拓的行草新风。在南朝宋、齐时代,王献之书风风行了近百年,使王献之这一新的流派得到传承。梁武帝即位后,不满于王献之的影响,扬父抑子,王献之流派中的杰出书家羊欣、阮研等受到排斥,遂使献之一脉暂处于低潮。
颜真卿书法兴起之前,以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书风影响最大,完成了文人流派书法史上的大变革,其中尤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流派深刻地影响了以后书法史发展的进程。王羲之书风有欹、正两类风格,后世学王者各有侧重,形成偏于欹侧或偏于平正两大支流。平正一路书风雍和秀逸,以智永、虞世南、陆柬之、赵孟頫、文徵明为代表。其中尤以赵孟頫最为突出,被视为王羲之后的又一典范,其书风影响元、明、清至近代达五六百年之久。欹侧一路书风峻峭跌宕,以王献之、李世民、李邕、米芾、祝允明、董其昌、王铎为代表。其中以米芾尤为突出,将王字中的欹侧之风推向极致,为晚明以来的奇纵书风开辟了新路。明清以后,书家的师承愈趋多元和复杂,就很难划清书家的流派,很多书家同时兼学书家,各家流派的特征兼容,但后世的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王羲之流派的影响。
唐代之后,二王书法流派外,颜真卿书法流派崛起,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书法流派。
从笔法的传授渊源来看,颜真卿行书是王羲之一系的拓展,是王羲之、王献之流派的重要分支。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曾记载颜真卿临王羲之帖,称:“唐人所临诸家法帖一卷,其前数帖类真卿所书,盖其笔画精劲,他人未易臻此。”颜真卿能纳古法于新意之中,在传统二王“一拓直下”的笔法中,融入篆籀的笔意,变折钗股为屋漏痕,结体也变背势为向势,外紧内松,易“方”为“圆”,取“妍”重“质”,形成以篆籀绞转为特征的笔法,特色鲜明。元代郑枃称颜真卿“含弘光大,为书统宗”,刘有定在《衍极》注中称:“晋唐以降,日趋姿媚,至徐、沈辈,几于扫地矣。而鲁公蔚然雄厚独雅,有先秦科斗、籀隶之遗意焉。”其楷书从唐代起就被师法,行书在宋代就被苏东坡、米芾称为“颜行”。颜真卿楷书、行书两体都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流派之风逐渐形成。
二 吕总《续书评》与唐五代时期颜真卿书风的品评和接受
晚唐时期,颜真卿开始在书论中出现。如张彦远(815—907)《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卢携(824—880)在《临池诀》中说:“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张彦远、卢携将颜真卿分别纳入李阳冰、张旭的笔法传承系统。传为晚唐书家释亚栖的《论书》中提到唐代书家,称“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智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这里,把颜真卿和智永、褚遂良、李邕、虞世南并称为“得书中法”而能“自变其体”的。
活动于天宝年间(742—756)的窦臮《述书赋》记录了有唐一代书家四十五人,并未提到颜真卿。“安史之乱”后,颜真卿作品明显增多。从晚唐书论家吕总《续书评》开始,颜真卿书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续书评》列举唐代篆、八分、真行书、草书共四十人,其中真行书二十二人,包括薛稷、萧诚、韦陟、李邕、蔡隐丘、宋儋、徐浩、颜真卿等。其中评徐浩为“固多精熟,无有异趣”,评颜真卿“如锋绝剑摧,惊飞逸势”,显然对颜真卿书法的艺术性评介超过徐浩。唐代陆羽《论徐颜二家书》曾评介徐浩和颜真卿,称“徐得右军皮肤眼鼻”“颜得右军筋骨心肺”,因而徐“不授右军笔法,而体裁似右军”,颜“授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评论甚为精当。
五代南唐李后主李煜在论书时,已经明确把颜真卿和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等唐代最有影响的书家并称。他在《书述》中说:“书有七字法,谓之拨灯,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时,然世人罕知其道者。”“所谓法者,擫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此字今有颜公真卿墨迹尚存于世,余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聊记之。”到了晚唐五代,颜真卿书风影响力已超过极有时名的徐浩(703—782年),而成为欧、虞、褚之外最重要的代表。
对于颜真卿书风在唐代的接受,宋人的书论中也有讨论。黄庭坚《跋洪驹父诸家书》中把颜真卿书风视为二王系统,指出时人对颜真卿书风尚缺少认识而推崇徐浩、沈传师。他说:“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书家多不到此处,故尊尚徐浩、沈传师尔。”黄庭坚认为颜真卿的笔法与王羲之、王献之笔法相合,然是“曲折求之”,一般书家只能看到徐浩和沈传师,而颜真卿的这种笔法书家多不能得到。并在《跋东坡帖后》认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把颜真卿和五代的杨凝式视为传王羲之书风而有“逸气”者。宋代人的眼中,颜真卿已成为唐代书法最重要的代表,远在其他书家之上。宋代《宣和书谱》记载颜真卿时,指出其“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尝作笔法十二意,备尽师资之学”,明确指出颜真卿书法的精神象征以及在魏晋之法传至宋代的重要贡献,“备尽师资之学”的经典笔法传承正是颜真卿书法流派能够延续的重要原因。
明代董其昌在《题争座位帖后》中指出:“《争座位帖》,宋苏黄米蔡四家书皆仿之,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苏轼、黄庭坚、米芾等诸家不仅书风上受颜真卿的影响,而且从颜而上追王羲之,形成各自新的面貌。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的极力推重,确立了颜真卿在北宋和书史上的地位,为后代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柳公权、杨凝式与唐五代时期的学颜风气
颜真卿书风在其中晚年到五代时期都有直接的影响。由于颜真卿书碑很多,这一时期的许多书家可以直接学到其字形和笔法精髓。唐代后期除颜真卿子颜书画端庄,有其父风之外,师法颜体影响最大的是柳公权(778—865),到了五代时期,师法颜体影响最大的是杨凝式(873—954)。
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首先提出柳字柳公权出于颜的看法,他说:“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宋朱长文《续书断(上)》称其:“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而不及颜之体局宽裕也。”苏东坡又说:“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柳公权受颜真卿影响,楷书字形两端多用装饰,字形变丰腴为瘦劲。柳公权行书也受颜真卿沾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行书《蒙诏帖》有“颜行”遗韵。明代解缙《春雨杂述》论书学传授曾指出“真卿传柳公权京兆”,把柳公权视为颜真卿笔法的直接传人。
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中有“曼卿之笔,颜筋柳骨”的说法,指出评颜真卿多用“筋”,评柳公权多用“骨”,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说:“柳书实从颜出,‘颜筋柳骨虽并称,筋者肉之力,骨者肉之核。举筋则肉附,举骨则肉离。削肉存骨,凋敝之象已见。”沙孟海先生曾指出柳公权真书用笔学颜真卿,结字学欧阳询,“唐代晚期书人多效柳体,后世把他与颜真卿并称,号为‘颜筋柳骨”。“颜筋柳骨”作为书法风格术语存在,其中蕴含着颜真卿书风对后代的影响。南宋姜夔在《续书谱·真书》中也指出从欧阳询、虞世南到颜真卿、柳公权一脉相承并区别于魏晋书风的特点,他说:“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明董其昌在《临柳公权清静经》中也说:“柳诚悬书小楷清静经,笔法与颜鲁公相似。”正是指出了颜柳在书风传承上的密切联系。明代杨慎曾不满于明人学“颜柳”,认为他们未得其全。他说:“唐史称颜真卿笔力遒婉,又称柳公权结体劲媚,有见之言哉!今人极力仿者,但得其遒而失其婉,徒学其劲而忘其媚,米元章所以有笔头如蒸饼之诮也。”(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颜字的“遒婉”、柳字的“劲媚”是相辅相成的,后人评“颜筋柳骨”,两方面不能偏废。
五代时期师法颜真卿书风影响最大的是杨凝式。杨凝式笔迹遒放纵逸,师法颜真卿和欧阳询。米芾《书史》称其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座位帖》。”苏轼对杨凝式有极高的评价,《东坡题跋》中认为:“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馀,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黄庭坚指出,颜真卿、杨凝式的行书为一脉,均受王羲之、王献之的影响,认为:“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跋法帖》)“予尝论:二王以来,书艺超轶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相望数百年,若亲见逸少。”(《跋李康年篆》)“王氏以来,唯颜鲁公、杨少师得《兰亭》用笔意。”(《题范氏模兰亭叙》)黄庭坚在评苏东坡书法时还特意提到“颜杨气骨”一词,他在《跋东坡帖后》称:“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惟颜尚书、杨少师尚有仿佛。比来苏子瞻独近颜、杨气骨。”在黄庭坚眼中,“颜杨”是一体的,有共同的气息和风骨,与二王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宣和书谱》进一步指出杨凝式雄强的书风与颜真卿行书的密切联系:“凝式喜作字,尤工颠草,笔迹独为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明代解缙记《书学传授》直接指出“真卿传柳京兆公权、零陵僧怀素藏真、邬彤、韦玩、崔邈、张从申,以至少师杨凝式”,他把杨凝式视为颜真卿笔法直接传承者。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世杨凝式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其七十五岁时所作,书法雄厚端雅,与颜真卿行书一脉,壮实而多古意。
“颜杨”书风的品评,体现了颜真卿书风被五代时期的杨凝式传承,具有鲜明的流派特征。苏轼、黄庭坚等宋人的品评中,视“颜杨”为一体,客观上指出了颜真卿书风在这一时期的影响。陈思《书小史》中评杨凝式书风也突出了颜书影响后的结果:“其书法自颜以入二王之妙,洛人得凝式真迹,夸诩以为稀世珍。”他所说的“自颜以入二王”,突出了颜真卿在传承魏晋以来笔法而开创新面貌的价值,而杨凝式正是传承颜真卿书风而获得创造的。颜真卿书法流派从唐代中后期的孕育,到五代时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
唐代后期除柳公权之外,师法颜体的还有:韩梓材,字利用,元稹观察浙东,幕府皆知名士,韩梓材为其中之一。朱长文《续书断》称其“笔迹晞颜鲁公、沈传师,而加遒丽”;温庭筠,字飞卿,太原人。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称其书法“似平原书,而遒媚有态”。李德裕,字文饶,李吉甫子,太尉,封卫国公。朱长文《续书断》称“其书祖述颜公,毅然有法”。邬彤,唐钱塘(今杭州)人,官金吾兵曹。工草书,得颜真卿传授。他们师法颜体在当时都有一定影响。
颜真卿书法流派是继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流派之后最有影响的书法流派,在宋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出现了以何绍基、赵之谦、钱沣等为代表的颜派书家。颜真卿书法流派正是在唐五代时期得到孕育和形成。到了宋代,颜真卿经典形象得到确立,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的:“宋人之师颜真卿,如同初唐人之师王羲之。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这是颜书行世之前的旧标准;苏轼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这是颜书风行之后的新标准。”(《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二册)颜真卿书风在唐五代时期被书家取法、品评和吸纳,为颜真卿书法流派在宋代之后的纳新和清代的崛起提供了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