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诺仪 刘俊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文艺创新为研究视角,分析2021年河南春晚火爆全网的舞蹈《唐宫夜宴》中的创新之举。首先立足于传统文化将历史题材生活化,在坚守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中的形态、服装和妆容更加趣味化进行阐述。其次现代新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运用融媒体的途径加速传播传统文化。最后文艺作品从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中,明确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艺创新;传统文化;《唐宫夜宴》;现代表达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2-0163-03
综观文艺史行进的历程,我们总是可以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创造活力。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文艺和美的内在诉求,构成了文艺创造活力涌流最重要的条件。当前,大众对文艺有着更强、更新颖、更高水准的需求。为了满足民众与日俱增的需求,编导必然要在作品思维、艺术表现、作品制作上创作出更精深、精湛、精致、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在2021年春节期间,河南卫视春晚广受赞誉、出类拔萃,舞蹈《唐宫夜宴》的好评如潮为文艺创作与传统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有关《唐宫夜宴》互动话题达到26万讨论次数,更有约2.6亿阅读次数,全网累积27亿次视频播放量,众多官方媒体大张旗鼓,纷纷转发、评论、点赞,热度可谓是轰轰烈烈!主题内容的渊博和舞台表现形式的多元,彰显出视听精品中的内容,能够有效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巨大力量。舞蹈中的时代审美和现代表达创新贴合青年群体的审美和心理,起到了良好地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作用。
一、创新思维立足传统
文艺作品在艺术表达上既要接地气地呈现,亦要对审美叙事精准表达;既要“仿”的合理,有理论依据,也要融合新時代审美,更要杜绝低俗媚俗和缺少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
(一)历史题材生活化
文化植根于普罗大众,在创作文艺作品时,要把严肃认真的历史移植到真实平凡的生活中,以更加生活化的话语展现探寻历史记忆的过程,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传统文化才会进一步彰显。
河南卫视春晚上演的《唐宫夜宴》,该节目将故事发生地从梨园改为博物馆,不仅容纳进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带给观众如“博物馆奇妙夜”的新鲜感受。作品内容打破思维定势,用一种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向大众演绎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令观者欲罢不能,为复活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唐宫夜宴》以历史情境为基础,在作品叙事中主要表现的主题是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女乐官们受宫中传召,准备前去为皇帝伴宴,正值豆蔻年华的女乐官们用5个段落情节还原当时场景。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唐代少女从演出前的细致准备到俯身对着水面精致地整理妆容,最后歌舞升平的景象。14位憨态可掬的唐朝女乐官身着红绿襦裙,手持各种各样的乐器,纤纤碎步轻踱千里江山,横走过笔墨晕染的连绵高山,玩闹之余还不忘练习着即将要奉上的轻歌曼舞。
《唐宫夜宴》在人物行为动作设计中带有现代日常生活的印迹。舞蹈前半段中,女乐官们搞怪捣蛋得逞后的小眼神,练习时沾沾自喜的神态,对池梳洗时自信爱美的仪态,一个个就像自家那机灵古怪又惹人爱的“大胖娃娃”,让人萌发出想去揉捏她们的想法。再比如女乐师们前一秒嬉戏玩闹,踏入宫殿后秒“变脸”,表现出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情绪的前后对比被大众戏称“唐宫女子上班图鉴”。不论是通俗易懂的作品主题,还是演员们的精彩纷呈的舞蹈表演,都源自于生活,情系于生活。作品表现出的生活化与亲和力将观众代入其中,以此让观众与作品之间产生强烈共鸣。
(二)古典形象趣味化
舞台上《唐宫夜宴》人物形象非常独特,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唐宫夜宴》内容创作上兼容并包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黄河文化,不论是从精美风靡的妆容,还是贴合于唐朝的服饰、独具匠心的设计,都散发与传递着历史文化的气息。《唐宫夜宴》以民族风貌、黄河文化、中原精神为根基,借鉴了唐代绘画、陶俑中宫女的形象,展现唐代女性服饰之美,女子妆容之媚。
首先《唐宫夜宴》中的舞蹈形象塑造与以往所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古典舞形象大不相同,节目中没有修长苗条的形象,而是以唐代女俑作为故事原型,刻画的人物是“以肥为美”的形象特征。为了更贴合唐俑丰腴的体态,在表演服装里设计了贴身、不易走形的连体衣,从肩到脚都塞上了一层轻质的填充物,将舞蹈演员们原本纤细的体型立马膨胀起来,打造出珠圆玉润、富态横生的形象。不仅如此,为了将人物形象塑造到极致,消瘦的脸蛋也被棉花塞得面如银盆。这样别具一格的形象设计,让观众深度体味着“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深切感触这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
其次,演员们的服饰造型依据隋代坐部伎进行了创新改造,服饰糅合了襦裙与间色裙,衣裙用布带高系在胸线上,将上衫束在下裙中,圆润的形态下不缺女性的修长比例,舞动之间尽显妖娆飘逸的风姿。间色裙用超过两种颜色的布料相间错落地缝制,搭配交织的条纹,汇成色彩斑斓。裙子上的花纹采用了唐朝盛行的宝相花花纹,用花瓣、叶片、蓓蕾等元素组成圆形放射状的对称图案。脚上穿的用花枝、叶子、花瓣等元素缠绕成对称的小簇花形的同色系高头履。服装还充分考虑了舞台色彩需要,选用黄、绿、红进行色彩搭配,兼有黄色和绿色的渐变色做调和。其中对色彩的细节也有专业的考虑,服装的颜色避免了红绿搭配的“土味”,选择偏重但不刺眼的色度,在暖色调的灯光照射下,削弱了服装本身的颜色,恰到好处的饱和度,使画面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显得极为和谐。《唐宫夜宴》中的衣饰不仅展现了唐三彩的经典配色,再现了盛唐的流行时尚,更让国人再度领略中华传统服饰之美。
最后从妆容来看,演员们头上梳得是高髻的双垂髻,发式融合了编发,凸显人物的社会地位。脸上的妆容采用唐朝中晚期风靡的女性潮流妆容“斜红妆”,两条极细的眉毛,勾勒出若翔鸾翥凤一般高昂挺立的眉尾。面靥、额黄、花钿和用红胭脂涂抹在太阳穴部位,形成一个类似月牙的形状。将可爱俏皮、灵动妩媚、充满活力的少女形象彰显得淋漓尽致。不少网友受到《唐宫夜宴》舞蹈的感染,积极参与其中,纷纷效仿这风靡唐代的“斜红”妆容,趣味横生。
在这个不足6分钟的舞蹈作品里,从情节、动作、道具到形态、服饰、妆容,无不反映出编导对唐俑文物及古画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做到了“神级”复原。这样的形象装扮没有一味地对传统文化内核进行随意的更改,而是不偏不倚地拿捏住“以肥为美”的形态和唐三彩的色彩,用一种更加趣味化的方式处理人物形象,坚持还原唐代乐舞少女的真实风貌。文艺作品在创新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历史,尽可能地还原传统文化,将正统、本质的传统文化呈现给观众,才能建立传统文化与观者之间紧密牢靠的连接。
二、创新技术传播文化
当下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艺作品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新型技术,通过创新演绎与流行再造,寻找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构成全新的、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形象或文化产品。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交互传播,使厚重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可观可感,让观众具有沉浸式的体验感。荧幕上所呈现的多维内容的样态表达,是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手段。如此新颖的技术创新,无疑是在观众与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结实的桥梁,进一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现代新科技与传统文化互融
伴随着移动通讯系统5G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迅速进步,多媒体的集成交互特性、智能特性等多维信息技术的特性,实现由被动的采纳到可参与、可互动的多维传播。通过三维动画、现实舞台和虚拟场景结合等多元视觉表现形式,在传统文化或是媒介场景上增强民众的代入感。超高清画质和极具参与性的虚拟成像技术让人耳目一新,浏览时长的延伸,连接肢体感受,激发情感卷入。
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与以往简单的欣赏仕女字画单一文化普及形式不同,以新技术手段从声音、光线、色彩等方面呈现古时文化之美,让传统文化传播更具亮点,实现传统与现代、情感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先进的5G+AR技术完美地运用在整个舞台上,现实舞台和虚拟场景有机结合,让这个“博物馆”载歌载舞,产生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的杰作,舞台上背景布置主要以此为主,间隔呈现《簪花仕女图》《树下美人图》《备骑出行图》《捣练图》等国宝古画,一展大唐风采。笔精墨妙的绘画绝作映入眼帘,有的以彰显唐代宫廷歌舞为主,有的涉及到马元素……古画结合虚拟现实的技术,凸显画家技术精湛的同时,更是将观众吸入这一幅幅画卷之中。除此之外,河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也闪亮登场。如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2600年左右的莲鹤方壶、千年的三彩骆驼以及妇好鴞尊等,与《唐宫夜宴》融合得惟妙惟肖,不禁赞叹这支舞蹈信息量庞大且精彩绝伦。根据不同场景的来回变换,画面中从人物画到自然山水画再到名胜古迹风景画,这支5分多钟的舞蹈,严丝合缝地融合到历史当中,演员优美的舞姿在宏大雄伟的画卷中也不缺失端庄大气,文化底蕴所衬托出的舞美设计,完全显露盛唐风貌。
正是借助现代表达“科技输出”,文艺作品在形式上有了大胆的创新。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数字技术,戏剧形式搭配影视化表现方式,带领观众穿越古今,身临传统文化其中。从《唐宫夜宴》舞台带来的网络反映看来,不失为具有创新和借鉴意义的一种新方式。
与此同时,编创者要明确新科技的运用,并不是盲目打造,去营造一种沉浸式效果,更不是为了技术改革而去所谓的炫技,适量加入和妥当处理科技手段才不会轻重倒置、舍本求末。《唐宫夜宴》“火”出圈的因素是结合了科技手段,给屏幕前的观众创建出了大唐宫殿和博物馆的鲜明场景。5G+AR技术服务于舞蹈表演,技术所搭建的各类场景并没有喧宾夺主,反而在尊重作品本身的基础上做到锦上添花。
(二)融媒体加速文化传播
“融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的融合,一个重要趋势是移动互联网优先,这是传播的基础条件。”[1]《唐宫夜宴》爆红的过程中,网络传播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传播方式上,大屏端高密度、高频次播出,移动端和快手深度合作,将晚会剪辑提炼,以鲜活灵动的网络语言广泛传播于快手、微博、B站、抖音、大象客户端、头条等多平台。主动宣发也激活社交网络平台,大家口碑相传,相互转发,点赞、评论和话题不断延伸。从节目到晚会,从文艺到文化,从传播到传承。
《唐宫夜宴》从热点的发生持续到现在,是现代大众化媒介普遍推广普及和多样化的信息数字传播渠道的功劳。与之相关的节目和话题时刻都处在传播的链条中,宣传范围和速度之敏捷疾速,随时都可以变成公众信息,实现全网扩散传播,民众的参与衍生一系列热点话题,引发重大媒体积极宣传。节目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加入现代科技手段的呈现,深厚广博的黄河文化与炫目精彩的电脑特效完美融合。在网络传播中,图文、视频、表情包等,带给观众的体验感丰富多元。
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等各类传播领域,有效助力于精良作品在当代社会文化场域中快速传播和持续热度,以跨媒体、跨平台,各艺术元素融合传统元素的跨界形式,推进传统文化“出圈”。
三、黄河文化的艺术传承
黄河是中华文化的象征,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根脉,中华文化的基础就是黄河文化。河南又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流传着“伸手一摸春秋文化,两脚一踩秦砖汉瓦”的盛名,当然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都比较丰富,也都应当立足本土,深深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并与现代审美接通,运用创新表达来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地方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吸引力。
《唐宫夜宴》极好地给我们提供关于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启示,通过“现代表达”的形式完成艺术表达。“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这些年掀起了一股热潮,这说明,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兴趣的。但这些年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要么求高求雅,要么恶搞媚俗,没有找到面向大众的良好形式。”[2]河南卫视春晚播出的舞蹈《唐宫夜宴》有如此广泛高涨的关注度,是因为作品中渗透出的民族精神、中原文明和黄河文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促使两者之间产生高度契合和强烈共鸣。随着《唐宫夜宴》舞蹈在网络出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妆容背后的故事,对于唐朝文化普及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互动作用。从河南本土文化推广角度来说,伴随着一系列潮流又接地气的短视频活动,如“跟着唐宫夜宴小姐姐打卡郑州地标”等活动,将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成为拉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唐朝文化,帮助本土文化传播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也能点燃网民对于河南地区的文化自信,而后出现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线下游客激增现象。
《唐宫夜宴》证明了,在信息庞杂、物质充沛的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生存之地。毕竟,无论社会多么现代、文化多么多元,人们内心寻求的安宁和精神世界必须靠传统文化进行滋补,只要传统文化找到贴合大众需求的出口,它就能再度绽放出崭新魅力,再次走进人们视野,再续往日辉煌!
结 语
任何文艺创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创造活力如一条奔涌的河流,历史条件则如宽阔的河床,制约又引导着水流的方向和样貌。在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创造活力的多层面多样化迸发,构成了当代中国文艺领域的重要特征。传统文化不应该墨守成规、裹足不前,久久停驻在历史博物馆中被人们置若罔闻。文艺编创者应该思考如何用喜闻乐见、别具一格的方式,进入到大众视野,融入到群众的生活,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唐宫夜宴》“内”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外”接人类顶尖艺术创造,既巧妙又精准地采用情景剧演绎了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悠远的历史故事生活化,使固有印象的古典形象趣味化,又用现代表达的方式向观众展示着博物馆中的文物宝贝“复活”,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别具匠心、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文艺创新中带来的成果,在传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之时,还俘获到了民众的“芳心”。文艺创新应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为根基,利用好这肥沃土壤返本开新,铸新淘旧,服务于当下,引领未来。
注释:
王胜昔,崔志坚,光杜倩,刘少乡.《唐宫夜宴》为什么能火[J].决策探索(上),2021(04):44—46.
[2]张世彬.共情 共鸣 共振 共举——以《唐宫夜宴》的成功传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04):76—78.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