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纯 沈雷强
[摘 要]笛子协奏曲《兰花花》由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詹永明和作曲家杨春林根据陕北民歌《兰花花》和二胡演奏家关铭老师创作的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改编而成。乐曲具有浓郁的西北方地域特色,以民歌“信天游”作为乐曲创作素材,秦地风格鲜明。笔者通过对相关论文的阅读与分析,了解竹笛协奏曲《兰花花》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术,对竹笛协奏曲《兰花花》的特殊技巧和情感意韵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兰花花;特殊技巧;情感意韵
[中图分类号]J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8-0141-04
[作者简介]张紫纯(1999— ),女,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沈雷强(1973— ),男,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无锡 214122)
一、竹笛协奏曲《兰花花》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竹笛艺术开始迅猛发展,其中北派以冯子存先生、刘管乐先生为代表,南派以赵松庭先生、陆春龄先生为代表,他们以独奏这一演奏形式奠定了近现代竹笛发展的基础。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音乐开始采取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各种不同看法与指责也扑面而来。但一批青年作曲家坚持探索与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竹笛协奏曲《兰花花》就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首由詹永明、杨春林根据二胡独奏曲《蓝花花叙事曲》改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音乐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竹笛协奏曲《兰花花》利用“中体西用”的曲式结构,以故事中“兰花花好”“逼婚”“逃婚”等情节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乐曲具有浓郁的西北方地域特色,并从民歌《信天游》中吸取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秦地风格鲜明。二胡大师王国潼这样评价:“笛子协奏曲《兰花花》是在二胡曲基础上的再度创作,音乐的表现力甚至超越了二胡,是一首较为成功的竹笛单乐章协奏曲。”[1]在竹笛协奏曲《兰花花》中,詹永明用高亢嘹亮的E调梆笛来演奏,并运用了丰富的演奏技法来展现我国北方独特的粗犷豪放的音乐特色。《兰花花》中的许多音乐元素源自于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以及西北地区戏曲秦腔中独有的苦腔,所以作品粗犷、豪放,极具夸张性,丰富的竹笛演奏技巧将北方人民性格的豪爽直快以及兰花花敢爱敢恨的品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竹笛协奏曲《兰花花》在音乐创编上借鉴了两种艺术形式:在开头的引子部分,仿照了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旋律,寓情于景,将陕北地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呈现在听众眼前;呈示部的副部主题旋律借鉴了《女娃担水》的旋律,以流动性的欢快旋律描绘了兰花花勤劳善良的形象。在展开部的逼婚等情节中,运用了秦腔中的苦腔音乐元素,用特殊技巧掌揉音表达了兰花花内心的愤懑不平与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二、竹笛协奏曲《兰花花》演奏技法
在竹笛协奏曲《兰花花》中,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是演奏乐曲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巧妙合理的演奏技巧可以为乐曲增添音乐魅力,也可以更好地渲染乐曲的情感氛围。著名竹笛演奏家詹永明,在娴熟地掌握了南方竹笛演奏技艺的同时,赴北京求教于刘管乐、曾永清等北方笛子大师多年,系统地掌握了北方风格的演奏技法,形成了“立足南方风格,汲取北方精华,南北相互兼融”的独特演奏风格。这使他改编演奏《兰花花》成为了自然,也成为了必然。詹永明独创的“掌揉音”等特殊技巧,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一)作品中的南北派传统技巧
莽莽苍苍的大西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使得北方音乐高亢粗犷,朴拙且苍劲。而温婉娴静、宁静恬然的江南水乡,却为听众呈现出了温柔流畅、风格秀丽的南方音乐风格。竹笛协奏曲《兰花花》使用音色高亢、穿透力强的北方梆笛演奏,在技巧上运用的吐音、滑音、垛音、花舌都刚健有力,具有浓烈的北方地域色彩,而融入的叠音、打音、颤音等南派传统演奏技巧则为作品的技巧表现做了更加细腻化的处理。笛子协奏曲《兰花花》在情感艺术上表现力极强,是典型的北派竹笛传统风格。
1.叠音
叠音的演奏记号为“又”,多用在南方笛曲中,具有装饰性作用。叠音是从倚音快速演奏至主干音的技术。笛曲记谱中出现一个加在主干音之前的倚音,即是主干音的叠音,为主干音添加装饰。此技术的运用在江南丝竹竹笛曲中较为常见,丰富了主干音的表现力,使主干音灵巧、细腻、华丽。叠音训练的目的是加强手指的灵敏度以及手的灵活性,练习时需注意手臂、手指的放松,尤其是手指与气息的配合,演奏效果切不可模糊,要肯定而自信,见谱例1。
2.打音
打音的演奏记号为“扌”,它经常出现在另个重复音的第二个音符上,演奏时用手指在本音上轻轻地打一下即可。它的演奏方法为在打开手指的原音孔快速地打一下,使它不需要轻吐或单吐即可以使两个音有所区分。打音是江南丝竹乐曲中的四大技巧之一,运用时要注意手指放松、灵巧且有弹性,切不可笨拙、无力,见谱例2。
3.颤音
颤音的演奏记号为“tr”,最常用的是二度颤音,它是在原来发出稳定长音的上方二度音与原音快速、均匀地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竹笛演奏技术,一个音的颤音结束后一般停留在本音上作为终止,富有歌唱性,见谱例3。
4.吐音
吐音是北派竹笛重要的演奏技巧之一。常见的吐音有三种:单吐、双吐、三吐。乐谱中标记符号分别是“T”“TK”“T-TK”或“TK-T”。
(1)“单吐”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演奏记号为“T”或“△”,在许多的乐曲中都会用到单吐音。要求发音清晰、干净、不拖沓,保持一定的弹性。在竹笛协奏曲《兰花花》当中,几乎都有单吐音的出现,这不仅仅是因为单吐音是常用技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单吐音的加入可以使乐曲旋律抑扬顿挫,更添韵味。
(2)“双吐”大多出现在作品的快板和急板中,演奏记号为“TK”或“△△”,所以这需要演奏者手指与舌头要配合紧密,发音要均匀有力度,保持速度与力度相结合,因为双吐音大多出现在快板部分,所以在练习时要注意发音清晰,节奏稳定。
(3)“三吐”在作品里与双吐音同时出现,演奏记号为“T-TK”“TK-T”或“△△△”以此来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在作品的急板(出逃)部分,便用了变化音阶的三吐音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紧张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因为速度要求较快,所以在练习时不仅要注意发音清晰,还要注意每小节音头要重一些,不能柔,同时要注意换气口,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之间进行“抢气”,且不能影响整体演奏节奏,以保证乐句之间的完整,见谱例4。
5.滑音
在我们常用的滑音中,大致分为三类:上滑音“”、下滑音“”和复滑音“”。在大部分竹笛作品中,滑音一般都用来模拟人声歌唱和鸟叫声。上滑音是在稳定音的基础上向上作二度、三度、四度、五度、六度、七度滑奏;下滑音与上滑音同理,向下进行音程滑奏;而复滑音则是将上滑音和下滑音结合在一起进行滑奏。张维良曾说:“演奏滑音时,以‘拖泥带水来形容滑音最好不过。”确实,演奏滑音就是要注意音的连贯性,同时音量和力度也是关键,若用力过猛就会显得刻意为之,僵硬且不够自然。练习起来虽没有难度,但要想练好,也需多琢磨。在《兰花花》这首作品中,滑音主要是用来模仿人声歌唱,但笔者认为竹笛运用滑音除了模仿人声外,在人物情感塑造上,将女性的柔美和爱恨纠缠也烘托得更加淋漓尽致,见谱例5。
6.垛音
垛音在北派竹笛演奏当中是独有的演奏技巧且运用极多,演奏记号为“”,垛音的演奏方法是手指在主音前的装饰音以最大的力度快速地闭合指孔,同时结合口腔吐音吹奏到主音。在演奏时要求干脆利落、不可含糊不清。垛音一般用于表现北方音乐风格中的寸劲和呐喊,从而展现北方人民的豪爽性格。垛音在训练时要注意气、指、舌的力度。7.花舌音
花舌音技巧在北派曲目中多用在情绪热烈、粗犷的乐曲,演奏记号为“*”,适度加入花舌能够增加乐曲的灵动性,使乐曲的地方色彩更加生动浓郁。在练习花舌音时,要注意舌头的灵敏度和耐力度,舌头不可太过僵硬,要注意放松,否则会阻碍气息的流动。在竹笛协奏曲《兰花花》中,花舌音技巧的加入使得乐曲旋律更加具有地域性特征。
(二)作品中的特殊技巧
技术是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除了要注重情感的表达,技术也是十分关键的,笛子协奏曲《兰花花》之所以成为了优秀的作品,是因为詹永明通过对竹笛演奏技术不断地探索与思考,独创了特殊演奏技巧掌揉音、压揉音、指震音等,提高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使主人公兰花花的形象更加丰满,是作品的点睛之笔。
1.掌揉音
掌揉音是詹永明在竹笛协奏曲《兰花花》独创的演奏技巧,演奏记号为“□”,演奏方法是用手掌的掌心部位虚按住竹笛的指孔,然后将手指合并,使掌心中间凹陷出一个弧度,借助手指的小幅度颤动带动掌心在指孔上进行揉动吹奏。注意不是借助腕部的力量,而是借助手指。这种独特的演奏方法是为了模仿秦腔中的苦腔,所谓苦腔即人物在感到悲伤时发出的呜咽声。在练习掌揉音时,除了要注意手指与掌心之间的力度配合,还要注意音准,因为掌心面积较大,没有指腹面积小,不方便演奏者控制音准,所以在练习时还要通过听辨来调整掌心的角度。
在乐曲的慢板(逼嫁)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掌揉音,同时詹永明还加入了花舌音、垛音、滑音等技巧,将主人公兰花花内心的悲苦愤懑情绪渲染至最高峰,使闻者无不动容,见谱例6。
2.压揉音
压揉音的演奏记号为“”,演奏方法是手指合并按在笛子的上三孔,借助小臂和腕部的力量在指孔上进行揉动,这样的演奏效果与胡琴的压弦十分相似,和掌揉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没有掌揉音那样情绪浓烈,但在旋律中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练习该技巧时,要注意手指的柔韧度,不可太过死板,在揉动时主要是依靠手指的前两处关节,并且手指要用力,但也要刚柔并济,中间分寸的拿捏很重要,见谱例7。
3.指震音
指震音的演奏记号为“”,演奏方法是用手指的指腹部位按住指孔的一半,再依靠手指进行微微地颤动,从而达到震动的效果。指震音的演奏效果较之压揉音、掌揉音,模仿哭腔的声音并不明显,微微颤抖的声音为整首乐曲的悲伤情绪打下了基础,在乐曲引子部分詹永明不止一次运用,一是为了奠定情感基础,二是为演奏增添了更加生动的效果,使乐曲旋律听起来不单调乏味。除了引子部分,在进入主题和后面的快板部分时,也运用了指震音,见谱例8。
竹笛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吹管乐器,除了有南北流派的传统演奏技巧,还有一些新技巧和特殊技巧是许多竹笛演奏家通过对竹笛演奏技术的探索和创新而创作出来的。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而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这些特殊技巧的出现为竹笛演奏技法拓宽了新思路,让演奏者们在演奏时不再局限在传统演奏技法上。如今的竹笛演奏技术已经做出了许多的创新,但我们仍需要不断总结、思考,并结合实际开创出更多的演奏技法。
三、竹笛协奏曲《兰花花》中的情感意韵
一首作品想要拥有叙事性,想要让听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情感,作曲家本人和演奏者要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产生共鸣,这是一种非常感性化、感知化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所谓的作品中的情感意韵。笛子协奏曲《兰花花》通过西北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歌曲调和北派传统竹笛演奏技法,将故事中的地域性和民歌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将主人公兰花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和敢爱敢恨的坚强性格描绘得生动形象,带给了听众最高的审美感受。
(一)作品中情感意韵的创作根源
笛子协奏曲《兰花花》的情感意韵主要是通过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故事背景展开的,乐曲中主要以“兰花花好”“逼婚”“逃婚”等几个情节来表达人物內心的情绪转化。由于作品创作于我国西北地区,所以作曲家在创作时运用了许多西北地域特色鲜明的音乐元素,如秦腔、信天游等,由于作品情感起伏较大,风格较为粗犷,也间接地体现出了北方人民豪迈直爽的性格。
音乐的产生与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即记载有“音有南北,器有楚夏”[2]。在这种文化心理、审美偏好差别基础上形成的北方音乐,情感起伏较大,风格较为粗犷,情绪相对热烈,音调相对高亢嘹亮,这种音乐影响了竹笛演奏,由此竹笛演奏更注重音调高亢、音量宏大、速度快捷、幅度宽广,所以北方竹笛演奏存在丰富的音量技法、手指技法,且更注重音乐的直抒胸臆。
在笛子协奏曲《兰花花》中,引子部分的旋律就是以陕北民歌《兰花花》的第一句进行展开发展的,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模仿了信天游中高腔的上四度音程,将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直接呈现出来,见谱例9。
小快板部分的旋律引用了陕北民间小调《女孩担水》,由于这首民间小调在多地都有不同的版本,但作品小快板的旋律以陕北志丹县和延长县的版本为主,旋律轻快活泼,展现了女性角色兰花花开朗、勤劳的形象。由此可见,民歌元素对于北派竹笛作品的创作和笛乐风格影响之广泛而深远。
(二)作品创作中的情感意韵探究
竹笛协奏曲《兰花花》的情感内容丰富,展现了旧社会封建制度下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詹永明通过音乐作品内容、音乐演奏形式等来表现作品中“意韵”的形态架构。正如李泽厚、刘刚纪所说:“只有当艺术家意识到了他的情感所包含的深刻的理性内容,并把它的情感对象化、客观化、具现为情理交融的艺术形象的时候,这才有美的艺术的产生。[3]”何为“意韵”,“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主观具有的,是想象、情感、理解的统一;“韵”是创造中对于美的意识,是艺术作品客观具有的一种无法言说的特殊感受。
人的喜怒哀乐等外显情态,使我们见到了内心情感的不同状态,但我们看到的是情感“自然”外显的结果。“情发于中”是后世艺术创作情感表现一直非常重视的美学原则。在竹笛演奏中,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兰花花》这首作品的美感类型主要属于“悲慨”一类。但由于其塑造的是善良勤劳的淳朴女性形象,故又宜兼用“哀怨”的情绪委婉深入到具体演奏技法的运用中——其意境需悲伤而宁静,其旋律出入及技巧运用需细致入微,其旋律线条需婉转细腻,其谱字音腔需虚实相间又如同声声叹息。曲中的吐音、垛音、滑音、花舌等技巧是除作品中特殊技巧以外的主要演奏技巧,需要精雕细琢。《兰花花》中隐含逼婚的悲愤委屈、逃婚的忐忑不安、不屈于世俗的叛逆,詹永明通过精湛的演奏技法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处理将之一一展现了出来,真正呈现出了“声”情—“技”情—“曲”情。
结 语
竹笛协奏曲《兰花花》自创作以来备受笛界好评,詹永明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术相融合,以协奏曲的创作方式来谱写这首作品,传承并弘扬了中国民族音乐,是当代竹笛演奏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内容和意韵无一不在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独具一格的审美情趣。詹永明先生和杨春林先生在竹笛的演奏方面和创作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不仅发扬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也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推向世界,使其走向了国际的舞台。 笔者通过对竹笛协奏曲《兰花花》的学习,从作品的特殊演奏技巧和情感意韵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对竹笛协奏曲《兰花花》这首作品进行了概述:作曲家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特征,从这三方面将竹笛协奏曲《兰花花》进行了阐述;其次从作品的演奏技巧方面对特殊演奏技巧展开了详细分析,介绍了技巧的特点和练习方法;最后从作品的创作根源探析了作品中的情感意韵。
笔者希望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演奏与研究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扬和传承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1]张 辉.西湖情 秦川韵[N].音乐周报,2012-12-19.
[2][明]朱载堉.律吕精义[M].冯文慈点校.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641.
[3]李泽厚,刘刚纪.中国美学史·卷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83.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