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舞蹈精神在专业课程构建中的融入

2022-04-29 11:56王鑫苗曹海滨
当代音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创作实践

王鑫苗 曹海滨

[摘要]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时代的召唤下人们表达对和平、安定生活渴求形成的,这种先进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拥有信仰,为理想而奋斗;成为中国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思想的觉悟,行动的向导。本课题是对中华民族红色精神的深化解读,对红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对建立民族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红色舞蹈;课程教育;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159-03

一、重温舞蹈作品,探寻精神内核

红色舞蹈充分体现中华民族革命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政治思想、社会流变均与中国近代革命的更迭共同发展。舞蹈作为红色文化精神的传达形式之一,以代表性的舞蹈语言对革命历史写具写实,传达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的印记与使命,且赋予审美主客体强烈的情感力量,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培育高尚的爱国情感。

(一)内化于心,不忘“来时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舞蹈作品栉比鳞次,不少艺术家饱尝艰辛,以不同表现形式将伟大的民族精神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此作为并不是急需扩展国内舞蹈种类,而是不遗余力地将红色精神、革命历史与舞蹈艺术相结合,树立能够传达革命气概的舞蹈语汇。

196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三个方针:即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舞蹈史诗《东方红》登上历史舞台,于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一部《东方红》,讲述1921—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前进的艰辛路程,《东方红》作为舞蹈史诗,是中国特色的文艺体裁,不纠结于其古典、芭蕾、民族、现代等舞种或风格的具象性;纵观舞蹈史诗各个章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贯通,参演人员、观众等是苦难中国一步步崛起的见证者,血与泪、刚毅的脸庞、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刻画在影像中每一张质朴的脸上,这是一场关乎于“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伟大“艺术”。

2021年6月28日,大型文艺史诗篇章《伟大征程》就此拉开帷幕,在国家体育馆上空,灿烂的焰火凝聚成“100”的字样照亮灿烂星河;“1921—2021”的金色字体,党徽在宏大的中国红幕布下熠熠生辉。《百年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的表现形式,向党、向人民分别“讲述”中国革命、改革、建设,以及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破晓”意为觉醒,国破山河,饱经风霜,在无形的束缚中自我麻痹、挣扎的社会群体意识,一群最先觉醒的仁人志士,舍身寻找救国的良药,开辟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炼就出钢铁般的刚强意志,舞蹈“起义、起义、起义”,歌舞作品“长征”“向前,向前,向前”,中国共产党叫醒了沉睡的雄狮,迎来了新中国,以开国大典开篇,燃烧着那个饱含泪水的“激情岁月”,在党的带领下,人民开始摆脱饥饿;舞蹈“春潮澎湃”,是一部春天的故事,开辟经济的走廊,富裕的生活不再是渴求;“战旗美如画”在抗美援朝中,始终秉承着独立的外交政策,国家逐步强大,迎来“姊妹”的回归,因为国家统一是我们最根本的目标;长帆远航,迎来“锦绣前程”,军民强大,“人民至上”,唱响“强军战歌”,堪比“东方奇迹”,“命运与共”是伟大的格局,和平的种子,稚嫩的童声唱响祖国的初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筑“地球村”的终极目标。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响祖国的夜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二)坚守以“人”为本的舞蹈创作理念

17世纪中后期,杰出思想家顾炎武提及:“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有梁启超对顾炎武所述进行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危难,“匹夫”也是有责任的,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于人民。”

革命抗战时期,中国的老百姓舍小家,为大家,承载中国人民可贵精神,渗透这种精神,传播豁达的人生理想,追逐崇高的生命选择。浪漫的中国人选择以歌曲、舞蹈、文学的表现形式传递这种精神,由此,探寻舞蹈艺术的本原,舞蹈不是饭后茶点的花前月下,亦非不痛不痒的平铺直叙,而是将生命符号加以生动、灿烂、绚丽的诠释,以精神与肉体做为舞蹈本体的“药引”,在死神与民族荣誉面前,坚毅地选择了诗意的“死亡”,谈及“诗意”,是在民族正义战争中个人价值的英雄。

行走在雨花台纪念馆的大道,两旁铺满雨花石,当地人民讲叙雨花石承载一段刻骨的红色历史,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每一颗雨花石饱经沧桑,深埋于泥土,在阳光下晶莹圆润,铺满一块五彩之路。雨花石纪念碑下一直燃烧着的长明灯,烈士长眠于此,薪火相传,代代不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会常来这里……

第十二届古典舞荷花奖《雨花石的等待》,亦名《半个世纪的等待》,故事追逐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时期,烈士许包野奔赴前线,妻子叶雁萍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最终黄粱一梦,等来的却是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妻子手捧信纸顺时针缓慢移动,象征着行走的钟表,时间的流逝;时光催人老,转眼妻子叶雁萍早已是满头白发,寂寥、孑立,唯有那把包了浆的椅子,是叶雁萍的唯一“依靠”,传达的是对英烈“舍小家,赴大家”的敬重。

后世谈及,使命在肩,汲取伟大的精神财富,作为培养当代年轻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强心剂,信仰力量的支撑,义不容辞做保天下者。

(三)划时代意义的红色舞蹈创作

新时代下,文艺荟萃,穿梭于不同时空下的古与今,或政治,或经济,或饭后余谈,缔造真正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播撒真实、善意、美感的,带有灵魂的,传达其美好精神的舞蹈艺术作品;红色舞蹈在舞蹈艺术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国家所需、社会所求、人民所要,创作中精神、灵魂与肉体的碰撞表达是重心。

当代艺术文化产业中,为纪念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星辰,将以纪录片、电影、电视剧传达其精神,《功勋》为传颂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生的华彩篇章;同年(2021年)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相关影视作品相继播出;舞蹈也在以多元化的形式将这一主题表现到高潮,大型歌舞史诗《百年征程》得到了全球的瞩目;北京舞蹈学院开展的“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是一次对积淀着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原创舞蹈作品的系统梳理[1];部分高校深入考察当地红色文化,进行舞蹈艺术创作,传达地域性红色精神;更有相关专业院校以舞蹈史诗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刻画,述写建党历程;疫情当下,不少舞蹈工作者以奋战在一线、自然与人类共存、生命的意义为主题进行创作,借助肢体的表达引发对当下社会、自然的反思。

一言以蔽之,在红色专题中,其情感高度是一致的,传达了伟大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民族精神。红色舞蹈精神需要代代新生力量的传递,在新时代语境中持续探索民族文化与生命意识,以印证欧建平“唯常演不衰成就经典”[2]。

二、开展红色舞蹈专业课程教育的实践探索

教育是以教育工作者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且按一定要求进行培育的一项重要活动,“教”字可拆分为“孝”与“文”,培育一个人的德行,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师”字又与“思辨”“价值”相连,灵活的思辨能力,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在现代化的教育中,部分高校在思政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突破扁平的教学体系,以创新手段传达爱国主义、民族精神[3]。

(一)结合教育实践,探寻红色舞蹈精神

红色文化作为红色舞蹈重要的素材来源,红色精神的挖掘与塑造激励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同时,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能够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探索红色历史,寻探红色精神。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所编排的舞蹈作品《又见百合花开》《田野飘来一片云》《旗帜》等优秀作品,为了达到高度的艺术效果,真实深刻地了解历史,体味人民真实的生活,江苏师范大学舞蹈系曹海滨副教授带领在校生参观徐州市博物馆,了解徐州当地历史,为舞蹈创作找素材来源;为响应国家政策,紧跟时事,带领学生下乡走访,体味百态民生;以至于受教育群体在舞蹈编创过程中,将所采集的历史、人物、民生注入艺术创作,使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

为探寻家乡红色精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本人于2021年7月与河北省高碑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获得联系,并在2021年9月24日下午14时,前往河北省高碑店市苑辛庄村,荣幸之至,采访到抗美援朝退役老兵——庞佐义爷爷,切身走进抗美援朝的历史,从人民的角度认识党的伟大决策、祖国的光辉历程,并做有相关视频、音频、图像记录。

在采访中,抗美援朝退役老兵庞佐义讲述了自己16岁入伍参军,同年(1952年)3月奉命入朝,为前线运输炮弹,主要路线为丹东——鸭绿江。回国后,该运输部队被称为406兵团炮兵团,又名五四次六支队。

1953年6月,运输炮弹四趟,并超额完成任务,406团参谋长李保全给予慰问。1953年7月26晚上,完成最后一次运输任务。据庞佐义爷爷讲述,在参与抗美援朝作战中,从严寒到酷暑共完成12次艰巨的运输任务,并表示,在抗战前线,在美帝国的飞机炮弹雨中,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家卫国,打败美帝国主义”。

86岁的庞佐义爷爷表示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这次抗战经历,感谢现在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耄耋之年,国家赋予了优厚的待遇,每年两次的全面身体检查,八一建军节的深刻慰问等,爷爷说他深爱着中国共产党,因为党爱着人民。

最后,庞佐义爷爷对新一代年轻人赠与宝贵寄语:一、铭记历史,历史不能忘,更要回顾历史;二、要好好学习,学习是在给任何机会打地基;三、要爱党,懂得感恩。

(二)选择适合的舞蹈形式,在舞蹈创编中进行红色舞蹈教学

红色舞蹈精神取材于真实的红色文化,在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育主体应加强专业课堂的理论性、科学性,或者丰富舞蹈课程及创作新的作品。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河北大学与党同岁,也迎来百年校庆,为此,2021年7月5日,本人非常荣幸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谭壮老师就“红色舞蹈课程思政”“双百方针”展开交流,且做有相关笔记、音频、图像记录。

就红色舞蹈推动高校课程教育的主题意义,首先,谭壮老师认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遵循国家教育标准和教育要求,确立好培养方向;通过多元化创新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舞蹈课程、思政教育三者完美结合,构建“教育主导——教育主体——教育效果”三者的循环关系。其次,受教育群体遵循自我发展道路,让学生在红色文化与舞蹈课程感想中学会自主爱国,自主独立。在舞蹈专业课程安排中,诸如舞蹈编创等相关课程,且遵循“民族、民间、地域、时代”的编创理念,达致“真、善、美”的培育理想,就其“真”,尊重历史,求真、求实;就其“善”,精神情感表达是积极的、向善的;就其“美”,意在达致美育的最高效果。最后,谭壮老师表示在舞蹈课程授课中,教师与受教育群体均遵循形而上与形而下相互结合,做到红色精神与舞蹈艺术完美的融合。

2020年2月中国舞蹈家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引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舞蹈主题创作的通知》部分专业院校积极鼓励学生在遵循国家规定、遵守社会秩序、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展开社会实践。有的学生奔赴抗疫一线,有的学生奔跑于社区志愿场所,有的学生以振奋的话语激励着网络上素未相识的朋友,等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受教育群体将会发现由社会实践带来的不同人生感悟,他们会将这份理解带入抗击新冠肺炎舞蹈创作中,为此部分专业院校创作出了同一主題不同视角的优秀作品,《疫·光》《春暖花开》《明天依旧最美》《在一起》《妈妈我等你》。此外,部分重量级的舞蹈团、剧场等也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中央芭蕾舞团所创作的舞蹈作品《逆风飞翔》,是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奔赴前线逆行者的赞美;“陶身体剧场”以数为系列编排的舞蹈作品《10》,意在传达生命的崇高与伟大,生命不止,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加强培养受教育群体社会实践教育,于教育主导而言,是创新型的教育手段,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成就,加强艺术、思想、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育,教育大学生群体讴歌党,讴歌人民,接地气,在任何领域都要做到发光发热,滋养受教育群体的纯净心灵。同时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引领社会新风尚。

三、红色舞蹈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红色舞蹈精神内核融入专业课程的探索,以形而上与形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中华民族红色精神的深化解读,促进专业课程教育同步化、整体化、多元化发展。加深对红色舞蹈精神的创作与培育,是对红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对建立民族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课程教育同步化,需要教育工作者多维度地丰满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打破学科与学科教学之间的鸿沟,为红色教育与专业教育搭建好桥梁,让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会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中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共同进步与发展。

提高课程教育整体化,培育受教育群体德育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是国家的脊梁,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坚强的信念、不懈的追求。所以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红色教育课程渗透于专业课程,在传授专业课程时,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做出选择与判断,促进教师、课程、学生更好地发展。

提高课程教育多元化。舞蹈最突出的本质属性是以不同视角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情感,受教育群体在欣赏、创造某一项舞蹈活动时,并不是一味机械地强调肢体动作的严谨性,应当对每一次课程、每一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内容、创作亮点进行深刻解读,受教育群体在思维的碰撞中对舞蹈艺术产生情感共鸣。如此以往,打破僵硬的教学手段,培育学生自主行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受教育群体多元化发展。

结语

行走在江苏省各个红色纪念馆,心灵备受洗涤,身受红色精神的震撼!感悟不同时间、空间角色转变下我们需承担的历史使命,作为高校学子我们必须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探求,感悟其精神内核,不忘历史,砥砺前行,在专业领域中做到对红色精神的深化与延续。

注释:

[1]

[2]李楚婷.关于“红色经典”的认知、建构与评价——BDA舞蹈论坛(2021)“红色经典”分论坛综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6):160—164.

[3]侯琛,刘佳.红色舞蹈对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作用研究[J].艺术教育,2020(10):223—226.

(责任编辑:庄唯)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创作实践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王骥德的曲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从《南词正韵》谈起
在小学课程教育中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浅析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教育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探究
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探析
尊儒而不泥古——浅谈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