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友剑
【摘要】在新课改之下,小学课程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了显著拔高,为了尽可能达到这些高要求,教师必须对现存教育中的师生不能良好沟通以及教学艺术有限问题进行解决,使得师生沟通融洽,使得学生在高超的教学艺术下进步。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 课程教育 沟通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13-02
新课改之下的小学课程教育,旨在积累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树立学生的正确道德取向,挖掘与发展学生的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要实现这些目标,鉴于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局限,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实施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都呈现出十足的活力。
一、小学课程教育现存问题
1. 师生不能进行良好沟通
首先是课堂氛围紧张。传统的课堂,要求建立师生之间的界限与规矩:教师端着威严的面孔授课,随时准备发威;学生坐在下面战战兢兢地听讲,生怕教师责骂,沉默是金。师道尊严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思考的主动性受到极大束缚,教学效率低下。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以及性格、爱好等缺少必要的认知,于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基础差的学生在一次次的回答失利后失掉了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在无所提高后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性格内向的学生得不到有效刺激,性格外向的学生失去了规范;没有专长的学生在高度的要求下气馁,有专长的学生在没有挑战的要求下不屑一顾。
然后是缺少师生互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授课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唯一的师生互动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使得在主动构建知识、能力、价值观时出现了阻碍,尤其是能力与价值观的构建,不可能在烦躁的灌输中形成。
再次是在有限的互动中具有学生差异。教师不能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表现在对学生的褒奖与批评方面,也表现在课程教育中对学生的注意力方面: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总是付之于更多的注意,并且给与更多的回答问题机会;对于后进生,教师总是自然而然地忽视掉,减少甚至消除其在课程中获得提问的机会。
2. 教师的教学艺术有限
首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课程的动力,如果学生觉得学习没有趣味,就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动用全副心力,进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传统课程教育中的教师却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没有所觉、没有所为,对于兴趣的功能认识不到或者是无计可施。
其次是沒有为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创造机会。小学生是喜欢表现自己的,向同龄人展示自己的优异,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课堂表现也是如此。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却不能在课程教育中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能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所长,甚至适得其反,这使得学生会丧失掉信心与进取心。
然后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方面捉襟见肘。小学教育,是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一体发展的教育,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价值观是灵魂。传统课堂的教师却只是集中在知识的教学方面,对于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忽视,在新课改的强烈要求下,教师是力不从心。
二、小学课程教育中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
1. 师生进行良性沟通
首先,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不仅是师生,也是朋友。教师需要以和蔼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循循善诱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课堂相处,减少课堂气氛的紧张性。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需要的不是批评或者讽刺,而是在学生的错误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且对学生的错误耐心予以纠正,尽量避免学生重复犯错。
其次,强化对学生的了解。作为授课教师,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教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基础形成全面了解。一个方法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另一个方法是采取测试的方式,通过这两种方法,对学生的特征形成基本概括,然后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强学生所难,也不让学生原地踏步甚至后退。
然后,形成师生良好互动。提问是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导致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有限性,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必须采取随机的方式,提高提问的全面性,并且注意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教师也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来组织课堂,围绕教育内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是一个人完成较为困难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且有所斩获。
再次,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褒奖与批评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是后进生就懒于表扬,或者是有的只是批评,而且,教师的评价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即针对的必须是学生的进步,而不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因为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也不同,优秀学生轻而易举的问题对于后进生来说需要花很大力气。此外,教师对于全体学生必须倾注一致的注意力,给与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甚至为了激发后进生积极参与课程教育,需要让后进生更多作答。
2. 提高教学艺术
首先,教师必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一是创设必要的情景,提高课程教育的生活化深度,以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山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想自己遇到过的雾,并进行描写;其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程教育的形象性,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江南水乡——周庄》时,可以播放周庄的相关图片或动画,强化学生的视觉认知。
其次,给与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他人肯定与自我肯定中进步。其一可以设置课前演讲的环节,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述能力;其二,组织合作性的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比如安排情景剧表演环节,以教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课程《扁鹊治病》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多幕剧表演,对学生演员的表情、行为、语言予以确切的指导与合理的评价,对其他学生在情景剧中的贡献予以肯定,比如背景设计、服装设计、琢磨语言等。
然后,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奇思妙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程教育中,教师善于利用教学内容诱发学生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小故事,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此外,对于学生的非常规想法,教师需要思考后再做出评价, 并且尽可能却发现学生这些想法中的闪光之处予以肯定,减少学生因为否定而少掉思考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美春.浅析小学课程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培养策略[J]. 科教文汇,2014,2.
[2]刘晓苏.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