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融合

2022-04-29 10:46杨明雨
当代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传统音乐流行音乐

[摘 要]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经济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传统音乐似乎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而流行音乐这种具有大众性、时代性、娱乐性、商品性的音乐形式,更为适合当下的时代特性,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可加强传统音乐自身发展步伐,促进传统音乐顺应时代,形成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将对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特点、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浅谈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合的意义,并对如何融合给予一些建议。

[关键词]传统音乐;流行音乐;音乐风格融合;民族器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8-0068-03

[作者简介]杨明雨(1996— ),男,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2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孕育出极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之一,拥有无比灿烂的发展历程,历朝历代的音乐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生根发芽,形成多种艺术体裁,每一种都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人们对于西方传入的流行音乐的关注度远超中国的传统音乐。同时,就中国流行音乐水平而言,和美国、日本等国家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这样的环境下,促进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高质量的流行音乐进行交流和融合,能够促进我国这两种音乐形式的共同发展。

一、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及阻碍其发展的原因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体裁。《民族音乐概论》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归纳、梳理和分类,在吕骥“八大类”分类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五大类”分类法,成为传统音乐分类的主流方法。将传统音乐分为:民歌、民间歌舞、说唱、戏曲、民族器乐。每一类别都有丰富的音乐形式,在其音乐背后,蕴藏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形态,人们的思想意识结晶,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同时传统音乐本身旋律优美,节奏、音阶、调式、乐器均有别于西方音乐并且质量十分优秀,作品能够代表中国人的神韵和风采。

当下时代,随着信息化、经济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快餐式、更具商业性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音乐这种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文化底蕴的音乐风格似乎与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主流媒体为了获取流量也不会选择这样一种“不吸引眼球”的音乐进行宣传,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缺乏良好的传承制度,国家对于民族音乐的资金投入不足,许多传统音乐甚至处于灭绝的边缘,而各大高校学习传统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减少,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人才断层……这些问题导致传统音乐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低。

二、流行音乐的发展现状及阻碍其发展的原因

流行音乐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流行音乐的繁荣。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性、大众性、时尚性、商品性等特点,二十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文化的开展,以及新音乐文化的兴起,使欧美流行音乐大量传入我国,许多海外留学归来的中国作曲家,依据欧美流行音乐的曲调进行填词,同时以中国音乐传统为根基进行创作,编写出来的乐歌在社会广泛流传,形成了中国的流行音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流行音乐的特点十分符合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时代。相比传统音乐,流行音乐歌词通俗易懂,表达情感方式直接,音乐形式简单,可以快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音乐中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娱乐活动之一,流行音乐就跟随着时代的进步繁荣发展起来,拥有了广泛的听众,完善的音乐发展机制,音乐商业化的发展环境也十分良好。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5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达到了最为繁荣的阶段,此时周杰伦、林俊杰等流行歌手相继发布了大量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专辑CD销售量持续走高,甚至很多人为了收听音乐都购买了VCD播放器设备,一系列流行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周杰伦等流行歌手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但随着网络音乐的兴起,流行音乐的发展近些年来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歌曲创作抄袭情况严重,作曲者为追求商业价值大量创作低质量的“口水歌”,国内音乐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过度追求音乐西方化,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高质量音乐很少,引起听众审美大幅下降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三、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融合的意义

基于上文所提出的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发展现状和当下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进行融合,是对两种音乐形式均具有促进作用的方式。

(一)传统音乐增强中国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音乐是千百年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它蕴含着属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人民所特有的文化修养和气质。传统音乐与我国丰富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很多地方戏曲和器乐曲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陕北、西北地区的民歌形式——信天游,唱腔高亢、刚毅且悲壮,这与陕北和西北地区高原、沟壑纵横、恢弘的地理特点密切相关,信天游这种传统音乐形式是中国高原文化的代表。试想如果将信天游的音乐特点融合进流行音乐当中,在音乐本体角度上保留了信天游的节奏、曲调、唱词等,形成具有高原文化特点的中国流行音乐,那么这样的流行音乐在文化内涵上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植根于传统文化,是将流行音乐这种外来音乐进行中国化非常优秀的方式,也更加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

我国传统音乐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创作的,很多作品并不是出于专业的作曲家,而是人们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集体创作的。例如我国高山族的民歌分为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等形式[1],高山族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下演唱不同的作品,从而极具生活气息,如果将这样的特点融入进当下中国的流行音乐中,笔者认为这样的流行音乐作品会更动人,更好地传递感情,也更具有中華民族所独有的特点,这样的流行音乐作品才值得流传,成为长久的经典。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往往具有浓厚的情感,表达亲情、爱情、友情的民歌众多,不仅在歌词上具有中文所特有的美感,在旋律上也十分动人,这种动人是因为其音乐表达方式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习惯,它并不像西方音乐那样直接,相比之下,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更为婉转、深沉。在流行音乐中,笔者认为创作者应当考虑到中国人情感表达的习惯,借鉴中国传统地方民歌的情感抒发方式,创作出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且具有中国音乐特点的优秀作品。使中国流行音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摆脱当下低质量”口水歌“泛滥的困境,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的同时也增强了我国流行音乐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二)传统音乐元素增强中国流行音乐的个性

放眼当今世界,有很多国家的流行音乐具有强烈的本国特色,比如日本的流行音乐通过音阶和日本民族乐器以及“音头颤音”等元素的运用,使人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日本流行音乐的个性,但实际上日本的很多乐器是从我国传入的,经过加工改造,音色具有了属于日本的民族风味。日本学习欧美流行音乐的同时很早就将本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欧美流行音乐当中,通过不断发展,使得日本的流行音乐极具个性,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流行音乐是一种重视个性化表达的音乐形式,日本正是植根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将其民族传统音乐元素融入进流行音乐创作中,才做出了非常优秀的“日本风”流行音乐,这样的方式,我国更应该去运用。中国拥有灿烂的文明,民族乐器的式样数不胜数,但是当今中国的流行音乐却没有明显的中国风味,更多的是模仿欧美优秀的音乐创作方式,虽说模仿和学习必不可少,但如果在发展的同时把目光多放在我国自身的传统民族音乐上,一定会是更加良性的发展方式,比如把二胡、唢呐这样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乐器运用到流行歌曲的编曲当中,会大大增强中国流行音乐作品的个性。

(三)在融合中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更好的传播是重点[2]。前文中提到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究其根本,笔者认为是缺少传播途径,从而使现代中国大众没有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太多“网络热门流行歌曲”几乎占满了人们能够收听到音乐的途径,而这些热门歌曲却大多以模仿为主,缺乏内涵。同时,音乐教育的不足,使得儿童和青少年没有足够的音乐审美能力,习惯性接受商业化热门歌曲,甚至完全忽略了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又何谈传承。那么想找到一种良好的传播途径从而引起人们对传统音乐的关注,是否可以借助流行音乐的平台?流行音乐是受众最广的音乐形式,如果将某一种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流行歌曲当中,比如歌曲间奏的一段笛子独奏,通过流行音乐如互联网、电台等平台的传播,势必会引起一部分听众对笛子这样一种民族器乐的兴趣,使其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以此为突破口,听众还会搜索更多具有国风特色的音乐,进而学习和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这样的发展会是良性的。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中,能够非常高效地传播传统音乐,只有当传统音乐有了一定量的受众,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展。

(四)在融合中可增强中国传统音乐的时代性

音乐是社会的文化产物,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会产生不同特点的音乐形式,音乐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完善,音乐的时代性体现在要顺应时代潮流,这样的音乐才更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3]。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说:“民族文化的保存、发展、前进,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吸取和消化外来文化的问题”。将欧美流行音乐的元素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并不是一味西化,而是以我国传统音乐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吸取欧美音乐文化的精华。当代的欧美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音乐在词曲和配器等多方面更为适合时代特性,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丰富,音乐形式多样,它是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这样一种外来音乐文化并融合进传统音乐中来,理性地将其为我所用,走出一条有利于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并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路。在充分保留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同时,顺应世界发展和我国自身的社会环境,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传统音乐。

四、传统戏曲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戏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音乐体裁,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如京剧、豫剧、吉剧等,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形式的代表之一。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风”的兴起,很多流行音乐将戏曲作为创作元素,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例如歌曲《悟空》是音乐制作人戴荃2015年在综艺节目《中国好歌曲》上创作的一首以京剧唱腔为主要元素的流行作品,至今仍然被大众所喜爱和传唱,是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融合的典范。歌曲《悟空》在编曲的配器上,前奏以钢琴为主,在歌曲第二段主歌进行的过程中,加入中国民乐笛子搭配钢琴;过渡段第一句“叫一声佛祖”的唱腔将戏曲的甩腔和流行唱法完美融合,伴随配器鼓、贝斯以及戏曲常用的民族乐器镲同时出现,引发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歌曲接下来的进行中,演唱者在流行唱法上改变了共鸣位置以及咬字方式等,融合戏曲的唱腔。进入副歌,配器加入吉他并选择失真音色,歌曲的主旋律,尤其是每一句的尾音融合了京剧的音阶,使歌曲进行流畅,在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中表达得自然而又充满生命力。再如刘欢在1996年创作的歌曲《情怨》,是一首十分经典的“京歌”,歌曲在演唱和旋律上融入京剧的元素,在配器上大量使用京胡这样一种具有典型老北京风格的乐器,使听众一听似乎就进入了老北京的四合院里,感受着平常百姓的喜与悲。这首歌曲在旋律的创作和唱腔上大量运用传统京剧的元素,甚至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先生还对其进行翻唱。历经几十年成为了华语流行音乐的经典作品。还有摇滚乐队“二手玫瑰”,运用东北二人转的元素和唱腔进行音乐创作;歌曲《变脸》将川剧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等等。

以上将戏曲这一传统音乐体裁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的方式主要通过流行声乐的演唱与戏腔相结合,以及在流行歌曲旋律创作中运用不同地方戏曲音阶的方式体现,简单来说,就是选取传统戏曲中最具特色的元素运用到流行音乐创作中,可能只是通过几个简单的音阶或具有戏曲特点的节奏型,再或者通过在声乐处理上融入某一种具有戏曲代表性的技巧。说起来容易,这其实需要创作者在深刻理解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简单地拼凑。以这样方式融合的作品还有很多,但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像《悟空》和《情怨》这样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将传统音乐元素恰当运用的同时在流行音乐技法上仍然有较高创作水准的作品却少之又少。

以戏曲为例,在融合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方式上,还可以有许多选择,例如在民族器乐方面,“新民乐”正兴起风潮,运用民族乐器去演奏欧美FUNK音乐、雷鬼音乐等。这样融合的前提是创作者具有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还要进行专业的流行音乐学习,在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上进行充分思考。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在傳统音乐的元素上我们有数不尽的宝藏等待着被挖掘,节奏上我国传统音乐拥有多样的板式变化,旋律上中国风味的民间小调数不胜数,唱腔上各地方戏曲各不相同,歌词上各地方言各有韵味。如何将这些音乐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来,从而促进我们国传统音乐发展,关键在于将这些元素用得精和巧,对于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合的作品,大众需要听到的是高质量创作,这样不管对于中国流行音乐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才是良性的。

结 语

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品。面对当代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其进行理性的学习,过分排斥或完全西方化都不可取,传统音乐应该是一种交流中心文化的纽带。将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融合有利于传统音乐的良性发展和传承,同时也有助于中国流行音乐形成特点,我们应当将二者有效结合,吸取各自所长,将两种音乐形式共同发展,使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1]刘丽娜.传统音乐的文化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21(23):60—61.

[2]杨 春,李文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探析[J].明日风尚,2021(01):54—55.

[3]余施洁.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思考[J].音乐创作,2009(04):104—105.

(责任编辑:庄 唯)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传统音乐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