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聪 吴智龙
英国学者沃特森认为,多元文化主义不只是一种文化观,还是一种历史观、教育理念,在社会力量动员、促进社会改革、对文化及物质繁荣的追求,以及对自由尊严的追求等方面都有其功能表现。而帕雷克则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指人类文化构成的复杂性、不可逃避性等,也即文化内部与外部的多元性。沃特森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强调了国家本位色彩,帕雷克的洞见则肯定了认同政治。但在现代语境下,多元文化主义又给出了消极、悲观的描述,我们在认识多元文化主义这一舶来品时,应全面客观地剖析其核心机理及来龙去脉,以帮助我们认清西方政治、教育等理论的地域局限和文化局限。
《多元文化与教育》由理查德·雷斯著,卢会志和金燕娜翻译,2022年1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析了国际事件和政策对多元文化辩论的影响问题,介绍了移民及融合的最新研究,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理论的革新提供了有益参考,为理解现代语境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带来新思考。
一、现代语境下的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理论的价值
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差异的积极意义便是一种赋权和解放的政治。在多元文化主义者看来,此差异并非是偏离规范、封闭自我、对立和排他等的贬义概念,反而是异质性、多样性及特殊性等褒义性、中性的概念。而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则可对传统教育进行有益补充,并非是取而代之。
事实上,应用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国家获得了较为积极的结果,少数群体能够更好地融入族裔文化和社会文化群体,或在土生土长、移民的人群中,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同融合结果间无负面关系。而实行文化同化模式教育的社会,其少数群体的融入程度却很低,民众强烈反对多元文化主义。这正如《多元文化与教育》一书所言,当下欧洲政治局势从多元文化向融合主义转变的政治政策转变为更加排外的政治政策,此转变不符合当今全球局势所应具备的包容性态度。卡梅伦、默克尔、克莱格等政治家的演讲都强调了多元文化和融合主义的本质差异。默克尔认识到德国存在多元文化主义,巧妙地将其提升至融合主义立场上,进而成功获得倡导文化多样性选民的支持。英国的政策也一度强调注重共同的民族身份认同和价值观,所以不会抵触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教育,而是由此教育提供了公民的再平衡,注重在容纳少数群体的文化身份时共享公民身份。可见,多元文化主义教育不但不威胁或抵触民族认同,还会促进其融合。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等国家实施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促进其国家统一方面取得了成效。这表明,多元文化主义教育不阻碍政府与社会的交往,甚至会助长或促进这种交往,多元文化主义教育也不会对国家认同之核心地位构成威胁,更不会威胁其稳定及安全,反而能够推动公民的融合。
二、现代语境下多元文化主义的启示
《多元文化与教育》一书强调,多元文化主义能够促进公民文化身份的认同和促进其融合。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教育领域的推行最有代表性。经过大量的尝试与实践,多元文化视角被认定是较适合于大多数人的教育方法,是较为理想的一种全民教育。同时,在教育中推广反种族歧视和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成效较佳。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的治理方式已成为政府在形式上顺应少数族群需求的表现。此外,作者虽在文中对多元文化政策进行了讨论和反思,但也肯定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改善不同种族关系、推动移民族群的社會地位、促进种族间和睦相处、稳定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尊重不同民族的习惯,萃取其文化精髓和思想精华,推动各民族共同创新发展。教育方面,崇尚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倡导民族大团结,民族一家亲,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不同种族青少年的教育和身心健康。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特征,尊重世界各国人民所选的发展道路,从世界文明中汲取营养和寻求智慧。教育方面,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地区间青年学生开展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多元文化与教育》一书介绍了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观等相关概念,阐述了多元文化教育问题,对为何要关注多元文化主义及其教育,以及现代语境下教育领域所涉及的多元文化议题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为理解和研究多元文化主义提供了重要思路,为现代语境下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认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启示,提供了新思路。
(课题来源: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园艺疗法在高职大学生自杀预防中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0GXJK525)
(方俊聪/硕士,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吴智龙/硕士,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