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绝地战歌》(2020年修订版)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20年9月出版发行。该书梳理再现了东北抗联历史,生动呈现了杨靖宇、赵一曼、周保中、赵尚志等抗日英雄浴血奋战的场景,记录了抗联将士生死战斗的回忆。该书内容厚重、精彩,唱响了东北抗联将士那雄浑之绝地战歌,讴歌了其英雄无畏的革命精神,为阐释和传承东北抗联精神,探讨东北抗联歌曲的文化价值及其传播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一、东北抗联歌曲的文化价值内涵
《东北抗联:绝地战歌》一书认为,14年的东北抗战,是“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战争。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对日本侵略者罪行的血泪控诉、有骨气的中国人揭竿抗敌、军民一心共赴国难的壮烈等,多被东北抗联红色歌曲所记录。抗联歌曲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特点。
其一,包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九一八”事变后,广大东北军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殊死搏斗,其间,在东北产生了大量表达抗日激情、鼓舞人心的歌谣。诸如《万众一心保家园》《投奔抗联扛起枪》《“九一八”小唱》。其中《上起刺刀来》中的歌词:“我们不能让人家踏上我们的地界……上起刺刀来弟兄们,杀!” 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东北抗日武装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反日四恨》《亡国恨》《“满族”百姓苦》则深刻提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剥削、压榨、奴役东北人民的罪行,突出了中华民族坚决抗争的决心。
其二,服务抗战的时代精神。该书还记载,在抗联斗争最吃紧、最困难时期,由抗联将领亲自创作的歌曲,如1938年6月杨靖宇将军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1938年5月-12月,由东北抗联领导人李兆麟和陈雷等同志发起、创作的《露营之歌》,真实反映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战斗生活环境下,以钢铁般的意志、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抗击日寇,誓死夺回我河山的坚定信念。抗联战士季青创作的《十二烈士纪念歌》,讴歌了烈士们为国捐躯,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其三,体现了团结合作与统一对敌的策略。《劝满洲士兵歌》体现了东北抗联重视争取有民族情结和良知的伪军。《抗联四季歌》则记录了抗联与劳苦大众的军民鱼水情。此外还产生了《妈妈您不要哭》《我要去放哨》《少年先锋队歌》等体现当时妇女、儿童积极参与抗战的歌曲。
其四,纯朴自然的情感表达。纵观东北抗联歌曲,歌词简洁,曲调流畅,易于传唱。如《抗战八年半》《一张马皮度春节》,带有浓郁的东北曲风。同时,广为传唱的《五更叹》《劝满洲士兵歌》也是由东北民歌直接填词或改编填词而来。上述抗联歌曲,记录抗联时期的战斗与生活,源于民众,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曲风,在抗联这一特殊年代取得了较好的革命宣传效果,发挥了突出的社会功能和传播价值。
二、数字化传播丰富东北抗联歌曲文化的传播渠道
通过创新东北抗联歌曲文化的传播载体来提升其革命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是该书的编写目的之一。数字传播时代,东北抗联歌曲的文化传承与价值研究工作,应重视强化、完善新媒体建设、数字化建设和学术价值研究,也就是把东北抗联歌曲文化和革命精神价值,植入易于传播的数字生态环境,创新东北抗联文化传播离不开新媒体传播平台。
首先,数字技术助力东北抗联歌曲文化的再传播。构建抗联歌曲文化传播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研发和建设互动平台,给予适当的数字化包装,满足时下受众的个性化、自主性需求。数字化包装要适度,应符合东北抗联歌曲彰显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核。其次,借助主流媒体的数字平台拓展其传播,如借助人民日报数字平台“人民动听”及HIFIVE等平台引流、传播。还可与网易音乐、酷狗音乐等音乐平台合作,增强与受众的黏度,促使其转发、分享东北抗联歌曲,拓宽其传播范围,使东北抗联歌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再次,创作文艺作品传播东北抗联歌曲文化。把抗联歌曲这一特殊文化符号作为背景曲、主题歌曲嵌入其中,有力展现抗联将士的坚定意志,展现东北民众绝境下的呐喊,丰富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凸显其强大的抗战革命精神。
总之,该书详细地介绍了东北抗联历史,以及抗日英雄人物,通过展现东北抗联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迹去呈现抗日战争的残酷性,讴歌东北抗联英雄的精神品格,这为研究、传承东北抗联歌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为传播和传承东北抗联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史料。
(课题:吉林艺术学院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东北抗联歌曲文化价值研究”,吉艺科文合字【2021】第5号)
(邹亚洲/硕士,吉林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