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托起追思梦 文明绿色更清明

2022-04-29 02:48励学
中国民政 2022年7期
关键词:逝者群众服务

☉本刊记者 励学

又是一年清明时。“又是”两字之中,既有文明绿色的坚守、慎终追远的传承,又有新形势、新要求下的新发展。2022年,面对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的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既要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和规模性反弹,又要努力满足群众的祭扫需求,有哪些新探索?新尝试?

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

4月5日一早,广东省河源市青龙园公墓内,人们手捧鲜花来到亲人的墓前,清扫墓地、擦拭墓碑、敬献鲜花、鞠躬默哀。而佛山市南海区的殡葬服务机构3月23日起暂停现场祭扫服务,李先生在“2022年南海区网上祭扫平台”上为已逝的母亲寄出了一封电子心语卡。在广东,除河源、潮州2个市以及广州市荔湾、增城2个区有序开展现场祭扫活动,其他地区按当地疫情防控要求暂停现场祭扫。

同一个省的不同地市、同一市的不同区为何如此不同?为做好2022年清明祭扫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3月21日,民政部召开2022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出,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要坚决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要求,在当地疫情防控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抓紧制定与当地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祭扫服务政策措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准,严禁一刀切、简单化,既要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和规模性反弹,又要努力满足群众的祭扫需求,并将确保人民群众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作为今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重点任务。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明祭扫工作,各级民政机构成立清明节祭扫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祭扫工作。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工作组,对殡葬服务场所进行暗访,实地查看服务场所安全管理、疫情防控、清明祭扫服务保障等情况。其中,黑龙江民政厅领导分组包片,对各地市落实情况进行视频调度和督导暗访。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民政局干部到各乡镇检查清明祭扫工作。

与此同时,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坚决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要求。如,上海民政部门根据疫情防控总体要求,及时动态调整了祭扫政策。3月23日,联合江苏、浙江、安徽民政部门发出长三角地区清明祭扫倡议书,倡导不跨区域祭扫。4月4日,则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倡导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不擅自离开封控区祭扫,不在公路、广场、绿地、小区、楼道和家中焚烧纸钱,消除火灾隐患。开放的殡葬服务机构采取了实行实名预约、限制人数、错时错峰、限制停留时间等措施。考虑到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福建等地保留电话预约、线下服务等传统模式,设立绿色便捷通道。

一个个祭扫现场,工作人员全力落实健康祭扫、安全祭扫要求。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及全区殡葬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取消清明假期,全区各公墓安排专人值班值守,对进入公墓人员进行“三查一戴”,即查体温、查赣通码、查行程码,戴口罩,查看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护航祭扫群众安全。同时,贴心服务也是不可少的。西安墓园还在祭祀场所设立鲜花发放点、饮水点、医疗点、咨询处。

为确保祭扫安全有序,民政部门及殡葬服务机构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精力。以山西为例,清明节三天假期累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24.4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降低68.62%,参与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0.7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2.41%。

“云”祭扫覆盖更广

4月4日上午,“别样清明一样情”公祭典礼在厦门中华永久墓园开始了,“倘若春雨可以诉说,那是思念的呢喃,在你我心中荡起一片记忆的涟漪;倘若春风可以穿梭,那是时空的传递,在你我之间架起一座相见的桥梁……”青山碧空下,全体人员肃立静默,鸣钟九响,敬献花圈、系黄丝带、点燃追思烛、敬奉香茗、恭读祭文等。墓区工作人员还对墓碑、骨灰室进行集体清扫,同时为每间骨灰室敬献 1 个花篮,每个墓地敬献 1 枝鲜花。为了弥补市民不能前来的缺憾,特地在公祭典礼期间开设现场直播,供家属观看、缅怀。

进入4月,天津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每天能接到近600个家属的电话预约代祭扫的电话。3月16日,天津发布清明祭扫服务接待工作通告,多家殡仪馆、墓地单位相继暂停现场祭扫服务。为满足群众寄托哀思的心愿,天津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准备了代祭扫的物品,并发布清明免费代祭扫服务的通告。

对群众来说,报名代祭扫服务也非常方便:拨打联系电话添加微信,上传墓地安葬证照片即可。收到预约后,身着黑西装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到墓地清扫杂物、擦拭墓碑、摆好鲜花、鞠躬行礼……另一边,一名工作人员拍下照片,整理后发给家属。清明期间,服务中心为5200余户逝者家属完成代祭扫,同时对全部8.2万座墓碑进行免费擦拭。

上海福寿园的工作人员正代祭扫。

如果集体祭扫、代祭扫庄重中不乏温暖,那么网络祭祀平台上的情感表达则更加细腻。在湖南省“云上清明”网络祭扫平台上,一封封寄往天堂的家书催人泪下,“奶奶,我想您了。395个日夜,数不清梦见您多少次,还是您太想我了呢?记得小时候调皮不回家,您在后边急切地撵我;记得第一次领您出来吃饭,您开心得合不上嘴。”“妈妈,您走了,牛头山的家再也看不到您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阳台上再也没有人翘首盼着回家的女儿,再没有人给我早早准备好更换的拖鞋,送上我最喜欢的冒着热气的芝麻豆子茶,北边房间床边的躺椅上,再也看不到您轻摇蒲扇跟我唠叨家常。”……过往生活点滴的呢喃中,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有美好回忆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这个清明节,是吉林市民冯真丈夫去世的第一个清明。她一天都在思考如何在“云端纪念堂”写下追思语。“云端纪念堂”是由吉林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马铭骏负责的,自2018年推出网络祭扫后他开始担负起线上工作。因为网络咨询、热线电话都需要及时回复,他几乎24小时在线。“云端纪念堂”不仅有PC端,今年还推出了微信小程序,注册量从原来的1000多位,增加到现在的近4000位,冯真就是其中一位。最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冯真写下“家人都想念你”。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各省纷纷推出了代祭扫、网络祭扫等服务。今年清明祭扫在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要求下,如何满足群众的祭扫需求?公祭以及代祭扫、网络祭扫等“云”祭扫是重要途径。与往年不同的是,“云”祭扫覆盖地域更广,同时服务量大大增加。

哈尔滨市皇山公墓第一年推出代祭扫服务,为了保证质量,所有人员在上岗服务前都进行了培训,以标准化服务告慰逝者。清明期间,墓区接到该项服务预约1500多单。哈尔滨市殡葬事务管理所为墓区增派了人员,30余名工作人员分成8个小组,从每天早上5时开始忙碌。

清明节三天假期,山西登录网络祭扫的群众32.9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2.36%;湖南各地开通网络祭扫平台48个,网络祭扫386万人次,较去年125万人次增长了208.2%。清明期间,浙江省共开通网络祭扫平台75个,累计登录网络祭扫民众42万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7%、125%。在11个市暂停了现场祭扫的山东,全省开通各类网络祭扫平台63个,累计开展网络祭扫312.6万人次,开展个性化代祭扫2.9万余次,开展集体共祭930次。而在上海,截至4月5日,代祭扫2.1万户,是2021年的6.5倍;网络祭扫127万次,是2021年的73倍。民政部数据显示,仅清明节假期首日,在全国2000多个网络祭扫平台上,网络祭扫群众就达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5.7%。

“互联网+”是重要的发展驱动力

无论是现场祭扫的网络预约,还是代祭扫、网络祭扫的拓展完善,都离不开“互联网+殡葬服务”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都在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殡葬服务深度融合。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7年11月,民政部确定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陕西省、云南省5个省市为全国殡葬信息化建设试点地区。开展殡葬信息化建设试点,是推动传统殡葬向新时代现代殡葬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创新举措。

2018年,民政部关于印发《“互联网+民政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互联网+殡葬服务”。一个月后,“互联网+殡葬服务”行动计划启动,提出:到2019年底,6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实现业务信息化办理,逐步开展远程告别、网上祭奠、网上预约预订等线上线下互动服务。到2020年底,9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综合利用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服务热线和呼叫中心等方式,为群众提供规范、透明、方便、多样的在线服务。

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在浙江,殡葬数字化改革建设分三个阶段:以信息化为切入点开发建设殡葬管理信息系统的起步阶段,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助推群众“身后事”联办的发展阶段,以数字化改革推进殡葬工作纵深发展的创新阶段。

2016年7月,浙江省民政厅开发建设集殡仪馆系统、安葬(放)设施、殡葬审批模块的殡葬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比较频繁的是殡仪馆系统,其在火化数据归集、火化证明电子证照生成和收费项目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浙江出台推进群众身后“一件事”“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将群众“身后事”办理“多部门”“多流程”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构建统一受理、联动办理业务模式。

为推动殡葬数字化改革工作,2021年4月,浙江省在由省民政厅厅长任组长、各副厅长任副组长的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省殡葬数字化改革项目组,举办全省殡葬数字化改革现场培训会,为全省殡葬数字化改革谋篇布局。5月,筛选确定萧山区等12个县(市、区)开展殡葬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

如今,浙江各地殡葬数字化建设工作结出硕果,杭州市南山陵园上线墓穴导航系统,破解找墓难问题;海宁市通过公证,解决群众涉财事项查取闭环;建德市升级上线死亡人口专题数据库“数智殡”,实现逝者银行存款及理财产品的查询并告知……

浙江省嘉兴市举行公墓清明节集中代祭扫仪式。

清明期间,济南市第二殡仪馆为逝者亲属种下象征着思念的花籽。

《“十四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构建全国一体的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国家基础殡葬信息数据库,提升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互联网与殡葬服务融合发展,探索开展远程告别、网上祭扫等新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殡葬服务。“互联网+”已成为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殡葬新风尚深入人心

4月1日的济南,春风拂煦。济南市第二殡仪馆社会工作师邢应波和同事们正在“生命之路”的花坛里,播撒下一粒粒寄托着思念的花籽:代表坚韧、感恩的大丽菊,以及代表思念的百日草和硫华菊。

济南3月21日起暂停了线下祭扫。待到花开疫散时,逝者亲属可以摘下花朵,祭拜故人。一位收到播种情况通知的逝者亲属很认可这种形式,“到时我会去看看这个花海,把我对父亲的思念,寄托到每朵盛开的花朵里。”

2020年疫情发生后,每年清明济南市第二殡仪馆都会举行“将思念化成春天最美的花海”的祭扫活动。疫情缓和期间,逝者亲属可到现场亲自种下花籽,或通过电话联系殡仪馆工作人员代为播种。播种完成后,由工作人员悉心养护,并在微信公众号连载“花田日记”,记录花朵成长过程。“种花,不仅绿色环保,而且一颗花籽从落地到发芽、开花、再到凋谢,本身就是生命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替家属们表达他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邢应波说。

经过数年提倡推广,祭扫群众已不再拿着鞭炮、纸钱,鲜花成了他们寄托哀思的新选择。而在3月29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云上缅怀、水溶相思”活动中,可降解水溶纸制作的纸船、莲花、信笺,传递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纸采用植物合成的木浆,纸上文字用食品级颜料印刷,入水即溶,见水不见纸,遇露不留墨,安全环保,对环境零污染。八宝山殡仪馆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技术当中,已推出13项科技专利发明。

另一方面,惠民、绿色、文明的殡葬新风尚也愈加深入人心。4月1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举办首届集中节地生态安葬公益活动。在郧阳六宝山人文纪念园,工作人员宣读倡议书、祭告先人、恭读祭文、敬献鲜花,代替家属向逝者寄托哀思,随后将96名逝者的骨灰盒安放在花坛穴坑内,再掩上土盖上草坪。此次节地生态安葬全部采用的是可降解骨灰盒,埋地之后将自行降解,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这象征着对逝去生命的尊重,也寓意着“化作春泥更护花”。

截至2021年底,全国火葬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2%,覆盖8亿多人口,火化率达58.8%,比上年增长7.3%。火化率稳步提升的同时,树葬、花葬、骨灰深埋不留坟头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也在不断推进。目前全国24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意见,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家属,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北京、天津、辽宁、上海以及广州、南京、宁波等地实施了骨灰撒海补贴政策,上海市节地小型墓已超过全市墓穴销售总量的80%。

与此同时,各地普遍实施面向城乡困难群众减免或补贴遗体接运、暂存、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惠民殡葬政策。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广东、江西9个省份还将惠民范围扩大到辖区居民。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说:“近年来,各地出台相关政策,让群众不花钱或只花一点钱就可以完成最后的人生大事,杜绝‘因丧致贫’‘因丧返贫’等现象出现,不断强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创新祭扫服务载体,将清明节祭扫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丧葬礼俗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

猜你喜欢
逝者群众服务
纪念
多让群众咧嘴笑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