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峰
2017年5月9日,沂水县殡葬改革动员大会召开,近万人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了会议。我在大会上郑重宣布:从10日开始,沂水县全面实施以“殡葬全免费”为核心的殡葬改革。会上宣布了改革方案,几个部门做了表态发言。我明确告诉大家,一定要放下包袱,带着感情,扛着责任,凭着良心来抓这项改革。如果大家严格按照改革的原则来推进改革,出了问题,县委来承担责任,我来承担责任。我的态度,既鼓起了大家的激情,也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首先是宣传发动。改革中我们算了六笔账,除去前面提到的经济账、土地账、资源账,还有安全账、环保账、祭祀账。沂水山多林密,过去每年因为上坟引起的山林火灾不计其数,一到正月十五、清明节、七月十五、春节前等上坟集中的时间节点,党委政府和机关干部如临大敌,枕戈待旦。实行公墓集中安葬,就减少了很多消防隐患,这是安全账;过去每逢上坟时节,狼烟四起,久久挥之不去,而我们建设的公益性公墓,都有一个集中焚烧区,很好地避免了烟雾扩散和过度焚烧,这是环保账;统一修建的公墓标准高、配套全,又有专人看管,方便后人祭祀,这是祭祀账。这“六笔账” 是做群众工作的基础,算好、算透了,对群众来说就是明白账、放心账。为此我们印制了《致全县人民一封公开信》,发到了家家户户。
公墓建设是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实际上,2017年5月10日启动改革时,全县建成的公墓也就四五处,其中大多还是收取费用的,有的从建成后就一直闲置。改革当天,这几处公墓就全部免费了,但仅靠这几处公墓是远远满足不了改革的需要。为此,县里组织了民政、土地、林业、规划、财政等部门和乡镇一起,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10个村共用一处公墓的原则,规划了110处公墓。公墓的选址要做到“三符合”:符合村庄发展规划,符合全县公墓布局总体规划,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原则上不占用基本农田。公墓建设要严格按照山东省11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全省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和标准,单穴0.5平方米,双穴0.8平方米,每亩建设双穴墓不少于200套,墓碑全部采用卧碑,墓穴间距不超过0.6米,墓前通道要硬化,宽度不超过1米。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墓建设开始了。在随后的50天时间里,我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先后召开了5次现场会,在各处公墓建设工地来回穿梭。7月1日,全县110处高标准公墓建成并投入使用。共建设墓穴近10万个,基本满足了全县10年的殡葬需求。同时,公墓还专门设置了树葬区、花坛葬区。公墓的每一个墓穴都有编号,逝者进公墓都是按照去世的先后顺序入驻,不能随意挑选位置。公墓按照“园林化”的要求来建设,也带动了植树造林和荒山绿化。县民政局还成立了副科级的公墓管理中心,对全县公墓的建设使用情况进行即时记录,实现了公墓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信息化。
公墓建成了,引导逝者进公墓是个关键问题。起初由于全县大的气候没有形成,群众是有抵触心理的,毕竟改革是对几千年殡葬习俗和传统习惯的挑战,群众的弯一时很难转过来。群众也有顾虑,自己家的亲人去世进公墓了,以后别人去世不进公墓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基层的干部可谓是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受了不少难为。有的三番五次到逝者家里做其亲人的工作,有的还帮着逝者家人操持丧事,有的工作做通后还随着逝者亲属到墓地鞠躬献花。我在大会上讲,如果个别户大家实在是做不下来工作,可以把任务交给我,我亲自登门去做。这样一讲,既表明了县里抓改革的决心,无形中也给基层的同志添加了压力。虽然4年来还没有出现让我亲自登门做群众工作的情况,但据我了解,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入户做工作的情况还是不少的。
殡葬改革回避不了殡仪馆这个重要环节,针对公众反映有关殡仪馆方面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此,我们把殡仪馆由过去的自收自支单位改成了财政拨款的全额事业单位。殡仪馆干部职工的工资和运营费用由县财政兜底保障,我们还提出,殡仪馆干部职工的工资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殡仪馆自身要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这样一来,既回归了殡仪馆的公益性,又打消了殡仪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县里投资300多万元对4个低档火化炉进行了升级改造,这样,殡仪馆的9座火化炉全部成了高标准的环保火化炉。我们还将全县的运尸车纳入统一管理,运尸费用每月底据实结算,所需资金由县财政于月底前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县民政局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电话,加强对运尸车主的监督,如运尸车主存在态度差、乱收费、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即取消运尸资格。
在殡葬改革中,村里红白理事会的作用不可低估。虽然当初成立红白理事会的初衷也是为了移风易俗,但实事求是地讲,过去很多村的红白理事会仅仅是帮助逝者家人操持丧事,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为此,县里要求各村重新组建红白理事会,成员素质要高、能力要强,特别是善于做群众工作。实践证明,在这场改革中,各村新组建的红白理事会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体现了相当高的正能量。
在改革中也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和花絮。改革前夕,我与一位在外创业的沂水老乡谈到了殡葬改革,他当即决定为全县所有公墓免费提供绿化苗木,仅此一项,就投入了七八百万元。县里一位政协副主席还把自己家的老墓地无偿提供给政府,为当地老百姓建公墓。县里有一位离休的正县级老干部,德高望重,多年前子女就为他打好了棺材,修好了墓穴,但是,去世前他让子女拆解了棺材,拆除了坟墓,带头进了公墓。市内邻县有一位企业家是省人大代表,来沂水县参加活动。他告诉我刚刚流转了3000亩地,准备建经营性公墓。我告诉他沂水县正在进行殡葬改革,所有的公墓都免费了。他豁然开朗,打消了建经营性公墓的念头。这位企业家回去以后思路就作了调整,把原本建墓地的土地改成发展高效农业了。2018年清明节前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到一贫困户家里采访,这家男主人刚刚因病去世,家里几乎一分钱没花就办完了丧事,女主人对记者说,感谢国家出台了这么好的政策。实际上,这个政策只是沂水县在实施改革中出台的政策,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但老百姓感谢的是国家。作为基层干部,为老百姓办点好事,老百姓把这笔账记在国家身上,我们感到很欣慰。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一些阻力和麻烦。刚开始的时候,有的乡镇工作简单化、机械化,给村里下指标,甚至还出现了截葬的行为,有的人还把有关的视频发到了微信里进行传播。县里及时纠正了这些错误的做法,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释和澄清。改革之初,有群众举报,有一位干部,深夜把去世的母亲埋进事先建好的坟墓。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也带了一个坏头。为此在一次全县大会上,我不点名地批评了这个干部,我说他是不忠不孝之人。所谓不忠,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带头执行党委政府的号召,顶风而上,忠在哪里?所谓不孝,一个人从懂事开始,父母就教育我们要服从党委政府的安排,要遵章守纪,父母的话都不听,孝从何来?虽然言过其词,但给所有的干部敲了警钟。
2018年7月1日,我们又在“全免费”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丧事礼仪改革,全面推行了“追思会”模式,居民去世后,在尊重其家属意愿的基础上召开简朴而又不失庄重的追思会,由村红白理事会组织,乡镇驻村干部主持,村支部书记致悼词、介绍生平、播放哀乐、鞠躬告别,既简化了丧事流程,节省了开支,并让逝者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还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干部的威信。现在有人去世了,第一个赶到家里的是党员干部,是红白理事会的人员,追思会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其实,早在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他说:“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据统计,自2018年7月以来,全县85%以上的逝者家庭自觉自愿采用追思会这种新的丧礼模式。对于过去提出的“厚养薄葬”,我们认为,“厚养”老人肯定没意见,但对于“薄葬”有的老人就不理解,生儿育女一辈子不容易,葬礼隆重一些并不过分,所以在改革中我们提出了“厚养俭葬”,提倡节俭办丧事,由“薄”到“俭”这一字之差,老人接受程度提高了不少。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完善,现在又演变为“厚养礼葬”,通过追思会的方式办葬礼,很受欢迎。
我们于2019年11月建设完成了全国第一家“移风易俗教育基地”,主要宣传殡葬历史文化、生命科学,展示沂水县殡葬改革推进脉络。“移风易俗教育基地”建成后免费向社会开放,并纳入党校党员干部培训和中小学生学习教育内容,定期组织他们到基地接受移风易俗教育。“移风易俗教育基地”已成为宣扬沂水殡葬改革成果,统一全县人民思想认识的重要阵地。2020年初,临沂市文化局根据我们改革中的一个真实案例,创作编排推出了全国首部以殡葬改革为主题的方言话剧《樱桃崮下》,已演出63场,其中晋京汇报演出2场。2021年又将话剧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了银幕,12月18日举行了试映式,即将在全国公映。礼葬文化、生命文化,在沂水县深入人心,形成了新风尚。
2020年初,县委县政府鉴于沂水殡葬改革机制基本成型、措施相对成熟,组织有关部门对各项制度规范进行梳理,几经研究修改,于4月4日正式发布《沂水县文明殡葬规程》,共10章46条,系统明确了殡、葬、祭各个环节的具体规范,标志着沂水殡葬改革全面步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为全县推进殡葬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南。2020年11月26日《沂水县文明殡葬规程》上升为山东省地方标准《文明殡葬工作指南》,2021年3月12日沂水县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国家级殡葬改革标准化试点。
群众是改革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任何事关群众利益的改革,如果不依靠群众,不让群众广泛参与,不让群众受益甚至侵犯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革就走不远,也不会成功。
沂水的殡葬改革能走到今天,最让我感动也是最值得感谢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民,他们淳朴善良,对党委政府开展的工作又是那样的支持和配合。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位平凡的老人,他叫李文新,是沂水县杨庄镇西山根村人,1942年2月出生,老人一生为人善良,和睦乡邻,备受全村人的尊敬。2017年5月10日也就是全县实施殡葬改革的第一天,老人在弥留之际,叮嘱子女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去世后把他的骨灰安葬在公益性公墓,子女遵从了老人意愿。这位老人为全村带了个好头,他也成为全县第一个进公墓安葬的逝者。
2019年7月中旬,我刚刚结束中央党校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回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回访殡葬改革逝者的家人,想听一听基层真实的声音,对殡葬改革的认识和评价。我让县民政局局长陪同并让他提供了近三个月以来全县去世的人员名单,我从中随机挑选了几位,让局长通知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在村口等着,而不告诉他们具体是什么事情。来到村口,我让他们带着,直接来到农户家里。第一位是83岁的老人,他的老伴去世时间不长,谈到殡葬改革,他久久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这个改革确实好,我们家几乎没花一分钱,真应该感谢党委政府!”在他家里,我还看到了一个人情礼簿,是他老伴去世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封的礼金,少则二三元,多则八九元,最多不超过10元。在另一家,老人60岁出头,老伴因癌症刚刚过世,他告诉我,老伴光治病就花了20多万元,如果没有殡葬改革,按过去的做法,又打棺,又修坟,家里肯定会雪上加霜。
薛峰(右一)在调研殡葬改革工作,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对他是最大的激励。
我们虽然在最基层工作,但在老百姓眼里,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国家,是我们的党,我们为老百姓办好事,老百姓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做到了这一点,曾经所有的付出和经受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这场改革中,各路媒体的鼎力支持至关重要。本来我们的想法是先干不说,但事与愿违,改革刚刚开始,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早在2017年5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对我们的改革进行了报道。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沂水都会成为众多媒体的焦点,难得的是,无论是党报党刊,还是其他媒体,对沂水的改革经验都给予了正面的报道和评价。几家权威媒体还以内参的形式上报到高层,力挺改革。公众的关注度也很高,纷纷通过微信、微博等形式,传播沂水的改革信息,绝大多数也都是正面的。2018年4月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让丧事不再难办”为题,综合报道了沂水县的殡葬改革。众多媒体的强烈呼吁和正面回应,使我们的改革有了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正如一位上级领导所说,党委政府出台一项新政,能够像沂水一样获得如此高的赞誉,是比较难得的。这也恰恰证实,殡葬改革是多么的受关注,人们要求改革的呼声是多么的高。
我要感谢我们这个团队,我们一路携手走来,再苦再累没有人抱怨,再难再险没有人退缩,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在这场改革中,没有人袖手旁观,没有人坐而论道,更没有人指手画脚,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毫无保留地付出。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沂水县一位在职的人大副主任,自始至终组织和参与了这场改革,2018年6月份不幸因病离世,也带头进了老家的公墓。籍贯是沂水的一位市级老领导,这几年一直在不同的场合呼吁和支持我们的改革,今年初因病去世后,按照他生前遗愿,家人把他安葬在了沂水老家的公墓,一切从简。
改革期间,也有人问过我,作为一名县委书记,要干的事情很多,为什么搞起了殡葬改革?
说实话,县委书记官不大,但作为一县的当家人,心系120万人的吃喝拉撒,要干的事情很多。大家都觉得,抓殡葬改革是民政部门的事情,充其量是党委政府分管同志的责任,这事怎么也轮不到县委书记身上。同时,无数次的事实表明,殡葬改革很艰难,有时会出力不讨好,甚至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很多人认为与其出现这样的结局,当初还不如不改。在县委书记这个位置上,平心而论,宁愿不改,也不能出事。这也是陈规陋习长期存在、殡葬改革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而我认为,县委书记抓殡葬改革是使命使然,面对殡葬之苦、殡葬之困,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无动于衷。县委书记统领一县全局,县里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漠然视之,当甩手掌柜;特别是对于难度大、风险高、不放心的工作,县委书记必须敢于担当,身体力行,单纯靠发号施令遥控指挥是不行的,工作是要出大问题的。这几年,我多次亲自到棺材铺、墓地、殡仪馆这些地方,就是为了掌握详实的数据,为决策提供参考。我也多次到基层、到群众家里去,就是为了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对改革的真实反应和评判。事关殡葬改革方面的会议和活动,只要时间允许我都要亲自参加,就是让大家知道,殡葬改革在我心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几年来,面对殡葬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绩我没有自满,面对困难和挫折我没有退缩,矢志不渝坚韧笃行,就是向大家传递这样的信号:我们的殡葬改革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殡葬改革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光鲜的背后,是太多的付出和难以承受的压力。我刚到沂水县任职伊始就提出殡葬改革,家人为我担忧过,有的同志也为我捏了一把汗,有的同志还对我做了善意的提醒。殡葬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县委书记能改变得了吗?万一改革失败了,砸了锅,以后的工作怎么开展?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为我好。
2021年年初,我的一位亲戚去世,他在邻县居住,是建国前的老党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渡江作战,享年94岁。本来我和妻子都应该参加老人的丧礼,因为县里正开人代会,我抽不出时间,就让妻子一个人参加。妻子后来告诉我丧礼的有关情况,老人去世当天,镇上就派了两名工作人员来到家里,对老人的亲属说:“你们是薛峰的亲戚,薛峰在沂水县搞的殡葬改革,我们都要推广,你们家要带个头,去世的老人要第一个进公墓。”办理丧事期间,这两人始终在逝者家中,不让请吹鼓手,不让大操大办,不让披麻戴孝,不让使用大棺材。下葬的时候,深处悲痛之中的家人,又拿着铁锨,到村里指定的地方,挖了一个一平方米左右的墓穴,把骨灰盒放了进去。妻子还埋怨我:“这就是你搞的改革吗?不让请吹鼓手,不让大操大办,不让披麻戴孝,不让使用大棺材这些大家都能理解,但墓穴还要自己去挖,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吧?”我听后哭笑不得地说:“我们沂水县老百姓去世后,不光是镇上的机关干部,村干部也要第一时间到逝者家里去,他们去,不是监督人家办丧事的,而是去安抚逝者亲属的,是送黑纱白花的,是张罗着召开追思会的。至于墓穴,是事先统一修好的。我这里还有几本《沂水县文明殡葬规程》,你和其他亲戚有时间看一看。”妻子听我这么一解释,才消除了误会。镇上的两名同志实际上对我们的改革并不了解。
整个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质疑和非议,有人认为我们是在炒作、在作秀,也有人认为我们的改革很可能昙花一现不会长久,更有甚者还认为我们的改革很可能是一场闹剧。对于这些,我不做过多的辩解,我们要用事实来证明:殡改,我们是认真的。我们是实实在在的进行改革,而不是搞花拳绣腿,哗众取宠。
不久前,有人反映我们的殡葬改革是在搞形象工程,为此我还接到了有关部门的问询。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我从没有考虑过个人的得失,也没有想从改革中去谋取名利,只是想在县委书记的位置上,能够不辱使命,为群众做点事情而已。如果说这场改革是形象工程,我认为,我们是在维护党委政府和国家的形象,我们是在维护党员干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我真的希望这样的形象工程越多越好。
四年多来,我也先后接到了上百次电话,大多是咨询性质的,但其中有的也很不友好,有的还在电话中进行恐吓和谩骂。我猜测,恐吓和谩骂我的人很可能就是长期以来靠殡葬业发财的人,我们的改革侵犯了他们的利益,甚至砸了他们的饭碗。我没有和这些人计较,我常常用但丁的一句名言安慰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面对所有的一切,其实很多都是在我预料之中的。我没有害怕,没有后悔,更没有放弃,我自始至终相信,我们的改革是深入人心的,我们走的路是对的,我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民政部和山东省政府先后派出调研组到沂水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改革给予高度肯定。2017年8月30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召开的全国殡葬改革座谈会上,民政部安排我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改革的经验,我是唯一参会的县委书记。2018年4月4日,山东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视频会议,会上播放了沂水殡葬改革专题片,我也做了典型发言,会议要求在全省推广沂水的做法。沂水殡葬改革经验也写入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又把沂水殡改经验作为全省20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进行全面推广。2019年6月5日,沂水的殡葬改革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之一。上级党委政府的刊物也在第一时间刊发了沂水的改革。2018年4月4日,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以《山东沂水算好“民生账”,实施基本殡葬服务全免费改革》为题,介绍了沂水的殡葬改革。2019年4月3日和9月4日,全市殡葬改革现场会、全省殡葬改革推进会议相继在沂水县召开。同年11月27~29日,在沂水县召开了全国殡葬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座谈会,这是沂水县建国以来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的会议,会议全面展示了沂水县殡葬改革成果,与会同志对沂水县的改革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2021年5月24~25日,由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指导,山东省民政厅、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山东沂水“惠民礼葬”改革专家研讨会在沂水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围绕沂水县创新实施的殡葬改革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理论探讨、价值提炼。2021年12月,《山东沂水“惠民礼葬”改革专家研讨会成果汇编》正式出版发行。
2021年5月24~26日,“惠民礼葬”改革专家研讨会在沂水县召开。
2020年2月26日,时任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对沂水县的殡葬改革作出批示,认为沂水县殡葬改革路子对、措施实、效果好,于国于民有利,要求组织力量研究,总结沂水的好经验,向全国推广。2021年4月18日,李纪恒来到沂水就殡葬改革进行实地调研。5月13日,民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学习推广山东省沂水县“惠民礼葬”改革经验做法的通知》。自改革以来,全国先后有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90多个地方来到沂水考察学习殡葬改革工作,我也应邀到省内外作改革经验介绍30余场次。
截至2022年1月18日,改革以来所有新去世人员100%火化进入公墓安葬,全县共有41045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另外,400多名沂水籍在外地工作的老乡去世后,也回到了沂水公墓安葬,墓穴是县里免费提供的。因土地征收和流转,有些老坟需要迁移,过去迁坟是老百姓不愿意、政府很头疼的事情,改革以后,公墓提供现成而又免费的墓穴,做老百姓的工作就容易了许多,这几年全县累计往公墓迁坟7000余座。龙家圈街道后马荒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村东是一片安放了370多座坟头的老坟地。2019年春节后,县里决定对这个村进行拆迁改造。不到两天时间,老坟头全部迁完,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四年多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上坟引起的山林大火,祭祀时节的空气质量也有了明显好转。随着改革的深入,惠民礼葬新风尚日益形成,新事新办蔚然成风:佩戴黑纱、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鞠躬代替了磕头,献花代替了烧纸,念读祭文代替了嘈杂的吹拉弹唱,小墓穴代替了大坟头……这几年的清明节,我还专门安排乡镇和民政部门为到公墓祭祀的人免费提供鲜花。清明节当天,我都会专程来到位于县城郊区的东跋山公墓,我发现,每一个墓碑上都工工整整地摆放着一束鲜花,俨然成了一道风景线。
回首四年多来走过的殡改之路,我们用心血和汗水凝结成了宝贵的殡改精神,那就是:敢为人先,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众志成城。这种精神如果运用到别的工作上,我认为,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实践证明,沂水县通过搞殡葬改革,干部得到了锻炼,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村风民风得到了净化,人心思稳人心思上已成大势。通过改革激发的热情和士气,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开展。在这几年的全市历次综合考核中,沂水县均处于第一方阵。在全市每年设立的单项工作评比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作位列全市第一名。在2019年度全省移风易俗满意度民意调查中,沂水县名列全省137个县(市、区)第一名。2019年和2020年,沂水县连续荣获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称号,全省仅有5个县(市)获得这样的殊荣。沂水县委班子也先后被省委评为“全省攻坚克难先进集体”和“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我本人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攻坚克难奖”。殡葬改革也成了沂水县一张靓丽的名片。
2020年5月10日,也就是殡葬改革3周年之际,我们又将移风易俗改革延伸到婚俗领域,在全县实施了“喜事新办”婚俗改革,解决了婚俗陈规陋习和因婚致贫返贫问题,形成了与殡葬改革的良好互动,2021年9月被民政部列为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沂水县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承担殡葬和婚俗两项国家级试点的县。
当然,改革走到今天,我们也有一些担心和顾虑。一是虽然我们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但这是初步的、暂时的,阶段性的,是靠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推动的,作为一级党委政府,不可能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殡葬改革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注意力和推动力稍有弱化,就可能出现反弹。二是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可复制、可推广。如果我们的改革模式得不到推广,难免有人会提出质疑,是改革出了问题,还是这项改革本身就不具备推广的价值?三是沂水县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其他地方特别是周边地区没有改或者没有改到位,有些群众可能会受外地的影响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这些担心和顾虑绝不是杞人忧天。我不止一次地告诫我的同行者,我们身后的门已经关闭,回不去了。将来即使有一个县在坚守,那就是沂水。但我们深知,殡葬改革任重道远,我们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有可能遇到一些困难甚至挫折,还要不断地在时间中打磨和实践里推敲。如果我们的路子是完全可行的,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地方能够像沂水县一样实行惠民礼葬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们改革的价值。正如公车改革一样,其实在国家公车改革之前,全国很多地方也尝试过改革,但几乎都没有坚持下来。为什么?很大的原因就是大气候没有形成,现在全国都改了,大家也就适应了。我们的殡葬改革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盼望着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那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总结提炼我们的改革的精髓,我用三句话进行了概括:全民惠葬、厚养礼葬、逝有所安。
我们的改革是全民性的、普惠性的,也是彻底性的,惠及的是全体沂水公民,此谓之全民惠葬;改革中我们提倡和弘扬孝悌文化,要把孝尽在老人生前,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去世后,丧礼要节俭、要文明、要庄重,此谓之厚养礼葬;改革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让每个去世的人都能有个安身之处,此谓之逝有所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我认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七个所”的基础上,还会加上“逝有所安”,生老病死是人之常理,任何人也回避不了,前“七个所”解决“生老病”的问题,而我们的改革就解决了“死”的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人生完整的闭环。今天,我也可以自信地说,在沂水县,不论生前是领导干部、企业老板,还是普通群众,不论生前曾经富有还是贫穷,去世以后,待遇是一样的:火化炉是一样的,骨灰盒是一样的,墓穴是一样的,墓碑也是一样的。
我们实行的全民惠葬改革,表面上看,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但这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政治账,算来算去这都是一笔很划算的经济账、民心账。省了老百姓的钱,节约了土地和木材,减少了安全隐患,降低大气污染。从沂水县的改革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可能是改革的最大赢家。沂水是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县,也是省定贫困县,财政状况并不是很好,从人口和财力来看,很多地方搞殡葬改革的优势比我们明显得多。实践证明,殡葬改革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改、会不会改、敢不敢改的问题。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我曾经的一位老领导,调到了省内其他市担任市委主要领导,他听说我们搞了殡葬改革,曾经专门安排该市民政局局长一行来沂水考察,回去后局长向他汇报,说沂水的改革学不来,花钱太多。后来我到省委党校学习,恰好这位老领导也在党校学习,他又问起我们的殡葬改革,我向他作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算这“六笔账”,这位领导恍然大悟。学习结束后,他再次安排专人来沂水考察。后来,这个市的殡葬改革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
当前,很多国人深受殡葬之困,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殡葬方面的陈规陋习得到了彻底根除,殡葬难、殡葬贵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真正实现了“逝有所安”,这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呢?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创新史、奋斗史。40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敢闯敢试的改革者。正是他们,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程。我们常说,改革永远在路上,但并不是说,凡事都要天天改,改来改去,似乎不改就是因循守旧,不改就是没能力没水平。有的改革,要么有改革之名而无改革之实,要么就是纯粹为改革而改革。最后搞得不伦不类,面目全非。有的改革不但没有创造出成功的路子还把原来好的东西改丢了,有的改革坚持不下来很快又回到了过去,甚至还不如过去。这样的改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这是瞎折腾。通过40多年来的实践和摸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和完善的制度,这些宝贵的财富都是通过付出很多代价和成本换来的,这些东西就是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巩固和发展。
我不是民政人,这几年竟迷恋上了殡葬改革,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我已离开了县委书记这个岗位,也离开了沂水,但在沂水5年多的工作时间里,我是充实的,也是无悔的。我十分留恋沂水这个地方,也经常忆起这场改革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在基层工作27年的时间里,我认为干的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就是发起和组织实施了这场殡葬改革。将来无论我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会为殡葬改革呼吁,因为,我知道这项改革成功来之不易,我知道民心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