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甜,闵 瑰,徐日颖
1.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 337000;2.南昌医学院
人文关怀式的护理服务是现代医学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强调对人和生命的尊重,让病人感受到关爱与情感支持[1]。培养具有较高人文关怀品质的护理人才是时代赋予护理教育的任务。但目前中国护生关怀能力水平整体较低[2]。作为人文护理教育的一种新兴教学方式,叙事护理教育通过创新的学习体验,使用病人的故事使护生对病人产生共情[3]。目前,国内外大多研究将叙事护理教育主要用于成人护理,将其应用于儿科护理的报道较少[4]。本研究将叙事教育结合实践教学运用于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探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护生人文关怀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2020 年9 月—2021 年4 月,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某高职院校2019 级2 个高职护理班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处于大学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手机能安装学习通教学平台,手机能上网;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有叙事教学学习经历;其他年级或专业的护生;正在参加其他教学研究或研究期间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者。最终两组各39 人,两组护生性别、年龄、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政治面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高中文理分科情况、报考本专业志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基线资料比较
1.2 教学方法 儿科护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前5 周,之后护生进入临床实习,总学时数为68 个课时,其中40 个为理论课时,28 个为实训课时。上课教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都相同。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护生的儿科护理理论和实训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利用学习通建立线上教学资源有利于护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提交作业、相互讨论、复习等,线下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讨论等传统教学方法,不使用叙事教育教学法以及叙事体验相关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1.2.2 试验组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取叙事教育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开展儿科护理人文关怀教育。试验组将叙事教育全面渗入护生的儿科护理课堂、校内活动、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
1.2.2.1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建立叙事护理教育资源库,内容包括各类艺术叙事作品和实践访谈故事。艺术作品如电影、电视、绘画、小说及纪录片等共100 多个。电影如《心灵点滴》《亲爱的医生》《遗愿清单》《入殓师》等;传记有《佛罗伦斯·南丁格尔传》《阿图医生》等;纪录片《人间世1》《人间世2》等;书籍有《妞妞:一个父亲的礼记》《病患的意义》《叙事医学——医患故事70 例》等;绘画作品有爱德华蒙克的《病室里的死亡》、毕加索的《科学与仁爱》等;摄影作品《秃鹫和小女孩》等。实践访谈故事是与临床护士、病人或家属的访谈视频或录音。将叙事作品资源库视频、图片、文字或作品清单上传学习通,供护生在课前、课后自主学习。
1.2.2.2 课中实施 理论课堂上教师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欣赏绘画或摄影作品,以及观看电影纪录片片段等,增加护生对疾病的感受。实训课堂采用护生书写脚本、情景演绎、角色扮演等创设类似真实护理情境进行实训练习。演绎脚本参考艺术作品或访谈故事。每月邀请临床护理工作者来课堂讲座1 次,主要讲述临床经历事件。临床护理工作者包括援外护士、抗疫英雄、南丁格尔获奖者等。
1.2.2.3 课后实践 每月带护生进入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见习1 次,通过教师、护生跟病人进行直接对话,了解病人的亲身经历。定期开展专业性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SOS 儿童村,开展走进农村或社区的“三下乡”、儿童体检和儿童保健知识宣教等的志愿者服务等。
1.2.2.4 课后活动 每周举行1 次叙事护理学习分享小组讨论会,讨论内容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近期获得的叙事护理故事。每月进行1 次讨论会有关的人文主题的朗诵会、辩论会或话剧表演。朗诵会主题主要为赞美护士如“天使之心”“天使的脚步”“天使的微笑”等的诗歌;辩论赛题目有如“在中国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医务工作者是否应该如实将病情告诉癌症患儿”等。话剧表演有“新生儿科里的护士妈妈”“儿科护士日记”“儿科急诊室”“山河无恙”等。
1.2.2.5 课后反思 每周布置1 次叙事作业,要求护生书写1 篇反思日记,将自己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感触到的关怀事件进行叙述、抒发感想,上传学习通平台,教师进行点评。
1.3 评价指标
1.3.1 人文关怀意识 采用关怀特征量表(Caring Attributes Scale,CAS)对护生关怀意识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尊重他人需求、表达积极或消极情绪、相信他人的潜能、维持长期关系等体现关怀特征的意识及行为[5]。目前,CAS 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改变三级护理或以护患关系为核心的一系列护理措施对护士人文关怀特质的影响[6]。我国学者李薇[7]经过咨询专家对该量表进行了本土化修订,量表共有18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依次赋值1~5 分,均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人文关怀意识更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0,KMO 值为0.959,信效度较高。
1.3.2 人文关怀能力 采用美国护理学家Nkongho编制的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来评价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目前,CAI 已成为测评人文关怀能力的权威量表[8]。该量表经许娟等[9]翻译并修订为汉化版使用。该量表共37 个条目,分3个维度,即理解(14 个条目,检测对关怀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勇气(13 个条目,检测耐性和韧性)和耐心(10 个条目,检测主动关心自己、他人以及处理未知情况的能力)。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7 级评分制,从“完全反对”到“非常赞同”分别赋值1~7 分,其中13 个条目采用反向评分,其他条目为正向计分。该量表在评价人文关怀能力测量中被广泛使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 数 为0.751,KMO 值 为0.876,信 效 度较高。
1.4 质量控制
1.4.1 叙事教育内容选择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以及聆听临床护士和病人及家属的亲身经历,将相关书籍、摄影作品、影视作品、日记以及等纳入与儿科护理课程内容相关的叙事题材库。课题组成员定期对叙事题材库的资源质量进行讨论,再通过咨询叙事护理专家来审定和修改,保证课堂内叙事题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1.4.2 课题组定期研讨 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保证各种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顺利开展。为避免沾染问题,课堂上利用学习通对两组护生进行点到、提问等,防止出现串班学习等问题。
1.4.3 控制问卷质量 问卷发放前,研究者仔细斟酌每个问题,保证问题的科学性和易懂性。采用问卷星进行调查,收集护生资料,限制每个IP 仅允许答题1次。调查前采用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采取自愿、匿名、保密和知情同意原则,告知其答案无对错,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问卷及时回收,剔除不合格的问卷。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生人文关怀意识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人文关怀意识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护生人文关怀意识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t 值P人数39 39干预前65.87±14.16 65.92±11.97−0.017>0.05干预后74.59±9.91 69.59±11.69 2.037<0.05 t 值−2.039−1.369 P<0.05>0.05
2.2 两组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时间干预前人数39 39干预后组别试验组对照组t 值P试验组对照组t 值P 39 39理解63.15±11.86 61.95±8.78 0.510 0.612 71.31±11.21 63.90±8.80 4.114<0.01勇气54.64±9.05 55.51±8.50−1.547 0.126 61.95±10.37 56.44±11.87 2.089 0.045耐心50.49±10.36 52.08±7.23−0.748 0.457 58.38±7.98 50.62±9.29 3.962<0.01总分168.28±20.43 172.46±18.22−0.954 0.343 187.64±21.09 169.15±15.72 4.390<0.01
3.1 叙事教育结合实践教学可有效改善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培养护生人文关怀意识是指在教育中培养护生具有人文关怀自觉性的思维、素养和能动性[10]。叙事教育将思维作为一种实践,揭示了思维是知识和理论应用在实践中具有意义的必要条件[11]。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叙事教育结合实践教学能明显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干预后试验组人文关怀意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护生在“我能够尊重他人的需要”“我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我能仔细倾听并诚然接受反馈”等条目中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这与Yang 等[12]的研究结果相似。究其原因,叙事教育中艺术作品对生命灵动感的捕捉、现实中医学故事的影视或文学作品、护患交流实践等叙事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道德感。借助一系列的叙事素材,呈现或创造了真实情境帮助护生加深对关怀的理解和体验,增强同理心,从而促进人文关怀素养的提升[13]。叙事教育结合实践教学的护理教学改革强化了护生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培育了人文精神和信念。有护生在看完《人间世2》后内心受到深深触动,她在反思中说道:“医学的目的除了救治病人,更应该减轻或消除痛苦,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不是疾病而是冷漠的自己”。通过叙事教育,用心聆听,有效地接收病人透露的信息,护生丰富了对疾病、死亡、病人精神心理等问题的细腻观察和深层思考。
3.2 叙事教育结合实践教学可有效改善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干预后试验组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总分、理解、勇气、耐心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叙事教育结合实践教学能明显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这与周旭等[14]研究中主张的叙事教育采用各种方式创造护生临床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其同理心、护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的结果相似。传统教学法关注内容,而叙事教学法则更关注意义、意义制造和重要性[15]。叙事教育克服了传统人文教育理论教学单纯知识灌输的不足,实现了由传授知识向培养道德观念的转变。合格的护理实践需要对护理的背景、病人的健康和疾病经历有积极的理解和持久的思考[11]。通过讲述疾病故事和阅读,护生可以更多地了解生病的整体现象,感知病人的主体经历和情况,并确定关键的心理社会问题。研究建议将护生对关怀的反思、他们在关怀中的经历和障碍作为护理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策略[16]。关注疾病的叙事和反思过程有助于发展叙事倾听和叙事理解的能力,从而构建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视角[17]。同时,叙事教育激发了护生的参与意识,实现了师生互动。通过情景模拟、故事分享等授课方式大大提高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护生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锻炼护生的综合能力,并根据专业特点加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专业实践课程或临床见习、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试验组定期开展人文主题活动,将人文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护生的日常生活,从教室延伸到整个社会。例如开展英雄榜样讲座,培养护生的使命和责任感;组织校园周边或社区志愿者活动,培养护生的奉献精神;参观医院、社区街道诊所等卫生机构,了解社会对护生人文关怀意识的要求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得护生深切地感受到医学道德、医患沟通技能的重要,从而提高护生对关怀的认知和理解,鼓励护生主动关心他人,在实践中感知关怀的意义,激发护生的内在品质并外化于实践,在护理实践中践行人文关怀行为,促进护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人文关怀素养。
叙事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叙事教育结合实践教学能在儿科护理学教育中有效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为满足护理人员全面发展的需求,护理教育中应多开展叙事教育结合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