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刺绣产业发展策略探究

2022-04-29 08:55罗明华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桃源刺绣文化遗产

陈 蕾,罗明华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桃源位于湖南常德西部,是进出湘西的门户,河汊纵横,山地阻隔,域内生活着多个民族,发展出多样的文化形态。桃源历史悠久,自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已建县,境内有战国采菱城、东汉古战场、周家岗大溪文化等160 多处文化古迹,文化积淀丰厚并且各具特色。在桃源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桃源刺绣以它独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丰富广泛的题材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而被誉为“湘绣之母”。

1 桃源刺绣的审美文化特质

1.1 形象特征

桃源刺绣通过放大部分细节,夸张轮廓线等随意夸张变形手法,在“似与不似”之中虚构想象之物,比如虎狮结合、凤鸟一体、狮猴相连等,创造出一大批本土文化形象。它们以身体肥美、形态温和的样态呈现,充满生活气息。以凶猛有力的狮虎熊为原型进行艺术创造,据考证是因为沅江自古是交通要塞、军事重地,历来有官军驻扎,于是形成了汉族守卫士兵与当地土族通婚传统,桃源刺绣因而多表现勇武精神[1],反映出当地人民对和平丰裕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将这些形象命名为瑞兽。桃源刺绣“绿角紫兽戏牡丹”如图1 所示。

图1 桃源刺绣“绿角紫兽戏牡丹”

1.2 艺术趣味

桃源刺绣既有民间的恣肆拙朴,又有文人的精巧雅致。据调查,桃源刺绣有一个完整的画工群体,他们多是男性,专门给绣娘画底稿。画工既有民间工匠,也有一些身份独立的画稿师,他们读书识字,艺术修养较高,因而经典的桃源刺绣作品典雅大气。余斌霞认为,桃源历来为富庶之地,自古文风洗练。博古题材的出现,以及绣品中融入的如松竹梅菊等一些反映文人雅致情怀的纹样元素,是桃源刺绣文人气息的表现[2]。

桃源刺绣的色彩配置在乡风之中也体现出文人趣味。比如有人曾对“魏韜擒貘”题材绣品用色进行分析,指出一些绣品喜欢用桃红、天蓝、紫色等颜色交叉搭配,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设色自由,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而一些民国时期的绣品色彩淡雅,纹样色彩俗雅共存,反映了桃源刺绣从民间“自作自用”向“自作商用”功能的演变[3]。这种同一题材有不同趣味表达的情况,反映出刺绣艺术在当时各阶层中的影响力,说明刺绣在当地人们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 桃源刺绣产业发展现状

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桃源刺绣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2015 年,桃源刺绣入选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桃源县政府联合当地的企业家先后在郑家驿、漳江镇成立了桃源刺绣传承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以展示桃源刺绣,也可以培养桃源刺绣人才。从2015—2017 年3 年时间,基地共培训了两千多名学员,学员一部分进入负责传承保护的文化企业,另一部分进入市场文化公司。但在调研中也发现,桃源刺绣产业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

2.1 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才率低

一方面,刺绣技术性强,艺术修养要求较高,培训周期长,难以立即见到经济效益,甚至有些完成了培训的绣女,仅能胜任一些较基础的工作,收入难有保障。

另一方面,刺绣技艺具有特殊性,要求绣女具有沉稳精细的个性品格,有一些人难以坚持,就会中途动摇,半途而废。

2.2 企业创新度不够,生存艰难

桃源县有一些以桃源刺绣为经营对象的文化传播公司,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一类是通过展示走旅游项目开发的路子;另一类是产品设计销售。从市场来看,公司普遍存在着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比如桃源县明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0 多人从业的公司,公司年产值约1200 万元,年利润达300 多万元,但这样一个公司,没有专门的研发团队,主持、设计及制作这一块全部由作为桃源刺绣传承人的罗明华一人承担,无法实现专业化设计,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批量生产难,产品价格高

刺绣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一方面大量的、专业的、熟练的劳动力缺乏;另一方面整体从业人员较少,导致批量产出较难,产品的成本较高,市场过于小众,最终影响产品的推广。

2.4 桃源刺绣产业扩展能力较差

当前刺绣产品仍然是采用一条单纯的用布绣花生产成绣片的传统思维模式,与其他工艺生产没有融合,刺绣企业产品单一,形式单调,产值很难有大的突破,企业也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 桃源刺绣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策略与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成为“遗产”,根本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综合体即生活需求链和相关生产链等出现危机[4],即一条与工艺生产方式环环相扣的链条出现断裂,比如刺绣中的消费需求、绣线生产、绣娘生活方式转变、画工缺乏等等。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要着眼于生活需要,从特质综合体出发,通过创造生活功用链、生活休闲链、审美消费链、教育认知链、主体利益链等[5],使之回到生活之中,实现再生活化。

也就是说,桃源刺绣必须扎根桃源,在原生地获得滋养,使之参与到乡村的振兴之中,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021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挖掘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6]。这与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目标高度一致,即是要求各乡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核心,实现文化建设特色化,以特色促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地活下去,而不是“捧”起来养下去。据此,桃源刺绣产业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走产业发展之路。

3.1 政府引导,做好统筹规划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县域面积4441.22 平方千米,共27 个乡镇,其中,街道办2 个、民族乡2 个(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自然乡2 个、自然镇21 个。这是基本情况,政府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家底,为刺绣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依据。到底怎么布局,在哪儿布局,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桃源刺绣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础;第二,当前桃源刺绣从业人数以及今后意愿;第三,人口状况及男女比例;第四,耕地的多少及土地肥瘠考虑;第五,当前已有或可能发展的乡村产业情况;第六,在外务工人员的性质种类;第七,当地民众发展意愿。

政府要在地方专家团队和企业参与的情况下,至少做好这七个方面的调研,然后结合桃源刺绣产业发展特殊和发展需要,从空间上确立发展点。

3.2 企业主导,建立新的刺绣产业生产合作机构

现有非物质文化产业,如桃源木雕、桃源刺绣等,大多是政府提供场地,企业家租赁场地,集中在县城中生产,传承人或者生产工人成为企业员工,致使企业生产成本高、负担重,这种文化工艺性质的产业,很难在城市中健康地发展起来。因为刺绣等手工艺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区别是生产资料的现实性、生产力的技艺性和生产工具的简单性,没有必要像一般企业那样进行集中生产,分散性生产的方式更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特点,同时也可以让桃源刺绣生产再回到生活中,变成普通民众工作劳动之余的一种生活方式。

具体方法是由政府提供资金,企业免费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然后在乡村设立技术服务站,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将桃源刺绣手工艺者联合起来,统一分配工作任务,让他们在家庭中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进行生产。这种办法相对桃源县而言,有相当好的前期基础,既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又丰富乡村村民生活。目前桃源刺绣产业在周围的这些乡村中已经建立了三个点,观音寺乡约有120 人,郑家驿镇约有150 人,漳江镇约有90 人,公司要以此为据点,通过技术服务、产品买断等手段,将这些人组织到生产中来。

3.3 校企合作,强化设计创新能力

桃源刺绣产业属于微利的中小产业,无法建立创新设计部和进行专门的产品开发研究,但要学会利用地方资源,与地方高校进行合作。距离桃源县城不到50 千米的常德市有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应用科技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并且这两所高校都有设计学院,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借助高校人才优势,加强刺绣产品的研发创新。为了实现有效合作,地方政府要了解高校的评价机制,要以政府的免试与企业一道做好高校合作的联络人和当家人,比如政府采用课题招标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推动高校与企业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

3.4 建设文化城市,培育消费市场

桃源刺绣、桃源木雕等是桃源县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政府要在外围做好“服务员”,从各方面刺激市场,培育消费,以消费推动生产。首先,在城市建设当中,要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元素,打造特色文化城市,比如在城市路灯设计、广场规划、标志物等中融入桃源刺绣元素,用以打造“刺绣之乡”美名;其次,在城市交往中,要以名片、电视、信函、会展等为载体,想方设法使这些公共资源庄重典雅地参与到地方文化传播之中;最后,要通过节日、民俗、旅游项目、开发、音乐、舞蹈等项目,发挥地方文化特色。

事实上,这些方式也是利用地方文化特色对一个区域特色生活的再造,就像方李莉所说的:“当代中国的手工艺复兴,就有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次新的文艺复兴,看起来是在复古,实际上却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而且这一全新文化的创造是从手工艺重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哲学观念开始的。”[7]说明消费观念决定着生产,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费观念,正是桃源刺绣文化产业的活力所在。当然,消费观念的推动还在于产品的美感和功能性的驱使。总而言之,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一定意义上来说,桃源刺绣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才是该项产业关键。

4 结语

针对桃源刺绣产业发展现状,可以采取“四位一体”的措施策略,将之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政府做好引路人、设计师,虽然不干预企业事务,但要把握大局,为企业做好服务,为乡村产业布好局、定好调;企业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政府帮助下布局乡村,建构散点式乡村生产网络;另一方面要建立合作机构,辐射到一家一户。企业和高校进行校企合作,以高校为创意设计主体,发展桃源刺绣创意设计能力,提升产业面向市场的开发能力,最后要培养乡村带头人,做好示范榜样,稳固乡村产业。这样一来,桃源刺绣回归生活,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振兴乡村发家致富的好手艺,从而将传承与生产、艺术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桃源刺绣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清新唯美的刺绣
Tough Nut to Crack
桃源何处 桃源绘画与隐逸精神
《王维桃源行》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田园松阳 宜尼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