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明,叶 玲,丁天翠,邱丽玲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充满活力是国家综合实力与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社会环境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应试教育倾向的长期存在以及独生子女增多所带来的青少年教育环境变化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受到挤压,青少年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呈下滑态势,中小学生的软(力量差)、硬(柔韧差)、笨(感统失调)、晕(前庭器官锻炼少导致平衡力差)、胖(体脂多)、慢(速度差)、虚(耐力差)、弱(抗病力差)等现象日益严重。对此,党和国家予以高度警惕和重视。1985年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健委、国家民委、科技部和财政部等共组织了8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2000年开始,由国家体育总局协调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共组织5次国民体质监测[1-3];2015、2018、2021年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进行3次体育与健康抽样测试。上述不同部门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对象的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发展尚不平衡,视力不良检出率、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持续增加。虽然,近年来在国家不断重视体育和学生体质提升的大环境与大形势下,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与数据出现转好与上升势头,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且继续呈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等三大问题更加突出[1-5]。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虽然有向好趋势,但依然不容乐观,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学生体质依然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
为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党和国家多次下达文件强调督导。自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7号文件》)[6]以来,各有关学校体育的国家文件均对学生体质提升予以强调和指示;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若干意见》(简称《53号文件》)[7],将学生体质提升定位为“学校体育主线”;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简称《27号文件》)[8],将“增强学生体质”列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充分反映了国家把“增强学生体质”列为学校体育重中之重的改革任务。
党和国家在积极促进学生体质增强的同时,基层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也在为学生体质提升付出努力,但大面积大幅度提升学生体质的局面还尚未出现。究其原因,提升学生体质工作的不精准是其症结所在。
党和国家虽然非常重视学生体质提升,但在国家层面仍然缺乏连贯一致、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整体目标设计(见表1)。相比较,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健康中国》)[9]中提出的目标较为清晰明确。
表1 近年有关学校体育重要文件中“增强学生体质”目标表述Table 1 Objective statement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Physical Fitness” in important documents of schoolphysical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7号文件》中,“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的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准确,难以成为工作目标;国务院《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简称《体育强国》)[11]提出“到2020年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到2035年,青少年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的“身体素养”并非常用正规概念,而“健康状况”也非准确的操作性概念,实难成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体质提升工作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中共中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新时代学校体育》)[12],提出“到2022年,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中的“综合素养”及“身体素质与综合素养的明显提升”指向性不够明确与具体。由此可见,国家文件在提出学生体质目标方面尚缺乏精确概念和一以贯之的顶层设计。学校体育界熟知的《53文件》和《27号文件》没有设定“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缺乏精准、明确的整体目标设计。倒是《健康中国》这一非直接针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的文件中提出了最为清晰的学生体质提升目标,即“到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健康中国》提出,“到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目标任务,这是一个有明确时间点(2030年)、有权威衡量指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优秀率)、有可量化达成度(25%以上)的清晰完整的目标,这个目标第一次使学生体质大幅度大面积提升的要求变得清晰具体。如果根据当前全国中小学校的学生达标优秀率在5%~10%,按全国1亿7 000万中小学生计算,让15%~20%的学生达到优秀率来计算,那么将有2 500~3 400万中小学生的体质达到优秀,量化的数据可以代表学生体质大幅度大面积提升的目标预期。
国家层面印发的有关学校体育文件显示,大幅度大面积增强学生体质尚缺乏实现途径与方法部署,途径和方法基本停留在加强现有学校体育常规工作,几乎没有专门强化学生体质的实施措施和推进工程(见表2)。
表2 近年有关学校体育重要文件中“增强学生体质”实现途径方法表述Table 2 Statement of implementation ways and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PhysicalFitness” in important documents of school physical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分析文件发现,国家对增强学生体质途径方法的思路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行政评价。几个国家文件都强调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考核体系,连续体质下降的地区和学校不得评优评奖,希望强有力的行政评价能提高各级领导对学生体质的重视。(2)注重升学体育考试。各个文件都重视通过升学体育考试加强学校体育并提升学生体质。(3)注重体育时间保障。上述文件几乎均对锻炼时间的保障提出要求。本文认为,虽然措施有效,但途径不够直接。行政评价固然有力,但并不意味着就会出现科学的促进方法和良好的效果;锻炼时间固然重要,但有了时间,也未必有锻炼的质量;中考体育固然可以提高锻炼的积极性,但仅是体育中考的标尺,并不能完全解决全学段的体育锻炼问题,也不能解决学生体质提升的科学方法问题。
国家提高学生体质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计划”实现。《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共同提到于2017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由七部委联合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13](见表3)。
表3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共同提及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内容分析Table 3 Content analysis of “Youth Sports Activity Promotion Plan” mentioned by “Healthy China” and “Sports Power” in common
经过对该计划内容的分析发现,其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学生体质的策略与方法面临如下问题:(1)途径与方法囿于体育系统范围的工作,如传统项目学校的强化、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场地的建设与开放、体育指导员教练员队伍建设等,与教育系统的工作联系不紧密;(2)工作与基层学校的体育工作有距离,工作以校外学生自主体育活动为主,与作为学生增强学生体质主战场的校内体育关联很小;(3)途径虽均与增强学生体质有某种关系,但大多是间接性和周边性的促进工作,如开展青少年体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对青少年的体育文化教育、青少年健身研究与普及以及强化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等。据此,本文判断,作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重要支撑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也难以成为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学生体质的有力途径与方法。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及前身《劳卫制》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都是激励和评价学生体育锻炼的国家体育制度,但这一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学生体育制度却在当前情境面临如下问题。(1)《标准》激励性减弱。《劳卫制》及其后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建国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的青少年体育制度,是依托证书、班级评比、班主任要求唤起广大学生积极体育锻炼的体育制度,现已逐渐失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激励性。(2)《标准》可信度减弱。虽《标准》和《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同样都是“自评”的性质,但前者更逐渐陷入“学校自测上报数据,然后由上级评价”的逻辑困局。(3)《标准》精细度减弱。由于《标准》具有国标性质,因此,必须适应全国测试情况,测试指标的广度受到限制。《劳卫制》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面向学生个人的,项目有较大选择性,而随着《标准》“对地区和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意义越来越强,其指标的“全国适性”更显重要,于是测试项目越来越简单集约,测量的精细度也随之下降,典型的是在诸多年龄段都缺乏上肢力量指标。(4)《标准》问题性减弱。当前,中国青少年既面临“传统体质健康问题”,也面临“非传统体质健康问题”,如感统失调、体成分、骨密度、平衡力、灵敏度、脊柱侧弯等问题,但目前《标准》缺乏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新问题的测试指标。(5)《标准》主体性减弱。当下《标准》越发变成评价政府和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业绩所用,而作为锻炼主体的学生反而淡出主角,甚至许多学生连自己成绩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说班主任和辅导员了。(6)《标准》功能性减弱。以往各个体育制度均注重对学生形态、机能、素质或运动能力的“综合评价”,但单项成绩比综合成绩更能发现学生的体质短板和锻炼需求,由于《标准》逐渐偏离“学生主体”,而“地区和学校达标的总分”更受关注,使《标准》发现和解决学生体质问题的功能开始衰减。
综上所述,脱胎于《劳卫制》,经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化与发展的《标准》,在新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与完善。
所谓基层工作的“三不精准”是指学生体质提升工作中的测量测试不精准、体质状况分析不精准、学生体质干预工作的不精准[14]。
(1)学生体质测量测试不精准,主要包括由于多方面原因测量测试不准确;上报数据不准确;测试项目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体质问题。
(2)学生体质测量分析不精准,主要包括对学生群体体质状况分析不精准,如缺乏对“边界人群”,即在及格线、良好线、优秀线周围的“准及格”“准不及格”“准良好”和“准优秀”群体的分析与分类;缺乏对学生个体体质状况的分析,如身体素质主短板、次短板以及整体素质状况的分析与分类;缺乏向“学生体质促进工作攸关方”,即作为“工作攸关方”“责任攸关方”和“获益攸关方”的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传递信息的不全、不畅及不精确等问题。
(3)学生体质干预工作不精准,主要包括学生体质干预的整体思路不明确;整体性体质干预的内容方法手段的缺乏与粗放;学生体质的个体干预内容、平台、家校共育的工作不完备等。
由于“三不精准”的缺陷,使得多年来学生体质提升工作效果欠佳。因此,要实现中国学生体质大面积大幅度提升,必须克服体质提升“三不精准”的现象(见表4)。
表4 “三不精准”之实践表现与形成原因分析Table 4 Practicalperformance and cause analysis of “Three-No Precise”
通过对北京市、甘肃兰州市、湖南长沙市等区域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实验校的调研了解到,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三不精准”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价均是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量方面不同程度存在前文提到的相关问题,分析停留在对全校总体情况的简单统计,没有对年级、班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分析,没有针对学生个人体质数据的个性化分析及对学生体质薄弱项、次弱项、敏感期等提升的个性化运动处方。调研发现,工作过程中,经过有效实施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工作,学校学生体质达标优秀率呈现不同幅度的提升,大部分提升幅度在10%左右,提升幅度最大的达到30%以上。由此可见,学生体质提升工作由“三不精准”转变为“三精准”后,提前达到《健康中国》对学生体质达标优秀率的要求。
实现学生体质的精准测量,首先要弥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测量工具、指标及方式方面的不足,完善策略与方法有以下4个方面[15]:(1)探索多种第三方测试机制与方法,形成“专家顶层设计、第三方专业单位测量、第四方统计上报、上级复核并评价”测量工作新体系;(2)促进各“攸关方”及时分享信息以强化对数据真实性的监督,将原来只有校长掌握的信息扩展到年级主任和班主任层面,促进各利益攸关方参与到锻炼督促工作中;(3)建立“国家统一测试+区域特色测试”的“双轨制”指标体系,使各地测试更能发现当地问题;(4)针对学生的感统失调、脊柱侧弯、骨发展、体成分等问题增加健康类指标,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测量全面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形成更全面、更能反映学生健康深层次问题的“健康性体适能类指标”,构建全新的“传统体能类指标+健康性体适能类”指标体系。
实现学生体质的精准分析,推进更具针对性、工作性和警示性的数据分析新体系,其策略和方法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加大达标数据分析警示性,设立“达标总分红色和黄色预警”“单项达标红色和黄色预警”“班级预警”“年级预警”“年龄预警”等各类预警信息,加大分析的警示作用;(2)提高达标数据分析的细致性,增加“各分项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率分析”以细致分析各项情况,增加“各年级体质”“各班体质”“学生个人体质”“学生个人与班级、年级”等各类比例数据的雷达图,使学生了解自己与班级、年级体质情况的对比;(3)提高达标数据分析分层性,根据“雷达图”区分“全面发展型”“全面欠缺型”“全面薄弱型”“单短板型”“双短板型”“极不均衡型”等,为精准干预做好准备;(4)通过筛选出“界限边际人群”“最佳发展人群”“关键发展人群”等,加强数据分析的指导性以促进干预工作的重点性和精准性;(5)增加达标数据分析公知性,形成面向校长、面向学生和家长、面向班主任和体育教师、面向年级主任等各类型、各层次《学生体质分析表》,促进各“攸关方”了解情况,形成齐抓共管局面;(6)通过使用对有速度、耐力、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存在薄弱环节学生的雷达图分析,提高体质分析针对性。
要实现对学生体质的精准干预,必须实现学生体质干预工作的平台化、责任落实、个性化、实效性、共管性的新机制,即建立基于网络化和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信息平台;优化负主体责任的体质干预的学校主战场;建立因材施教体质干预的服务平台;建立具有丰富内容和实效方法的资源库;建立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干预新机制;创设将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科学营养、充足睡眠、身心安全等相结合、相促进的全方位学生体质干预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到25%以上,这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硬性要求和最清晰量化评价标准,是大面积(全国青少年学生)、大幅度(优秀率上升至25%)最明确的目标任务。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学生体质提升工作要有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必须克服当前各级教育行政和基层学校对增强学生体质目标不明确缺乏共识、提升学生体质途径方法低效乏力、评价标准部分失效以及提升工作不精准的障碍,创建新的体质提升理论和方法。本文认为,学生体质提升工作有必要借鉴“精准扶贫”的思想与方法,开展学生体质提升的精准测量、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新工作。“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按“三精准”理论与方法,在北京、甘肃、湖南等地开展2~3年的实验工作并创建相关分析、激励督促与评价平台和部门锻炼指导内容,结果表明,实验校学生体质提升效果显著,达标优秀率大幅度提升。努力构建全新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有关做法和经验将在后续研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