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挡针技术对指骨伸肌腱止点损伤伴撕脱骨折患者手指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2-04-29 07:03:20常景辉王伟付妍君潘露杨玉强
医药与保健 2022年4期
关键词:止点指骨克氏

常景辉,王伟,付妍君,潘露,杨玉强

(1.南阳市骨科医院 显微手外二科,河南 南阳 473000;2.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手指撕脱性骨折大多集中在韧带以及肌腱的附着点,患者可以感觉到明显肿胀、疼痛或伴有相应的肌腱支点疼痛伴有相应症状,表现为早期的近侧指间关节功能障碍。撕脱性骨折主要骨折块较小,早期部分患者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肌腱撕脱性骨折,同样伴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侧副韧带的撕脱性骨折,表现为关节的不稳定性,侧方应力试验明显阳性。患者可以明显感觉比被测手指幅度更大。撕脱骨折早期,如果没有明显移位可以采取支具或小夹板固定,以达到固定骨折端。骨折块移位较大,行相关的手术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传统手术指征包括骨折块超过关节面的50%,并伴有指间关节半脱位。但是由于患者要求的不断提高,手术治疗已成为基本的治疗方法。与锚钉修复伸指肌腱止点的手术方法相比,克氏针阻挡技术较为简单有效,其可以闭合复位骨折,经皮穿针固定,具有微创、费用低廉等优点。但是传统的方法中阻挡针为单根克氏针,控制骨块旋转的能力欠佳。此外,撕脱骨块多为三角形,骨块的尖部很难通过单根克氏针阻挡并维持。指骨伸肌腱止点损伤伴撕脱骨折多因重物撞击或其他外力损伤导致,是临床常见的手部较严重的外科损伤,因肌腱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患者常出现手指关节背伸、屈曲不能,疼痛明显,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造成手指及关节畸形、手部功能退化等严重并发症,需要患者积极重视其及时治疗,并需要相关人员积极探索治疗指骨伸肌腱止点损伤伴撕脱骨折的有效新方案。外科手术是此类患者临床主要治疗方法,阻挡针技术又称克氏阻挡针技术,是治疗伸肌腱止点损伤的外科新方案,本研究即探讨阻挡针技术对指骨伸肌腱止点损伤伴撕脱骨折患者手指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阳市骨科医院进行治疗的135 例指骨伸肌腱止点损伤伴撕脱骨折的患者纳入研究。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72 例)与对照组(63 例)。研究组男性43 例,女性29 例;年龄18~56 岁,平均(36.73±6.42)岁;病程1~9 d,平均(3.91±2.07)d;其中左手37 例,右手35 例。对照组男性38 例,女性25 例;年龄18~57 岁,平均(37.29±7.02)岁;病程1~10 d,平均(4.08±2.42)d;其中左手34 例,右手29 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纳入标准:(1)两组患者均为指骨伸肌腱止点损伤的诊断标准并伴随伴撕脱骨折,经影像学检查后结果支持诊断,符合外科手术治疗指征;(2)患者均自愿纳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患者依从度较高;(3)患者均为受伤2 周内进行手术且病例信息完整。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官、脏腑病变或合并其他影响手术结果的疾病;(2)在术后回访中信息丢失或未按时进行复诊及功能评定者;(3)患者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或配合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抽出钢丝固定治疗方案:1% 盐酸利多卡因指根部浸润麻醉,患肢外展于手托板上,充分显露末梢开放伤口,反复用3% 双氧水、生理盐水、碘伏冲洗伤口3 遍,彻底清创。患指指根用橡皮筋环扎止血,取手指背侧远段指间关节“H”形切口,清理骨折端血凝块及纤维组织,进一步复位患者的骨块,通过穿入手针进一步固定手指末节,采用钢丝抽出法加强骨块的固定。

研究组采用阻挡针技术治疗方案:术前消毒、麻醉、清理创口方案同对照组。屈曲远指间关节,插入1 枚直径为1.0 mm 的克氏针,沿中节指骨纵轴穿入中节指骨作为阻挡针,向远端牵拉远节指骨,逐渐伸直;透视下复位,通过远指间关节固定于伸直位。旋转移位骨块,进一步将患者骨折块固定于远节指骨,辅助针穿过骨块,撬拨复位,将此针推进,从而防止骨块术后旋转移位。

1.3 观察指标

(1)手指功能:在治疗3月后进行复查回访,采用Dargan 功能评定法评定两组患者手指功能恢复情况,测量近指间关节、远指间关节伸直受限角度并计算其总和,进一步测量患者的手指屈曲位时的距离。功能优:患者的伸指0°;功能良:患者的伸指欠伸≤15°,屈指指端达掌横纹;功能尚可:伸指欠伸16~45°,屈指指端距掌横纹≤2 cm;功能差:患者的伸指受限>45°,屈指指患者的端距掌横纹>2 cm。功能评定为优、良属于优良率范围。

(2)生存质量:分别在治疗前后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100 量表)评价患者生存质量,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生活现况、自理能力等6大领域的24 个方面,共100 项问题。分数越高则生存质量越好。

(3)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治疗后进行回访记录3~6个月,平均(3.42±1.68)个月,定期进行复查,包括针道或创口感染、手指感觉障碍、关节疼痛、手指及指甲畸形。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Dargan 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比较

研究组Dargan 功能评定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Dargan 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WHOQOL-100 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WHOQOL-100 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研究组WHOQOL-100 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WHOQOL-100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手指撕脱骨折是指手指肌腱、韧带止点处的骨皮质片状的撕脱掉落,称之为撕脱性骨折。主要是暴力作用导致韧带、肌腱止点处的骨质断裂,产生骨片的掉落。这种骨折严重时容易导致关节不稳,或者是造成关节的运动功能障碍。比如韧带止点处的撕脱骨折会造成韧带的松弛,不利于保持关节的稳定性。肌腱止点处的撕脱骨折会造成肌腱的运动功能障碍,从而会导致手指关节产生伸直、屈曲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所以撕脱骨折虽然骨折片并不是很大,但是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是需要进行系统诊疗。如果症状并不严重,采取系统的制动固定4~6 周。如果造成严重的关节部分和运动功能障碍,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阻挡针技术作为较先进的手指外科治疗技术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话题,部分研究将阻挡针结合钢丝固定法将其变为改良交叉克氏针治疗法,将原有的单纯钢丝使用克氏针进行矫正加固,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即探讨阻挡针技术对指骨伸肌腱止点损伤伴撕脱骨折患者手指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使用阻挡针技术治疗方案与抽出钢丝固定治疗方案,使用Dargan 功能评定标准评价对比两组患者手指功能,分别在治疗前后使用WHOQOL-100 量表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研究指出,将传统技术进行改良,利用阻挡针技术两枚阻挡克氏针来控制撕脱骨块的移位和旋转。首先以1 枚19 G 注射器针头对撕脱骨块进行初步复位,并确定克氏针的最佳置入点,置入一枚0.9 mm 阻挡克氏针,然后过伸远节指骨,对撕脱骨块进行复位,然后在撕脱骨块移位的方向置入另一枚0.9 mm 克氏针,2 枚克氏针的间距以能够阻挡撕脱骨块为宜,不要太大,过伸远节指骨进行复位,确认骨折复位良好,经关节置入1 枚0.9 mm 克氏针固定远节指间关节。研究结果发现,采用阻挡针技术治疗方案的研究组治疗后Dargan 功能评定优良率高于采用抽出钢丝固定治疗方案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WHOQOL-100 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究其原因,可能为阻挡针技术手术创口较抽出钢丝固定治疗方案的“H”形切口更小,需自皮外插入克氏针矫正固定损伤及骨折部位,能促进患者手术后的手指功能恢复,减少因手指功能缺失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更小的伤口术后感染的可能性相应减少,相比钢丝、锚钉等方法,皮肤坏死发生率相对较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使用抽出钢丝固定治疗方案的患者。但阻挡针技术治疗术后需积极配合外固定,加强恢复期的手指功能锻炼,对患者的手术预后效果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阻挡针技术用于指骨伸肌腱止点损伤伴撕脱骨折患者可以改善治疗后的手指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较于传统抽出钢丝固定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本研究部分观察指标缺失,且纳入研究的病例数量较少,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证明结论。

猜你喜欢
止点指骨克氏
钢丝横穿末节指骨法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锚钉结合编织缝合法在伸肌腱止点损伤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末节指骨骨折
骨锚钉重建指伸肌腱止点的疗效分析
指伸肌腱止点重建新方法修复锤状指畸形
AO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基底掌侧骨折伴关节脱位
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闭合复位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
克氏针张力牵引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克氏针悬吊法在急性伸肌腱Ⅰ区损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