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菲
一天早晨,清脆的敲门声响起,一位实习生走进我的办公室。“老师好,我想申请中午回学校吃饭,等下午孩子们起床时再来幼儿园。”我工作20多年来接待过无数实习生,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是她身体状况不佳,还是她在饮食方面有特殊禁忌?询问之下,她解释道:“因为我不太吃得惯幼儿园的饭菜,想回到学校食堂吃,饭后还可以休息一会儿……”我明白了,这位实习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申请,是因为她认为中午时间无关紧要,自己离开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实习生和年轻教师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才是重要的,而像吃饭、睡觉这样的生活环节与幼儿的发展关系不大,交给保育老师去负责就行了。这种“重教学、轻生活”的现象说明这些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一日生活皆课程”。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含饮食、睡眠、如厕、盥洗、户外游戏、区域活动、教学活动、收拾整理活动等内容,从作息的角度看,可视为幼儿在园生活所有环节的总和;从活动的角度看,可视为幼儿源于自身成长需要而开展的一切活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都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一日生活中的有益经验就是幼儿园课程,正所谓“一日生活皆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要“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幼儿园教师需要关注和研究幼儿的生活,而非简单地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幼儿。实习生和年轻教师对幼儿园生活环节价值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这正是园所管理者要关注和重视的。于是,我们开展了系列研讨活动,希望借助观察、分析和讨论,促使实习生和年轻教师发现生活环节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助推其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
一、围绕幼儿园生活环节开展研讨活动
我们请实习生们每周重点观察一个生活环节,并由此开展研讨,希望借此引领他们自主发现生活环节的意义和价值。
1.从午餐环节入手,发现午餐时发生的有意义的师幼互动
既然实习生认为午餐环节无关紧要,那么我们就从该环节入手开启研讨活动。我给实习生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他们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持续观察所在班级幼儿的午餐情况,关注该环节中幼儿出现的各种状况以及班级教师的教育行为,并及时记录下来,在周五下午进行交流。实习生们根据自己所在班级幼儿的年龄段,自然组成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小组,到了周五,他们分别进行了汇报和交流。
小班组汇报
王同学:目前小班孩子面临的主要还是入园适应问题。我们班有一部分孩子吃饭需要老师喂,但是我发现,我们班的老师不会很机械地对待,她们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是:“有困难没有关系,老师会帮助你,但是你要告诉老师,你哪里有困难,你想要老师怎么帮你。”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很管用,孩子慢慢地就不哭了,还会对老师说:“老师,你少给我一点菜。”“老师,我想你喂我吃一半,我自己吃一半。”……老师用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孩子慢慢地学习自己吃饭,还引导孩子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为后续的自主进餐做好了准备。
张同学:我发现我们班的保育老师做到了对班里所有孩子的饭量心中有数,会根据孩子的饭量盛饭,这说明保育老师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地盛饭也是“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的体现。
中班组汇报
刘同学:在午餐之前,我们班的老师会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营造轻松的进餐氛围。良好的进餐环境能增进孩子的食欲,让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用餐。老师还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图标,比如“一勺排骨、两勺青菜”,引导孩子们在自主取餐时控制好量以及合理地进行荤素搭配。整个午餐环节,孩子都吃得很香,而且秩序井然。
丁同学:每个孩子吃饭的速度不一样,我看到我们班的老师并没有在孩子吃得慢时去催促他,而是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去鼓励孩子……我觉得这就是因材施教。
吴同学:幼儿园给孩子们提供的碗都不大,每天来添饭的孩子都很多,我觉得这里也是蕴含了教育理念的。老师先给孩子盛一小碗,这样孩子不仅非常有信心吃完这一碗,还会再去添一碗,孩子的食欲也增强了。我觉得这是老师做得特别好的地方。
大班组汇报
李同学:我们想谈谈自己特别有感触的两点。其一是值日生制度。有的值日生负责发碗筷,有的值日生负责餐后整理,还有的值日生负责扫地。值日生就像班级的小主人,显现出为同伴服务、为班级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其二,我园的每个老师在午餐时都是和孩子坐在一起吃饭的。一开始我们有些不理解,因为在别的幼儿园,我们看到老师是和孩子分开就餐的,孩子在班里吃,老師轮流去食堂吃。慢慢地,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和孩子同桌吃饭的意义。老师和孩子一起吃,老师就发挥了榜样作用,而且能够及时观察孩子的用餐情况,如果发现什么问题就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我们还发现,许多孩子会主动邀请老师坐在他们小组的桌前吃饭,这也是让我们很感动的地方。
因为有了近距离的持续观察,实习生们发现了许多原来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价值的教育行为。这也让这些实习生们更加了解幼儿,更加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无须说教,这样的交流已经让实习生们有了巨大的收获。
我在交流的最后提出两个问题与实习生们共同讨论:第一,你们觉得,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教师是否需要和幼儿一起吃饭?对此,实习生们认为,教师和幼儿一起吃饭可以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而且教师能通过言传身教提升幼儿的生活能力。第二,到了中大班,为什么幼儿会主动邀请教师坐到自己小组的桌前吃饭?对此,实习生们说,这就体现了班级里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的师幼关系。
2.进一步观察午睡环节,发现午睡护理中的教育智慧
有了第一次关于午餐环节的研讨经验,我又给实习生们布置任务:再用一周时间围绕午睡环节中幼儿的行为和教师的护理、指导进行观察,并于周五下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前一天需提交书面观察记录。在第二次研讨时,我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纸和笔,请大家在组内先简单交流一下各人的观察记录,在此基础上说说“你们认为午睡环节教师的指导要点是什么”,将其整理出来写在纸上,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我们希望借助这次讨论引导实习生们进一步运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理念来解读午睡环节的教育重点。在小组介绍时,这些实习生给自己的小组起了特别的名字,如“吉祥物”组、“小猪佩奇”组、“大眼睛”组,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对午睡环节的研讨交流概述
“吉祥物”组觉得午睡环节中教师的护理是很重要的。他们梳理出的午睡环节护理要点包括:营造宁静舒适的午睡环境,适当地陪伴孩子并运用语言和动作给予安抚,起床时的叫醒方式应灵活多样,使用高低床要注意安全,对容易尿床的孩子要特别关注,等等。
“小猪佩奇”组分别从午睡前、午睡中和睡醒之后三个部分来谈。午睡前,教师要组织一些能使孩子情绪平静下来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午睡氛围,比如轻轻地走,把窗帘拉上,还要提醒孩子去上厕所,指导孩子脱衣服。教师会教孩子脱衣服、叠衣服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帮助孩子或替孩子完成。午睡中,如果发现孩子难以入睡、在床上玩,小班教师会陪伴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中大班教师则通常以轻轻提醒为主。教师还要排除安全隐患,为蹬掉被子的孩子重新盖好,等等。当孩子突然惊醒或哭闹时,教师会立刻给予安慰。孩子睡醒后,教师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教孩子方法,让孩子独立完成。孩子起床后,教师要帮助孩子整理服装,并检查床褥是否潮湿,以便及时发现孩子是否有尿床的情况。有时由于天气冷,孩子不愿意下床小便就容易尿床,而尿床后又不愿意告诉老师,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帮助。
最后是“大眼睛”组发言,他们针对小班孩子午睡中的哭闹和尿床现象,梳理出了教师的护理要点。对于孩子午睡时哭闹,教师的方法有陪伴和安慰、强化、注意转移、榜样示范等。而对于孩子午睡时尿床,教师首先是采取预防措施,如果尿床依然无法避免,教师有一系列措施:第一,请家长预先提供备用衣裤;第二,对于一些经常尿床的孩子,请家长准备尿垫,以免孩子尿湿床褥而影响午睡;第三,如果孩子尿床了,教师既要与孩子交流,安抚孩子的情绪,也要与家长交流,深入了解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次研讨中,实习生们的表现较第一次有了很大的进步,每个实习生的书面观察记录中都包含了问题、策略及思考。他们能够借助所观察到的孩子午睡时的现象积极思考什么是作为教师应有的教育理念和适宜的护理行为,他们能够很好地梳理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研讨给大家带来了收获与成长。
3.深入观察其他生活环节,感受专业的教师在小环节里体现出的大智慧
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应重视一日生活中的所有活动,而不仅仅是教学活动。因此,在前面对午餐和午睡环节进行研讨的基础上,我又让实习生们去关注一日生活中的其他环节,如吃点心、洗手、如厕、散步、离园等。在第三次研讨时,我们改变了前两次按年龄班分组的方式,新的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在不同年龄班实习的学生,也有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我们希望借此引发和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实习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感受专业的教师在每一个小环节里体现出的大智慧。
关于其他生活环节的研讨
关于吃点心环节的研讨。在吃点心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里,教师也是有很多思考和相应的策略的。一是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分配点心。比如,对于中午吃得较多的孩子,下午在保证基础量的同时可适当减少一些;对于中午吃得少的孩子,下午可酌情增加一些。二是组织孩子们自主吃点心。有的孩子先到区域去活动,之后再吃点心,这样既减少了孩子等待的时间,也培养了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三是教师会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孩子每种点心都吃,保证孩子营养均衡。四是教师会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来调整教育策略等。五是对多余点心的处理。多余的点心不是由教师分配的,而是交由孩子通过不同的办法去分配,这也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散步环节的研讨。虽然每天的散步只有20分钟左右,但其中有许多教育细节需要教师去考虑。比如,孩子们走楼梯的时候,教师站在队伍的中间段保护孩子们,提醒孩子们看着路、手扶好;出活动室后,两位教师配合默契,主班教师一直是面对着孩子倒退着走路的,配班教师走在队伍的最后,关注排在后面的孩子,真正做到了把孩子放在心中。在散步前,教师都提前计划好与孩子们一起去什么地方,有时是去观察园内植物,有时是去发现有变化的园内环境,一周五天,每天都不重样,而且有时还与班级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联系起来。
关于洗手、如厕环节的研讨。在洗手环节,教师运用儿歌、图片帮助孩子记住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对于卷袖子,小班孩子往往难以做好,所以一般都是教师帮助他们卷的,但是教师会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主动用语言寻求帮助。到了中班,孩子开始学习自己卷袖子了,教师让孩子自己先试着卷,然后再来帮助他们改进。大班的孩子已经基本学会卷袖子了,他们可以互相帮助。又如,冬天到了,衣服穿得多了,孩子上厕所时很容易将小便弄在身上,对此,教師在小班时就教孩子正确的小便姿势,在孩子不小心把小便弄到身上以后,教师及时帮助他们更换衣服以防着凉,还与孩子一同分析原因,是姿势不正确还是衣服没有拉到位等,逐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于离园环节的研讨。家长与孩子分别一天了,离园见到孩子时,孩子的穿戴、情绪等都是家长十分关注的,家长会据此猜测孩子当天在园是否愉快、健康等。离园时也是教师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一天的大致情况以及汇报家长所委托事项完成情况的时段。教师在离园准备工作中要做到“三看”,一看孩子的衣服整齐不整齐,小手、小脸干不干净,鞋带是否系好;二看孩子的精神面貌如何,情绪好不好;三看家长交代的事情完成了没有。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教师都及时与家长交流。离园环节的成功组织既为孩子在园一天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又为孩子第二天愉快来园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对新的一天充满期待,同时,也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信任感,使家园共育进入良性循环。
在第三次研讨中,实习生们由之前单一关注午餐或午睡环节,扩展到全面观察幼儿在园一日的各个生活环节。深入观察这些原本以为再平常不过的环节后,实习生们也从只关注教师对孩子身体上的护理,转而关注教师对孩子心灵的呵护,学会了透过平常的现象去发现幼儿教育的本质,丰富了对幼儿教育的体验,这些体验非常真实,是难以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我们欣喜地发现,当初那个提出不在幼儿园吃午饭的实习生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幼儿园的生活,在研讨时也积极地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获得了专业上的成长。
4.将对生活环节教育价值的研讨扩展到幼儿园的年轻教师群体中
虽然这一系列的研讨活动是由实习生的问题引发的,但我们发现不仅仅是实习生,园里的部分年轻教师也存在同样的认识误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贯彻落实,教师须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生活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理解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的真正含义。于是,我们也面向园内年轻教师群体开展了关于“生活环节中的教育价值”的大讨论,引发年轻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与观察,谈谈一日生活对于幼儿的成长意义是什么,对于教师的意义又是什么……
二、反思与收获
1.需坚持问题导向
幼儿园教研的核心目标是解决教师在日常保教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因此,教研工作必须摒弃形式主义、任务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幼儿园教科研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实践,发现问题,感知困难,聚焦重点,设计适宜的活动,确保每一次活动都指向解决现实的问题。本次系列研讨活动正是源于教师群体中出现的真问题,园教科研管理者敏锐地捕捉时机,让专业研讨精准、有效。
2.“疏”强于“堵”
当教师个体或群体出现问题时,幼儿园教科研管理者不是动用行政手段进行压制、教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布置和落实行政命令的过程,而是一个专业协商和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凝聚集体智慧的过程。本次系列研讨正是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研讨氛围,鼓励和引导教师一步一步通过观察、交流以及讨论,自己发现生活对于幼儿的价值,从而促进观念的转变。
3.重在行为的转变
对理念的认知与理解程度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契机,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很多教师能脱口而出,而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感受。教师要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善于观察和发现教育契机,善于思考和利用教育契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