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晓霞 陈国民
[摘 要]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内化劳动理念、提升劳动技能、体悟劳动价值都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校内劳动教育的层级化推进,家庭劳动教育的个性化实施,社会劳动教育拓展化提升,可以实现知与行合一、夯实劳动技能、促进能力提升等目的。
[关键词]劳动教育;三位一体;校本实施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2月,《2019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提到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首次把“劳”写进方针,提出“五育”并举,将大众的视线引向劳动教育新样态。基于此,本文从三个维度探讨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践路径。
一、校内劳动教育的层级化推进
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同样,学校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校内劳动教育是以学校为主要基地开展的劳动教育,以层级化和系列化为主要思想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设计和构造,在校内劳动教育中力求体现知行合一。[2]
(一)课堂为基:校内劳技教学“序列化”
以《劳动与技术》教学为劳动教育理论学习的主要阵地,根据学段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整合内容,形成序列。当前,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现实情况,通常是会和其他课程共用教学时间,这就倒逼教师对该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整合,以形成序列,既在劳动理论的学习中打通任脉,也在劳动任务的安排上打通督脉。课堂内要以简单材料为资源,以简单手工劳动为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体会劳动乐趣。或者以生活物品为资源,以生活的实际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掌握较为复杂的劳动技能,感悟劳动意义。
一是选材生活化,触手可及。纸张和绳子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常见物品。越是熟悉的材料,就越期待“变身”后的效果。在一系列的課堂教学中,学生逐渐了解了这些材料的特性和作用。二是教学层次化,作品进阶。对每一种材料的学习分为若干课时,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一定的层次性,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在作品的呈现上,也逐步进阶。在制作的过程中,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初步的劳动技能。三是技能综合化,贴合经验。随着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能力的提升,学习内容逐渐从手工类的简单劳动技能习得走向设计类的复杂劳动技能习得。从内容的选择上看还是继续贴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但与此同时,把技术水平视作设计的平台,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四是设计自主化,彰显个性。作品不再有统一的样式,而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喜好进行设计。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可带入更多的个人情感。通过自我设计并制作得到的作品形式多样,可看性强,彰显了不同学生独特的性格。
(二)班级为核:校内劳动教育“自主化”
班级是学生在校时最倍感亲切的场所,把劳动教育和班级管理相融合,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开展。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形成自主的班级事务管理模式,可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最大程度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一是把学生个体周边区域称之为“我的地盘”,由该学生本人进行包括卫生保洁、桌椅整理、书本摆放等日常管理工作。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自主管理权,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从课桌桌边的卫生,到课桌内整洁的物品摆放,无不折射出了孩子们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也体现了孩子们基本的劳动习惯和个人素养。管好自己的“地盘”一天,也许很容易,但是要每一天都能管好自己的“地盘”,没有一点自制力和克制力恐怕是做不到的。在这一天一天流淌过去的日子里,让孩子的好行为得到日复一日的训练,最终养成好习惯。二是自制班级岗位责任表,培养劳动服务意识。班级事务林林总总,每位学生认领一项班级常规事务,分工到人包干到底。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模式建立了良好的自主管理氛围,也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培养了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班级自制的岗位责任表,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在班级里的一份工作。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在享受他人劳动的同时,自己也要付出劳动。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可是主人翁精神不是靠喊出来的,只有分担班级事务才会建立起对班级的责任意识。岗位责任表的张贴,让所有人都能知道什么事找什么人,从而也就不会随意对待了。
(三)德育为拓:校内劳动教育“主题化”
校内劳动教育还可以在学校的德育活动平台上推进,在德育活动的设计中找准劳动教育的契合点,以主题形式加以呈现,既丰富了学校的德育活动,也充分发挥实效,培养了学生劳动能力。
一是劳动项目的主动开发——“爱家行动”。学校就是我的家,爱家不仅仅说在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爱家行动”关爱的是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了环境的保洁、散落物品的整理、生态园的维护等劳动教育内容。“我爱我家”责任清单,每一个班级都对应着学校的某一个场所,以此来共同维持校园的整洁。在爱家岗位表中,每一个处所都对应着一个班级。至于这个班级的学生去做哪些,怎么做,都可以自己选择。
二是劳动技术的精彩亮相——“我行我秀”。各年级以合适的劳动内容为主进行自我服务劳动竞赛,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秀出劳动技术,秀出自我风采。每一个学期,每个年级都会根据一项劳动任务开展自我服务劳动竞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增强自我服务劳动意识。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劳动技术能力,设计了每个学期所对应的自我服务劳动竞赛项目。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竞赛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多次练习,以达到在自我服务劳动竞赛时顺利符合要求。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特色化实施
“家庭教育中应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帮助孩子全面发展。”[3]家庭劳动教育是以家庭为主要基地开展劳动教育,以扎实有效为主要思想对劳动教育活动进行设计和构造,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力求夯实劳动技能。家庭劳动涉及方方面面,本课题研究中主要是指家务劳动,这是学生劳动能力提升最好的实践场所。
(一)家务劳动清单“层级化”
在当下的生活环境中,长辈的角色替代导致了很多孩子成为自理能力上的“巨婴”。失去劳动机会的孩子会慢慢走向怕苦怕累,过于计较个人得失等。因此,我们提出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以家务劳动涉及的能力要求为出发点,设计各年段家务劳动清单列表。
一是着眼能力指向——目标定位梯度渐进。家庭是培养孩子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最佳场所。我们可以设计一份家务劳动的清单,既可以作为学生能力的对照表,也可以为家庭劳动教育提供指南。在家务劳动清单的设计中,主要是着眼于能力指向。一般来说,低段儿童围绕个体开展简单的家务劳动,中段儿童则可以在个体的基础上拓展能力,而高学段儿童则可以在自理的基础上向自己的家庭提供服务。
二是家务劳动清单——四个领域层级推进。清单的制定让家长和学生对相应年龄段的孩子所能完成的家务劳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具有指导作用。从围绕个人开展的简单的家務劳动一直到自理基础上向家庭提供服务性的劳动,孩子的劳动能力显然是在变强。
(二)家务劳动作业“常态化”
一是记录常态化——变选修劳动为必修。对家务劳动的具体内容提出计划,要求每天在家务清单中自选劳动项目,并保证家务劳动时长。不管是平时,还是在假期,我们都鼓励家长对孩子的家务劳动表现进行记录。同时,在每个学期中,学校还会对学生执行家务劳动的情况进行家长问卷,从整个学校层面了解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整体情况。家长也都能公正客观地对此进行评价。学校根据获得的数据对下一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或形式及时调整。
二是要求标准化——向劳动任务要质量。对家务劳动的质量标准提出要求,以避免持有走过场的应付心态。因此在布置家务劳动的同时给予标准的指导,一方面,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参照,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在家务劳动的质量上和孩子达成共识。考虑到该实践活动并非蜻蜓点水,而是希望通过持续一段时间的重复训练达到劳动技能的熟练。因此在活动建议里我们都给出练习一周+规定时长,学生在每一天的家务劳动时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自我判断。
三是任务仪式化——给劳动项目加温度。有句话说,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鼓励学生用劳动的方式为自己的家人送上一份祝福,我们想收到祝福的人肯定会更加感动。有了温度的劳动,就变成了爱。梳理契合点,在特定的日子里,孩子们用自己的劳动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浓浓感情,这给家务劳动平添了一份温情。渐渐地,孩子会在内心认可这样的行为,甚至影响一生。
(三)家务劳动指导“亲子化”
孩子毕竟是孩子,在执行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此时在家务劳动的过程中结合家长的榜样示范,在劳动技能得到训练的同时也能够提升亲子关系。
一是我向长辈学着做——行为示范习技能。当学生第一次尝试家务劳动,很有可能因为经验的缺乏或者技巧的不熟练而产生失败的体验。这个时候,往往就需要家长对这些孩子进行指导,亲自讲解以及示范,并且陪同孩子一起进行实践。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的劳动以失败告终时,他的内心必然想弄清楚问题出在了哪里,应该怎么做才对。这个时候,家长的示范就起到了身教大于言教的作用。孩子会从模仿开始,逐渐摸到门道。孩子视长辈为榜样,就会有跟随和模仿的行为,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家务劳动串联起两代人或者三代人之间的关系,正向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是我和长辈一起做——热爱劳动好家风。对于一些过程复杂,难度较大或者独自难以完成的家务劳动,往往需要结合家庭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个过程除了完成劳动任务以外,也能提升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度,增强对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全家齐上阵,共同完成一项劳动,是很容易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的,家人之间的团结互助也能让彼此产生最大的合力。家庭成员对家庭的归属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对家庭是有积极作用的。看到自己产生的价值,感受到家庭成员对自己的认同,家庭成员之间仿佛就像被纽带一样联系在一起。爱劳动的家庭,家风正,正能量强大。
三、社会劳动教育的拓展化提升
“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新时代城市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引导劳动教育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4]以社区、第二课堂基地等为主要基地开展社会劳动教育,以多维、丰富为主要思想设计社会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
(一)拓宽思路:社会劳动内容“多维化”
劳动教育若想得到长效性发展,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积极协调,整合资源,搭建更加多维度的劳动实践平台,形成合力助推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是“我去村里做农活”——“成长性”劳动实践。学校长期以来联系第二课堂场所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既定的农事体验活动,伴随学生们走向成长。走进农村,对于这些城里的学生来说确实充满了好奇。学生们对于各种各样以前见都没有见过的农活儿,都表现得跃跃欲试。哪怕日头晒着,也默默坚持下来。在农村这片广阔舞台上,增长才干。在农村做社会劳动,干得都是相对于家务劳动来说更耗费体力的体力活,难免会有一些学生叫苦叫累。但是当他们看到自己亲手剥的笋,洗的菜,切的肉,淘的米变成了一桌美味时,那种幸福感溢于言表。
二是“扮靓街道小红车”——“公益性”劳动服务。社区联系学校,以日常公益工作为载体向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同学们用自己的劳动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公益性”劳动往往总的体量比较大,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也许每个人所付出的微不足道,可产生的合力却不容小觑。它让劳动者真切地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这对学生的为人处世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公益性”劳动服务一直深受师生的欢迎,自己尽己所能付出努力,却能惠及周围的人,这种心理体验是非常满足的。它让劳动变得更具有价值,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正向的帮助。
(二)整合资源:社会劳动价值“人文化”
社区对劳动教育有着很大的支持作用,相对于学校而言,社区有着更加真实和丰富的资源体系,能提供给同学们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5]
一是劳动观察——我是社区小主人。对社区硬件资源加以合理运用,为学生提供劳动观察平台,对社区管理的一些岗位进行直观体验,从而感受劳动背后的人文情怀。让学生亲眼瞧一瞧,百闻不如一见,虽然孩子们就生活在这个社区,但并不代表他们对社区的日常管理是了解的。参加了社区小主人活动,亲眼看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相信这些書本学不到的知识能走进同学们的内心。让学生亲自试一试,百见不如一试,观察之后上岗体验会将学生停留在脑海中的感觉再次刷新。
二是职业宣讲——认识三百六十行。人就是社区中最有效的软件资源,邀请辖区不同职业领域的业主给学生讲述工作中的故事。职业教育也是劳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家长就是一个最佳的职业宣讲团,家长的职业面向各个领域,在各自的工作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工作感受。在家长课堂中,让他们讲一讲自己的工作故事,也让孩子了解更多元的职业元素。学校借家长智慧,借家长开放日平台,请家长对孩子们做职业宣讲。通过职业宣讲,同学们对家长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他们来说,同学父亲、母亲的职业就仿佛给自己打开了一扇未知领域的大门。听着叔叔或者阿姨的介绍,不知道学生们会不会找到自己心生向往的职业。
(三)职业模拟:社会劳动体验“真实化”
职业体验是劳动教育里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职业体验环境,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对基本的职业加以了解。
一是“玩转DO 都城”——仿真情境玩中学。DO都城作为杭州市知名的职业体验类教育场馆,内设有多种职业体验,学生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在模拟情境中参与工作,感受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生存法则,为职业发展奠定认知基础。高度仿真的职业模拟游戏,让同学们在一种轻松的心态中了解了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操作要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可以换取相应时长的DO都币并用以DO都城内的消费,会让学生产生对于职业的积极体验。DO都城内设有的工作机构全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近乎全真的设置使得DO都城内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同学们在这里进行职业模拟,所得到的体验也是近乎真实的,这对他们的职业认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是“小鬼当家”——父母职业初体验。小鬼当家,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参与父母的职业体验,尝试家长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记录自己的体验过程,撰写体验感受。通过对父母工作的真实感受,以劳动体验为桥梁,打通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孩子也更容易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更加理解父母。通过对父母工作的体验,孩子会发自内心去拉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感念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情。也更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杨玉春.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J].中国教育学刊,2020(4):1-4,61.
[2]徐蓓娜.以校内外联动,营造劳动教育新生态[J].上海教育,2020(13):36-37.
[3]胡睿.在家庭教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19(1):107.
[4]易臻真,王洋.以社会实践承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使命——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劳动教育课程链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9,第38卷(10):30-35.
[5]张蕊.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三位一体见实效[J].中小学管理,2020(4):22-23.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