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凤 方顺 王玲玲 刘元琳
摘 要:近几年,教育部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工科院校的教师,需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思想,要在日常教学中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和针对性。本文以《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思路,恰当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沉浸式;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多个专业都设有《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该门课程是相关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大部分,具有课时量大、知识点多、理论和实践性强等诸多特点。学生在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理论和方法,能够对电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而能够实现对既定要求电路的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较紧的缘故,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力求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尽可能的掌握更加全面的理论知识。因此,很多教师忽视了《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作为本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忽视了课程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在培养学生严谨、专注、吃苦耐劳、不怕挫折、勇于挑战等优秀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把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自贸港建设蓝图等教育元素有效融入《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引领学生传承“琼崖革命”精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厚植家国情怀;引领学生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力量。
三、《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沉浸式”融入方式
(1)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教师是一切课程思政的源头,激发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動性是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首要环节。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教师只注重“授业”,而忽视了“传道”。很多教师把课程只定位在了传授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了其重要的思想育人功能,在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时,教师敷衍了事,消极对待。以上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教师教师意识形态落后,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只有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课程思政才有可能开花结果。因此,教师要深入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切实落实课程思政进课程、进课堂。
(2)专业课教师要吃透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应把握好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主次关系。课程思政是在教师在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尤其是专业的前沿知识后,再辅以恰当的思政教育。绝对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因为思政教育的融入,而减弱了专业教育的功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于自己的专业课的理解必须深入、透彻,只有这样,才能在其基础上深入挖掘相关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
(3)专业课教师要加大自身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对课程思政的深刻见解。相较于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很多工科类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限,导致其无法真正挖掘出课程所蕴含着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导向。因此要从学校层面和专业教师个人层面广泛开展马克思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及当地文化历史等相关方面的培训,确保每一名教师都能善于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够找准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效切入点,具备开展有效课程思政的能力。
(4)广泛推动各类实践教学,辅助课程思政效果。《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电路分析、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知识,知识面较宽,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如“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在各类比赛和项目中,用实际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强化感知和体验,在实践中磨练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
(5)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师要充分研究授课对象的特点和变化,如今的00后大学生,大多具有很鲜明的性格特征,喜欢探索追求新鲜事物。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的线下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例如借助“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工具展开丰富多彩的授课活动,有效保证课程融入思政后的教学效果。推动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使课程思政活起来。
四、《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案例
要想深化《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改革,离不开课程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加大备课力度,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深挖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思政元素的切入要适时、适当,要能自然融入所讲授的专业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要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学生的灵魂、启迪学生的思想,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意义。
为了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我们成立了该门课程的课题组,课题组的成员通过前期的集体备课,针对本课程的三大知识体系,梳理出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案例,力求做到沉浸式课程思政融入,现按照知识模块举例说明。
(1)在电路分析知识模块,我们在讲基尔霍夫定律的时候,通过理论讲解及实验验证,学生要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并理解该定律与电路中元件的性质无关,电路中个体元件电压、电流约束要先满足整体几何拓扑约束。在此基础上,将这个结论进一步升华,要引导学生意识到集体的利益是大于个体利益的,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之上。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与家之间的关系:没有国就没有家,每个人都应该以国为先。尤其是现在各地疫情频发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必须服从国家政策的要求,积极配合防疫要求,舍小家为大家。
(2)在模拟电子技术知识模块,我们在讲集成运放芯片的时候,向学生介绍半导体芯片技术的发展历程,通过讲述“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使学生了解半导体芯片发展在整个信息时代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在芯片领域所面临的现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掌握核心芯片技术的重要性,想要未来不被西方国家“卡脖子”,我们必须实现自己的“中国芯”。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实现自主创新意识。
(3)在数字电子技术知识模块,教师在讲解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时候,要向学生介绍每一种、门电路和器件的功能,并在此基礎上,教会学生设计实现任意逻辑功能的电路。在设计过程中,所有的组合、时许逻辑器件都具有各自鲜明的功能和特色,为了实现整体的电路功能,每一个器件都需要贡献自己那一部分力量,才能实现电路的正常运行。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分析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要有强烈的集体意识,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份子,要为了集体的荣誉,甘愿奉献自己的那一份光和热。
五、总结
自从课程思政这一思想提出以来,各高校教师都在不断探索如何能更好地做好课程思政实践。实践初期难免出现“生硬”现象,尤其是工科课程,为了思政而思政,教师讲的尴尬,学生接受的勉强。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深入介绍了《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方法,并对不同的知识模块下的课程思政融入案例做了举例分析。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教学反馈,《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思政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翠翠,王本有.“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20(8 ):125-127.
[2]陈新武,余本海,仓玉萍等.《电路分析》课程思政分析[J].智库时代,2020,(26 ):256-257.
[3]温靖,张启梁.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思政探索[J].科教导刊, 2022, (2):97-99.
[4]马草原,郭丰硕,杜潇丹等.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 2020,第38卷(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