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究

2022-04-29 22:05:37王雪娇
客联 2022年2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

王雪娇

摘 要:大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轻,经历尚浅,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而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于一些思想观念的辨识能力不够,容易遭受敌对势力的恶意挑拨,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高校作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流竞争的主战场,承载着教书育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统性的责任,面对当下意识形态竞争的诸多挑战,高校必须主动出击,坚持党的领导,抓牢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关键词:故事思维;意识形态教育;大學生工作

故事思维视域是将故事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研究视域中暂时解放出来,放在广阔社会生活范围,从人类认知事物的社会心理和伦理道德等角度,思考故事活动的一系列问题。高校作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流竞争的主战场,承载着教书育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统性的责任,面对当下意识形态竞争的诸多挑战,高校必须主动出击,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从深化思想认识;创新教育体系;加强校园建设;拓展教育平台等方面入手,抓牢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境外敌对势力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便利、高度自由性与开放性特点,使得互联网成为各国之间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不少国外反华势力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对我国青少年、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意识的意识形态渗透。这些国外势力借助自己在传播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优势地位,刻意捏造或扭曲事实,传输反动乱言论,妄图侵蚀大学生思想,对我国的高等人才教育工作带来恶劣影响。

大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轻,经历尚浅,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而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对于一些思想观念的辨识能力不够,容易遭受敌对势力的恶意挑拨,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

(二)多媒介传播渠道冲击意识形态话语权

当代互联网作为一种高维媒介,充分激活了每个人的表达欲望。互联网上各种思想观念鱼龙混杂,传统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多媒介的传播渠道冲击了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权威性与话语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高校也都开展了灵活的线上教育与直播课的方法抓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事先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严格审核,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一些不良观点与不健康思想混入其中,助长这种歪风邪气的影响,侵害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三)信息爆炸增加对融媒体平台的监管难度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实时共享成为了现实,网络的匿名性特质,让用户可以不顾道德约束自由发表意见看法,这使得我国的舆情监测与意识形态管控工作变得更加艰难。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各种便利,我国网民的视野得以更加开阔,在认知的理性碰撞和交流中擦出思想的新火花;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的网络监管政策尚不完善,各种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内容参差不齐、真假难辨,监管力度也不够,普通网民时常受谣言、错误信息的侵扰,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让各种污蔑、诋毁党和国家的信息传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对于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容易受到他们的煽动和蛊惑,成为这些谣言与不法言论的帮凶,助推引发网络负面舆情,影响社会稳定。

二、故事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究

(一)深化思想认识

首先,高校宣传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当前环境下进行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严格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深入的马列主义教育。除此之外,更要科学改进当前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指导原则,组织高校内的宣传部门、组织部门、团委、学工共同参与,引导他们共同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挖掘校园历史文化元素及名人故事,加强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

(二)创新教育体系

高校应重视起思想政治课程对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支撑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课程考核、评价等方式观察学生的意识形态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另外,高校还应该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手段,自觉地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各专业、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引领全校扭转重专业教育、轻思政培育的现状,充分利用优秀故事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了解我国自建党以来实现的各种雄途伟业,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管齐下,推动大学生意识教育工作常态化,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教育体系。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设施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以及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能够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塑造大学生的行为气质和思想品德。因此,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时候,不妨先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广泛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融合时代故事,将校园文化与教师教学协同配合,以故事思维为依托,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感官化、具象化,使学生心底形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拓展教育平台

传统的高校意识教育工作以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互联网环境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式更加灵活,可以结合网络媒体整合优秀的网络资源加强线上教育,形成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相互配合的教学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有余力的高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人物与英雄模范的故事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网络平台的沟通互动,提高大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给大学生以积极正向的引导,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结束语

面对新形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各高校应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根本原则,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与路径,用大学生乐意接受并且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贯穿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辨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颖.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2,02:190-191.

[2]霍江华,何克奎,韦胜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究——以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24-26.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0:12:13
基于新媒体视域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制度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28期)2016-07-15 05:04:54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以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6期)2016-03-11 09:52:10
问题与对策: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研究
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困惑的对策探析
老区建设(2015年12期)2015-07-22 16: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