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丹萍 段晨颖 赵琦琦 张苗苗 张金文
摘 要: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的创新性教育新模式,旨在全方位、宽领域的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同向同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组织行为学》作为当代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任课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也担负着塑造综合性优秀人才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任。因此,本文以《组织行为学》为例,论述了《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存在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视角的《组织行为学》教学建设思路,旨在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创新,助力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一、引言
教育之始,德育为先。2021年9月,教育部党组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会议主要强调了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使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由此可知,“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或者一项专门的教学活动,而是贯穿与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领域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协调,把教书和育人落到实处[2]。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情境中个体层、群体层和组织层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该课程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工作动机等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此实现对人的行为的引导、预测及控制。因此,学习《组织行为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也能发挥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引导的作用。然而,当前“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教学领域的推进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政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思政课无用论”仍然存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模糊、《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体制建设尚不完善等。基于此,本文详细论述了《组织行为学》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下《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探索和讨论。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作为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必修核心课程,在教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担负着塑造综合性优秀人才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任。学好《组织行为学》,认识并掌握组织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活动方式,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乃至对个体以及组织的理论传授和管理实践均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伴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课程思政”与教学的结合正式提上日程。敦促学生熟悉《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进行实践的能力,挖掘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将《组织行为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以悄然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已然是当前各高校教师的第一任务。
(一)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贯彻弘扬
《组织行为学》内容涉及学生个体价值观与态度建设。价值观代表了个体持有的基本信念与理想。态度则反映了个体对特定事物形成的稳定并持久的一种内在认知。将“思政建设”融入《组织行为学》,让“思政建设”切实贯穿课堂,以此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使青少年对事物形成自身独特、积极且正确的见解尤为重要。一方面,《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使青少年更加坚定地扛起社会主义建设大旗,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国情怀、担当意识、政治大局观。另一方面,《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引导学生逆境中乐观向上,顺境中居安思危,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名利,争做积极奉献服务社会的好青年,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好学生的思想建设是“思政建设”进入课堂的必然使命,思政建设与高校课程的融入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事关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课程,对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诠释了个体的心理因素怎样影响个体行为的抉择,详细阐述了各种人格特征、个体的能力倾向、健康及不良情绪、应对压力的方法,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影响个体心理的因素。在如今互联网普及,言论自由的大背景下,由于青少年思想意识不够坚定、理想信念极容易动摇的特性,使得青少年极易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从而丧失自身的判断力,改变自身所遵守的德行标准。将“思政建设”融入《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引领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当代有志青年,推动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正确倾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行为标准,做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三)事关高质量人才培养和人才强国战略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对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有重要意义,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有深远影响。国家大计迫切需要更多人才的加入,中华复兴需要依靠青年力量来推进。然而,当今社会所看重和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仅是锐意创新、勇于开拓、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更是敢于承担、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满腔家国情怀的人才,具有先进的政治意识,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人才。保证青年人才在正确思想认识下,将所学按照正确的方向投入正确的领域,以培育兼具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人才,为我国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也显得至关重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当今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不仅面临着实现中国梦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巨大挑战。因此,在《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价值观、企业文化、工作动机、工作态度等章节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成长为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隊伍,助力人才强国战略。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德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3]。这一要求为高校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前进的方向。“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对教师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的基本单位,是高校基层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4]。这些都为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个体、群体和组织心理行为规律的科学,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对人的行为引导、预测及控制。若想将“课程思政”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发挥《组织行为学》在这一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课程思政”的理念也要求各专业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以讲授、教书、解惑相结合的方式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目标。虽然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很多高校里的专业课老师并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程的知识是必要的,而思想教育工作则仅仅是思政课程的教育职责所在,专业课与思政课、知识教学与品德培养相分离,导致很多高校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孤岛化”,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差距过大,专业课与思政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二者发生游离而单独存在[5]。
除此之外,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组织行为学》并不容易:一是“课程思政”教学涉及面极广;二是国内与国际的形势政策、党和国家的工作任务日异月殊,“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备课、经常讲课,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在思想政治课的授课过程中,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时常会被学生提出,往往涉及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层面。要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对党和国家成就、问题的认识和讲解要准确把握,对《组织行为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不容易。挖掘《组织行为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将这些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有效避免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脱离的情况,这也是对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及自身专业能力水平的一项挑战。如今,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新时代新形势下,思维多元化,往往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受到多而杂乱的思想影响的时候,便会对主流价值观产生动摇。“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基础,强化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明确传授知识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不够完善
1. 《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在《组织行为学》的课程内容方面,《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为止,“课程思政”的要素还没有在《组织行为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凸显,造成“课程思政”与《组织行为学》等专业课程相割裂的局面,导致高校大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无法明确且有效的接收到主流思想价值的熏陶,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 《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有待多样化
在《组织行为学》的授课方式方面,通常以课件和书本为授课的载体,再与一些时政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这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单纯听老师的理论讲授和案例是十分枯燥的。这种传统的以老师和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现代学生的课堂上,大多学生通常都是不太愿意去接受的,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营造更加浓厚的思政学习氛围。因此在专业课的学习中,直接降低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导致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偏差,学习参与度下降,从而产生懈怠的情绪,从心理上排斥这些课程。
3. 《组织行为学》教学实践有待实质化
从《组织行为学》的实践教学来看,由于课程内容还未与“课程思政”元素紧密结合,以及授课形式的单一,单纯的知识传授与学生实践相脱节,同时,社会实践教学也是当今高校教育空缺的环节,只有少部分高校学生有机会在寒暑假期间参加实践活动,而大部分高校学生仅凭借课本、视频来学习课程内容,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做到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成功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充分训练,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使得思政教育停留于表面,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
四、《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性且持久的探索过程,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现状和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将从《组织行为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设思路。
(一)课程思政与组织行为学教学目标相结合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情境中个体层、群体层和组织层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管理学与心理学交叉结合学科,其综合性和应用性都较强,我们可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思政目标这三个方面来设置我们的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目标是教授学生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工作动机等心理和行为规律等,并熟悉组织行为在管理领域作用以及和其他领域交叉发挥的价值。其次,能力目标是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后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变通创新能力、合作分工能力,锻炼学生分析、解决组织中员工行为的能力。最后,思政目标是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中围绕相关理论知识展开,将思政要素贯穿融入于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一分为二”辩证地思考、解决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同时要包含对时事政策、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正确认知。
总的来说,思政元素融入《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出发点是“立德树人”,在教学中深度探索与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思政元素,使《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都能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学生逆境中乐观向上,顺境中居安思危,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名利,争做积极奉献服务社会的好青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
(二)课程思政与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开展《组织行为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各个章节中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思政教育重点。
在进行动机与激励一章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一些社会热点作为切入口,从“996”“007”工作制、青年“躺平”“后浪”来讨论员工激励、压力管理等,帮助学生培养“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了解人、尊重人、如何有效管理员工和激励他人。在进行群体心理与行为这一章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群体心理与行为中的特征和规律等理论知识,更要结合现实事件分析,通过举例分析2020年疫情期间欧美国家民众抢购卫生纸行为加深学生对“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认识,这种介绍既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加深了对别国文化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对本国制度的自信水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进行组织文化、组织创新改革等章节教学时,运用阿里巴巴、腾讯、海尔、华为等国内知名公司的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结构创新案例研究,了解知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学习优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教育学生奋发图强,帮助学生树立团队与协作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为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思想基础。
在思政元素与《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过程中,重难点在于达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尽量不要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相关的思政德育元素,而应该润物细无声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接收了知识与观点,更得到了人格和心灵上的成长和升华。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和最新案例介绍,不仅加深学生与课程以及社会的联系,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提高认知水平。
(三)课程思政与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相结合
1. 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平台
建设一个高效率的课程思政平台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思政教育作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体系,值得学校和授课老师深度挖掘其价值,创造各种有利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途径接触平台,获取思政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创建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像学习通、MOOC慕课、爱课程等网络教育平台和一些与课程有关微信公众号和网站,选取优秀课程视频,通过这些载体来分享包含課程思政元素的国家党史、时事新闻、人物案例、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丰富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获得和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的最大化。
2. 进行参与式教学
进行参与式教学也是《组织行为学》思政教育的关键一环。参与式教学是指授课教师和所有学生共同营造主动积极、合作分享的教学和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和得到发展机会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开展学生课程思政百生讲坛,请同学制作体现思政教育内容的课PPT,并进行课堂演讲、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个体、群体及组织的认识和有效管理。学生制作的课件可以从“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方式”“组织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有效激励与压力管理”“组织使命与社会服务”“中国情境下的领导方式”等观点出发。学生课堂演讲时长为5到10分钟,演讲完成后可以请分小组讨论或者各抒己见发表对演讲同学观点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既提升其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交往,学会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社会技能,也塑造其良好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良好的管理伦理素质。
3. 开展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课本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以及对其进行升华。在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安排选择实践的内容,既可以包括进行一些团队竞赛或团队游戏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包括以“革命征程”“伟大复兴”等为思政教育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革命根据地旧址等。针对每个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完成实践作业,既巩固理论知识,又学会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国情、民情,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和启发而不是直接帮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打通横亘在《组织行为学》专业课程和思政德育中的孤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德理想信念,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的时代精神,培养具有实干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结语
总之,全面贯彻落实《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探索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求广大教师以学促行,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将思政元素有机合理地融入教育教学,又需要高校大学生打破对思政教育认知的局限性,摒弃“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积极主动的接受思政教育,贯彻落实党史知识的学习,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强大的青年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N].人民日报,2021-08-27(14).
[2] 李南.《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11):36-11.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 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教党〔2017〕41号)[Z].2017-8.
[5] 李佩文.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