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29 12:47吴双李毅李正旺
关键词:实施路径可行性必要性

吴双 李毅 李正旺

摘 要:高校肩负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建设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提升。从风险管理类课程的特征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导向出发,探索在风险管理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课程考核等四个方面,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风险管理类课程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风险管理类课程;课程思政;必要性;可行性;实施路径

教育乃国之大计,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教育不仅局限于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理念的建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是培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重点。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立德树人成效则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同于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并非是某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注重将人生价值观、道德情操、爱国情怀等精神养分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播撒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土壤中。高校课程思政是对大学生思政课程的一个重要补充和拓展。课程思政不仅关注学生成才的问题,更加重视学生成长成人的过程。

一、风险管理类课程中探索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风险管理类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客观需要

风险管理类课程是湖北经济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系列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包括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保险等课程,该类课程受众面广泛,不仅包括经济、金融、财会类专业学生,还包括金融数学、旅游管理等专业学生。“理性人”假设是经济类课程的基本假设,在经济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极易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而陷入唯利是图的价值误区,风险管理类课程作为经济学类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此类课程中,学习科学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手段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特色以及将中国方案的实践成果呈现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为必要。

(二)国家从战略高度给予风险管理极高的定位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1]。据人民日报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一系列重要论述高达70多篇,涉及金融风险、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风险等多个领域。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下,风险管理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时代性。

(三)后疫情时代风险管理类课程中思政教育意义更为凸显

在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我国政府带领着中国人民从精准研判风险、战术布局风险应对策略到完善风险防控预警机制上,理性地面对这场疫情大考,不推卸责任、不逃避问题,交上了一份世界罕见、令人敬佩的“中国答卷”,科学有效地控制了疫情风险。我国政府用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什么是大国担当,什么是人民至上,同时也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此次疫情风险防控无疑是对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一种完美实践,是风险管理类课堂中一个鲜活有力的案例。通过在风险管理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能够让学生读懂中国式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疫情此起彼伏的后疫情时代,在风险管理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制定疫情防控相关政策的科学原理,掌握基本的风险管理方法,以身作则,科学理性防疫,警惕而不恐慌,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二、风险管理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一)风险管理类课程内容体现了我党治国理政的一大重要原则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2]”风险管理类课程主要讲授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风险的本质、風险的要素、风险的类型、风险评估和风险衡量,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风险管理是指社会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算和分析,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达到最大安全效果的经济管理手段[3]。风险管理是一种积极地正面地应对风险的态度,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手段。此外,作为风险管理基本程序之一的风险识别也要求社会经济单位能够具备忧患意识,在风险事件未发生前,借助一定科学的方法,调查发现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管理类课程内容处处体现了我党在治国理政中所坚守的“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这一重大原则。

(二)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需要具备风险管理知识和素养

风险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普遍现象之一。从个体到社会,从自然灾害到金融危机,损失的不确定性渗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均有所体现。能否理性认知风险和科学应对风险,决定了每个主体能否得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也进而会影响到社会总体的繁荣与福利。2020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有关情况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4]。”因此,风险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契合了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需要我们社会单位和个人具备基本的风险管理知识和素养。

(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为风险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与形形色色的风险做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一起克服了粮食危机、应对了国家安全危机,抵御了各类自然灾害,抗击了公共卫生风险。多难兴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来,面对一次次的风险挑战,积极迎战,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化解危机,克服了各类艰难险阻,带领着中国人民屡战屡胜,用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无数次与不同风险作斗争的历史书写了中国式风险管理的胜利篇章。因此,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的胜利篇章为高校教师在风险管理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学素材。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讲述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真实经历向学生传递风险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信念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思政引入风险管理类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风险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行为标准和动力,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育教学的开展都应以预设的目标为导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也不例外,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在制定风险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在专业知识点授课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融入德育元素,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风险管理类课程可紧密结合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风险事件所采取的有效科学的防控手段,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所做的各项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责任担当意识,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提高道德修养与职业伦理等。在向学生传授风险管理基础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传递正能量,弘扬正气,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素养、人文科学修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风险管理类专业人才。

(二)完善风险管理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优化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风险管理类课程的特点,从课程思政视角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实现有形的专业知识讲授与无形的价值引领相结合,将课程思政教学系统化。深入挖掘风险管理专业知识中与德育体系的交集,自然而然地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在专业知识授课的过程中。

此外,在选择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时,应注重与时俱进,选择学生日常关注的、息息相关的、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内容。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要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满足不同风险管理类课程之间对教学案例资源共享的需求,也便于后续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具体实践如表1所示。

(三)丰富风险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决定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教学活动是否高效的关键环节。完善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传递给学生与教学形式选择息息相关。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犹如画龙点睛,点石成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的高效传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风险管理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也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和多样性。风险管理类课程的思政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讲授的方式,可采取化被动为主动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知识讲述自己及身边的应对风险的故事,更富感染性和可信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课前,引导学生搜寻与下节课所授专业知识相关的现实案例,提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学习素材,提前进行学习和感悟。在课中,可根据专业知识重点难点,适时地恰当地引入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课后,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关心我国的社会变革与社会现象,鼓励学生组团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课外活动,应用课堂所学的风险管理专业知识为社会热点问题出谋划策,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增加风险管理类课程考核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考核是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客观反馈,也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形式是否有效,这一切教学活动成效的检验最终都需要借助课程考核来实现。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这一闭环的最后环节,但并不是最终环节。教师通过课程考核能够掌握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而再次优化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引入课程思政后的风险管理类课程考核应及时从只注重专业知识考核转变为专业能力和价值引领并重的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体系中应该增加对学生职业道德、忧患意识、政治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考核。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富含思政元素的议题,如何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天鹅”与“灰犀牛”的论断,针对以上两种类型的风险可以采取什么风险管理方法;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你所在的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风险管理手段,谈谈你身边的战“疫”故事,说说你的感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汇报,最终根据小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中,可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开放性思政教育考核题目,在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能够间接反映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增加风险管理类课程考核中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提升自身素养,关心国家大事,心系民族命运,同时可以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崔德华.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风险防范观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9,(6):5-11.

[2] 李先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论断——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6-52.

[3] 许谨良.风险管理.第5版[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4] 汪曉东,董丝雨.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综述[J].经济,2021,(5):14-25.

[5] 靳诺.坚守初心使命运必须鉴定制度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20-1-08.

[6]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N].人民日报,2019—01—22.

[7] 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战[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09-17.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可行性必要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